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日本传奇历史作家盐野七生的电影随笔集,即使没有看过书中提及的电影,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0(5.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本书正在团购: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730708
  • 条形码:9787521730708 ; 978-7-5217-3070-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本书特色

一部有趣、犀利、有见地、有哲思的电影随笔,日本传奇历史作家、《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以独特的视角带我们遍览全球电影,看尽人间众生万相 1)日本传奇历史作家、《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的散文随笔代表作
盐野七生除了著有《罗马人的故事》《希腊人的故事》《地中海海战三部曲》等大气磅礴的历史作品,还有轻松有趣的散文随笔,她的散文随笔不是文学家的写作方式,而是有思想穿透力,好读、耐读。盐野七生与电影有深厚的渊源,电影影响了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她的人生志向,她的这本电影随笔集是她几十年观影的记录,从电影延伸出多彩的世界,别有风趣,是盐野七生的散文随笔代表作,一方面让读者见识到其电影解读方面的功力,以及由此彰显出的盐野七生犀利洒脱有态度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电影解读类短视频、书籍纷杂的现状下,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独特的、让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2)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电影中的细微之处,在细节中感受迷影人生
盐野七生是一个冷静理智、酷飒自由的女性,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不难体会到她胜于常人的理性分析能力。然而另一方面,她也有女性珍贵的浪漫与细腻,在这本书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看到电影中别人难以发现的细微之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书中提及很多描写男女内心奥秘的影片,盐野七生对成年男女的关系给出了十分有趣的见解,不禁让人惊呼:从女性角度看,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女人是爱情专家,男人却做不到。”在洞察男女内心奥秘方面,女人更胜一筹。 3)以历史作家的眼光看电影,视角独特,视野开阔,异于一般电影评论家
盐野七生的这本随笔集,是她在鏖战《罗马人的故事》的间隙陆续写成的,对她来说,这既是大战期间的“稍事休息”,也启发了她在《罗马人的故事》中如何把握人的心理。既然历史是人创造的,那么理解人就会直接关系到理解历史,这也是《罗马人的故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本随笔集中,也不乏盐野七生作为历史作家独到的见解,尤其在一些战争片中,如《巴顿将军》《野战排》《纽伦堡大审判》《战争》等,在《战争》一文中,她指出:“士兵绝对不会跟从一个对牺牲自己人无动于衷的将军。汉尼拔、西庇阿、恺撒,他们都是从来不做无谓牺牲从而赢得士兵信赖的将军。”“全体人员都需要在精神上去除国籍,因为要求只有一条——客观。写历史,国籍是没有用的。”“既然历史是人创造的,那么理解人就会直接关系到理解历史。” 这种历史视角的电影评论,是一般电影评论家做不出来的。 4)穿梭异质文明的体验者,既有独特的东方视角,又能体察欧美文明的特质
盐野七生1937年生于日本贵族家庭,因对地中海文明的憧憬与热爱,定居罗马50余年,穿梭于东亚与欧洲数十载,对异质文明的碰撞深有体会,让她既拥有独特的东方视角,又能轻易体察到欧美文明的特质与精妙之处。在这本电影随笔集中,盐野七生涉猎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100余部电影,视野广阔,对全球优秀电影如数家珍。在对电影的评说中,也不乏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化,比如“日本有一条格言,叫作‘一寸虫五分魂’。一个人天资再差,只要他感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就会回归正道,能力就能发挥出来。” “那正是意大利男人的梦想,希望死在自己心目中永远年轻美丽的母亲怀抱里的梦想。”“冷静地批评自己,也是地中海精神之一,也是苏格拉底的教诲。”跨文明的切身体验,让她能够以不同的社会文化来解读电影,带给我们有深度、有广度的电影评说。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内容简介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是日本传奇历史作家、《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的电影随笔集。盐野七生的学生时代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热衷于看电影,并因与一部电影的“邂逅”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少女时代的盐野七生,曾梦想着高中去美国体验学习,大学考进东京大学,将来当一个叱咤风云的外交官。然而,16岁那年的夏天,电影《木马屠城记》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让她被遥远的地中海世界吸引,促使她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26岁时,盐野七生游学意大利2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50余年。在罗马定居后,她经常上午学习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史料,一到下午,就手拿着地图漫步在当代的罗马,脑海里再现古罗马的街景。从1992年起,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以每年1册的速度,历时15年,于2006年完成时空纵深长达1000多年的罗马史经典《罗马人的故事》。在本书的开篇献辞中,盐野七生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故去的父母,是他们以电影鉴赏与读书双管齐下培养了我”,可见,电影在其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她在青春年少时向电影献上了注目礼,而与电影的相遇也了她的一生。本书是盐野七生几十年观影的记录。银幕是人间万花筒,精妙地反映出人生的万象。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盐野七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一百余部电影进行犀利评说。爱情、人性、艺术、教育、战争、社会、历史……盐野七生式的电影随笔,不囿于电影,而是关于“人”、关于“活法”的方方面面。关于成.人间的纯爱,关于渴望被爱的胆量,关于女人的活法,关于吃软饭的男人,关于消除歧视的正确途径,关于对历史的反省,关于性感与柔情,关于实力与品格,关于虚构与真实,关于生死,关于正义,关于人性,关于伟大的平凡……盐野七生式的电影随笔,不是对电影技术的简单评说,而是深入内容、历史和人物,透过电影看尽人间百态,让电影告诉我们那些不易觉察的现实、事实与真相。电影的外在技巧会过时,但银幕映射出的关于人的精神、人性的本质、社会的内核则不会过时。即使书中提及的电影你没看过,你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目录

