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李云编著的《中医人名大辞典(精)》收载上古至2000年在世医家及历代名儒、藏书家、出版家及官吏中兼通医理者约2万名,逐一介绍各人物的姓名、字、号、别号、生卒年、籍贯、生平简介、学术思想及主要贡献、医德医风、学术著作、学术传承,并于各条目之后附注资料出处。书后附有《别名索引》和《书名索引》,以便检索...
杨殿兴、田兴军主编的《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是综合反映四川中医药历史渊源、学术发展源流、学派形成壮大、学派目前发展状况的大型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概述了有史以来四川中医药的各个临床学科、基础理论、医经典籍、中药学和四川主要少数民族医药的不同学术流派、不同传承类型的医药学家六百余名,分别介绍了他们的代表著作,探索了他们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学术思想,集四川中医药文化历史和发展现状之大成,填补了四川中医药学派发展整理的空白,具有权威性、代表
中医经典著作十本,分别为:《素问》《灵枢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华氏中藏经》《针灸甲乙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这十部经典是中国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本次整理出版,整理者精选底本,将十部中医经典合订为一本。以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科研人员、中医爱好者对中医基础理论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将
本书主要介绍环境卫生学, 其内容涉及环境卫生、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土壤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住宅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等...
由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和孙世发共同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8册第2版)(精)》一书共收载上自秦汉,下迄2010年底1800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其中以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优选录。 本书参考古今各种中医药文献,对每一首方剂的方源进行认真的考证,而注明其原始出处,这对研究方剂的历史,澄清方剂的源流,是十分必要的...
本卷书的内容包括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剂型、中药制剂设备、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药制剂常用辅料、中药制剂包装等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药制剂学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制剂技术的操作、注意事项、适应药物,剂型的沿革、作用制法,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特点、适用范围等相关制剂学内容。是供非本专业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专业性科普图书...
现有精品挂图一网打尽 (28幅)自学、教学、诊室装饰均适宜du家收录仿明版本经络图《黄帝内经》原文论述经脉循行十二经络 十二时辰养生法详解说明书1册...
中药资源学研究的目的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现状,合理开发使用优质的中药材,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中药有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源于自然,受环境的影响质量差异较大。因此,药材的产量(资源量)和质量是中药资源学的核心内容。本书以产量和质量为核心围绕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分布以及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各个因素,介绍了资源与环境、种群生态、植物的次生代谢的关系以及道地药材、动物药资源、中药资源的开发、中药材栽培、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资源调查、我国中药资源产区的
本书通过汇聚上海历史上14家声望卓著的中医流派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珍贵历史资料照片, 以流派为经, 时间为纬,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阐述上海中医流派的流派传承、代表性人物传略、医著医论医事、医德人文风采、历代成就、当代传承团队风采以及流派代表性传人寄语等方面...
本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具体组织编写的资料性工具书。全书分为特载专论校院长论坛学术进展记事索引等几个部分,全面反映了2016年度全国中医药发展的学术动态、业界大事及新理论、临床研究成果,是中医药专业学习者、从业者重要的参考书。...
河南作为中医药文化大省,有张仲景、张子和等著名中医大家,也有诸如岐黄文化、医圣祠、怀药文化、少林禅医等中医药文化遗迹,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本项目以国内著名中医文献专家为首,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进行调研考察,也得到了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对弘扬中原中医药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全书共分六章,包括中原中医药文化总论、中医药文化中原寻源、中原名医文化遗迹考察记、中原药商及药都文化遗迹考察记、中原特色医药文化考察记
本书在对中医古籍图像进行大规模调研收集基础上,对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按摩、本草、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五官科、养生12类中医古籍(1911年以前成书)中的图像进行初步研究,每类包括正文和图录两部分,其中正文阐述该类别图像的概述、分类和特色图像,图录主要选取展示该类别图像的典型图像。全书选收图像一万余幅,分为疾病图、诊法图、医疗图、药物图、器具图、养生图、脏腑图、经穴图、部位图、理论图、符咒图、人物图12大类。首次对中医古
本书用《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学的办法与“中国式的思考”来解读《黄帝内经》, 对《黄帝内经》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 从而发现研究规律与哲学体系...
