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九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
本书讲述我国自先秦到明朝不同历史时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动以及海权思想的演进。 在古代中国里,以耕战和耕读为代表的江河农耕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军马同体及牧战合一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与之互动交替,而沿海文化则处于边缘,未入传统史学的主流。作者摆脱了传统史观,从陆地出发,放眼海洋,跳出旧观念的束缚,从农耕文化转向海洋文化。 本书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线上的历史变迁,描绘了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航海活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很好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是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是清乾嘉时代一部开风气的巨著。作者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的信里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越。”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叶瑛校注本,不仅校出其漏脱和错字,并作了详细扎实的注释,纠正了原著中的疏漏处。还从原著者章学诚的全集中征引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本书为收入《中华国学文库》本的
高凤池(1863—1950),字翰卿,1897年投资创办商务,1905年加入商务,曾任发行所所长、经理、总经理、监理等职。在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创业元老中,就地位而言,总经理夏瑞芳之下即张元济、高凤池二人。大略说来,对早期商务印书馆高层的研究,以张元济为最多,然后是王云五,接着是夏瑞芳,而鲍咸恩、鲍咸昌、印有模少有问津,高凤池则目前尚未发现单篇之论述。此次整理的高凤池日记从1930年2月2日起,止于1936年5月19日,内容主要涉及上海的
《陕西: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是“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该丛书由教 育部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共同策划,中、英、美三国专家联袂编写,围绕“风物、习俗、艺术、人物、成就、精神”六大主题,呈现中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风貌,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本书通过50个特色鲜明的陕西故事,展现陕西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和发展成就,帮助中外读者走进陕西,了解陕西,进而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本书主要论述我国辽宋夏金时期辽国和金国民族政权的民族关系思想。具体内容为:介绍辽太祖、辽穆宗、辽景宗、辽兴宗、辽道宗、天祚帝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介绍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金章宗、卫绍王、金哀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最后对辽金政权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比较和评价。本书对两个政权的民族关系形成背景及条件、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具体内容及实践经过、思想来源与演变进程、理论成效及历史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阐释,提出了此时期随着政权的建立、稳固,辽
《流淌的记忆》主要收录了浙江重要的水利工程遗产。《流淌的记忆》分为治水溯源、河湖古韵、苕水悠悠、海上长城、涓泉之汇、田园春色六个部分,从良渚文化遗址开始,介绍了京杭运河、西湖、浙东运河、它山堰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水利文化遗产的文字介绍与图片。图文并茂地反映了深厚的浙江水文化遗产,兼顾知识性和可读性;重视水利味和真实性,体现水利工程基本概况;凸显水利精神,挖掘典型故事,增加历史底蕴,融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书籍...
本书按照中国西北文化发展的脉络,将之划分为远古时期西北文化的萌芽、五帝至周代西北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五帝至周代西北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秦汉时期的西北文化、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文化的演进、隋唐五代西北文化的繁荣、宋夏金时期西北的文化、元明时期的西北文化、清代西北的文化八个阶段,将各阶段西北文化放置于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学术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史志和社会风俗等展开论述,并对西北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提炼。该研究对认识中
本书以“国家—民间”关系为主线,探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对传统农区村落文化共同体演变产生的影响;探讨村落场域中,文化“主体”的适应性反应以及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村落文化共同体变动机制;以一个传统农区典型村落百年变迁为个案,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在场与村落文化主体行为模式的变化情况以及村落文化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历程,进而提出当代村落文化共同体的重构策略...
加利西亚是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产物,它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成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省份又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如此,一个半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的官方存在,使得针对加利西亚的观念逐渐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以及哈布斯堡政府的统治产生了重要意义。沃尔夫通过阐释“加利西亚”存在的意义,写出了一部针对该区域的思想文化史,从而也为这个复杂的多民族多宗教空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姑苏景志、苏州历史见闻、中国十八省府、在华度假记事、中国:神奇而又神秘的国度、游历中国闻见撷要录、可叹啊,苏州!美人都去了上海等...
