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你翻看的每一页,终究会成为你(与这个世界战斗)的铠甲!天才作家毛姆的阅读私教课,手把手教你阅读方法与技巧!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读者评分:5分5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4.8(3.8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316667
  • 条形码:9787576316667 ; 978-7-5763-166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本书特色

?? 你翻看的每一页,终究会成为你(与这个世界战斗)的铠甲!
?? 天才作家毛姆的阅读私教课,手把手教你阅读方法与技巧!
?? 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
?? 毛姆读书笔记,内容涵盖毛姆有关读书的所有文字和文章。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如何通过读书获得乐趣?名作家为何会写出名作……毛姆都在书中娓娓道来。
?? 幽默述说大师和巨匠的秘密: 深度解读简·奥斯汀、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艾米莉·勃朗特、托尔斯泰等多位文学大家
?? 这些,都是毛姆的拥趸! 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世界……这毫无疑问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我们一旦走进这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怀着快乐的、永远回到家的感觉。  
——英国作家 西里尔·康诺利
这段时间我又重读了一遍《毛姆全集》。
——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 毛姆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以来颇受欢迎、多产的作家。可以这么说,他将再次抓住未来几代人的心,他的位置稳如磐石。毛姆,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
——英国作家 赛琳娜·黑斯廷斯
我承认自己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
——中国作家 张爱玲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毛姆读书笔记,内容涵盖毛姆有关读书的所有文字和文章。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如何通过读书获得乐趣?这些名作家是如何写出这些名作……毛姆都在书中一一娓娓道来。
这也是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集结了毛姆的全部读书随笔,包括书与你、书与作家、书与世界、书与我四个部分。不仅有毛姆对诸多名作家与著作的点评、对阅读提出的方法和建议,还有他的自我剖析、生活回忆和文学思考,此外,他列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名录,并分别佐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构成了一部分风格简约、让广大读者受益匪浅的文学回忆录。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目录

