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心归何处

作者:易明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读者评分:5分3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4.5(5.3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心归何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0688786
  • 条形码:9787530688786 ; 978-7-5306-887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心归何处 本书特色

《心归何处》是一本散文集作品,主要分为了三篇:域外、故乡、感怀。域外篇主要记录了作者曾经在新疆、广州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故乡篇主要记录了在家乡土地上的一些感动;感怀篇要记录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一些思考。

心归何处 内容简介

《心归何处》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集作品,主要分为:域外、故乡、感怀三篇。文中作者的文字质朴真诚,有着浓烈的叙事感,能够让读者们有带入感,是一本文学水平俱佳的稿子。

心归何处 目录

域外篇 新疆,那棵沙枣树 五家渠农场的际遇 一封家信 写给昌华制衣厂老板陈生的报告 父母在远游 桃源一梦越千年 故乡篇 邂逅太阳雨 清明寻根去 清明——问心 寻找慧姨 亲子园记 家中有片蓝蓝的天 光明行 热心奶奶 我的恩师 感怀篇 津市新赋 真男儿 写给孩子二札 殷切的希望 我种桂花树 编篮小札 拖地浅悟 一种修行 路在脚下 斑鸠归来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3条)
  • 主题: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易明散文集《心归何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易明散文集《心归何处》 原创 辜建格 老辜的自留地 2024年08月20日 15:19 我读到易明的散文集《心归何处》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老歌。1987年,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那年暑假,8月1日,有“音乐旅人”之称的台湾歌手姜育恒发行新歌《驿动的心》:“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我才发觉/哦/路过的人 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 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 已渐渐平息/疲惫的我/是否有缘 和你相依”。婉转的曲调,低徊的旋律,漂泊的语境,直白的语词,亲人,爱情,事业,孤独,寂寞,渴望,失落,辛酸,淡淡的遗憾,深深的感悟,紧紧抓住了满世界的天涯沦落人,让无数倾听的人泪流满面。人就是如此感性、脆弱、伤逝。三十多年之后,这首老歌仍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穿越时空,活在人们的心里,心归何处?总是不断有伤感而无解的追问。 易明的散文集《心归何处》只有短短的二十五篇文章,分为“域外篇”“故乡篇”“感怀篇”三辑,薄薄的一册,与当下动辄就是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大部头相比,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现在我们的读者却厌倦了阅读,那些沉重的大部头,冗长拖沓,言之无物,读着读着让人昏昏欲睡,不读也罢。而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反而让人眼睛一亮,如同炎炎夏日里吹来一股清爽的凉风。 我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了他的全部文章,他的文风平实、质朴,没有大篇章,没有大结构,没有大技巧,没有大人物,没有大事件,不需要猜测,不需要阐释,阅读极为顺畅。在他的文章里,只有生命,只有生活,只有人生,但是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尊重。跟随这本书的文字,大致可以看到他人生的心路历程,求学,漂泊,务工,返乡,人生漫漫,何以为寄?或许也正是他将文集名为“心归何处”的因素吧,有这种经历的人也的确不是少数,正所谓满世界天涯沦落人。记得曾经读过苏东坡的诗词,有一年苏东坡在杭州与好友钱穆父刚刚久别重逢,却又要分别,他写下一首送别词,最后幽幽地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两句词用来表达我阅读《心归何处》后的种种感觉,倒是恰如其分,谁都有一颗“驿动的心”,谁都有“心归何处”的彷徨。 他的散文自始至终坚守原生态生活的写实表达。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投影。