《心事浩茫连广宇——作家“文心”窥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从作家到读者,以广义与狭义的心理分析为主要视角,对中外作家尤其是中国现代作家,结合其文学文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得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论断。既从世界学术视野关注“五四”以来文学现象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文化心理,也密…
本书稿以上海“孤岛”时期艺术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当时各类艺术期刊的特征和风貌,对战时上海产生了何种影响,并探讨了在战争时期,文化艺术和娱乐性艺术期刊背后蕴含的历史镜像和人文意义以及“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和海派文化的关系。书稿认为,从整体上看,“孤岛”时期的艺术期刊在其…
本书以“长”“宽”“高”等近三百个汉语空间量标指的历时演变为研究对象,侧重讨论能与数量短语组合的度量名词的意义和用法演变,也涉及到距离单位词“日行”、距离标指“去”“距”“离”“隔”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演变。本书以描写为主,着重描写了空间量标指词的语义域演变过程、其在动态句与静…
该书以生态经济矛盾上极富典型性的怒江流域为例,对发展权与可持续性统一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怒江流域显赫的生态地位进行了评估,对怒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权与可持续性兼顾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政…
该书以古代西南地区(秦岭山脉以南,巫山、武陵山脉以西区域)为研究对象,就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讨,为西南古史的重构奠定了学术基础。本书依据古代史籍,梳理了古代西南历史地理资料,提出了新的观点。本书是一本比较优秀的历史地理著作。…
本书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战略合作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全方位审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战略构想,对深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
文化产品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一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对外文化领域的不断开拓加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提出,近些年,中国文化产品竞争力在国际上的表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文化贸易为例,其整体…
本书以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为研究主题,首先从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教育入手,分析教育机会分配和获得对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其次,在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分布的现实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获得、职业选择、职位上升等方面的影响;再次,用代际职业…
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唐五代时由文益禅师创立于金陵。北宋以降由盛转衰,竟至中绝。直到民国,著名高僧、禅门泰斗虚云大师兼承法眼宗,并将中绝了近千年的法脉授予闽西长汀本湛青持禅师,本湛传连城慧瑛禅师,慧英传龙岩光胜禅师,三代传人均在闽西弘法修身,普惠僧众,使龙岩成为当代法眼…
柏拉图遗存著作的真伪一直有争论。现在学界的倾向是谨慎避免“怀疑”态度。不过,有些归于“柏拉图”名下的文本被公认为隶属于柏拉图哲学,是希腊化的罗马时期著作,却未必是柏拉图本人的著作。这些文本被称为“柏拉图杂篇”,作为古代文献,它们对我们理解柏拉图和那个时代的思想,都弥足珍贵。…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单个组织已经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地把握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这导致一些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建立多种协作创新的模式,通过合作提高创新的效率与有效性。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
本书从理论、方法和策略上对物流园区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七章,从物流园区发展理论出发,对物流园区发展形态、要素做出整理和分析;针对物流园区协同现状,从“政产学研资介”和产业集群视角提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模式;引入机制设计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机制与…
李浩著的《概念的追问(原生态音乐及其保存与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对于全面审视和正确看待“原生态”、“原生态音乐”概念的历史、界定、价值以及“原生态音乐”的保存与发展模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以上问题的厘清和解决具有揭示“原生态音乐”悖谬以矫正视听的现实意义。…
本刊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张玉来教授主编。本刊敦聘戴庆厦、丁邦新、江蓝生、蒋绍愚、孙宏开、许嘉璐、王士元等先生为学术顾问,丁邦新先生题写刊名。本刊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
深圳书城文化综合体历经二十余载蜕变,从“综合性大卖场”“文化Mall”“体验式书城”到“创意书城”,成功建立了以书业为核心、以书城为阵地的新型文化商业业态,并在推动全民阅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深圳书城模式”。 …
本书从语义学、语用学、民族志诗学等视角对哈尼族口头传统文类“哈巴”进行了考察,通过规范而深入的田野研究和多次定点跟踪回访,从演述情境、文学形式、传统曲调和地方性知识等各个方面对“哈巴”的文类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呈现出“哈巴”在民间传统生活中的存在形态。作者…
吕思勉先生曾指出:“一国之民所以能结合为一国家者,结合之力尤以语言文字为大。盖语言文字相同,则国民之感情因之而亲洽,一国之文化缘此而获调和。”《现代中学国文教育简史(1904-1949年)》叙述了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独立的“国文”科也应运…
《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充实而成。201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学术版)以“士大夫和书院关系研究取得进展”为题,介绍了本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中国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是目前学术界涉猎较少的…
本书聚焦于全球经济治理,重点讨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和历史演进、国际金融治理、国际贸易和投资治理、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治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五大议题。本书一方面旨在为全球经济治理研究搭建一个大致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力求通过讨论全球经济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应对手段进而关注…
现代刑事司法虽然坚持无罪推定原则,崇尚谦抑精神,但司法实践中由观要件得不到认定而可能放纵犯罪的现实状况依然存在,这严重削弱了司法公信力,令人担忧和难以容忍。为克服司法实践的这一困境,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主观要件认定问题进行了不懈研究和尝试,比如通设定严格责任,以达到免除对主观要…
《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课堂》精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10篇论文,每篇论文引出一个议题,包括:重写文学史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视角、观念的迁变与文学史构建的新探索、文学史分期的必要与可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
《广东社科系列文集:求索》汇集了作者在干部理论教育工作中,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习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的体会文章。主要包括对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对干部理论教育工作的思考和总结,对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素…
《文化传统与多元书写(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论稿)》以台港地区、东南亚地区、北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华侨作家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散点透视和个案解读。这些作家,大多具有中西文化的双重背景,从而决定了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主题,即表现两种文化传统的对抗、共处或…
《东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所采用的资料,大多是作者近四十年来在东北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所积累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章节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古城进行了分类,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后予以客观的评述。尤其是对东北地区的古城按照江河流域进行了划分,…
《陈与义诗研究》首先综合创作心理、主题和题材趋向、艺术成就等因素,将陈与义诗歌创作分为因袭期、转变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详细描述了陈与义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接着分析了确立陈与义在诗史上地位的南渡后诗歌的艺术特点,突出了其诗歌创作成就与艺术个性。在此基础上,…
“道”曾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揭示本体存在。《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性,使其源远流长。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人丛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大历史背景下西藏及涉藏历史,解读中国统一历史格局形成的文化、经济、地理因素及其必然,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西藏地方史应遵循的政治取向和历史观。同时探究了明末清初的天下大…
明清时期黄河、运河交汇的清口地区,是治河保运的重中之重。目前该地区仍旧是水利史的重要研究内容。麟庆撰的、王耀编著的《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图注》利用明清古地图中反映清口地区的图幅,将之作为基本史料,按照年代先后逐一放入道光朝《黄运河口古今图说》的10幅地图中,并为新图撰写题记。…
传统的传播学受众接受分析主要以电视受众为研究对象,并大多采纳意识形态批判范式的经验研究路径,而强调思辨性的阐释学理论范式一直未能较好地被引入实际研究,其影响一般仅体现在隐性的研究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论层面。为充实和丰富电视受众接受分析的理论研究,《文本与理解:阐释学视野下…
《明代接受研究》结合明代各时期的文学风尚、哲学思潮、地域文化、藏书印刷以及接受主体自身的经历、交游等因素,以在历史上起过较大影响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学派或专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深入阐释明代不同时期对《文心雕龙》的接受状况,分析“龙学”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显学”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