成人的纯爱 001

月光皎洁的夜晚 007

明星 013

战时领袖 019

爱情无计 025

厌倦人类 031

男女友情 037

出轨 043

学校教育 055

吃软饭的男人 061

战争 067

身为“士” 073

追忆逝去的时光 079

谈谈正义 085

女人的恋爱 091

论歧视 097

反省行为 103

坏女人 109

安眠药 115

自由的女人 121

情话 127

做梦 133

劝享乐主义者 141

玩心 147

舞会的名册 153

实力与品格 161

性感 167

柔情似水 173

罪与罚 179

意大利男人的梦想 185

《升起的太阳》以后 191

关于“住” 197

地中海 203

女人的活法 211

虚构与真实 217

作家笔下的作家形象 223

失业 229

善于倾听的人 235

八月的鲸鱼 241

影像的极限 247

没人懂我 253

生—死—生 259

单纯爽快的英雄们 265

善用闲暇时光 271

亲子对话 277

天才 283

伟大的平凡 289

附录:电影译名对照表 295


展开全部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节选

1.男人能够成功捕获女人所使用的武器,不是面貌,不是教育程度,更不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仅仅是使用语言而已。 2.所以人们会说“战争是恶”,这谁都能参透。做出努力不诉诸战争,这就是政治。另一方面,所谓军事,就是既然不得已而进入战争,那就要做出努力,尽可能减少牺牲,达到目的——赢得战斗。*好是少牺牲,但如果牺牲很多却达到了赢得战斗的目的,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恐怕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不过政治却不允许人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说这就是战争的现实,那么如何让部下甘愿赴死,也就成了战时领袖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难道不是吗? 3.士兵绝对不会跟从一个对牺牲自己人无动于衷的将军。汉尼拔、西庇阿、恺撒,他们都是从来不做无谓牺牲从而赢得士兵信赖的将军。 4.可以把文官当成政治家,把武官当作军事专家。在古代战争中,*高司令如果只是文官或只是武官,通常都会打败仗。打胜仗的案例都是政治家(文官)兼武官,如亚历山大大帝、恺撒。汉尼拔之所以输掉了*重要的一役,就是因为他被文官控制住了。古代允许身兼文武。即使在现代,如果像丘吉尔那样,是一个兼具军事素质的文官,也许会出好结果。因为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5.阿米是流浪到摩洛哥来的,是一个有过去的女人。所谓过去,并不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的集聚。如果只是往事的集聚,那不叫有过去。有过去是指有许多别人看不见的伤。而有许多伤的女人*该躲开的就是始于一见钟情的爱情…… 6.爱情,会把人变成真正意义上认真的人。哪怕嘴上开着玩笑,眼睛却在背叛玩笑。 7.消除歧视的唯一途径不是不用禁忌语、歧视语,而是面对面时相互坦然使用。即使相互不说也行,但绝对不是因为不允许说出口而持续紧张,也不是心里想却憋着不说出口,那样眼睛会表现出来的。 8.全体人员都需要在精神上去除国籍,因为要求只有一条——客观。写历史,国籍是没有用的。 9.难道不是因为这些男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种试图被坏女人玩弄一下的欲望吗?难道不是因为多少有点坏的女人正好出现在他们的欲望上面并点燃一把火吗?坏女人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原本就存在的是渴望坏女人的男人。坏女人是这种男人创造出来的。 10.明确说自己很好,这很了不得。连很好的自信都没有,怎么创作出拿得出手的作品呢?谦虚对艺术家来说并非美德。 11.玛琳·黛德丽是现实的、理性的、非感伤的,不怕孤独与死亡,但却常把love、liebe挂在嘴上。