《东亚学》是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其宗旨在于以东亚整体为研究对象,兼具全球视野,从原典出发,倚重文本细读,借助学理性的个案分析对东亚进行综合研究,探究东亚有别于它范围内的某一国或世界其他区域的区别性特征。 第三辑共收录论文21篇,分 “思想?理论”“历史?文献”“文学?艺术”“语言?文化”“硕博论坛”“书评”等板块,从哲学思想、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多个角度对东亚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进行研究...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一直被视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标志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大星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中国长城史》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命名的长城学研究专著,不仅对长城的构成元素、修筑原因、重要关口、发展轨迹等进行了论述,明确长城的起止走向、资源分布、类型特点、建筑背景,还对长城承载的家国情怀、爱国传统、遗产价值进行阐发,在长城学文献出版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长城的科
本书共收录文章13篇,包括专论8篇、札记1篇、综述2篇、书评2篇。作者均为当今明清史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名家、专家,内容涉及明清地方文书、明清商业、法律、士绅、科举等话题,既聚焦于热点论题,也有新的发现与开拓,代表了当今学界有关这一领域特别是以地方档案文献为中心的明清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本书从文明与文化的多义内涵、中外学科与学术之道、历史影像中的文化记忆、媒体与人文的新视域等方面,分别研讨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思想的主体性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如何相互塑造。西方知识虽已经深深嵌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的知识结构已现代化,成为世界知识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千百年凝练的学术传统并未被连根拔起,而是与西方知识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形成当代中国学术。任何不加反思的照搬都不能扎根,同时,不借他山之石的封闭学问也无法存活。西方文明
《春秋学研究》由同济大学曾亦教授与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编,为国内首本以“春秋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辑刊,此为第一辑。《春秋学研究》(第一辑)共收文章16篇,分6个栏目:公羊发微、三传通论、春秋学史、经学蠡探、书评书讯、典籍整理。其中论文13篇,书评1篇,古籍点校稿2篇,共30万字。文章主题以“春秋学”为主,兼涉他经(如《易》《礼》),于春秋学中以《公羊》为主,旁涉《穀梁》与《左传》。文章总体质量较高,反映了学界“春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
《晚明史家的明史考据研究》主要讨论了晚明史家明史考据的若干重要问题,主要以王世贞、钱谦益、潘柽章的明史考据成果为核心,并将对明史考据有重要贡献的焦竑、张朝瑞、朱国桢、徐学谟等史家的著作列入其中,为考据学于明中后期兴起补充另一种解释思路。同时综合考察了明代的明史考据成果,全面分析、总结了明人的明史考据成就...
《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自2021年起每年出版四辑。本刊常设栏目有理论动态、名家笔谈、器物研究、图像研究、汉画研究、服饰研究、文本研究、跨文化研究等,主要登载专题研究文章,。对于反映文化史研究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的综述、书评、随笔,以及相关领域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辑为2023年春之卷总第二十五辑,设有服饰研究、器物研究、图像研究和文本研究四个栏目,十五篇文章...
《西周甲骨探论》初版于1984年,距今已出版近四十年,是关于西周甲骨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为把作者对西周甲骨研究的一些新认识和成果提供给学术界,现将该书修订再版。我们不仅修订了原书部分内容,并整合了作者陆续发表的有关西周甲骨研究论文。此次再版,将原书的手写影印繁体版改为简体字印刷体,或将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阅读方便。 近年,西周甲骨不断有新的发现,诸如高青、洛阳、邢台、琉璃河、姚河塬等地,特别是周原周公庙有字甲骨的成批发现,待其整理公布面
本书基于古希腊史家关于帝国的正面和反面论据,勾画帝国主义这项国际政治概念的历史流变。本书对修昔底德史书第一卷作如下重新解读:修昔底德将战前斯巴达公民大会写成了一场针对雅典的法庭辩论;后来雅典人自己也并不忌讳的一个比喻“僭主城邦”,就是这场“审判”中的雅典“罪名”。这个比喻和这场辩论是修昔底德对雅典帝国主义的核心刻画与史撰性辩证。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国内反僭主法的剧变是修昔底德选择这个比喻、写作这场辩论的原因。通过修昔底德,“僭主城邦
差异在当下的历史学研究中无处不在,差异多样化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和主题,差异在改变着我们的追问方式,更重要是,差异与身份认同的连接,使得我们与研究对象之间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关系。本书是2016年举行的“写历史:实践中的反思”系列会议之二“差异与当下历史写作”的讨论成果结集,它展示了当下历史研究的可能性,也呈现着差异在历史写作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浮现。追问差异,也是在追问,在历史写作中,它的反义词是什么,与它相关的意义纠缠如何浮现?差异的语义
