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伤寒论辨证广注》,清代汪琥撰,凡十四卷。前附参考书目为卷首,采集《素问·热论》和《灵枢·经脉》篇有关热病内容为第一卷,第二卷及之后以《伤寒论》属于热病的六经原文为基础,并广泛收集前代名家之说,逐条辨注。每卷后附自晋至明代著名医家遵仲景《伤寒论》精神,变通其法、活用其方、灵活施治的诸多方剂和论述。卷一后还附有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卷十四附有风池、期门、大椎、肺俞、肝俞、足三里等穴位及针具图说。该书以《伤寒论》原文为纲,后世名家论述为目
《四圣心源》是黄元御一生之大成,该书理、法、方、药论述极为全面,书中所载各方,多为治本之方,其弟子陕西名医麻瑞亭更以书中下气汤扬名于世。因黄元御学说稍有矫枉过正,彭子益特别重视其中的偏过之处,对书中所列各方给予了注解与评点,以发前人未尽之意,使其更趋完美。供中医科研人员、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
《图注脉诀辨真》又名《图注脉诀》《图注王叔和脉诀》,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明代名医张世贤(字天成,号静斋)撰,是将《王叔和脉诀》一书加以图注而成。全书分为4卷,前有“总法”,后有“附方”。总法有诸穴法图、诸穴所在:卷一以图表注释《脉诀》中的“脉赋”“诊脉入式歌”等:卷二以五脏图介绍脏腑生理功能,并以“脉之图”脉见于三部图注释五脏病脉以及三部病脉的变化特征:卷三图注七表、八里、九道脉及其出现在寸关尺三部的意义:卷四图注各种疾病
《新刊医学集成》系明代医家傅滋辑。傅滋师从丹溪学派医家虞抟。其以丹溪所著诸书为主,参以诸家之说,积三十余年编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28:新刊医学集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28:新刊医学集成》共分十二卷。卷一首涉医论,重点阐述医理与诊病宜忌,次述中风的脉证与辨治。卷二至卷十二详述内、五官、外、骨伤、妇、儿等各科病证的诊治。各病证先列脉法,次列医论,继载医案及医方,个别病证列针灸法。《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28:新刊医学集
《伤寒论特解》为日本人斋宫静斋著、浅野徽补注而成,于日本宽政二年(1790)成书。斋宫静斋注释至103章(即至宋本《伤寒论》第229条)即逝世,后由弟子浅野徽补注而成。全书共十卷,载录六经病证的主要条文,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证治。全书以六部代替六经概念,以阴阳变化解释、分析和总结各部、各章(条)、类证、类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次整理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日本宽政二年(1790)拙庵藏本为底本...
《类经证治本草》,清代吴钢辑,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53:类经证治本草》以经络为纲,各经以补、泻、温、凉、平、散等为目,共计收药1800余种。各药不分项目,统为直叙,从性味、功用、产地、形态、炮制、诸家药论、附方等方面进行介绍。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道光七年(1827)孤抄本为底本...
《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编,刊行于清嘉庆九年(1804)。全书五卷,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共计400余首,分内症、外科、妇科、儿科、奇症五门。各门先设小引,以明该门制方大法,继之分列诸方,各方注明其主治、处方及炮制、使用方法,便于学者对症选方。另外,对妇人胎产、小儿变蒸、疮疡辨证等亦有所论述。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九年(1804)京江尊仁堂刻本为底本...
