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本草备要》书名“本草备要”,意即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乃采集诸家本草简辑而成,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首论药性总义,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分类,全书精选常用中药479味,每药概述性味、功用和主治。用大字重点突出药物功效特点与主治范围,又用小字随文简释该药取效原理、主治疾病特点、临床用药技巧和方法以及同类药物的作用比较等。书中穿插与该药疗效相关的医案、典故,各药之后,还简述药物的产地、鉴别
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是中国医药宝库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作者为全国著名老中医,著述颇丰,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药生用与制用颇有心得。作者根据其临床体会.从200。多味中药中选择了176味常用或较常用的药物,具有明显或较明显生药与制药的功用、主治之不同,在总结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进行阐述,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全书共15章,每味药物
《李今庸读古医书札记》可作为从事中医学及国学等研究者的重要参考用书和借鉴之用...
《李士懋 田淑霄医学全集:伤寒论冠名法求索》是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田淑霄教授运用其“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学术思想对《伤寒论》进行的逐条解读。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始终把中医经典视为根本,尤对《伤寒论》反复研读。从领悟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入手,探究运用《伤寒论》之提纲挈领奥秘。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认为:仲景将外感内伤揉在一起,名之曰《伤寒杂病论》,需要从中提炼出一个共同的辨证论治体系。仲景按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之不同,进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著有《伤寒悬解》、《素灵微蕴》、《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后世所称《黄氏八种》,后又有《素问悬解》、《灵枢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评注古籍文献300种, 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等15个分卷。本册为气功养生卷, 卫生编...
《医学辨正》由清末医家张学醇编著,成书于清光绪庚辰年(1880),初刊于光绪辛巳年(1881),不分卷。《医学辨正》卷一由作者著,分为望闻问切失传论、诊脉部位错乱论等医论28篇。卷二由作者编注,主要论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主病,并按十二经治法不同列出相应中药。卷三由作者编集,论述全身官窍形体各部位及五脏主病,兼论淋浊、遗精等诸病29篇。卷四由作者编集,续论厥逆、疟病、咳嗽、痈疽以及妇科、儿科等疾病16篇...
本书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医临床理论学习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学习和交流的深入,具有非常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医界同道研读...
《医方一盘珠全集》成书于 清乾隆十四年(1749),临江 府新淦县(今江西省新干县)生 员洪金鼎著。全书共十卷,卷一 为脏腑、脉理、外感病证治,卷 二至卷四为内科病证治,卷五为 外科病证治,其后分别为女科病证 治、儿科病证治、眼科病证治。本 书先论后方,编有歌诀,并附有医 案。本次整理研究以清简文堂藏板 刻本塑爆本...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为宋代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问答记录,由宋代太医局成安大夫、特差判何大任辑成。现所见者系《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全书共九卷,载试题89道,分为6类:一是《墨义》9题,内容为基础医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二是“脉义”8题,内容为脉学知识;三是“大义”37题,内容为病因病机与藏象学知识;四是“论方”8题,内容为方剂学知识,涉及方剂40首:五是“假令”18题,以测试考生对假设临床病案及其变证的分析及应用理法方药的能力:
《内经博议》四卷,清初医 家罗美著。《内经博议》是罗美 现存传世的四部医书之一。全书 将《内经》相关内容按阴阳、脏 腑、气血、经络、运气、疾病等 分列不同专题加以详述,既对 《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诠释,又 蕴含罗氏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次 整理以南京图书馆所藏清代孙从 添点批抄本为底本...
《伤寒启蒙集稿》七卷,系余景和对柯琴《伤寒论翼》卷下依次之注释。卷一至卷六为太阳病解、阳明病解、少阳病解、太阴病解、少阴病解、厥阴病解.卷七为制方大法。本次整理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馆藏清光绪十五年(1889)《伤寒启蒙集稿》稿本为底本...
《伤寒论讲堂实录(上)》真实地记录了陈明教授为本硕连读七年制班级讲授《伤寒论》课程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找到现场聆听陈明教授讲课的感觉,帮助学生及伤寒论爱好者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
本书系张喜奎教授研究《伤寒论》三十余年之精华,以历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结合临床实际,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就《伤寒论》中之诸多问题,分为“六经实质论(阐六经奥旨 扩适用范围)、传变中介论(揭动变规律 演经方化裁)、举变达常论(探原著精髓 发疑难辨治)、证候游离论(解证治疑似 示临证思维)、阴性症状论(究四诊技巧 释辨证秘法)、南阳方言论(破条文困惑 还仲景本义)、缓急先后论(承先师妙法 定错综方略)、临证拓展论(展经典活力 诠古方
《伤寒全生集》为明代陶华所著。本书共四卷,173篇,正文四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及六经标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正伤寒、温热病、类伤寒、阴阳相似、合病、并病、风温、痉症、疫疠天行等;第二部分为各种症状及证候的辨证论治,并列方药及加减变化。书中收部分针灸治法。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十三年(1640)娄东蔡懋德刻本为底本...