从这本集子的文章来看,他的写作题材并不宽泛,但他直面或平常或滚烫的生活,用一种写实的笔触写人记事,表达思想情感。他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迷恋虚无缥缈,所写的都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在新疆的经历,在外务工的故事,与亲人、与邻居、与朋友的亲情友情,几乎都是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身边左右,凡人琐事,一点欢悦,一缕苦愁,一些感悟,都可以成为他的文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文学态度,贴近身边的生活来写,可以说是县域写作最为宝贵的品质。 他的散文情感表现真挚。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一直是那些写作者的通病,有的已经不可救药,却还在不停地高产着一堆一堆的“情感垃圾”“文字垃圾”。他的散文发自内心,那种情感,虽然普通,却是可以感觉,可以况味,可以触摸,具有人性的温度。《父母在远游》写他年老的父母远赴外地,为子女照看下一代,自己却还到企业兼职门卫、保洁工作,在车间清扫垃圾收捡废品,可以多赚一点辛苦钱,尽量为子女减轻经济负担。过去人们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他家的情况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他深感愧疚。可是生活的万般无奈,老人的拳拳之心,却又让他无语凝噎。他叙事不动声色,却让人隐隐触动,深深感受到一种情感的穿透力。 这本集子中的散文,有多篇是传统色彩浓郁的书信体。书信类似于“我“与“你”的对话,可以直抒胸臆,适合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一封家信》是他写给表姐的信件,他的表姐很小就失去母亲,不久哥哥也因不堪忍受后妈的尖酸刻薄而自杀弃世,她跟着舅舅也就是他的父亲长大,懂事很早,为人善良,做事心细,他一直受到表姐的爱护,和表姐也就有诉说不完的话语。《写给孩子二札》是作者与儿子的交流,有寄托,有希望,也有两代人之间坦诚的沟通,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他的散文语言朴实鲜活。他写的大都是凡人小事,有感而发,发乎于情,所以语言表达就自然流畅,不需要刻意雕琢,不需要华丽装饰,淳朴自然,味道更浓。他没有复杂的叙事,叙述、描写极为简洁,从不拖泥带水。他的语言借助于口语化,更加鲜活生动,更加接地气,阅读赏心悦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切感。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来都是写作者阅读者关注的焦点。县域写作如何从语言的丛林里突围,口语化、区域化以及运用方言俚语可能是路径之一,也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范本。韩少功近三十年前在《心想》这本小册子里写道:“根系昨天的,唯有语言。是一种有泥土气息的倔头倔脑的火辣辣的方言,突然击中你的某一块记忆,使你禁不住在人流中回过头来,把陌生的说话者寻找。语言是如此的奇怪,保持着区位的恒定。有时候一个县,一个乡,特殊的方言在其它语言的团团包围之中,不管历经多少世纪,不管经历多少混血、教化、经济开发的冲击,仍然不会溃散和动摇。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这段话对于写作者来说应该非常有启示。 他的散文充满人文关怀气息。任何感情都是倾注、凝聚、寄托在人的身上,对人的命运关注、反省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易明散文的最大亮点,也是作家最后的良心。在他的笔下,表现出人性的质朴,那些人勤俭,隐忍,温情,向上向善。《五家渠农场的际遇》里的“李老汉”带着自己才十四岁的哑巴丫头,奔波生活,却依然怀揣文学之梦,渴望表达,却迫于生存压力,“不能不妥协”,到处流浪,“老李挥动着怎么洗也洗不白的枯手,他女儿手指着我傻呼呼的笑,我无可奈何地挥了挥手,但愿他们平安地回到乌苏乡下。”《寻找慧姨》写了寻找一位走失老人的曲折经过,日常叙事背后带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是对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一种关注。《斑鸠归来》则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切身体验,让人感触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紧迫性。 文学是一种心灵的放逐,一种终极的流浪,易明在经历了“域外”“故乡”“内心”的流浪之后,心归何处?“驿动的心”终将归于阒寂,文学又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救赎,为灵魂的自我治愈提供可能性,县域写作或许不会光芒万丈,但是却更贴近心灵的原乡之地。由此还是想到一句苏东坡的诗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心之所向,得失两忘,万物齐一,大概就是人生最好的归处。 (《心归何处》易明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

