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出版社:广陵书社出版时间:2018-01-01
所属丛书: 名人与生活文丛
开本: 16开 页数: 223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5.9(4.0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5408420
  • 条形码:9787555408420 ; 978-7-5554-0842-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本书特色

西风卷走的,不仅是豪华,还有时间,还有那些逝去的情感。 往事不可追,既已远去,只能放在心里,或者写在纸上。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名人与生活文丛》精选胡适、许地山、周作人、汪曾祺、季羡林等近现代文化名家怀旧文章36篇,请读者朋友们感受一下作者笔下那些已然逝去,且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人和事。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胡适、许地山、周作人、汪曾祺、季羡林等近现代文化名家怀旧文章三十几篇,请读者朋友们感受一下作者笔下那些已然逝去,且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人和事。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前言

人生百年,生活的环境会不停地变化,身边的人也在变,有的离开了,有的永远地离开了。人是有感情的,不论环境还是人,当我们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们产生感情,当有一天,他们离开了,或者我们离开了他们了,便会产生怀念。“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冯子振《鹦鹉曲·赤壁怀古》)西风卷走的,不仅是豪华,还有时间,还有那些逝去的情感。往事不可追,既已远去,只能放在心里,或者写在纸上。本书精选近现代文化名家怀旧文章 36 篇,请读者朋友们感受一下作者笔下那些已然逝去,且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人和事。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目录

国子监 汪曾祺 001
胡同文化 汪曾祺 010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015
追悼志摩 胡 适 020
我的母亲 胡 适 031
哭冯至先生(节选) 季羡林 037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季羡林 041
回忆吴宓先生 季羡林 044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047
海 燕 郑振铎 055
悼夏丏尊先生 郑振铎 059
忆卢沟桥 许地山 066
水乡怀旧 周作人 071
目录002
摇 曳 秋 风 遗 念 长——文 化 名 家 谈 怀 旧娱 园 周作人 075
半农纪念 周作人 079
玄同纪念 周作人 084
志摩纪念 周作人 090
想北平 老 舍 095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099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08
将 离 叶圣陶 114
三种船 叶圣陶 118
说书(节选) 叶圣陶 129
怀念萧珊 巴 金 133
再忆萧珊 巴 金 149
给亡妇 朱自清 152
忆厂甸儿 韩少华 158
寒冬,我记忆的摇篮 韩少华 162
回想智化寺雪阁的藻井 韩少华 172
想到了巴金先生 韩少华 177
又是一年春草绿 梁遇春 182
异国秋思 庐 隐 186
墓畔哀歌 石评梅 190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196
小春天气 郁达夫 201
苏州烟雨记 郁达夫 211
展开全部