《医学辩害》12卷,日本江户前期医家宇洽田(云庵)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29:医学辩害》共190论,作者针对历代名家有关阴阳、五行、脏腑、诊脉、气味、疾病、洽法、方剂、摄生等方面论述的内容,凡世有所惑,则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为依据,加以辩正。或辩后世医家所论医理之偏颇,或辩医经注释之谬误,或正传写之错讹。同时对病家求诊、医家应求、日常养生乃至度量衡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示后人。本次整理以日本延宝九
《得心集医案》,六卷,清代谢星焕著,成书并刊行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全书载案250余则,卷一列伤寒3门,卷二列虚寒4门,卷三列便闭7门,卷四列冲逆4门,卷五列产后1门,卷六列痉厥2门,凡21门。各门先列医案,后附所用方药,各方在方名下叙功用主治、组成、制法、服法等,间叙答问、述治,每门后或附《一得集》治验数则。《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35:得心集医案》论理详明,析病精确,善用经方成方,擅治疑难危重之症,颇具喻嘉言《寓意
《脏腑性鉴》为明代贾所学(九如)著,清代尤乘增补,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基础理论10:脏腑性鉴》分为卷上、卷下两卷。卷上首篇为脏腑总论,继之分论肝、胆、心、小肠、脾各脏腑;卷下分论肺、大肠、肾、膀胱、三焦、心包等脏腑,每篇均论述脏腑的性质特点、生理功能、病证表现、重症诊断、病理传变、预后推测、脏腑图注、治疗原则、代表方药、补泻要旨及针灸手法等,间附著者的心得、按语,充分体现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特点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眼科11):眼科**易简秘本》由清道光年间眼科医生刘集福汇集清中期李文盛、周元瑜及佚名等医家的学术思想、临证医案整理而成。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眼科11):眼科**易简秘本》共三卷,包括论治眼科内外障、眼科病证问答、金针拨障、医案及方药等内容,在眼病诊治方法的创新、眼科内外障病证名称的增补完善及对传统七十二问内容的补充等方面都有一定特色。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眼科11):眼科**易简秘本》本次整理以清
1.本书用现代汉语风格对《伤寒论》进行白话文解释,编排上分为【原文】、【白话解】、【解析】,对一些难解字句进行了【注释】。 2.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力求深入浅出,实为中医经典初学者登堂入室之阶梯。 3.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佚名著梁宝祥、张建立、刘会峰、霍艳、李伟等校注的《黄帝内经灵枢/中医文化经典必读丛书》又称《针经》、《九针》,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绝对权威。明代马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理论医著,始见于《黄帝内经》...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
本书根据《本草纲目》原书所载药物,将其中常用药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原书进行了节选,本着使读者看得懂、用得着的原则,采集精华,弘扬本草精髓,凡生僻难觅之药,病人感情难以接受之药,带有迷信色彩之方,药味庞杂之方,均不在选用之列。全书以原书序列进行编排,以便于读者对照原书进行比对。每味药物后面略加按语,以现在对于该药物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应用...
本书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 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 ; 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 ; 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 加以整理归纳, 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 ; 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本草纲目(金陵本 套装1-20册)》共52卷,收录各种日用和药用品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收录药方11096种,绘制插图1110幅。该书首先以部为纲,以类为目:接着以类为纲,以各个品目为目;然后在每个品目之下,以品目为纲,以八项析解为目,故命名为“本草纲目”。第一卷至第四卷为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等内容。第五卷以后是纲目部分。李时珍把所有品目分为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原则,以及四时环境、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情志、劳逸房事等养生大法。本书节选了最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释,内容丰富,适合中医药养生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为18册, 主要内容包括: 古方药议、新镌海上懒翁医宗心领全帙、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辨、本草纲目钧衡、医方轨范等...
《黄帝内经(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1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成为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
《虺后方》为明崇祯七年(1634)刻本,方书类著作,一卷。明代喻政(正之)辑,崇祯七年(1634)成书。卷首为脉法、制药法、服药法等,以下录五积散、救济丹、人马平安散等医方300首,方多平正实用。此书原本仅存此孤本,因此弥足珍贵...
1.《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中医典籍中四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对中医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医典籍蕴含医学之精华,是历代医家经验、智慧的结晶。2.丛书以四部经典原文内容为核心,每部著作都以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展现原著的风貌。提炼原文中心思想,以通俗易懂的白话逐句翻译原文。3.内容简单易学,是初学中医经典者入门的好读物。旨在让无中医基础的中医爱好者容易入门经典,读懂经典,从而运用经典。4.《黄帝内经
楼氏是知名国家级名中医, 她在炎性乳腺病的研究和临床方面, 采用“温通法治疗乳痈”在业内一直广为称颂。现楼氏将“温通法治疗乳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包括了乳痈、粉刺性乳痈、炎性乳岩等。本书旨在进一步对楼氏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探讨, 通过研究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数据、验案, 深刻领悟到楼氏独到的学术思想和辨证施治特点, 更好地进行撷菁传承, 传承中有创新 ; 不断提升中医临证水平...
本书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合集,原文重新排版印刷,无注解,无译文。孙思邈(581-682),唐代名医,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优选。他医德高尚,注重辩证用药,重视妇、儿疾病,均有独到见解。后世尊称为“药王”。本选题已经通过论证,有纸质版...
《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共50卷。清·吴澄(鉴泉、师朗)著,成书于乾隆四年(1739)。吴氏精通《周易》,又以《易》通医,认为天地化生万物,总不外河络、八卦,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把《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命名为《不居集》。 《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上集内损,30卷,主要介绍
《仲景全书》, 原称《伤寒杂病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撰。本书编成后不久亡失, 后晋王叔和辑轶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 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 历代刻印数十次而流传至今。本书将宋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二为一, 名为《仲景全书》, 加以注释、翻译。《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外感伤寒病症的部分,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内伤杂病的部分...