Ⅰ书与你

聪明的读者能够使用略读的艺术 … 002

**人称视角VS上帝视角 … 010

优秀的小说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 … 016

倾听故事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欲望 … 021

读小说就是为了乐在其中 … 024

Ⅱ书与作家

活泼幽默的简·奥斯汀和散发永恒魅力的《傲慢与偏见》 … 028

一生寻爱的司汤达和存在缺陷却依然伟大的《红与黑》 … 054

天选之才的巴尔扎克和*能体现其精神思想的《高老头》 … 087

多情高产的狄更斯和他心中*宠爱的孩子《大卫·科波菲尔》 … 115

偏执执着的福楼拜和因道德问题受到控诉的《包法利夫人》 … 143

神秘复杂的艾米莉·勃朗特和史上*奇怪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 … 170

群像巨匠托尔斯泰和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

《战争与和平》 … 181

Ⅲ书与世界

美国文学——必得体现地地道道的美国

风情 … 198

欧陆文学——收获阅读的乐趣 … 206

法国文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 214

??Ⅳ书与我

我就是我,不是其他人 … 224

有人曾给过我一些小小的指引 … 228

对我来说,读书就是探险 … 232

自己的观点才是*重要的 … 235

经典文学是文学创作*丰富的灵感之源 … 237

我写短篇小说 … 240

从生活中选取人物原型 … 244

伟大的评论家必须同时是个伟大的人 … 248


展开全部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节选

聪明的读者能够使用略读的艺术
首先,我想要告诉本书的读者,我是如何挑选出这些作品的。
我曾受美国《红书》杂志编者的邀约,列出我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名录。我率性为之,不加任何思索,便给出了近乎武断的答案。但其实,我心目中的佳作并非只有这十部,倘若再给我十个选项,我依旧可以列出一份不一样的名单。在我看来,这些书籍各有千秋,我推荐它们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每一位阅历丰富的读者对佳作都有各自的评判。但我想,我们总有心灵相通之处,我挑选的这些作品也一定会在部分读者的书单中占据一席之地。读书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推荐一部小说的理由可以千变万化,而善于点评的读者也总能为倾心的著作赋予千千万万个瞩目的优点。一场恰逢其时的邂逅,能够打开读者的心扉。而特定的主题和背景,亦能迎合读者的品位与情感,从而产生主观上的非凡意义。因此我想,一位狂热的音乐发烧友或许会对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毛里斯·格斯特》推崇备至;“五镇”居民亦会因阿诺德·贝内特对风土人情的忠实刻画,对《老妇人的故事》青睐有加。这两部小说均是难得的佳作,但同时我也认为,任何价值观公允的读者都不会将它们纳入十佳之列。国籍、身份会对读者的品位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对特定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给予更高的评价。18世纪的英文文学在法国普及甚广,但自此开始直至近代,法国人民都只钟情于本国先驱者们的法文著作。他们不会如我一般推崇《白鲸》和《傲慢与偏见》,却一定会力荐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并振振有词,只因它确有过人之处。
《克莱芙王妃》是一部悲情小说,亦可能是文学史上**部心理小说。这本书文采卓然,言简意赅,故事优美动人,角色也栩栩如生。它描绘了法国校园人尽皆知的社会时局,对道德环境的刻画也借鉴了高乃依和拉辛的风格。它的内容与法国*辉煌的历史息息相关,散发着鼎盛时期的光辉,同时也为黄金时期的法国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可能无法感受到主人公非凡气度的人性之处,亦可能认为故事人物的对话刻板,举止做作,皆不可置信。我并非批判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但胸怀如此观念之人,必然不会将这本著作纳入十佳小说之列。
我为《红书》杂志列出推荐书目之时,写过一则短评:“聪明的读者往往能够巧妙地使用‘略读’的艺术,在阅读中收获*大的满足。”同理,明智的读者也不会将读书视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反而会将其视为一种消遣。这样的读者读小说,是为了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兴趣,观察他们在特定背景下的行为举止、处世见闻。此时,读者会因他们的困苦而心生怜悯,亦会因他们的喜悦而备受鼓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甚至会以这些人物的视角,亲身经历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他们解析生活的观点,思考人生的态度,无论溢于言表还是付诸实践,都会激起读者惊诧、欢愉,乃至义愤填膺的情绪。但读者并不会因此而迷失,他们会像猎狗循着狐狸的味道一样,本能地找到兴趣所在。而这种迂回婉转,重新找到阅读方向的本领正是略读的技巧。
每个人都会略读,但“略读而得其全部精要”则绝非易事,这可能是一种天赋,亦可能是一项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约翰逊博士深谙略读的技巧,鲍斯韦尔说他“可以快速掌握全书之精髓,而无须劳心劳神地通读全文”,但毫无疑问,鲍斯韦尔定是在说信息传播、启蒙教育一类的书籍。倘若读者将读小说视为一项苦差事,那还不如干脆不读。不幸的是,我认为鲜有小说能够从头到尾吸引读者,令读者的阅读热情丝毫不减。略读并非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读者有时却不得不这样做。他们一旦开始略读,便很难停止,从而错失大量关键的细节,使阅读的收获大打折扣。