本书介绍了桂枝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等内容...
《金匮要略语释附翼》是《金匮要略语释》的姊妹篇,是刘献琳为研究生讲课所写的讲稿。 本书在《金匮要略》原文通释的基础上,深入阐发了原文的重点、难点及其学术论点、学术思想的的。 本书适用于有一定中医或金匮研究基础的在校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金匮发微(曹颖甫医学三书)》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经方大师曹颖甫对《金匮要略》的精蕴和原委的探索之作。曹氏将仲景之书为之实验发挥后而加以详注,全书皆为著者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一字一句都出自心得,与一般汇集前人注释不同;融会《金匮要略》全书,本仲景著书之精神,详为分析,不标新立异,亦不拘泥于一家之偏见;书中注释各条,不但解析病理,且博引著者多年治病经验,以为佐证,俾读者知所运用,与徒托空言而无实践者不同,为今日研究中医
《临证医案笔记》,清代吴篪著,成书于清道光 十六年 (1836),刊行于道光十七年 (1837)。全书六卷,分三十 七门。各门先列医案,后附所用 方药,各方在方名下叙功用主 治、组成、制法、服法等。全书 载案九百余则,叙方四百余首, 问附历代医家有关论述。书后附 有种痘法、人参真伪辨。本次整 理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 所藏清道光十七年刻本(树滋堂 藏板)为底本...
明弘治十三年(1500)据陕西藩省复刻本《明目方》重梓的《明目神验方》为我国现存刊刻最早的中医眼科专著,作者无名氏及编撰时间不详。书中汇集历代方书关于眼病论治的理法方药资料,内存不少现已亡佚的眼病诊治文献和珍贵药方。全书不分卷,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眼病证治及治眼方药三部分,突出以五脏为中心的思想,辨治体系较为完整,对后世眼科名著的编撰及眼病诊治影响重大。本次整理以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影印的日藏弘治本《明目神验方》为底本...
《医宗宝镜》为清代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旧题作“龙虎山张真人秘本”,不著撰者姓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认为其系清·邓复旦(生平不详)所编,今从其说。全书分为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书中各部分内容大都出自于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其内容虽属转引汇萃,鲜有己见,然其编排自成一体,采摘广博精要,仍不失为一部医学入门及普及佳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为中医相关人员所必备。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流行*广的版本。本次为平装小16开单页影印,字体更清晰美观,便于阅读、携带。本次影印《注解伤寒论》,选用的是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为底本,力图全真还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误),可作为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神农本草经》这部经典著作,作为中医研究生的教科书,各地区和各单位的教授内容和水准各不统一。本教材之编写,着力于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古籍阅读能力及科研能力。因此,全书即忠实于《神农本草经》原貌,又尽量将历代研究所见以及现代研究成果,与之融合...