近年来,由于“绿色食品”、“天然药物”的兴起,中医中药备受青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回归自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人们更加赏识和注重中医中药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功效。有鉴于此,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朋友能够轻松应用经典,能够给广大的医药爱好者及广大家庭提供一部系统的中草药应用读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中草药学的宝贵遗产,使它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传承,并且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生活与健康服务,经
《上古天真论》是中华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文章,论述了上古圣人养生祛病的指导原则,阐述了人类生命活动发展的规律,是中医基础理论入门的必读篇章。黄帝与岐伯一问一答间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点出了如何才能达到健康与长寿。 《上古天真论心悟/古医求真札记》是作者学习《上古天真论》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总结与思考,结合对《老子》等相关典籍的理解,对《上古天真论》进行了逐字注解并展开论述。书中运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和易
本书分礼集、乐集、射集、御集、书集、数集几个部分,内容包括:《伤寒论》自序、伤寒论后条辨跋、辨《伤寒论》等...
本书是丹波元简(1755-1810)讲授《素问》时参阅金洼七郎《素问考》加以增删之作,学生闻其口述而笔录之,故称《素问记闻》...
《集古良方》十二卷,刊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江进纂辑。本书为验方汇编,内容系清以前医方,分成48种门类,各卷按照疾病分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等各科。卷一分为诸风门等;卷二分为危症急救门等;卷三分为五绝急救复苏门等;卷四分为痰嗽门等;卷五分为疟疾门等;卷六分为诸疮门等;卷七分为跌打损伤门等;卷八分为补养门等;卷九分为眼目门等;卷十为妇人门:卷十一为小儿门;卷十二分为子嗣门等。本书计收成方1017首,多数方剂编
《岭南卫生方》由李璆、张致远原辑,释继洪纂修,凡三卷,主要内容成书于宋元时期,比吴又可《温疫论》早300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及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 的病因说,并主张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与《温疫论》有互通之处,但在治法上由于时地差异等原因,而一主苦寒,一主辛温,可以互参。此外,《岭南卫生方》纂集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医学著作,对了解岭南医学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四卷,刊于清光绪九年(1883),清·奇克唐阿手辑。本书为验方辑录书,再经著者本人“屡试而屡验”之方分类汇编而成。诸方编次,按部位分类,包括头面、目疾、鼻疾、口齿、耳疾、须发、咽喉、脾胃、腰腿等诸症:按疾病分类包括补益、痰嗽、痫症、风症、血症、黄疽、痞积、伤寒、瘟疫、感冒风寒证治;另有妇科、儿科、外科等证治。书后附有膏药、药酒方等。本书特点在于收方广,选方精,用药简便廉验,正如序言所云“用药尤有寻常易购,价廉工
《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编著者清·邱成平。 《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十卷,清代邵成平(字庸济)编著,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年)。邵氏精伤寒学,认为张仲景《伤寒论》非独疗伤寒,亦为疗诸科之本。然其辞古奥,其义深邃,其法百变,读者每以为难。历来注《伤寒》者数百家,其中或同或异,皆可互参考证。 故对历代医家所注《伤寒论》进行考证、研究,并结合己见,务期洞筋濯髓而必求其是。暮年不避寒暑,奋笔纂成《伤寒
《医学钩玄》,又名《医学钩元》,全书八卷,明·杜大章撰,成书并刊于明万历三年(1575)。卷一载长命考、四时调养考、保生养命考等医论,卷二述贵贱贫富中病赋、同病异治法、水肿考、中风考等,卷三论天癸、六淫病,卷四至卷八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妇科病症,兼论五官、目、齿科等。各病症洋述病因、病机,简述方药,时或仅出方名,不附其药。引述上及轩岐,下逮东垣、河间、丹溪百家诸说,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现存明万历三年刻本...
本书为明代熊宗立辑。全书按病症分类,共24卷。卷1~2为治风、寒、暑、湿方;卷3~16从伤寒、痰饮、脾胃、补虚、痨瘵、五痹、五疸、脚气、消渴、水肿、积聚、癫痫、阴癀、失血等分门附证治效方;卷l2~18为治眼、耳、鼻、口舌、齿、咽喉方;卷l9为治痈疽、疮疖、瘰疬膏药方;卷20为急救、折伤、蛊毒解毒方;卷21~24为治妇人、小儿方。收录方剂2200余种...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他从医药学、农学、预测学、饮食养生等多方面构成了
《伤寒指掌》,四卷,清代吴贞着。卷一列类伤寒辨、察舌辨症法、察舌辨症歌、察目法及太阳、阳明、少阳本病述古及新法。卷二述三阴总辨及太阴、少阴、厥阴本病述古及新法,救逆述古,救逆新法,瘥后诸病述古等。卷三述衄血、痞、下利、癍疹等伤寒变证。卷四述风温、温热、瘟疫、暑症等伤寒类证。吴氏将伤寒温热病从其疑似之处予以分析、比较、辨识、施治。分篇叙述伤寒曰述古,其理论本于《准绳》《金鉴》诸书;温热日新法,诊治遵从薛生白、叶天士学说。全书纲目清晰,文
苗彦霞、赵宏岩校注的《本草汇纂》清·屠道和著。该书三卷,收载药物56。种,分平补、温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虫、发毒、解毒、毒物31类,简介了药物的性昧、归经、主治功效、用药宜忌、配伍禁忌,以及品种优劣,附录为日食菜物及脏腑主治药品。本次整理以清同治二年(1863)育德堂刻本为底本...
