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干支易象要诀历史悬案探秘》是《干支易象学梅花易数注解》一书的姊妹篇。贺云飞所著《干支易象学梅花易数注解》一书于2020年在华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计本书将延续这种良好的势头。《干支易象要诀历史悬案探秘》一书保持了作者文笔流畅、观点鲜明、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一方面从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对于干支意象理论体系中的精要和重点部分进行更为系统的解析,另一方面从意象思维的角度
本书是西塞罗为新学园派怀疑论辩护的哲学对话录。所谓“新学园派”是“学园派”(Academica)历史上的一个哲学派别。学园派的阿尔克西涝(Arcesilaus)和卡尔内亚德(Carneades)受到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理念的鼓动,坚持“存疑”(epoche)的思想倾向,并贯彻及与之配套的辩证法,力图挑战斯多亚学派为主的独断论(dogmatism)。西塞罗在此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区别:第一,新学园派和斯多亚学派的区别;第二
现在对《易经》的研究,或流于象数命理,或流于玄虚夸张,缺乏深刻的,尤其是富有科学精神的对其义理部分的深入思考。基于此,本书以全新视角切入,力求还原(或者部分还原)《周易》的本来面目,引导读者以更加严谨之态度,来对待这部中华文化的根源性经典。用一种统一的逻辑与方法,解通64卦全文。揭示蕴含于易经卦象变化过程中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新生问题”的内在逻辑,将玄妙的易经,变成一本可读可用的实用之书。 ...
本文集收录了莱布尼茨1670-1715年间著述的19篇阐述其认识论思想的短著和书信。其中有关书信的题目为译者依据其内容所加。 本文集所收录的19篇短著和书信,除1篇外,其他全部为首译。鉴于莱布尼茨认识论的代表作为他的《人类理智新论》,为了帮助读者对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思想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和统一的了解和理解,在本文集的“编译者前言”以及相关注释中都兼顾到了莱布尼茨这部认识论专著的有关内容...
莱布尼茨不仅是西方伟大的近代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伟大的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之一。他不仅改革和发展了西方古典形式逻辑,而且还开创了数理逻辑,在西方逻辑目前产生了深广影响。本文集收录了莱布尼茨阐述其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短文和书信。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对西方古典形式逻辑的捍卫、继承和发展。二、倡导和设计了现代逻辑:符号逻辑或数理逻辑。三、虽然主张内在逻辑说,但对外在逻辑说持一种开放和宽容的立场。这使他在西方逻辑的未来发展中扮演一个先知的
本书是一部经济伦理学专著,主要探讨和分析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及其唯物史观解读,侧重于儒家义利观的提出与形成、确立与完善、深化与成熟、反思与突破四个阶段,分别按照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尚义反利、重义尚利的义利思想逻辑演变进行论述和唯物史观阐释。作者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
本书以浙江局刻庄鸿逵校本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为底本,辑《淮南子》俶真、览冥、精神、齐俗、道应、诠言、人间、要略诸篇...
本雅明的《神学-政治学残篇》是生命神学现代性的真正开始。这个片断文本包含着解构现代神学政治的所有思想种子。本雅明对弥赛亚王国与世俗秩序的绝对区分,使得神学化的政治与政治化的神学都变得不再可能,都变得“无用”了。从《神学-政治学残篇》开始,本书踏上了“无用之思”的旅程,这事关现代性的生命疗愈与救赎。本书探讨的问题是现代哲学如何面对现代性危机。所谓“现代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总体异化现象的一种描述,既包括现实世界的动荡与苦难,也意指现代
从近25年国际技术哲学的演进历程看,荷兰已然成为技术哲学的研究重镇。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引入、概念化及模式化,使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受到了普遍关注。技术人工物两重性问题的提出及其体系建构,使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得到了国际技术哲学界的聚焦。“结构-功能”“结构-意向性”“技术-伦理”“价值-设计”“技术-社会”等研究策略在技术研究中的贯彻、技术人工物哲学体系的建构和以会聚技术、人工智能等为内核的“颠覆性技术”伦理的持续推进,使荷兰技术哲学
这是韩国学者李海完用哲学方法讲解美学的通俗读物。 本书将美学和哲学合二为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如何用哲学方法来解决美学中的种种悖论。作者从赝品、情色、玩笑、恐怖片四个角度入手,通过哲学方法论来展示处理美学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的过程,以及美学主题是什么。通过艺术的感性的自由和哲学思维的严谨性,追求理性和感性的协调是美学拥有魅力的特性。从哲学的角度探索艺术和美,能够积极地反省人类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作者希望本书能够传达分析和论证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写给子孙的家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告诫后人要积善行德、改过自新。全书融会了道教的哲学和儒家的理学,强调自我修养应从“治心”入手,提倡记功过格...