她不会去分析和评论那些卓越的人、作品和演技,而是用“我爱(I love)……”去做总结。比方说,“我爱斯潘塞·特雷西”,“我爱海明威”。与其说她是一个希望被理解的人,不如说她是一个希望被爱的人。 12.人生在世,做一个个人主义者——享乐主义者,也不失为没有资格决定共同体未来的人,活在不确定时代且要活出丰硕成果的一种选择。 13.“充实的一天过后会有畅快的安睡,充实的一生过后会有安然的长眠。”这是利己的个人主义者自鸣得意的“变脸宣言”。而且,历史似乎总会在一个时代结束的时候为我们创造出几个禁欲的、克己的享乐主义者。 14.人分两种:一种是宁死不做某事的人,另一种是轻易就做某事的人。这中间的差异既不是阶级差别,也不是教育程度的高低;既不是年纪的差别,也不是男女的差别。我想,这是一种可称为格调(style)的差异。用日语说,大概就是品格了。一旦忘记品格也能成为一种实力,那么社会就会立刻被豺狼和鬣狗所充斥。 15.他说的是尊严,而不是逻辑。所谓尊严,在没有普适性逻辑的情况下,是人类作为智人(Homo Sapiens)所能拥有的唯一武器。 16.那正是意大利男人的梦想,希望死在自己心目中永远年轻美丽的母亲怀抱里的梦想。梅尔·吉布森用那双“眼睛”,把被拒绝如此死去的年轻人的那种绝望和悲伤,把只有年轻人才会有的对造成这一切的完美成年男人的憎恨,演绎得淋漓尽致。 17.没有哪种职业会比艺术家更害怕枯竭了,因为“枯竭”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意味着想象力的下降。我认为,没有比希望向人传达、希望有人观看、希望有人阅读的欲望更能支撑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东西了。 18.年龄增长是一个逐渐看清自己能做什么的过程。二十来岁,什么都能做。到了三十来岁,要决定做什么。这就叫三十而立。到了四十来岁、五十来岁,就会看得越来越清楚。换句话说,就是能做的事情越来越有限。都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些不过是“知”自身可能性的极限而已。“知”后再去实现。 19.这类电影的制片人、导演和编剧都站在断定战争即恶立场上了。一旦采取这种立场,作战士兵的痛苦、惨不忍睹的无谓死亡、幸存下来却很无助的绝望,自然就成为描述的主体。于是,一个竭尽全力施展战术、再平和的男人,一旦投入战场就会不可思议地迸发出战斗精神,这些都进入不了视野。然而,一旦这些进入视野,战争就会瞬间变得有趣起来(至少是意味深长)。 20.画面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在瞬间传达千言万语都写不出的事物。但画面也有一个缺点,除非事物真实存在,人眼可见,否则便无法拍摄下来。而写作,则可以描绘不存在的事物。 21.但凡是人,谁都有权利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存在。没人懂我我也要干的那种坚强意志,在献身神职的人身上都找不到。他们之所以干,是因为相信人类不懂我但上帝懂我。那么,当人们觉得没人懂自己的时候又会怎样呢?他们会变得过激。激进往往是孤立感的产物。一个因孤立感而过激的人,就算可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但却无法得到尊重。有的时候,虽然有孤立感,但却不会变得过激。但这是选择躲进自己壳中的懒惰的结果,也只会招致他人的鄙夷。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没人懂我的想法都是*没有生产性、*危险的。 22.在历史人物中我尤其喜爱顶级人物,并不是因为我偏爱名人,也不是因为我是个势利眼,非伟人英雄不可尊敬,而是因为我深刻理解,一旦成为顶级人物,哪怕是“一寸虫”,都有“五分魂”。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了对人性的真正善待。我认为,很多人愿意追随真正善待人性的人物,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23.费里尼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死期之后,“生”乃存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说过:“费里尼没有死,他活在他的作品里。”