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作者:车明怀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65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2.7(4.9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16842
  • 条形码:9787520316842 ; 978-7-5203-168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人丛书》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探究、分析了中华民族统一历史格局中的涉藏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中国共产党经营治理西藏的当代历史。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历史大背景下的西藏地方史解读、明末清初的天下大势与清朝初期的藏事管理、驻藏大臣的责任意识历史比较、民国藏事乱局留给后人的启示、当代西藏历史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边疆治理意识、国际反华势力削弱中国的企图与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人丛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大历史背景下西藏及涉藏历史,解读中国统一历史格局形成的文化、经济、地理因素及其必然,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西藏地方史应遵循的政治取向和历史观。同时探究了明末清初的天下大势与清朝初期的藏事管理,对200年间的驻藏大臣制度进行分析并对驻藏大臣治理西藏的效能进行比较,研究驻藏大臣制度何以不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及民国时期藏事乱局产生的历史原因。通过历史比较,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及边疆治理意识,同时分析与揭露国际反华势力削弱中国的企图与达赖分裂集团的活动。进而得出西藏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才能享受到幸福安康生活的正确结论。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目录

**部分 中华民族历史大背景下的西藏地方史解读
一 中国统一历史格局形成的必然因素
二 解读西藏地方史的政治取向和历史观
三 中国大历史格局中的西藏地方史解读

第二部分 明末清初的天下大势与清朝初期的藏事管理
一 明末清初的天下大势
二 蒙藏地区大角逐
三 清朝廷经略西部边疆的战略布局
四 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
五 安定西藏设驻藏大臣

第三部分 驻藏大臣的责任意识历史比较
一 清朝盛世驻藏大臣对西藏变乱处置能力的分析
二 驱逐廓尔喀入侵时的驻藏大臣
三 乾隆后期的驻藏大臣与藏政大改革
四 西藏第二次抗英斗争前后驻藏大臣的心智状态
五 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

第四部分 民国藏事乱局留给后人的启示
一 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做后盾,国家边疆治理的威权在藏事管理中难以保障,藏事乱局首先损害的是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二 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做后盾,不仅西藏地方动荡不止、内部自相残杀不断,即使达官显贵、望族高僧也难逃被政敌谋害的厄运
三 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做后盾,劳动群众只有承受着旧西藏及其黑暗制度所带来的无尽苦难

第五部分 当代西藏历史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边疆治理意识
一 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经过
二 执行协议的八年岁月
三 西藏的民主改革及其特点
四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历史综述
五 人民当家做主与西藏社会历史的伟大跨越
六 新中国西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七 改革开放与西藏的“一个转折点”
八 西藏新时期工作的里程碑与深化治藏思想的认识及实践
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西藏的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
十 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革命和建设的丰功伟绩

第六部分 国际反华势力削弱中国的企图与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
一 历史背景
二 20世纪前半叶世界列强对中国的居心
三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的遏制政策
四 世界列强对西藏由来已久的阴谋
五 国际反华势力为何选择了达赖集团
六 国际反华势力武装叛乱分子支持达赖集团的卑劣行径
七 达赖集团借助国际反华势力图谋分裂祖国的活动
八 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几个阶段
九 国际社会对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态度
十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启示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节选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人丛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其他时期基本为群雄割据,汉族和其他政权鼎立、互相交叉,形成大动荡、大融合的局面,此时的民族关系有着显著的特色。  首先,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规模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各类政权,各民族在中原大地上又争夺、又联系、又分化、又融合,其结果是各民族关系更为密切,许多民族之间已不能分离。  其次,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黄河流域的汉族大批南迁,南方土著民族迅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时,南方地区各民族的结合也趋于紧密。  再次,由于汉族的南迁北合,两股汉族力量带动了南、北方民族的融合,一批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之中,既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动了南、北方的发展,为隋唐各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的时期。唐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它汇聚了汉、突厥、回鹘、西域、吐蕃、南诏、契丹、室韦、渤海等族。其中虽然有一些民族聚居区处于与唐王朝割据的状态,如南诏、吐蕃等,但他们的历史都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统治力量逐渐衰弱,各少数民族向唐王朝挑战,都城长安经常受到吐蕃、突厥、回鹘的进攻,南诏也常常骚扰西南地区,这些民族有时入主内地,有时又割据一方。其内部也经常处在分合争斗状态,但仍然在唐帝国大文化和大历史的影响下活动。  唐朝时期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团结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树立起前所未有的威信,所以,唐太宗成了统一多数民族国家的缔造者,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天至尊”,成为各民族共同尊敬的帝王。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既是魏晋以来民族融合的成果,又是隋唐时期积极的民族政策的体现。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加快了汉化的进程,汉族也接受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使隋唐时期成为中华民族高度发展和统一的时期。  唐朝末年,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出现了军阀混战、藩镇割据、各少数民族自立为王的局面。这时候突厥人的一支沙陀部进人中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政权。在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本身也出现了分裂局面,如原来较为强大的吐蕃也分裂成若干割据势力。但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又互相交往、交流、交融,有的入主中原,有的兼并诸部族而称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唐宋交替时期,居住在北方的契丹族,合并诸部族而建立契丹国,后称辽朝。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但在中国境内的割据政权并立状态并未结束。在以后长达319年的时间里,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中出现了宋、辽、西夏、金、南宋、元等列国对峙的局面。在他们对峙之中,其他少数民族也乘机建立割据政权,如部分契丹族西迁后建立了西辽,回鹘建立了喀喇汗、于阗、高昌等割据政权,西南有吐蕃分裂后的各部相互争斗,还有云南大理国、大南国。而河湟、甘陇一带有吐蕃北迁的一支建立的唃厮罗政权。  在全国政治分裂状态下,又分化出许多小的民族,这些民族都是在中央政权分裂、各地相互割据无力控制的情况下而出现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特色自称一族。实际上都是由大的民族分裂而成的。根据当时史料记载,仅北部的辽国就有族属59个之多即“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①。由于各小族形成的原因不同,各旗之间呈现较为复杂情况,但彼此联系是主流,而相互争斗有的是为了各小团体的利益,大多是为兼并对方而向往更大的统一政权。  这一时期的汉族、突厥、契丹、女真、党项、吐蕃、回鹘、蒙古等民族居于各统治区域民族关系的主体地位,而其他民族基本上附属于这些民族。  在这段时期内,各较大民族政权之间,既有相互争夺的一面,又有和平相处的一面,既有经济文化交流的一面,又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总的来说,各族人民之间和平相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趋于密切。契丹灭渤海后,逐渐统一了我国东北和北方广大地区。契丹强盛后,欲霸中原,曾与梁、唐、晋、汉、周等割据政权发生密切关系。后唐灭亡后,契丹从后晋傀儡皇帝石敬瑭那里获取了燕云十六州农业发达区,以后又与北汉结为父子之国,势力扩展到晋冀北部地区。北宋建立后,曾与契丹建立的辽朝兵戈相见,但在军事上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因而宋辽出现对峙局面。  ……

中华民族历史背景下藏事论衡 作者简介

  车明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中国国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史和民族理论、经济理论和世界经济研究。著有《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获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边疆忧患录》、《天朝筹藏录》。参与编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当代西藏简史》,参与主持国家重点课题“中国西藏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等。发表论文《考察西藏地区史的新视角报告》《西部大开发中的西藏资源配置》等4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