中医文化作为朴素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被世界认知,需要被读者感受。本书助力中医文化走出去,中英文上下对照,翻译字字敲定,除遵循国际标准外,还在表达上作了斟酌,可作为海外教学和临床沟通的参考。没准这本书顺便让你重拾对语法学习的信心,毕竟中医的西式表达是那么有趣。本书在内容上具有以下特色: 1. 视频解读经络循行,扫描书中识别码,可获取动起来的人体经脉图,立体呈现经脉循行,更便于读者轻松掌握经脉循行线路。 2. 视频展现取穴要领,真人指导
陈修园(1753年——1823年),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修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爱好医学的祖父抚养。他幼年便熟读经史,兼研岐黄。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岁便开始在乡里悬壶济世。后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研习经史之余,深研古代医学典籍,颇有见解,著有《伤寒论浅注》传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留寓京师。朝中大臣伊用侯患中风症,四肢瘫痪,不省人事,十余日汤水不进,群医束手,皆云不治。修
本辞典是第一部解读《伤寒杂病论》、帮助学习和使用《伤寒杂病论》、帮助学习和使用《伤寒杂病论》的工具书,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在辨证论治中的准确含义及其应用价值,将其理法方药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指导临床应用的成果。《伤寒杂病论》大辞典条目释义准确,解说条目科学实用,内容丰富翔实,说理有根有据。书末附有字词句汉语拼音音序检索、字笔画检索、药物名称检索、方剂名称检索等检索条目,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本书思路新颖清
全书共分为总论、各论以及附录。总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男科学的基本理论, 如病因病机、诊断和治法等内容。各论共有11章, 其中第八至第十六章阐述79种男科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现代文献摘录, 第十七章简单介绍优生优育及节育相关检查。附录介绍了实验室诊断指标、勃起功能国际指数问卷、附方等...
为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升安徽中医药学术与临床水平,彰显安徽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特色,经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同意,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了《安徽国医名师临证精粹(精)》一书。每个医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名医小传 介、学术成就、社会兼职等;学术思想,重点介绍名老中医对疾病的创新认识、经典心悟,治疗法则上的独特见解或手段等;临证精粹,重点介绍某法、某方、某药对疾病的独特疗效,临证用药特色或对特殊病种、特殊技术、特殊
禁忌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医学禁忌是病家与医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禁忌学》是一本有关中医禁忌的学术专著,是具有原创优势的文化资源。本书分为总论篇、各论篇和附篇。总论篇论述中医禁忌学的概念、范畴、价值,以及中医禁忌源流、形成与发展,并重点阐述中医禁忌学的理论基础、各家学说、任务,包括中医禁忌学学科建设的设计等,为本书的核心部分。各论篇,分别为治则治法禁忌、中医药物禁忌、中医方剂禁忌、中医病证禁忌、针灸推拿禁忌和中医养生禁忌等。附篇收载
本书是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迟华基教授多年来从事《黄帝内经》教学讲稿的整理和汇编,采用影印的模式集中成册。本讲稿突出了对《内经》有关医学重点及难点进行的讲解与诠释,在“理论阐释”项下,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指出某理论中所包含的若干要素;并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领,为临床运用打下基础...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
本教材为全英教材,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实用技术及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等内容。该书注意保持中医理论架构体系,体现中医学术的特质;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强调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一本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药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学生和对中医药感兴趣者入门学习的实用教材...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马继兴更叹:“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31卷。北宋唐慎微约撰于绍圣四年至大观二年(1097~1108)。本书系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予以扩充调整编成。共载药1748种。药物分类大体沿袭《新修本草》旧例,仅将禽兽部细分为人、兽、禽3部。各药先出《本草图经》药图,次载《嘉祐本草》正文及《本草图经》解说文字,末附唐慎微续添药物资料。本书重在汇集前人有关药物资料,参引经史百家典籍240余种。其资料之富、内容之广、体例之严,对
本书88万字,主要内容分为12篇:中医芳香疗法定义及发展历史篇、中医基础理论篇、中医芳香疗法科学基础篇、中医芳香疗法植物学篇、 中医芳香疗法药理学和安全使用篇、中医芳香疗法精油篇、中医芳香疗法植物油篇、中医芳香疗法纯露篇、中医芳香疗法诊断学篇、中医芳香疗法腧穴学篇、中医芳香疗法适宜技术篇和中医芳香疗法临床诊疗篇...
本书在总结数千年中医治疗肿瘤临床经验, 并结合现代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的基础上, 对367味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按照其功效进行分类, 收录其正名、首载文献、来源、药性功效、抗肿瘤现代研究、用法用量、效方撷要, 以及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和药材或饮片图片...