作者以思想与文化上的夷夏之辩、夷夏之防和良性的夷夏之交为背景和基本结构,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第一部分从讨论全球化中的华夏文化所面临的危机,辨析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以及中国自家文化在这个大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反驳那种混淆中国一时的经济国力状况与自己文化状况的看法。第二部分阐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谈起,标明一个让人惊异、醒觉、感慨和叹为观止的“辜鸿铭现象”。第三部分是对中华古典经学的新解,也就是通过现象学、
《沉思录》是“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记录的自己对于哲学的思考以及与心灵的对话。本书主要体现了奥勒留所承继的斯多葛派哲学思想。他主张完善美德,提倡仁爱与善良,强调自我宁静,接受命运的变幻。他认为,善即与宇宙理性、自然秩序相和谐。可以说,自然、理性和美德,便是斯多葛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沉思录》的核心议题。全书采用箴言形式,行文质朴,句法简略,凝聚了奥勒留毕生的真知灼见,字里行间无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升华...
本书的主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进程之研究,抓住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如“自我意识”“思有同一”“现实的人”“市民社会”“异化劳动”“对象性的活动”“实践原则”“唯物主义历史观”,阐明了这些概念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中的含义,以及在马克思自己思想中的演变和具体含义。这部著作在思想史叙述上所采用的方法论,则主要是逻辑的:亦即依据主导概念及相关概念群的递嬗演变,来确定思想史进程的诸阶段和基本性质,并由此来把握居于这一进程中作为枢纽的东西
这是一部《道德经》的全新译本。译文力图准确还原老子的思想本意,从本质上摆脱了以往人们对“道”的玄奥认知,从全新的视角解析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为学习研究《道德经》打开了新的思路...
《斐莱布》是柏拉图晚期的一篇重要对话,本篇对话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和一位年轻人普罗塔库,他和一些朋友一道来看苏格拉底。这些朋友中有一位名叫斐莱布。对话展开以后,斐莱布退出了论证,由普罗塔库接手。然而,严格地说来,他们并没有进行什么争论,苏格拉底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话,而普罗塔库只是表示同意或提问。 它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斐莱布与苏格拉底讨论智慧与快乐哪一种善比较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这种善比较大,而斐莱布认为快乐这种善比较大。这篇对
就技术形态而言,我们可以把当今时代界定为赛博技术时代。技术的赛博性,凸显的是自然-人-机器的共存-共生-共演特性。本书基于“作为知识与表征的科学”向“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的科学观转变,对作为“实践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的生成本体论的内涵、思想历程,以及这种新的科学观对科学与技术发展演化的解释力,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的梳理和整合。强调作为实践的科学的生成本体论,勾勒出了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符号与实体耦合式的共存、共生与共
陈昌曙先生为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致力于中国工程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是中国技术哲学“东北学派”的领军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几十篇探讨技术哲学问题的文章,专著《技术哲学引论》体现了其研究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特征,上述成果为工程传统的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绘制了清晰的学术图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选取以上成果,内容涉及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演进、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基本内容,技术的本质与
本书属《以色列与中东研究译丛》中的一本,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译介成果之一。本书聚焦于以色列数十年来的电影发展及其中反映的历史与思想,展示电影对社会的投射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型塑,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以电影为窗口了解以色列文化,另一方面也以此为案例探讨了电影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本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兼顾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对于电影文化及以色列研究等跨领域学术发展具有助推作用...
