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作者:林中泽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9-03-01
开本: 22cm 页数: 296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1.9(5.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2666314
  • 条形码:9787542666314 ; 978-7-5426-663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有关生活伦理方面的随笔,主体部分由32个相关专题所构成,加上附录的8篇短文,内容涉及情感世界、个人修养、群体意识、信仰习俗、学术规范、历史能力及家庭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作者希望通过一种聊天式的谈论,将学术融入社会,用历史观照生活,以理性拷问灵魂,借思辨剖析人性,给读者提供一个既轻松愉快又有某种助益的阅读范本,旨在帮助读者增进个人整体素养,构建正确人生观,提升生活品味。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多年来写作的学术和文化随笔32篇, 内容涉及中外历史、社会和文化现象, 并从一个历史学学者的角度, 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全书视野宽阔, 史识深博, 每多真知灼见, 是一部启人智慧的优秀学术文化随笔作品。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目录

自序
1.论祭祖、扫墓及山火
2.论经典
3.论拙作与劣作
4.论旅行
5.论迷信
6.论贫困
7.论宽容
8.论诚信
9.论个性
10.论名声
11.论倾诉
12.论等级
13.论洁癖
14.论头衔
15.论夭寿
16.论遗嘱
17.论先知
18.论公仆
19.论自由
20.论大结局
21.论历史的真与美
22.论亲子关系
23.论弱势群体
24.论狗性与猪性
25.论历史能力
26.论卫生习惯
27.论忧愁与抑郁
28.论君主权威
29.论邪恶
30.论圣经的重点
31.论译名
32.论史德
附录:
Ⅰ 利玛窦的广东印象
Ⅱ 谈早期基督教的属性问题
Ⅲ 《岭南信仰研究》序
Ⅳ 岭南文化研究之我见
Ⅴ 《宗教史概论》导言
Ⅵ 谈在职硕士生论文的质量
Ⅶ 《君士坦丁传》是献媚之作吗
Ⅷ 在汉译名著读者见面会上的发言
展开全部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节选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  中国传统上对尊长的孝是多方面的。按孔夫子的说法,孝包括养亲、事亲、葬亲及祭亲等四大环节。光这*后一项“祭亲”,便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长功夫。例如过年过节要祭,祖先忌辰要祭,遇红白喜事要祭,清明扫墓更是一年之中的一次大祭。倘若家人有信佛道者,则在佛道节庆时也须顺带祭祖,因为总不能在神仙和菩萨们大饱口福的同时,让自己的先人光有咽口水的份吧。如此一年下来,每位先人平均所享受的祭飨,保守估计也有十来次。显然,祭祖已经成为活人的一个死义务,人们无论工作再繁忙,囊中再羞涩,也要竭尽全力把此事办好,不然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乡邻的唾弃。笔者的家姐几年前已经移居中山市去投靠自己的儿子,可是她在乡下老家仍留下了一套房子,她不时要回去一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祭祖。  万幸的是,人们对于祖先的孝,也是具有亲疏等级差异的,否则大家就会更加不胜其扰。细细观察整个祭祖场面,你会发现通常一张祭坛上只摆五碗饭、五双筷子、五杯酒和五杯茶,祭坛下只摆五张凳椅,这表明受祭者只限于五代以内的祖先。五代以前的祖先,被当作是远祖,一般并不享受家祭,他们的牌位被后人“祧”(亦即“挑”)了出来,集中放置在同一宗族的祠堂里,接受同宗族人每年一至两次的“公祭”。  在笔者老家,于清明日上山向祖坟献祭之前,必得先进行一次家祭。*初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有此繁复祭礼?后来终于想通了。原来二者的方式和意义均有所不同:家祭的祭品经过了细加工,墓祭的祭品则满足于粗加工;家祭时是将先人当作家庭成员来献祭的;而墓祭时则是将先人当作宗族成员来献祭的。如此讲究,足见兹事体大,我等俗辈,切勿造次。  有需求就有生产,祭祖的普遍化必然推动了祭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笔者的老家是一个仅有六七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可是在这个镇里的大街小巷上,却散落着不少香烛纸钱的专卖店;许多店铺虽然主营其他商品,但也附带出售多种祭祖物品,人们只需走出家门口几步,就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到所需的祭品。祭祖用品的涵盖面之广,从衣食住行到高端消费及娱乐,与活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几乎相匹敌;换言之,死人的消费水平,总是与活人的欲望成正比发展。据估算,这个镇里至少有二成人口经营着与祭祖有关的行当,亦即说,如果祭祖现象消失了,镇里至少有一万多人要面临失业。  祭祖当然不是笔者老家所特有的现象,它作为汉人的一种文化习俗,*初也是发源于中原地区。随着中原的动荡和大量移民的南迁,祭祖习俗反倒落脚和固化于南方边陲地区,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如今,祭祖之风,南盛于北,边炽于畿,其中又以福建和广东的闽语地区为甚,历史文化学者可以从该地区中随时发现汉人古老祭俗的活化石。祭祖所要达到的*终目的是什么?曾子早已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对亡者尽审慎之礼,并时时追怀先人事迹,就能使民风淳朴,民心向上。曾老先生不愧为孔夫子的高足,他在两千多年前就为统治者设计好了驾驭老百姓的妙法,即将民众的主要精力引向没完没了的祭祀上,从而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此法在大体上是有效的和成功的。  中国人的祭祖究竟是一种单纯纪念先人的习俗,还是一种迷信活动?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明朝末年的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时,所遇到的首个*大难题,就是中国信徒能否祭祖。如果只是将祭祖理解为单纯的纪念习俗,那么基督教信徒祭祖就是无可非议的;而倘若将其视作迷信,那么信徒就不能祭祖。传教士的先驱人物利玛窦,基于传教上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竭力主张祭祖不过是中国人纪念先人的特有形式而已,其中并没有什么迷信的成分,故应当允许中国基督徒从事这一活动。利氏的这一主张引起了激烈的争端,*终甚至把皇帝也给惊动了,这就是中西交流史上著名的“礼仪之争”,该事件*终导致了中西关系的紧张和朝廷对基督教的全面拒绝。如今我们再来重温这段历史,发现事情虽然过去了,但问题并未解决。事实证明利玛窦是错的。说祭祖是一种习俗,这本身并没有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