《医述》是清代程杏轩辑编的一部综合性中医著作,初刊于清道光六年(1826)。全书为溯源二卷,伤寒二卷,杂证八卷,女科一卷,幼科一卷,痘疹一卷,方药一卷。上自《灵枢》、《素问》,下至近代名医,所辑古今医书三百二十余种,经史子集四十余种,共计列述经义六百五十余条,先哲名论五千余款,选案二百八十四则,附方一百九十一首。凡一百三十门,五百七十类,融贯众说,分类比附,浑然成一。所辑各家之书,其书目、姓氏,载录明晰;所载医案,启迪后学效法深思...
本书介绍李济仁一家的风采成就、十大验方、十大医案、养生之道。一、两代成就(介绍李济仁、张舜华及张其成、李艳、李梃、李标、李梢的成就)二、世医家族(收录央视焦点访谈、中央纪委、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非常不错报道并授权使用的文章)三、国医楷模(收录董建华、王永炎、张伯礼、仝小林等纪念文章)四、十大验方(介绍李济仁及张舜华治疗痹病、痿病、肿瘤等验方)五、十大医案(介绍李济仁及张舜华治疗疑难杂症的案例)六、养生之道(介绍李济
本书分上、中、下篇。上重点探研了腧穴穴性和腧穴证治临床模式。中篇以穴性为依据,将腧穴分为解表穴、清热穴、化痰止咳平喘穴等14类,交系统地探讨了381个腧穴的定位、类属、穴性、主治病证、常用配伍,古今文献辑录,古今应用辑要,刺灸法等内容...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药方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
通过数字化中药(指标各环节可控、疗效全程稳定)模式,运用参芪这一经典案例,为解决中药注射剂普遍存在的质量稳定性、可控性和临床安全性难题提供参考,从而保证药品生产质量。该书包括参芪扶正从研制到上市后20余年的研究资料,全书按照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等内容分类,对于广大中药制药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太行山保存很为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中不乏贮量大、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的野生药用资源。2017~2019年,作者多次对五岳寨地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野外调查,通过拍照、采集、压制标本等方法,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并通过品种鉴定、查阅资料和文献,对五岳寨地区的药用本草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收载的药用资源品种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共118科,562种。 本书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作为中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
本书系精选古今温病学说中与经典名著汇编而成, 不仅能给读者呈现温病学说发展演变的脉络, 而且能让读者得以借鉴前辈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内容包括: 温疫论 ; 伤寒翼 ; 广瘟疫论等...
本书以中医学领域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穴位敏化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穴位敏化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经验。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穴位敏化的文献、临床和机制等方面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穴位敏化的基本概念、发展源流、表现特点、影响因素及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的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的进展;下篇主要介绍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判定方法和穴位敏化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本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
本卷用百科视角诠释放射卫生领域知识,内容全面详尽,简明扼要。包括核基本知识、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源、医疗照射中对职业照射工作人员和对患者的防护、工业辐照装置及其安全与防护、发电用压水反应堆及其安全与防护、辐射监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核武器和辐射布放器袭击的防护和法律法规。书中引入了近10年来国内外放射防护的新概念,系统地阐述了放射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实用性
本书内容包括针对伤员从受伤到康复全过程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以阶梯救治为依据,重点解决战场内早期救治的理论、技术和组织方法等问题。其学科构成主要包括战伤救治基础、战伤救治技术、战伤救治组织和战伤救治训练。提高战伤救治的效能为目标。通常遵循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攻关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方法体系,综合生物学、医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战伤与平时创伤在致伤机制、损伤类型、发展过程和救治要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常在短时间内发生批量伤
本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有据可查的安徽医籍文献1174种, 其中现存文献629种, 佚失文献545种。现存文献中, 医经与基础理论类文献34种、伤寒金匮温病类文献46种、诊法类文献39种、本草类文献26种、方书类文献95种、针灸推拿类文献13种、临证综合与内科类文献59种、外伤科类文献28种、妇科类文献35种、儿科类文献61种、五官科类文献33种、养生类文献10种、医案医论医话类文献105种、医史传记类文献3种、合刊与汇编类文献42种
作者在多年中国医学史的探讨中,深入到秦汉中医基础理论中求索,据已有资料对诸多问题进行澄清,将分别阐释原始中医学的相关内容汇编成册,以求促进中医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本书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按题解和核心内容两部分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解读, 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独特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 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次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 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了解中华文化, 热爱中华文化, 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通过对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揭示古人对生命奥秘的研究成果,探求中医“治未病”的有效措施,必将有利于实现“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目标;通过对中医养生方法和经验的挖掘、整理、研究,总结其普遍规律与特色经验,揭示不同养生流派的特长与特色,从而为现代养生保健提供文献依据;通过对中医养生文献典籍的调查、收集,可结合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建立中医养生文献数据库,以进一步推动中医养生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对古代养生器具的调查收集和分类整理,有利于保