本书重点考察了实践必然性,即"我必需去法律学校"、"我不能折磨别人"之类的句子所表现出的必然性。作者认为,实践必然性是通过推导法建立起来的;它们是必然的,是因为它们是派生的。本书揭示了明确推导的构建何以可能在解释与辩护思想与行动中起中心作用...
德性与幸福是伦理学中的经典问题,同时也是古典时期西方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始于苏格拉底对“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追问。苏格拉底之后,不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亚氏之后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神学家,都试图给出解答,这一问题因此成为理解西方伦理精神和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其范围已不再限于伦理学,而是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因其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也成为每个人的关切
本书诠释《庄子》,分段撮述经文大意,每篇后又以歌诗括其大略。本书认为,《庄子》一书为《道德经》之注疏,故每于解释篇题和内容时,多指称源出《道德经》某句某义;注文常以《庄子》书中内容相互印证,力求得其一贯;亦融合佛理,或间引儒家议论释其大义。本书融通儒释道三家要旨,于《庄子》之义蕴,剖析详明,多发前人所未发,于世人理解庄学及道家大有裨益,是一部道教经典之作...
本书对隋前孟学史展开系统研究,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十五章。战国孟学分析了孟子后学、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对孟子的批判,考察孟学的发端过程;秦汉孟学分析了陆贾、董仲舒、杨雄等诸子对孟子的接受,分析了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孟子的接受,分析了韩婴、郑玄、赵岐等经学家对孟子的接受,考察孟学的初兴过程;魏晋南北朝孟学分析了曹魏时期、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有关士人对孟子思想的因革,考察孟学的发展过程。分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上下卷)》的内容主体出自张祥龙老师的讲课稿,初稿为“西方哲学史”课程的讲稿,后又补充上页边评议或笔记。上卷内容自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下卷自实证主义到现象学。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哲学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写作中展现了多层交织的对比棱角,尤其是西方与东方的对比。作者认为真正的“西方哲学史”应被理解为:对于探讨终极意义机制的西方进路和历程所做的现象学-解释学式的研究,本书亦体现了这一特色,笔记体更展现了作者同自己文本的对话
本书以四书学在元代的初步确立为主题,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四书学从向北方传播、得到新统治阶层承认、在南北方的宗派和师承,到传承有序、初具规模的整个思想史图谱。全书材料扎实全面,条理清楚明白,行文流畅,对元代四书学的演进发展做了宏观周全、微观细致的说明,对了解四书学的起步阶段是一个信实的参考书和指南。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为五章加一个导言,系统介绍了元代四书学的基本情况。附录是作为正文研究基础的四书学史料,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各种元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本书是关于宋代美学范畴的学术研究著作。本书在现代美学研究语境中,以回望和历史还原的方式,探究了我国古代美学范畴在宋代语境中的发展、嬗变、建构和完成的过程,并对我国宋代美学范畴,如宋代理学美学、宋代文学美学的范畴进行了评细探讨。本书是作者从关于“美”的概念和相关美学范畴的梳理、辨析中,走进中华文化,走进中国美学,寻绎宋代文化和宋代美学范畴的历史语境和深刻意蕴,探究和总结宋代美学范畴的历史价值与后世影响...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陪葬埋入的帛书老子《道德经》。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帛书老子校注》,其作风非常严谨,把真实文字整理呈现出来,与传世本比对有700多处异化。因为一些文字被淘汰或者长期不用,变得晦涩难懂。当年整理《帛书老子》的专家多是道德经领域的专家泰斗,因为长期受传世本的浸淫,对异化字解注时 容易被带到传世本的含义上去,许多处被用括号标注为通假字。比如,“曲则金(全),枉则定(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陈鼓应是庄子研究著名学者,本书是他研读《庄子》的心得。这本小书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生活篇”借助《庄子》一书的“夫子自述”和庄子学生的散记,尝试解开可靠传记材料无多的庄子的身世之谜。“生死篇”借“蝴蝶梦”探讨庄子的物我两忘、人生如梦的死生和谐观。“终结篇”比较研究了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趣别志。“思想篇”则分别讨论了庄子哲学中的各种涉世之道。向来被视为玄奥的《庄子》在作者笔下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本书语言
国学集刊缘起汤一介先生倡导,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院主持编选,旨在汇集国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与成果,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术。本书为第7辑,在延续前几辑的主旨基础上,精选了成中英、高宣扬、洪汉鼎、景海峰等学术名家的文章,分析了中国经典诠释学的问题,如《聚焦中国诠释学问题》《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建构》等;对理学相关典籍进行了考证,如《王阳明〈传习录〉的编刻过程略述》《明末〈李氏说书〉的真伪问题》;探讨了“酒”的哲学意义,如《论酒的精神——从中国思想出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一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八支行法”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八支行法”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
