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作者:李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4.8(3.8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28947
  • 条形码:9787516128947 ; 978-7-5161-289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本书特色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主要围绕对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变”的认识,侧重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心理及其文化人格等角度入手,对这一“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对乡村叙事的总体发展趋势作出评测。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内容简介

“现代化”意味着乡土中国的终结,这决定了乡村、农民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遭受的“断裂”之痛,然而受各种“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五四以来的乡村叙事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直面这一疼痛,反而是一再为其寻求某种“解释”;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转型的加速以及文学对转型期中国发展现实的书写日趋频繁,乡村叙事也开始大规模地转向了对农村现状、农民当下性生存处境的观照,以关注“现实”、表达创作者迷惘和悲哀、以写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的叙事潮流从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乡村叙事的主流。我们认为,乡村叙事的这一“现实转向”,其*大的意义便在于它直面了乡土中国(乡村、农民)在文明更替和社会转型中那种本然性的历史悲剧命运;然而客观地看,这样一种“直面”更多地却不是出于文学对自身的反思,而是受惠于时代现实的动变本身——创作主体的迷惘和困惑更显现出作家一种理性能力的不足,理性之不足唯使其漂浮于现实的表面,无法获致对社会历史的深度认知。这样一种紧贴现实又无法深入现实的表达毕竟能够以其对自我内心的诚实面对而酿成一种独特的诗意,只是它的过于感性却可能将使其无法保持一种持久性罢了。本书题为《“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即主要围绕对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新变”的认识,侧重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心理及其文化人格等角度入手,力图对这一“新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确认和分析,同时在这种因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也试图对乡村叙事的总体发展趋势作出预估。《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共分五个部分,内容如下: “绪论”首先对“乡村小说叙事”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即从概念使用者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概念所指涉的对象的变异两个角度,分析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等概念出现和使用的背景,并阐明了本书使用“乡村小说叙事”的原因及其内涵;其次从当下乡村叙事与时代现实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新变”的实质,进而阐明论题,也介绍了选择此论题的缘起;*后介绍了选择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新变”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等。 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章首先从思潮演变的角度对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作出整体的描述,即认为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呈现以“观念”消解、“现实”凸显的过程,从格局演变的角度看这则是一个“解体——凝聚”的过程,即90年代之前“现代化”话语占主导的一体化格局进入90年代则演变为一种“观念”表达、关注“现实”相分立的二元形态。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关注“现实”的表达日渐频繁而普遍,并在新世纪之后“凝聚”成当下乡村叙事的主流。然而因为主要是对于时代动变的一种仓促应对,所以“主流”必然会形成一种表达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美学形式上的,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情感上的,所以反拨和“逸变”也便成为必然。本章即以“解体”、“凝聚”、“逸散”为题,分三节按历时的顺序对这样一个思潮演变的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其间,主题分析是重点,同时兼及艺术分析。 第二章侧重人物分析。即主要从农民的现代主体建构角度,关注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看其究竟多大程度地表现了在社会转型加剧时期中国农民所经历的那种心灵挣扎和人格蜕变。本章从90年代以来农民作为建构中的现代主体所经历的精神蜕变过程展开论述:**节写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失落之痛”,主要从“身体”受难和“身份”焦虑两个角度人手,考察农民在经历从“主人”到“底层”的坠落过程中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失重以及文学对此的表现:第二节写农民作为建构中的现代主体所经历的“蜕变之痛”,主要从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尴尬的文化处境人手,以此为基点看取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在现实介入能力上的优长与不足;第三节主要关注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所经受的一种“中间物”式的“彷徨之痛”,追寻其在城乡“交叉地带”不断蔓延、扩大和自身作为现代文明“侨寓者”在城乡间不断迁徙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恍惚”心理,进而透视当代作家对社会历史和时代现实是否具有一种宏观的、敏锐的把握能力。 第三章则在**章、第二章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对乡土作家的创作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这一章主要从现代以来乡村叙事者在面对“乡村”时惯有的那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人手,观察、分析在现实发生激烈动变的情况下,传统乡村叙事方式所面I临的蹉跎困境。**节主要以阎连科为例探讨经典启蒙叙事那种“怒其不争”的“怨怒”情绪在当下时代环境中给乡村叙事造成的束缚;第二节主要以刘庆邦为例探讨当下的乡村浪漫叙事对“乡村”所持有的那种个人化的抒情态度如何在新的时代现实面前日益退变为一种封闭、保守的趣味主义书写;第三节以贾平凹为例,通过对其近作的“症候”式分析,探讨在“情感”与“理智”相冲突的背后所深藏的中国作家较普遍的一种理性能力的不足和文化人格上的缺陷。 “结语”探讨了文学“返乡”的潜意识动机,并对乡村叙事的未来进行了瞻望。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由李勇编著。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目录

绪论
一 概念辨析:何谓“乡村小说叙事”
二 论题的提出及缘起
三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
**章 嬗变:90年代以来乡村叙事的主题、艺术分析
**节 解体:在“现实”与“观念”之间
一“现实”的复归
二“观念”的遗存
第二节 凝聚:“新美学”的诞生
一“颓败”:“后改革”时代的乡村景观
二“迷惘”与“悲哀”:“后改革”时代的乡村情感
三“细节”与“碎片”:“后现代”的美学呈现
第三节 逸散:重压下的“新变”
一 情感逃逸:“主流”之内——以李洱为例
二 空间逃逸:“主流”之外——以迟子建、红柯为例
三 时间逃逸:“主流”之外——以刘震云为例
第二章 农民形象研究——从现代主体建构的角度入手
**节 失落之痛:所谓“底层”
一 疼痛:无法拯救的“身体”
二 绝望:“无理性”的身份焦虑
第二节 蜕变之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前瞻”:温情乏力的人性、人情书写
二“反观”:深沉而滞重的历史、文化反思
第三节 彷徨之痛:在城乡之间
一 边界打开与“恍惚”的发生
二 城乡交叉与“往何处去”的彷徨
第三章 作家心态研究——从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入手
**节“怨怒”:乡村启蒙叙事的困境——以阎连科为例
一“启蒙”:游离于时代之外
二“怨怒”与“狂想”:阎连科的乡村启蒙叙事批判
第二节“乡愁”:乡村浪漫派的沉溺——以刘庆邦为例
一“黑”与“白”——两个不同的世界
二“童心”与“梦境”——感性化的乡村叙写
三 致命的沉溺——“梦境”与“乡愁”的诱惑
第三节 纠结:“观念”与“事实”的冲突——以贾平凹为例
一《秦腔》:“不得不承受之轻”
二《高兴》:“观念”的失而复得
三 理性匮乏的反思
结语:乡关何处?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世纪乡村小说创作年表
后记

展开全部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节选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由李勇编著,是对近二十年乡村叙事新变进行了系统考察,《"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稿研究的内容及观点较有新意,曾获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 作者简介

  李勇,山东滨州人,1980年生,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2010年至今,任教于郑州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并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