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作者:龙安邦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5(4.8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3818
  • 条形码:9787520333818 ; 978-7-5203-338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内容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梳理我国建国以来和美国20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变迁历程,考察效率诉求和公平诉求的成因与实现方式,揭示效率与公平之间冲突与协同的辩证关系,分析国家与个体、精英化与大众化、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内在决定作用,据此提出刚柔相济、松紧有序、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毽子型”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研究有参考价值,对理解、把握和改进教育实践亦有裨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一)社会的效率与公平
(二)教育的效率与公平
(三)课程的效率与公平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章 效率与公平
一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关系
(一)效率
(二)公平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的含义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公平的含义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
一 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1950-1957年:效率取向
(二)1958-1976年:公平取向
(三)1977-1985年:效率取向
(四)1986-2000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五)2001年以来:公平取向
(六)小结
二 20世纪以来美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公平取向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效率取向
(三)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平取向
(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五)小结
……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诉求的形成与实现
第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公平诉求的形成与实现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与协同

结语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往何处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节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2.依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  具体到一门学科,效率取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注重按照学科逻辑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具体表现是在课程组织中突出学科的实体结构和形式结构。  所谓学科的实体结构,是指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菲利普·费尼克斯(Philip Henry Phenix)把学科的实体结构称为“关键概念”或“代表性观念”(representative ideas),他认为学科的代表性观念是理解学科的主要特征、揭示学科的本质、赋予学科的表象的观念,是“学科的缩影”,是该学科中不断探究而使用的“概念性工具”。“学问的代表性观念以其独特的逻辑组织学问,学科是以这种观念和逻辑作为组织原理构成的。学问在逻辑上说,必须是学科的范型。学校中授受的知识技能,必须这样来组织,以便于导向构成学问的主要概念的发现。”效率取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遵循这样一种理念,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为主体和线索构筑起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我国的中学物理课程,从20世纪50年代参照苏联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起,就建立了以经典物理学为体系的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结构,形成“力学一热学一电学一光学一原子物理”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物理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即使像历史这样的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也倾向按时间、空间逻辑着重介绍基本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将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板块进行系统组织,具有比较显明的学科化倾向。  所谓学科的形式结构,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探究方法、步骤、规则与关系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探究方式,这些方法和方式决定着学科的性质。学科的形式结构涉及的是关于“在各门学科中通过发现与证明,得到的是什么;为了测定资料的性质,一门学科所使用的规则是什么;一门学科如何严格地应用其标准”这一类表征学科特性的问题。学科的形式结构的特点在于,“通过它,学生可以掌握探究的方法和学问认识的样式”。换而言之,一旦学生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形式结构,他就获得了该门学科的探究方式,就有可能按照该学科的逻辑进行研究和探索,获得该学科的发展能力。效率取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注重学科实体结构的展示,还注重渗透学科的形式结构,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组织的另一条线索。如在物理、化学等学科中注重观察、假设、实验、归纳等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在以学科的实体结构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的同时贯穿学科的形式结构。数学则在介绍各种公理、定理的同时,强调证明、推理、演绎等数学探究方法,以将数学的形式结构和实体结构融合在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体系中。语文(本国语)课程同样包含了形式结构的课程组织依据,这首先表现在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作为语文(本国语)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还表现在对语法、语感等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议论文写作中强调论点、论据、论证,在说明文写作中强调说明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主次性,在阅读中重视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评价,等等。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 作者简介

  龙安邦(1983-),广西博白人,2013年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任教,2015-1017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教师教育学。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在《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