陈达夫(1905—1979),四川省西昌人,著名中医眼科学家。出身中医世家,精通中医内、妇、儿、眼等科,尤以眼科独步。他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在中医眼科界独树一帜,颇具影响。陈达夫著的《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作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除了重点介绍陈老六经辨证、八廓学说以及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等在中医眼科学术上的创新理论和独特见解外,还真实记录、总结了陈老丰富的眼科临床经验。所附陈老的遗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集中代
《万讲伤寒论》是著名伤寒学家万友生先生《伤寒论》的讲稿,分为八篇讲解,即绪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病。除了力图做到系统详明地阐述《伤寒论》经文外,在很多有争论的学术问题上,广泛地搜集了前贤的不同见解,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特看法...
张再良、杨文喆校注的《伤寒经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由清代名医程知编注,为《伤寒论》原文的注释读本。作者打破了《伤寒论》原文顺序,按六经病证的内容,将原文归类为太阳辨证、太阳汗后、太阳误攻、阳明攻下、阳明表散、少阳证洽、太阴证治、少阴温散、少阴清解、厥阴证治等篇章.一同时也保留了伤寒例、辨脉法、平脉法及「可不可」的内容,并补入了《金匮》部分内容。本次整理以康熙三十八年(1699)澹远堂刻本为底本...
本书是李可批注版,内有李可读此书的心得体会,以批注的形式展现出来。全书是左季云根据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所列的113方(原缺一方)将其按照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五苓散类等分为12章,并将有关加减各方附入各大类下。每一处方下详列本方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物作用、汤药服法、预后等,并详述有关近似处方的鉴别方法。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在校师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食品集》二卷,明·吴禄辑。《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8:食品集》收载食物349种,分为谷、果、菜、兽、禽、虫鱼、水七部。每种食物述其性味、有毒无毒、食疗效用、使用宜忌、烹制诸法等,间或载有形态、生境、食俗、前贤论述等。卷末附录收载与食物相关的药性理论十八则。本次整理以明代嘉靖丙辰年(1556)序刻本为底本...
《活动心书》元代医家曾世荣编撰,成书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14:活幼心书》共3卷,卷上[决证诗赋],收录歌诀75首,以七言诗赋形式描述儿科病证的诊治要点;卷中[明本论]43篇及拾遗8则,收录儿科病证40余种,内容涉及临床表现特点、发病规律、治疗方法、选方要识等;卷下[信效方],选录儿科验方230首,分为汤散、丸膏、丹饮、金饼四门八类,及拾遗方,部分方剂为曾氏独创。本次整理以清宣统二年(1910)武昌医
《伤寒活人指掌圈》为元代医家吴恕所著,以论述外感热病为主,成书于惠宗至元三年(1337)。主要内容为伤寒赋、伤寒脉法、五运六气图、伤寒病证证洽、药方等。《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30:伤寒活人指掌图》撷取《伤寒论》要旨,兼采诸家有关伤寒学验之精华,论述阐发仲景之学。以骈文、绘图形式论述伤寒病传变证洽及五运六气学说,以表格形式阐述伤寒20种脉象及发热等80种病证证治。并评述药物炮制,考证元制与汉制药物衡量之异。收集仲景方及后世医家验
《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彭 泰和堂丸散膏丹集录》: 本书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为杭州胡雪岩庆余堂的成药药目。后一部分是介绍彭泰和堂药目的残卷。本书对于研究药学史、经济学史有很高价值。 《太和堂寿世方书 长沙同德泰丸散膏丹总目录 天福堂丸散目录》: 本书内容包括三部分 ,分别为《太和堂寿世方书》、《长沙同德泰丸散膏 丹总目录》、《天福堂丸散目录》。对于研究药学史 、经济学史有很高价值。 《叶种德堂丹丸全录(咸丰本)叶种
[日]熊田千佳慕著,张勇译
老王子
刘争争
泰戈尔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英]蕾秋·乔伊斯 著,焦晓菊 译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