我推荐的书单在《红书》杂志刊登后不久,便有一家美国出版商向我提议:重新发行这十部小说的精华版,并邀请我分别为每一部作品撰写引言。他们想要省略其中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择取作者观点和人物塑造之精华,除繁冗拖沓之糟粕,以精致而浓缩的内容帮助读者*大限度上收获精神上的满足。起初,我对这样的想法惊讶不已,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深觉其确有道理。我们中的某些人或许能够习得略读这项技巧,为我们所用;但大多数读者却没有此般本领,他们需要一位技巧纯熟,且见解无偏颇之人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因此,我欣然接受了撰写引言的邀请,并打算不久之后便投入该项工作。然而,震惊于此的文学专业学生、教授以及评论家则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大师杰作的损毁与亵渎,他们坚称:读者应该按照作者的书写顺序一字不漏地进行阅读。而我却认为,删减是否得当取决于著作本身。《傲慢与偏见》动人的爱情故事、《包法利夫人》环环相扣的故事结构皆决定了二者容不得任何删减。而见解独到的评论家乔治·森茨伯里也认为:“没有哪部小说能够同狄更斯的小说一样,经得起精简和浓缩。”所以删减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一部剧本,或多或少都需要经过删减,才能够惊艳四座。多年前,我曾与萧伯纳共进午餐,听闻他的剧本在德国大获成功,在英国却反响平平。他将成就归功于德国人民的高超智慧,将失败归咎于英国民众的蠢钝无趣。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英国,他坚持自己的剧本应该完完整整地进行演绎;而在德国,导演却毫不留情地删减了大量无关紧要的多余情节,*终以戏剧化的精髓向观众呈现出了赏心悦目的舞台效果。我认为其间原因不便直言相告,但也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反对出版商对小说的精简与浓缩。
柯勒律治说过,初读《堂吉诃德》定要一字不落地通读全文,而再读只需大致浏览即可,言语间似有贬斥之意。他认为文中的部分内容冗长、乏味,甚至荒诞不经,读者一旦发现这些缺点,便会认定重读只是枉费时间。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所有自诩研究文学之人皆应通读一遍的非凡之作(我曾逐字逐句通读其英文版两遍,西班牙语版三遍)。当然,普通读者阅读只为兴趣,他们大可完全略过少量沉闷的内容,直接跳转至紧扣故事主题的段落,欣赏儒雅骑士和忠厚仆从之间的动人故事、奇幻冒险和幽默互动,领略全作之精髓。西班牙的一家出版商曾单独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册,我认为可读性极佳。除此之外,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也是一部重量级的著作,但这部小说的篇幅之长足以令*虔诚的读者望而却步。假如我无法获得这部鸿篇巨制的精简版本,我或许永远不会萌生阅读的念头,而即便精简版问世,我也得要求它恰到好处,不能损失任何原作中的深意。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公认的小说成就之巅峰。我和众多忠实读者一样,皆能饶有兴致地阅读他写下的每一个字。情至浓时,我甚至曾语出狂悖,声称“宁愿品味普鲁斯特的枯燥乏味,也不愿枉溺于其他作家的幽默风趣”。如今,我已读完第三遍,却又不得不承认之前的见解有失偏颇——书中各部分内容虽各有千秋,却也彰显出参差不齐的内在价值。普鲁斯特深受时局观念的影响,长篇累牍地记述了他漫不经心的思考过程。如今,这部分内容或已被时代摒弃,或已成老生常谈,其原始的魅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减。但是,普鲁斯特幽默文学家的本质却永垂不朽。假以时日,人们一定会发现,他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独一无二且千变万化,此番成就足以比肩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等小说巨匠。时光荏苒,这部皇皇巨著的精简版或将应运而生,时光会为我们褪去部分内容的价值,而那些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篇章,终会因浓缩而壮美,流芳百世。即便如此,《追忆似水年华》仍将是一部鸿篇巨制。安德烈·莫洛亚著有一部佳作,名为《追忆马塞尔·普鲁斯特》。我曾借书中繁杂的史料记载得知,普鲁斯特原打算将他的小说分三卷出版,平均每卷再分四百页。可第二、第三卷印刷时,刚好碰到**次世界大战爆发,小说被迫推迟出版。彼时,普鲁斯特健康状况堪忧,无法服役参战,他便利用充足的闲暇时间,继续丰富第三卷的内容。“新增的许多内容”,如莫洛亚所言,“基本上是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述,包含了这位智者对小说人物所作所为的评判之言。”同时他还补充道,“这部分内容还汇总了一系列蒙田风格的随笔,主题涉及音乐的作用、艺术创新、风格之美、人类族群之少数以及医学天赋等方面。”莫洛亚所言不虚,这些内容的确为小说增色不少,但能否提升其文学价值,则有待商榷。因为这种形式的内容能够发挥怎样的基础性功能,终究因人而异。
关于小说的基础性功能,众说纷纭,文学界尚无明确定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写过一篇名为《当代小说》的散文,文中说道:“小说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我们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借以探讨时事热点的唯一载体。同时,小说也将发展为‘一种社交媒介、思想载体和自我审视的工具。一种宣扬道德、礼尚往来、孕育风俗、批判法律规章、挑战社会信条及观念的文学手段’。”此外,他也认为:“小说未来将要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和社会问题。”威尔斯无法容忍人们将小说视为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曾明确表示小说绝非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奇怪的是,他十分反感世人将他的小说称作“宣传文学”,只因他认为“宣传是局限于特定组织党派、宗教或学说的服务型工具”。当代社会,“宣传”一词的含义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变得十分广泛,它泛指一切通过口头、文字、广告、重复等手段,引导他人接受特定是非观念与公平价值的方法。而威尔斯的主要小说著作皆以传播信义为目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绝对可将其定义为“宣传”。