    2024/12/5 15:37:13
  • 主题:心之所向,便是归处

    心之所向,便是归处 作者:倪章玲 秋风轻拂,带着几分凉意,却也格外清新,仿佛能洗净尘世的喧嚣,让人心境豁然开朗。我踏上了归乡的路途,心中满载着对过往岁月的温柔怀想与对未来的淡淡憧憬。故乡,这个镌刻着童年欢笑与成长足迹的地方,以它独有的方式,在每一个游子心中种下了一棵名为“归属”的树。 而这次归来,我有幸参与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聚会——易明先生的新书发布会。走进会场,一股淡淡的书香与墨香交织,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气息,瞬间将我包裹。易明,这位津市市作家协会的主席,我的朋友,正以他独有的谦逊与温润,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宾客。他的笑容里,藏着岁月的沉淀,也映照着对新作《心归何处》的无限期待。 《心归何处》,这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易明先生前半生风雨兼程、南北奔走的缩影。书页间,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剖析。我仿佛能透过那墨香,触碰到他前半生南北奔走的痕迹。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是对人生路上每一次抉择、每一次离别、每一次重逢的深刻反思。易明以笔为舟,以心为帆,带领我们穿梭于他的记忆长河,体验着为人子时的纯真无邪、为人父时的责任担当、为人夫时的深情厚意、以及为人朋友时的肝胆相照。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他人生的片段记录,更是他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人生不易,伤心人别有怀抱。”这句话,在翻阅《心归何处》的过程中,无数次在我心中回响。易明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在逆境中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他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易明,这位津市市作家协会的领航者,他的散文在《散文选刊》等各大报刊上绽放光彩,那时的我,便为他的文字所打动,那份细腻与深情,如同秋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不刺眼,恰到好处地照亮了人心的每一个角落。 而今,《心归何处》的问世,无疑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又一高峰,是对过往经历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旅程的一份期许与寄托。特意向他索求签名赠书,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我们之间友谊的见证。易明先生在扉页上轻轻落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前半生的风雨兼程,看到了那些文字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持。这本书,是他多重身份下的内心独白,是对人生不易的深刻体悟,也是对那些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温柔慰藉。 走在回家的路上,手中紧握着《心归何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那些关于家、关于爱、关于梦想与追求的故事,如同一阵阵清风,拂过心田,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也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易明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田,让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心归之处”——那便是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心灵得以安放,让生命之树常青。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归宿,那是灵魂的栖息地,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指引我们归来的方向。而易明的《心归何处》,正是这样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漂泊的心。