摇曳秋风遗念长:文化名家谈怀旧 节选

为了写国子监,我到国子监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领。从首都图书馆抱了几十本书回来,看了几天,看得眼花气闷,而所得不多。后来,我去找了一个“老”朋友聊了两个晚上,倒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我这朋友世代在国子监当差,“侍候”过翁同龢、陆润庠等祭酒,给新科状元打过“状元及第”的旗,国子监生人,今年七十三岁,姓董。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这个地方原先是什么样子,没法知道了(也许是一片荒郊)。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1287),距今约已七百年。002摇 曳 秋 风 遗 念 长——文 化 名 家 谈 怀 旧元代的遗迹,已经难于查考。给这段时间作证的,有两棵老树 :一棵槐树,一棵柏树。一在彝伦堂前,一在大成殿阶下。据说,这都是元朝的**任国立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许衡手植的。柏树至今仍颇顽健,老干横枝,婆娑弄碧,看样子还能再活个几百年。那棵槐树,稀稀疏疏地披着几根细瘦的枝条,干枯僵直,全无一点生气,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很难断定它是否还活着。传说它老早就已经死过一次,死了几十年,有一年不知道怎么又活了。这是乾隆年间的事,这年正赶上是慈宁太后的六十“万寿”,嗬,这是大喜事!于是皇上、大臣赋诗作记,还给老槐树画了像,全都刻在石头上,着实热闹了一通。这些石碑,至今犹在。国子监是学校,除了一些大树和石碑之外,主要的是一些作为大学校舍的建筑。这些建筑的规模大概是明朝的永乐所创建的(大体依据洪武帝在南京所创立的国子监,而规模似不如原来之大),清朝又改建或修改过。其中修建*多的,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国极盛的峰顶,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这就是辟雍。这是国子监*中心,*突出的一个建筑。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照现在看起来,是在平地上开出一个正圆的池子,当中留出一块四方的陆地,上面盖起一座十分宏大的四方的大殿,重檐,有两层廊柱,盖黄色琉璃瓦,安一003国 子 监个巨大的镏金顶子,梁柱檐饰,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看起来像一顶大花轿子似的。辟雍殿四面开门,可以洞启。池上围以白石栏杆,四面有石桥通达。这样的格局是有许多讲究的,这里不必说它。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了(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到了乾隆,气魄果然要大些,认为“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没有水,那有什么关系!下令打了四口井,从井里把水汲上来,从暗道里注入,通过四个龙头(螭首),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光了。二、八月里,乾隆来了。前面钟楼里撞钟,鼓楼里擂鼓,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他走入讲台,坐上宝座,讲《大学》或《孝经》一章,叫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听着,这个盛典,叫做“临雍”。这“临雍”的盛典,道光、嘉庆年间,似乎还举行过,到了光绪,据我那朋友老董说,就根本没有这档子事了。大殿里一年难得打扫两回,月牙河(老董管辟雍殿四边的池子叫做四个“月牙河”)里整年是干的,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各处的雨水一齐奔到这里面来。这水是死水,那光景是不难想像的。然而辟雍殿确实是个美丽的、独特的建筑。北京有名的建筑,除了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那个蓝色的圆顶、九梁十八柱的故宫角楼,应该数到这顶四方的大花轿。辟雍之后,正面一间大厅,是彝伦堂,是校长——祭酒和004摇 曳 秋 风 遗 念 长——文 化 名 家 谈 怀 旧教务长——司业办公的地方。此外有“四厅六堂”,敬一亭,东厢西厢。四厅是教职员办公室。六堂本来应该是教室,但清朝另于国子监斜对门盖了一些房子作为学生住宿进修之所,叫做“南学”(北方戏文动辄说“一到南学去攻书”,指的即是这个地方),六堂作为考场时似更多些。学生的月考、季考在此举行,每科的乡会试也要先在这里考一天,然后才能到贡院下场。六堂之中原来排列着一套世界上*重的书,这书一页有三四尺宽,七八尺长,一尺许厚,重不知几千斤。这是一套石刻的十三经,是一个老书生蒋衡一手写出来的。据老董说,这是他默出来的!他把这套书献给皇帝,皇帝接受了,刻在国子监中,作为重要的装点。这皇帝,就是高宗纯皇帝乾隆陛下。国子监碑刻甚多,数量*多的,便是蒋衡所写的经。著名的,旧称有赵松雪临写的“黄庭”“乐毅”“兰亭定武本”;颜鲁公“争座位”,这几块碑不晓得现在还在不在,我这回未暇查考。不过我觉得*有意思、*值得一看的是明太祖训示太学生的一通敕谕 :恁学生每听着 :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005国 子 监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谨,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这里面有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明太祖为了要“人才”,对于办学校非常热心。他的办学的政策只有一个字 :严。他所委任的**任国子监祭酒宗讷,就秉承他的意旨,订出许多规条。待学生非常的残酷,学生曾有饿死吊死的。学生受不了这样的迫害和饥饿,曾经闹过两次学潮。第二次学潮起事的是学生赵麟,出了一张壁报(没头贴子)。太祖闻之,龙颜大怒,把赵麟杀了,并在国子监立一长竿,把他的脑袋挂在上面示众(照明太祖的语言,是“枭令”)。隔了十年,他还忘不了这件事,有一天又召集全体教职员和学生训话。碑上所刻,就是训话的原文。这些本来是发生在南京国子监的事,怎么北京的国子监也有这么一块碑呢?想必是永乐皇帝觉得他老大人的这通话训得006摇 曳 秋 风 遗 念 长——文 化 名 家 谈 怀 旧十分精彩,应该垂之久远,所以特在北京又刻了一个复本。是的,这值得一看。他的这篇白话训词比历朝皇帝的“崇儒重道”之类的话都要真实得多,有力得多。这块碑在国子监仪门外侧右手,很容易找到。碑分上下两截,下截是对工役膳夫的规矩,那更不得了 :“打五十竹篦”!“处斩”!“割了脚筋”……历代皇帝虽然都似乎颇为重视国子监,不断地订立了许多学规,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子监出的人才并不是那样的多。《戴斗夜谈》一书中说,北京人已把国子监打入“十可笑”之列 :京师相传有十可笑 :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国子监的课业历来似颇为稀松。学生主要的功课是读书、写字、作文。国子监学生——监生的肄业、待遇情况各时期都有变革。到清朝末年,据老董说,是每隔六日作一次文,每一年转堂(升级)一次,六年毕业,学生每月领助学金(膏火)八两。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发作为县级干部,或为县长(知县)、副县长(县丞),或为教育科长(训导)。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是调到中央去写字(清朝有一个时期光禄寺的面袋都是国子监学生的仿纸做的)。从明朝起就有调国子监善书学007国 子 监生去抄录《实录》的例。明朝的一部大丛书《永乐大典》,清朝的一部更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底稿,那里面的端正严谨(也毫无个性)的馆阁体楷书,有些就是出自国子监高材生的手笔。这种工作,叫做“在誊桌上行走”。国子监监生的身份不十分为人所看重。从明景泰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之例以后,国子监的门槛就低了。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就更不值钱了。国子监是个清高的学府,国子监祭酒是个清贵的官员——京官中,四品而掌印的,只有这么一个。作祭酒的,生活实在颇为清闲,每月只逢六逢一上班,去了之后,当差的在门口喝一声短道,沏上一碗盖碗茶,他到彝伦堂上坐了一阵,给学生出出题目,看看卷子 ;初一、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头,此外简直没有什么事情。清朝时他们还有两桩特殊任务 :一是每年十月初一,率领属官到午门去领来年的黄历 ;一是遇到日蚀、月蚀,穿了素服到礼部和太常寺去“救护”,但领黄历一年只一次,日蚀、月蚀,更是难得碰到的事。戴璐《藤阴杂记》说此官“清简恬静”,这几个字是下得很恰当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