保罗·阿扎尔在本书中描述了17世纪和18世纪之间的一段历史,以及其间发生的引人入胜的思想变迁。这是一个从神法时代到自然法时代的转折,“曾几何时,大部分法国人的思想还是以博絮埃为参照的;但转瞬间,法国人就全效仿起了伏尔泰:这分明是一场革命”。 通过研究1680—1715年间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的伟大思想流派,作者用一幅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画卷,向我们展现了旧制度下各种生机盎然、活力无限,矛盾冲突又无比激烈的思想理念的群像,由
对于宁宗一先生来说,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审美化的心灵史。 本书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的自选文集,集结了宁宗一先生四十多篇佳作,分为上下两编。作者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史、小说戏曲美学七十余载,努力建构心灵美学,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小说美学的研究有深厚造诣,是中国文学目前第一位从美学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学者。《建构审美化的心灵史》中既有关于《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经典名著的研究心得
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哲学的三个特有概念:味、感、象,探索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对于中国哲学的特殊意义。作者不是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而是揭示中国人如何用它们来辨物、论性、体道和在世,以此勾勒出一个中国哲学的特有世界。作者出入中西,融西入中,深入阐发了中国哲学的这些基本概念内在的理路和丰富的意义,进而探索从本土资源出发重建中国哲学的途径...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特别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
本书叙述了日本思想史从神话时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儒家和佛教,构成了日本思想的主要来源;而近代以后,又加入了西方传来的近代思想,日本思想正是在调和与矫正这些外来思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作者认为,日本的“王权”与“神佛”,可以作为日本思想史的两极,并且可以由此观察“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在这两极紧张关系中的变动,从而建构了日本思想史的基本图式。全书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头绪纷繁的日本思想史脉络呈现出来,是一部
这是一部完整的《论语》。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尊重至圣和忠于原著为前提,作者将《论语》原20篇512节全部纳入《论语今缀》,形成四编,每编5章合20章,每章若干节,又另附一章,共21章,也与古《论语》21篇同。这是一部全新的《论语》。按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论语》体例重构和内容编缀,充分展现其原有的意义、内涵和逻辑,发现其蕴含丰厚的普世价值,焕发其绵绵永续的蓬勃活力,闪耀其更加
《杜威审美经验论的教育意义探索》一书以杜威经验论的艺术审美为视角,探寻审美经验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杜威审美经验论丰富的教育实践意蕴。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意义,其次阐明了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内涵,讨论了杜威的审美经验论与教育,然后揭露了教育中审美经验的缺失,最后探讨了审美经验维度的教育改革。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学者对杜威的批评,并重申杜威将经验的定义超脱传统的认识论的影响.
《论语》为中华文化传世经典。在古今众多注本中,杨伯峻先生之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文平实著称,被公认为最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读本之一。目前此书已有多种版本行世,广受欢迎,然而其形制往往更适合置于书斋案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爱书者在车旅路途中读书已成为一种常态,为使经典读物可常伴书友左右,我们推出了这一简体随身本《论语译注》,缩小开本,袖珍便携而不失典雅精致,可单手握持翻阅,适宜随身携带、随时品读。繁体字本中《试论孔子》、《导言》、《
国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内容已是如渊如海、博大精深,内化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自西学东渐起,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冲突和交融中,国学既体现了深厚的底蕴,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成为现代人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本书选取胡适、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闻一多、傅斯年、郑振铎、王国维、蒋梦麟、辜鸿鸣、许地山等国学大师的经典文章,包含经学、哲学、史学、文学等门类。读者一卷在握,便能入窥国学之门...
