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二人转本体论
¥79.4¥128.0食客辞典(2020农家总署推荐书目)
¥10.5¥25.03分钟墙壁肌力训练月计划
¥9.4¥24.8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第2版
¥16.2¥45.0乳蛋制品加工技术
¥2.3¥8.5
乡间路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174467
- 条形码:9787550174467 ; 978-7-5501-744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乡间路戏 本书特色
本书由五十余篇散文组成,以描写作者故乡风土人情,说唱文化形成的乡风乡俗,童年的记忆,说书戏剧人物和当地文化名胜等为主要内容。作者绘声绘色、曲尽其妙所写下的这些故事,有着平凡人家那份特有的单纯和善良,因此*具本真、*接地气、*动人心,让读者过目不忘,很容易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共鸣,从中体会人与乡土的无限缱绻。
乡间路戏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个篇章为:看在眼里,以自己的经历和看到过的农村琐事,描述农村农民生活在农耕时代的乡村风貌。第二个篇章为:记在心里,以农耕时代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乡村生产技艺为主,以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第三个篇章为:人在戏里,以描写普通民间艺人和演艺场景等为主,叙述说唱文化在当地丰厚的群众基础和赖以生存的土壤。第四个篇章为:走在乡里,主要描写本地文化遗产,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全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写宝丰做为***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所依存的群体,土壤,农耕文明时的民情民风,生产生活中的民俗习惯,以及即将消亡的属于“非遗”保护的生产生活技艺,老百姓对说书唱戏的情结,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卷。
乡间路戏 目录
远去的草房和瓦屋
铁匠炉子打铁花
伏牛山里铜器社
曲子窝
纺花车和织布机
下粉条的日子里
老家的豆腐坊
八车姜的三弦
仓巷街的诱惑
弦子的故事
汝瓷汝窑
好酒出在咱的手
消失的砖瓦窑
第二篇 记在·心里
还愿书
杀猪过大年
红薯的记忆
夜戏
拾麦
逃学
货郎担
夹毡
听书
牛屋里面听“瞎话儿”
打麦场
十唱熊书记
宝丰的男人
牛把式
村里来个小炉匠
第三篇 人在戏里
想和胡琴说说话
书会守护人
刘兰芳与马街书会
老戏骨
一唱唱成老寿星
司秉衡传奇
汝窑遗址千年之谜的揭晓者
冯大仙儿和大调曲子社
四奶奶的老梨树
父母的脚印和我的脚印
说书状元刘明霞
翻大箱的“老魔头”
第四篇 走在乡里
回归火神庙
贾复城的记忆
山乡小茶肆
情怀柳林
春风桃李闹古镇
春游龙兴寺
马街书会抒怀
走进唢呐村
骚动的小镇
魔术之乡拾趣
家乡的田野上
紫砂情话
应河流淌的故事
后记
乡间路戏 节选
远去的草房和瓦屋 有些日子没回老家看看了,脑海里就常常浮现出村边那弯弯的小河。河叫小泥河,平时水不大但从未断流过。冬春之时,河水清澈见底,浅滩处河水“哗啦啦”地流淌着,深水处鹅和鸭儿在“呱呱”地戏着水,三两个浣衣女就着踏步石扬着棒槌狠狠地捶打着衣物,絮絮叨叨地聊家长里短,“嘎嘎”的浪笑和着“咚咚咚”的棒槌声,与河边那一大片竹林里随风摇曳的竹子的“呼呼”声一齐响起,显得日子恬淡而舒适。春上的日头懒洋洋地晒着窄窄的街巷,牛车轱辘辗过的两道车辙印上,零零碎碎地散发着牛粪或猪屎或鸡屎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竹林旁的草房和瓦屋则高高低低,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映人眼帘,待炊烟袅袅时,便有了人气。一两声“汪汪”的狗吠和公鸡们昂扬的鸣唱,便打破了这小村的宁静。 这就是俺的老家。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给我带来童年乐趣,伴我成长,让我洒了许多许多汗水和眼泪,用半大小子的劳作经历深深知晓了农耕时代的欢乐和痛苦的老家,一个让我永难忘记、又爱又恨的故乡。 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末,一家人从新疆喀什回到老家村里,旋即又在县城里待了三四年,“三下放”回到老家。