……我等凡人应该向他的天才表示敬意,羡慕他完美的一生,并为他的死亡来得恰逢其时感到欣慰。 24.对于一个能够让他人幸福的人来说,让他人幸福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幸福,如果希望得到常人的幸福,那才对不住赐予他异于常人才华的上帝呢。……天才之所以慷慨,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受到上帝的宠爱。 25.天才永远都会充满自信、宽宏大量吗?也未必。如果自负放纵下去,那就不再是自负,而会转化成唯我独尊。搞创作的人都懂得,唯我独尊就是自掘坟墓。所以,真正的创作者,谁都会在有自负心的同时,有怀疑或曰恐惧。 生—死—生 “追悼”一词,按照词典的说法,是追忆逝者并感到悲痛。若果如此,这个词对一周前(1993年深秋)刚刚去世的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不适用。说追忆逝者尚可,但说悲痛并不合适。对他这样完美度过73年人生的人来说,电影结尾的“Fine”(剧终)一词更为贴切。
费德里科·费里尼作为电影导演的独特性,我在前面谈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时已经讲过,这里打住。在日本,我想一定也有许多电影人和评论家对这方面发表了很多评论,所以,不再需要我这个外行置喙了。只是当时这个旷世艺术家逝世的新闻占据了报纸和电视的头条,而我正在意大利。
谁都有一死,所以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尤其是苏格拉底,把如何过好有生之年当成了*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对必至的死亡说三道四,而是如何活好死亡前的一生。这才是现实的。
他在五十多年的“实干”生涯中,创作了许多剧本,导了23部电影作品。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一部烂片。虽有几部片子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没有一部无可救药的烂片。尽管有的片子没有得到评论家的好评,但电影也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电影评论家和知识界的评价未必就能说到点子上。而且,一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了,他们马上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作品的赞美者。
这个全世界*著名的意大利人的家,我只造访过一次。他家根本称不上豪宅,也不是中产阶级偏好的那种。如果说房子本身的价值,也就是中档。没有古色古香的家具喧宾夺主,也没有足够空间邀请众多客人开派对,只是一所可供居住、读书、思考、写作的房子。我觉得房子还没有大到需要居家仆人的程度。倒是那些在他导演的电影中出演的演员和制片人,个个都拥有自己的豪宅。
费里尼不但是意大利电影界的,也是世界的。如果他想购买豪宅,肯定有银行给他贷款。他没有这样做,大概是对通过房地产这种形式积攒财富不感兴趣。如果只是为了居住、读书、思考、写作,身边有个仆人只能是一种打搅。能够做到干活不打搅主人,在20世纪末已然不存在了。尽管如此,现在已经变成没有几个仆人,豪宅就不能称作豪宅,购买豪宅也就失去了意义。这跟自己驾驶劳斯莱斯就失去了坐劳斯莱斯兜风的意义是一样的。
可见他不是一个富人。我了解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生活情况,所以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葬礼是由*近失分不断的意大利政府抢着主办的。遗体从医院运到了罗马影城奇尼奇塔,在里面的5号馆接受人们的*后告别。他的所有影片几乎都是在5号馆拍摄的。在这个号称欧洲*大的摄影棚中,曾在费里尼手下参与过众多影片制作的布景师、灯光师亲手为他搭建了*后的舞台。我也考虑去参加来着,但看了午间电视新闻后放弃了。
大屏幕上映出蓝天白云,这没问题。可是,棺椁安放在屏幕前搭建的有好几级台阶高的高台上,棺盖是盖着的。而且,安放在高台上的棺椁离列队通过进行告别的人群遥远。棺椁两侧肃立着身穿礼服的兵,似乎标志着这是一场国葬。要是费里尼看到这一幕,恐怕当场就会创作出一幅讽刺画。想到这里,我不禁涌出一股笑意。