那么现在,以上所有的论述都将归结为一个问题,那便是小说能否被称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小说的目的究竟是宣传教育还是取悦读者?如果是宣传教育,那便与艺术无关,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为了娱乐而生,这也是诗人、画家和哲学家们的共识。然而,这样的共识亦会令许多人大惊失色,因为基督教义有言,我们皆应谨慎对待欢愉的情绪,将其视作诱惑不朽灵魂的甜蜜陷阱。如此看来,我们既应理所当然地享受“欢愉”,也应警惕“欢愉”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避而远之。普遍的观点认为,欢愉只是建立在感官之上的一种情绪,这是人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认识,因为肉体上的享受往往比精神上的满足来得更加真切。然而,这却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欢愉的形式多种多样,若不是以猛烈之势骤然来袭,则必定如涓涓细流经久不衰,而无关乎肉体或精神。《牛津词典》对艺术的其中一则定义为:“审美学科(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演讲、文学作品等)中的技巧应用。”这样的解释恰到好处,但它仍补充说明道:“尤指现代应用中,以完美工艺、**制作进行具象自我表达的技巧。”我想这便是每位小说家都了然于胸,但始终无法实现的宏伟目标。既然如此,我认为我们大可将小说称为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以至于无法相媲美真正的阳春白雪,但终究属于艺术的范畴。我们现在所探讨的话题,正是我四处讲学之时做过的一番研究。如今,我的观点尚未改变,却无法确保表达技巧一如从前,因此我将在此稍作引述,作简要说明。
我认为通过小说进行布道或授业,是对小说的一种滥用。读者也常常会受到误导,自认为掌握知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勤学苦练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样的道理朴实无华,却不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小说就像一瓶果酱,而有益的信息则像一堆令人难以下咽的知识粉末,二者搭配,我们便可欣然食用。然而,此时美味的粉末是否仍旧包含有益的信息,我们始终无法确定。同理,小说家的个人偏见亦会曲解知识本身的含义,令知识丧失原有的公信力。倘若事实已经被歪曲,我们还不如就此被永远蒙在鼓里。小说家没有任何理由精通别的领域,他们术业专攻,有所成就便已足够。当然,小说家也应该对众多领域有所涉猎,泛而不精,僭越本行,成为另一领域的专家则全无必要,甚至有害无利。他们要想知道羊肉的滋味,无须吃下一整只羊,只需一根羊排即可。然后根据羊排的味道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便能够绘声绘色地向读者描述爱尔兰炖羊肉的风味。但倘若有人借一根羊排的味道,大谈畜牧养殖、羊毛产业,甚至澳大利亚的政治环境,那么听者*好有所保留,不可全信。
固有的偏见往往会左右小说家的思想,影响其题材的选择、角色的塑造,乃至作者对角色的态度。作家所写,也皆是自我个性的表达、本能的宣示,以及感情与经历的倾诉。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地保持客观,仍会受到个人喜好的制约,以各自的思想为主宰,无法做到不偏不倚。小说故事通常会以人物介绍拉开序幕,先入为主地抓住读者的兴趣所在,并让读者产生共鸣之情。亨利·詹姆斯曾一再强调,小说家必须掌握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这是一句模棱两可的劝诫,意在强调作家们必须注重情节的编排,一切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为导向。因此,为了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有些作家甚至会放弃力求逼真、还原事实的写作风格,与科学或教育性质的文学创作理念背道而驰。总而言之,小说家的目的并非传道授业,而是取悦读者。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后来弃医从文,于1954年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他文笔犀利、机智幽默,时常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来剖析人性和社会,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面纱》《刀锋》,短篇小说《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雨》《信》,戏剧《圈子》等。 温恒,专职翻译,毕业于青海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二级笔译证书,ATA(美国翻译协会)认证英中译员。曾参与Lenovo(联想)、Mulberry(玛珀利)、Ubisoft (育碧)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内容汉化,现主要从事文学、影视、艺术、商业、旅游、金融、游戏等多领域的中英互译。

商品评论(5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