本书以“朱子学”为核心,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进行深入阐释。收录《朱熹对中庸之道的诠释与建构》、《艮斋性理学的结构及其特色》、《经学入宋与宋元明经学的变革》、《蒙培元先生的朱子哲学研究》等文章...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关于雅克·朗西埃思想研究的著作。作者按照朗西埃哲学发展的时间和逻辑进程,对其整体思想进行梳理,并突出了朗西埃在哲学、政治和美学等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作者以朗西埃近年来的**著述(许多尚未翻译成中文)为重要根据,在介绍的基础上不乏反思、对照和批判。 从《阿尔都塞的教谕》中拒绝科学和意识形态之对立开始,一直到关于我们“现代时代”审美之平等的**描绘,朗西埃始终将智力平等作为人之解放的前提条件——这种解放就像在小说中
《什么是洞见》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系列第一辑。本书辑选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汇聚国内外一流学者,以对话争鸣的方式生动呈现哲学与认知科学这一交叉领域的前沿动态,旨在探幽人类认知和心智的本质,并在人文层面对认知科学的前沿发展加以反思。全书以六场圆桌对话为主体,主题分别为“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理解”“什么是洞见”“无知与偏见”“主体性建构”“记忆”。此外还附有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为“不可预测的心灵”“视觉和艺
本书分“生平”“基于信任的政治学”“认识、信念与信仰”三部分,揭示了洛克如何得出他的知识理论,以及洛克对宽容和责任政府等自由价值的阐述如何构成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基石...
作为一部重要的子书,《淮南子》自问世以后,就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传播和研究。据统计,《淮南子》现存古本约一百一十多个,国内外研究《淮南子》的著述也已经超过一千种。这些著述绝大部分立足于《淮南子》文本的校勘整理、义理阐释和辨伪考证等三大方面。但是,这些著述对于《淮南子》两千年来传播、接受与研究的这一历史过程关注不够。因此,该书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淮南子》两千余年传播、接受与研究的漫长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学史(套装全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
这部论文集中也有部分论文是关于浙东学派的。清代浙东学派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殿军的蕺山先生刘宗周,以学问、气节高标一世。其思想学问直接启发了其弟子梨洲先生黄宗羲,奠定了浙东学派经史互证的学术传统。梨洲弟子万斯大、万斯同兄弟,一则会通诸经,折中群言;一则专意古学,博通诸史,都成为浙东学派经史之学的代表人物。此后章学诚更是大张“六经皆史”之帜,成为中国古典史学理论的终结者...
颜元是明清之际反思理学及整个传统学术而卓然有所立的大家。本书以颜元的问题意识为线索,从颜元哲学与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虚”“实”之辨入手,深入考察颜元哲学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独特表现。全书依照“全体大用”的内在理路系统呈现了颜元哲学的逻辑结构,分别从“实体”-理气论、“实性”-人性论、“实用”-理想人格论、“实行”-工夫论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证,以突出颜元哲学中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经世致用取向...
本书由三篇组成。在第一篇中,我们阐明了广义论证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论证采掘方法-广义论证本土化研究程序;并运用该程序获取历史和现实中论证实践中模式和规则,如广式早茶情境下的说理活动,以及明代嘉靖时期“大礼议”论辩活动。第二篇结合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学习技术,构造论辩文本语料库,对亚里士多德《尼克马可伦理学》的文本和法律中法庭的判例文本,进行论辩信息的自动提取和类型的识别,在识别论辩元素的同时识别了元素之间的关系。在第三篇中,我们聚焦计算
本书分别从人生、做人、修心、养生、处世、竞争、忍让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老子的智慧学说,以解说方式向人们讲解了人生的心态、感悟及真谛...
本书阐述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列子主张顺从自然之道,内外相应,物我两忘,淡然生死,观行闻声,至言无言,安时顺命。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地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
泰戈尔
汪曾祺
孙郁著
刘争争
阎连科
梁实秋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