本书是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 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 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 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 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本书是南阳圣医祠藏本的影印本。原稿为宋代刻本, 民国二十八年 (1937年) 由张鈁将军捐资重新刊印。本书稿分为一函三卷。以宣纸付印。将原书十六卷用三卷囊括...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临床应用的中医手象学专著。作者团队几十年临床潜心观察,并组织专职医务人员用6年时间对包括病人和健康人在内的3万余人的样本进行了手象表象的普查。才促成了此书的成稿。书中所应用的指导理论为中国哲学之《易经》阴阳五行学说,使之所观察研究的手象表象接近符合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手象观察初衷。 全书用直观性证据表述了人类自新生儿始,伴随年龄的增长、岁月的蹉跎、疾病的侵袭等内外因素所致的手在形、色、纹、脉等方面的信息量积累
本书是针对自己的临床感悟结合这些年来收集到的国内外同道所取得零散成果,化零为整,结合传统医学中的气血、精(经)血同源、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等理论和疗法,力求系统地阐述“生殖微循环”学说,并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传统中医、男科和妇科各病、辅助生殖技术等环节,全面论述与微循环及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以及针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和治疗结局...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结合现代医学对肾脏病的认识,系统总结梳理中医药诊治肾脏疾病的特点和经验,可为临床诊治肾脏病提供有益的参考。上篇肾病理论与现代进展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医对肾与肾脏的认识及辨治纲要、肾脏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和肾脏病常见症状的中西医诊断及辨治要点、中医肾脏病特色治疗和中药治疗肾脏病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医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和常见肾脏病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以及肾脏病的饮食疗法等内容,既反映了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临床实用性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核心研究成果之一。中医药历史悠久,因其名词术语的历史性、人文性,以及定性描述和抽象概念用具体名词表述等特点,使得规范工作历来较为艰难。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
薛已(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属江苏)人。其一生著述颇丰,《薛立斋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有12种,另有后人整理薛氏医案1种,共计13种。其中内科方面有《内科摘要》两卷,系薛己内科代表作,共载医案200余例。全书以虚证立论,认为诸病皆以脾胃、脾肾亏损,命门火衰为要,治疗重在固护脾胃,补益肝肾。个案言简意赅,颇有精意。传染病方面有《疠疡机要》三卷,为麻风病专著,于麻风病本症、变症、兼症及类症逐一介绍。外科
本书共收录293味常见中草药, 各品种列有采集加工、功能主治、性味归经、用法用量、附方等内容, 系统地反映了中草药识别和应用。收录彩色图片900余幅, 多角度拍摄和手绘的图片可多维度反映中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药材鉴别要点...
本书共六章,依次为大肠癌的流行病学及现状,大肠癌的诊断、分级与治疗,大肠癌研究模型,清热解毒中药的药学与药效学研究,清热解毒中药抑制大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清热解毒中药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重点围绕大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血管新生、干细胞、细胞转移、淋巴管新生、多药耐药、化疗肠道损伤及免疫调控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败酱草、清解扶正颗粒、片仔癀等清热解毒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大肠癌的药效作用及分子机制。本书可为从事中医药
本卷主要内容包括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学、疼痛诊疗学等,以及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心肺复苏、麻醉监测麻醉学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麻醉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新型仪器设备都在麻醉临床与研究中得到应用,也有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新理论有待广
本书是作者研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用药物之小结。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张仲景习用药物,从“基原探讨”“条文辑要”“病机辨析”“应用探究”展开论述,通过“析药测证”“以药串方”的形式,努力探索,还原张仲景时代诸医者的用药思辨规律,从“证-药”角度全新地诠释每味药物;第二部分为张仲景使用次数不多的药物,重点厘清其基原及本草历史沿革,内容、形式不拘一格。本书以临床实用为指归,融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所论特色鲜明,法度从容,为
本书系统介绍了2019年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相关研究进展。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内容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生物学本质、方剂有效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针灸生物学机制、肠道微生态及中药调控作用、中药毒性及减毒机制、中药质量等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书中例证翔实,图表充分,能够带领读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近期新进展。 本书收集了作者科研团队完成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研
刘争争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梁实秋
泰戈尔
林奕含
老王子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