《医方约说》为综合性临证方书,由明代鲍叔鼎撰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分上下两卷,共78篇。卷上包括中风、头痛等35种内科病证,卷下包括心痛、疮疡、妇人证、小儿证、目病等43种常见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全书以病证分篇,每篇多立一主方,后列常用附方,所选方药多效验便廉。《医方约说》融会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说,而以丹溪为宗,对了解丹溪流派观点有一定帮助...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别对丹溪学派代表人物生平和与著述选介、原文选析、方剂选录及医案选按等方面的研究,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内容精要,更加切合
《医门法律》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最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以研究SabineWilms翻译的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英译本《VeneratingtheRoot》等著作及其译者为主要内容,以中医典籍文献的特点、古典文献研究方法为原则,对中医典籍的文本翻译进行研究与评价,包括译者的译内和译外评价,从而总结中医典籍翻译原则,进而指导翻译实践。书中包函的实践部分为食疗名物词译释实践,既能突显创新性(国内目前并无类似图书出版),也有相对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主要是对英译本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流传至今版本很多,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即是其中之一。1939年中医学家黄竹斋先生于浙江宁波访书期间,从桂林医家罗哲初得张仲景46世孙张绍祖家藏《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手抄本,是书16卷,内容与通行本有差异,多出1/3内容。本书六气主客、伤暑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是与通行本不同之处,亦是本书特色。 此次整理,以1
《黄帝八十一难经》,即《难经》,共计三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中医十大经典: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并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一难讲脉学,二十二至二十九难讲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讲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讲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讲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讲针法。《中医十大经典:黄帝八十一难经》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该书分上下二卷,共14论,载方304首。卷上叙述了疮科总论、五发痈疽论、疔疮论及瘰疬论,卷下论述有肠痈痔瘘论、乳痈论、肺痈论、诸疳疮论、附骨疽论、诸疮论、疥癣论、瘿瘤论、臁疮论、便毒论等。全书所论各病,均首论病之因、辨证要点,次列各证方药,各详制方之理及用法。每门的开篇论述对该门内容有着总括的意义,提出作者对本病的基本观点,是研究的主体和重点,也是研究各门的切入点...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是依据门纯德先生的生前录音整理而成,全书以漫谈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书中以先生口述的大量翔实的案例阐述和印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并阐释了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及精妙的方药运用经验。本书是门纯德先生晚年对自己多年临证经验的回顾与总结,全书体现了先生“智圆法活”、“方精药简”的临证特点,也展现了先生“精勤实践,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 所附《名方广用》一书,曾于1990年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
李培生教授是中医伤寒学界的一代宗师,泰山北斗。所著的这本《伤寒论讲稿》基本保留了明·赵开关复刻宋版《伤寒论》的原貌;全书以六经为纲,本证、兼变证、类似证为目的编写体例,明白地勾画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极便于初学;书中每条原文下又分词解、提要、释义、治法、方药、方义、参考资料诸项,使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书中首次指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明确了该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基础的地位...
本书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则,系柳氏精选四位清代江南名医部分医案的合编,并加以评按而成。病种范围较广,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其中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原系抄本,附刻于《医学读书记》后,柳氏又从后人抄藏本中的尤氏医案“选精粹者”,充实成本书,分为三十二门,并加按语。本书点校以清光绪30年甲辰惜余小舍刻本为底本,以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本书由“第六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的石志乔老先生著成,由作者讲《伤寒论》的讲稿以“经典、金句、精讲”为题,以疾病为纲、病机方证为目整理而成,以串讲形式,对条文逐句、逐词、逐字讲解,不在任何地方留有疑点和盲点,讲稿深入浅出,丝丝入扣,顺理成章,有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听过之后,觉得前一亮,心中豁然开朗。学生们特别希望集讲成书,并说一旦公开出版,定会被后学者们喜爱。本书优选的亮点在于以临床实用为原则进行选讲,使得
《中医经典诵读(大字注音版)》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精选了适合中医启蒙的经典篇章,长期诵读可加深对中医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有益于身心健康。《中医经典诵读(大字注音版)》甄选了历代名家精粹,包括医史篇、基础篇、诊法篇、中药篇、方剂篇、医经篇,主要选取歌诀形式,易于朗诵...
二十四节气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的代表,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源于生活,简约严谨,价廉效好,生命力极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逐渐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名经方学者黄煌教授及其团队将二十四节气与经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节气配上常用经方和精美的四季风光照片,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年历形式呈现,内容轻松活泼,形式新颖别致,
以六要素解张仲景《伤寒论》,如实观照,阐明《伤寒论》与汉代经方、医经的传承关系,推进古典中医理论与现代语言接轨,着力临床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将中医临床标准化,简明易学,提高疗效。主要内容包括【一、知寒热】【二、识表里】【三、辨虚实】【四、断病证】【五、观实例】。通过【1】17条必背《伤寒论》条文,掌握伤寒框架;【2】6个核心概念,让读者学透《伤寒论》,并重新理解身体;【3】5张《伤寒论》思维导图,内化为不错思维工具...