    2024/12/3 11:27:40
  • 主题:豪华落尽见真淳

    豪华落尽见真淳 ——漫评易明散文集《心归何处》 陈集亮 秋高气爽的时候,收到易明寄来新出的散文集《心归何处》。说实话,认识易明也有些年月了,也知道他写的散文曾经在《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过,却未料到他很快弄出一本书来。在这个出书比较昂贵而销书比较麻烦的年代,出书对于很多搞写作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尴尬的事。那些风头正健的作家出书不担心买单的问题,一般作者出书需要自己拿出真金白银,难免肉疼或者心疼。仅仅从这一点说,我不得不佩服易明的勇气。当然,他有他的底气。他们易氏家族很给力,网络销售也很给力,据说收回成本不是问题,可能还可以赚一点辛苦费。这已经很好了。一部散文集,能够有相对不错的销量,读者自有读者的理由,他们用真金白银投了赞成票。 从总体上说,《心归何处》是一部较好的散文集。这是易明前半生南北奔走经历的一个小结,也算是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朋友等多重身份的内心独白。人生不易,伤心人别有怀抱。能够用文字多少表达一些感慨抑或感悟,也可以说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了。在这个飘泊成为常态的年代,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画家高更就代表人类发出过振聋发聩的三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易明当然没有高更这么高大上,他就问了一个问题:心归何处?我估计很多人也这么问过。但写出来的却是易明。他就像安徒生笔下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很自然地说出了一些人生的真相。 我想用三组关键词来讨论一下易明的这部作品。 行走与思考,这是易明散文的总体特征。易明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但和那些从深山老林里的孩子还是有些不一样,他的老家毕竟紧靠津市大码头,码头上的江湖气息于他多少有些滋养,他出外闯荡的勇气远远超过常人。在新疆的军垦农场干过活,在深圳广州一带的工厂里打过螺丝,最后仓皇地回到老家津市找了一个地方上班,他晒得很黑,也长得很皮实。行走与思考的结果就是有了一些文字。那些路上遇到的温暖,那些偶尔遇到的民间奇人,那些在落难时刻收留自己的亲人,那些工作中碰到的麻烦……都是人生成长的养分,也是点燃文字的导火索。譬如《新疆,那棵沙枣树》,就是易明在流浪途中遇到了一个收留他的善良的老太太,是这位老太太让他尝到了沙枣的苦和甜。《一封家信》是他在新疆写给表姐的一封信,年轻的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也提到了自己的决心,不识字的表姐听到姐夫的朗读之后泪流不止,这样动人的家信,其实也是一篇动人的散文,书信成为文学作品,在历史上很多,如《报任安书》等。《写给昌华制衣厂老板陈生的报告》,表面上是一份报告,实际上也是一篇散文,一个在厂里打工的青年,敢于向老板书面申述委屈,还真是得有胆有识。打工难,说真话更难。看了易明这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打工一族的心酸。行走的过程,让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历,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就为思考准备了很多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文章就有了合适的产床。新闻界有“脚板底下出新闻”的说法,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多半也是行走与思考的结果。 随性与真淳,这是易明散文在内容上的特点。易明的散文,虽然都是大散文概念中的散文,但有的篇目不容易被人认为是散文,比如一些书信,写给父母的书信,写给表姐的书信,写给孩子的书信,形式上是应用文,但内容上主体是散文。书信作为散文,其实由来已久。前文所述的《报任安书》就是最早最文艺的书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有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是书信体散文的名作之一。著名诗人彭燕郊有一本谈论诗歌创作的书《与亮亮谈诗》也是书信体。书信成为散文,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还有前文说过的《写给昌华制衣厂老板陈生的报告》,这种公文体的散文,也有很多作家尝试过。尤其在杂文写作中,这种形式容易更多见到。这种对散文文体疆域的扩大,是易明在文体上的觉醒。这种随性,是一个作家可贵的状态。无所羁绊,也就能够快意挥洒。有过写作经验的人们知道,越是条条框框多,越是放不开手脚。不服就干,写了才算。事情总是做了才会有结果,咬了半天笔杆,一个字也不敢写,那才是遭罪。真淳,是易明散文在内容上的另一个特点。管它什么菜,先装进篮子里再说,至于是做川菜还是做湘菜,那是后面的事。易明的散文,往往是细致的可以细到点点滴滴的细节,粗放简略的可以简单到只有几百字。我手写我心,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写个三五千字,心情不是很好或者很忙的时候,三五百字也可以表达心意。这是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不刻意,不做作,不注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写作一个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如果成为一种负担,也就太为难自己了。 朴实与自然,这是易明散文在表达技巧与行文风格上的表现。易明的散文是澄澈的,很多篇章朴素得像人们平时聊天和扯白话一样。没有那么多的比喻与排比,也没有那么多玄妙的意象,就是很自然地从头到尾陈述事实,或者谈自己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看起来简简单单不枝不蔓,但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让人有想早点知道结局的那种急切。看起来没有技巧,但流畅而逻辑清晰的叙述,让人感到是一个很有讲究的“说话人”。就像郭靖的武功招式,看起来动作并不优美,却能够打翻敌人。也许这就是武侠小说中经常写到的“无招胜有招”吧。个人认为这种朴实与自然难能可贵。很多散文写作者通篇布满了花里胡哨的语句,最后盘点的时候,都不知道他(她)写了一些什么。殊不知朴实与自然,天生就有打动人的力量。

    2024/12/3 9:30:03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