三间房子年久失修,一遇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了,屋里还滴答滴答。在那个连肚子也填不饱的年代,谁家也没力气去修房盖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破损的屋顶漏雨,不得不用大盆小盆接雨水。夜深了,雨停了,这里还呼啦那里还滴答,只有东北屋角的地方能勉强藏住一家人的头。天放晴了,父亲慌忙弄来石灰、头发、碎麻,合成灰泥,让我这十来岁的孩子爬上房顶,用勾铲铲起灰泥,勾勾瓦缝凑合着一天一天过下去。 瓦屋是祖上留下的,虽破旧,但在村上好歹也算是高大上的房子了。去村上转一圈,有一半左右还都是草房呢。草房低矮,墙是土墙,有土坯垒就的,有黏土、夯土打成的,有马渣子泥垛起来的,更有简陋的是用树枝架子支起来、周围用秫秸箔围上泥巴糊成的。房架用粗细不一的树干权做房梁房檩,上铺茅草、麦秸、谷草、秫秸之类,奢侈一点的就是黄稗草了。那黄稗草坚韧细密,耐沤耐雨也抗风,是不可多得的草房建材,一般人家还用不起。 草房*怕风,一夜的暴风雨把很多家的房顶揭开了。如今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想到一起大风,一下大雨,住在草房里的乡邻们那种惶惶不安,被揭了房顶的无奈和呼天抢地。 春上是家家户户修房盖屋的季节。扎地基、下跟脚,三五人抡起手锤,扯起线绳,把积攒了多年的鹅蛋石,或者去南乡买回来的青石,有角有棱地砌成三间两间的房基,然后就在房基上砌墙了。心细的人家大多请个懂风水阴阳的先生,弄个罗盘照来晃去,定个朝阴向朝阳向,拧个公鸡头甩甩鸡血,黄表纸烧上一通,才可开工。 房墙大多是一尺六寸厚的土坯墙、夯土墙、垛泥墙,也有一尺二的。富裕点儿的人家在房四角或房梁承重的地方用砖砌个砖垛柱子,更有全砖至下平窗的,里生外熟的,这在村上已是耀眼的富户,惹得众人眼红。 我们这些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自然是打下手的劳力,在匠人们的指挥下,脱鞋和泥,来来回回掂泥兜,搬砖递坯,送砖撂瓦。我练到上架能架上接一摞瓦不会说话(发出声音)后,就升级到房坡甚至屋脊处给匠人打下手。挑脊、压带、封山墙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活,便接近了我的视野,有时手痒,便央求着匠人老师傅,掂起瓦刀来,偷偷试试排两垄瓦沟。被房主人发现,挨一顿笑骂是跑不了的,说我是施张客充数贼,毛还没长齐哩,就想着充大蛋。 房墙垒至平座,就到了关键热闹时,用人渐渐多了。木匠来做房梁、房檩、椽子和门窗一套木工活。斧头、锛、锯、刨、凿子、曲尺、墨斗一应俱全摆开,好奇的小子们总想试乎试乎。我又自告奋勇给木匠打下手,先是为木匠扛木料,打墨线,后是拿斧头学砍木楔子,拉拉下锯,接着跑去铁匠炉打抓钉,拉拉风箱,打打下锤,新鲜的活儿总是手痒痒想摸摸。木匠师傅一边做一边也会传授讲解点什么,比如传统的房梁是重梁立字形,木料粗实笨重,费料费工,但确实支撑得起庞大的房顶结构。后来人们大都采用人字梁,因力学平衡原理,这种梁形省料省钱其支撑力不亚于立字梁。有饶舌的师傅吹起来也是满嘴跑火车,牛气哄哄的。 待两旁山墙垒到成型,该上房梁时,房主人在屋后墙上用黄表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神位,摆上供品,插上三炷香,磕头祷告一番,口中念念有词,说的无非是上梁大吉、求神保佑等。接着在房梁上贴着“青龙缠玉柱,白虎架金梁”的大红喜帖,梁头两旁贴上“黄道吉日”“吉星高照”的字样,然后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起,半村的男劳力都来了。墙上的人用力拉,地下的人用力举,领头人喊着号子,房梁就顺顺利利地上墙了。待房梁就位,房主人端起一筐白白的圆蒸馍隔着房梁抛上去,便有大人小孩一窝蜂地去抢“上梁蛋儿”。在那个年代,白面馒头是稀罕物,大家抢到手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这么多人为他家人嚼灾(当地风俗,吃馒
- >
烟与镜
烟与镜
¥17.3¥48.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2.6¥26.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4.4¥4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6.5¥45.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20.2¥2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8.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