《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由清代医家汪文绮所著,约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分上、下卷,该书是对《濒湖脉学》进行注释的脉学著作,书中论述27种脉,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以脉统证,脉证相参,共述病证76种。并据脉施治,因方施药,融脉、证、治、方于一体。本书现仅存一种刻本,即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杨德先近文堂刻本启吉野史藏版。此次整理即以该刻本作
本书为刘渡舟先生1985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全国伤寒师资班时的《伤寒论》讲解实录,内容包括《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四篇。其内容翔实,语言朴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清儒《内经》校记五种,包括张文虎《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19则)、俞樾《读书余录内经素问》(48则)、胡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39则)、孙诒让《札迻素问王冰注》(13则)、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103则),均是清末有名儒家学者对《内经》进行校诂的经典之作。这些学者在对《内经》探赜索隐、辨正讹误的过程中,广征博引,论证过程逐层推进,逻辑严密,条理井然,故常能突破前代校注者多囿于医经的局限,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其中灼见、创见颇多,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1657条,原文9万字左右,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上半叶(220~259年)。该书是我国现存靠前部脉学专著,在世界医学目前有重要影响。隋唐以后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中国、日本、朝鲜都曾以政府诏令或律令的形式规定,将《脉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作为医师考试的推荐阅读之书和必考科目。因此,《脉经》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典籍,是中医诊断学(尤其是脉学)的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
本书梳理了脾胃学说的发展渊源,全面阐述了其理论内涵;根据临证实践与理论结合创新发展提出“因滞而虚”的当代脾胃病证治规律;并结合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可能切入点...
徐书师承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重量名老李士懋教授,民间陈瑞山老中医,在基层从医近30年,长期从事中医经典方剂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临床上提出以经方作为龙头,经验方,时方作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治疗很多疑难病疗效颇佳。本书为徐书师承医集...
本书是是由王鸿士先生之子、北京中医院副院长、有名中医专家王国玮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精心组织编写的一本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王老的原始手稿。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代名医王鸿士生平、成长经历、行医生涯、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用药特点、与患者之间的温情故事,该书的学术内容对中医临床医生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王老勤求古训、拜师名医的成长经历对临床医生的成长具有启迪和激励意义,王老与患者之前的书信往来、感人故事对年轻
本书是学习、研究和临床应用《伤寒论》的工具书。书中首列宋本《伤寒论》原文,次集历代名家研究《伤寒论》之长,将原文归纳为类病证、类症状、类脉象、类八纲、类治法、类方剂、类药物等,使之条理系统化,以方便学习记诵,比较应用。本书查阅方便,切合实用,可供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中医爱好者参阅...
方论,是指对中医方剂的名称、药物配伍、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其加减化裁等所作的中医理论论述。是历代名医智慧的结晶,是中医方剂学的精华所在。 连建伟教授悉心研究中医方剂学已四十余年。本书编入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有名方剂共178首,精选历代医文并茂又确能指导当今临床实践的方论共356则。且于每方名医方论之后又有连氏方论,系作者通读各家方论之后,结合自己的治学及临证体会撰著而成,力求以简明、实用为原则。可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爱
这套《中医经典文库》的出版,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本套丛书选择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的版本。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重辑严氏济生方”分册...
《松匿医径》,明·程玠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17:松厓医径》分前、后二集,前集分伤寒集、六经分属病证、六经证治之图、治病合用药方,提纲挈领地论述伤寒及伤寒诸证,以图说、提要的形式,阐述六经(五脏、命门)证候分类、脉证及治方,附方165首;后集分述内科杂病、外科疮疡、妇人孕产兼及儿科、目齿等,计病证60余个,其治疗方药颇多秘传效方。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为底本...
《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术理论的奠基著作之一,清代吴鞠通著,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吴鞠通是乾隆、嘉庆时期名医。吴氏严谨治学,勤于思考,锐意创新;他溯源《内径》、精读《伤寒》,又博采刘完素、吴有性、叶天士诸家之长,取精去芜,融汇贯通,大胆革新,自成一家之学。吴氏临证诊详察微,知行相契,不拘于成规,立法颁方,着手精准,疗效显著;他行医广及大江南北,尤其在乾隆年间温病流行时,名噪京都。吴鞠通基于长期学识积累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创立了温病
《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清·程应施撰。《伤寒论后条辨直解[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又名《伤寒论后条辨》,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集。礼集包括张仲景自序,辨伤寒论五篇和王叔和序例贬伪,不计卷数。书后附《伤寒论》原本编次,《伤寒论条辨》编次和《伤寒论尚论篇》编次。 程应施,字郊倩,其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多生活于清康熙年间。其门人王式钰于跋中,称其“生平著述甚富”,然今日易见者,唯有《医经句测》二卷、《伤寒
汪曾祺
梁实秋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林奕含
[日]熊田千佳慕著,张勇译
刘争争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