据说埃塞德拉喷泉附近的教堂是米开朗琪罗利用古代浴场的遗迹建造起来的。费里尼的告别仪式就在这里举行。但我已经没有心情再看告别式了。在这样的地方,在国家*高领导人一字排开、天主教会大主教司祭的地方,我敬爱的费里尼真的死了。随后,费里尼的遗体被运往家乡里米尼下葬。他的墓,我恐怕也不会再去了。
达·芬奇留下的语录中有这样一句:“充实的一天过后会有畅快的安睡,充实的一生过后会有安然的长眠。”
我确信,费里尼迎来的就是这样的死亡。留给能够得到这种幸运的人唯一的事情便是等到死期。撇开73岁的死亡是早是晚不说,他等到了死期。
电影导演的工作就像驾驭一辆四马之车。演员、剧本、布景、服装、灯光、摄影等,这一切都是一匹匹的马。其各自的素质再好,作品成色都取决于导演的御马术,这就跟站在马车上驾驭好几匹马是一样的。这需要体力。如果体力衰弱,再好的骏马他都会无力驱使。费里尼晚年的作品中,隐约透出了这种危险。
费里尼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死期之后,“生”乃存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说过:“费里尼没有死,他活在他的作品里。”
与普通人相比,住房中等但却为创作传世作品而耗费一生的人,在这一点上是欢欣的。对能得此幸运的人使用跟不能得此欢欣的人们同样的“追悼”一词,这不公平。
我等凡人应该向他的天才表示敬意,羡慕他完美的一生,并为他的死亡来得恰逢其时感到欣慰。
我19岁的儿子,作为意大利普通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费里尼这个人,完美地描绘出了意大利人的真实,创造出来的作品让我们意大利人不为自己是个意大利人而感到羞耻。”
这不仅在电影界,在所有创作领域,都是一个很难实现的课题。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作者简介

盐野七生,1937年生于日本,16岁时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从此被一个与日本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学时主修哲学,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至今。 盐野七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自1992年起,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15年,于2006年完成一部时空纵深长达1000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图书出版后,相继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各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佳作。 其他主要作品有《希腊人的故事》《十字军的故事》《地中海海战三部曲》《文艺复兴的故事》等。 盐野七生曾获奖项:
1993年获第6届“新潮文艺奖”
1999年获第2届“司马辽太郎奖”
2001年获土木学会“出版文化奖”
2006年获第41届“书店新风奖”
2000年获颁意大利“国家勋章”
2001年被日本文部省评为“文化功勋人物”
2005年获日本“紫绶褒章”
2007年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文化功劳者” 盐野七生作品系列:
《希腊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
《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
《十字军的故事》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文艺复兴的故事》
《男人们的故事》
《思想的轨迹》
《马基雅维利语录》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