哥伦布从美洲凯旋而归,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也点燃了当时两个航海大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冲突,究竟由谁来控制世界的海洋?为了避免不错大的两个天主教国家之间爆发战争,在教皇的主导下,1494年,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应运而生,以西经46度(有名的“教皇子午线”)为界,西、葡两国将地球一分为二,各取其一。这份被视为现代海权基础的条约,对世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启了航海与殖民的时代,葡、西、荷、英、法等西欧
当今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些城市居民中却有10亿居住在固有的条件较差的社区——被定性为“贫民窟”的地方。贫民窟经常被视为社会中的衰弱甚至危险现象。然而,实际上,经常出错的却是公共政策,而不是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在这本全面详尽的关于全球贫民窟历史的研究著作中,作者艾伦·梅恩(Alan Mayne)探索了“贫民窟”这个词的演变和意味,从其19世纪初在伦敦的起源,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即将开幕时被用于对当地贫民居住区的诋毁。
我们从考古材料出发,探源寻流,建立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还原几千年前成都平原文明的时空架构,搭建起一幅幅立体的历史场景,这是解开成都平原文明密码的第一把钥匙。 古代文明的拼图,本来应是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有的拼图或许恰如其分,有的则可能毫厘干里。这种游弋的状态,也许是考古学研究的一种常态,只有经历了它,那种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的喜悦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本自选集内容,尽是历史的碎片,对成都平原古代文明来讲,恰是冰山
本书收集了夏正楷先生关于环境考古的研究成果17篇,从理论与方法、区域环境考古、遗址环境考古、事件环境考古四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均一一囊括。作者从理论知识着手,回到具体的考古遗址上,找寻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环境角度探讨古代人地关系。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环境因素在人类生存、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历史的观念》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此书为柯林武德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篇幅增加三分之一,有助于读者了解柯林武德思想的原貌。 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
本书考察了18世纪至20世纪末学者们对社会变迁进程的研究,对一系列与现代化相关的概念做了解说;系统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现代化进程,同时对与现代化理论相竞争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也进行了相应介绍;将现代化等宏观理论应用于俄罗斯,分析了近代以来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探讨了现代化理论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本书为“雅学堂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关于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研究的学术短文,包括《继承传统,努力提升敦煌研究院的地位——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传承创新研究会”上的发言》《从提出背景看“丝绸之路”概念》《打不走的“敦煌人”——我所了解的施萍婷先生》《敦煌学的珍贵历史纪录——读》等文,展现了作者从孜孜以求的青年学子成长为当代敦煌学家的个人学术成长史,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认识敦煌与敦煌学的窗口...
《斯文凉州》是一部讲述丝绸之路重镇凉州历史文化的散文集,全书从五凉政权割据河西的历史沿革出发,通过当时的社会生活、地理风貌、民俗习惯等内容解读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运用贯穿古今的方式对凉州文化的内涵做了极大的拓展,突出五凉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包容、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展现了五凉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
本书已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而是试图从宏观上描绘出周王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的变迁与历史走向的相互关联,尤其是对华夏文明最为辉煌灿烂的春秋战国时代着墨最多。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也不是那些源远流长、脍炙人口历史故事的演义,而是以先秦文物、文献所载作为参考基点,以文化、思想的变迁为主线,结合可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试图从历史表象之下有新发现、新见解,并以此为主线,勾勒出一幅激荡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先哲们的思想
隋唐时江南的富庶、明清时广州的通商、近代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的崛起……中国很早便看到海洋带来的商贸之便。经历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的中国更加重视海洋的交通功能,把海洋看作具有巨大承载力的通道。然而,这种认识的背后却暗含着“陆地本位”的意识:海洋在功能上从属于陆地,历史的创造终究要依附于陆地。其实人对海洋的感知是十分丰富和细腻的,这种感知激发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创造,甚至对文明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洋改变世界丛书”将“陆地本
经过先秦时期漫长的积淀,中国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这近四个半世纪的文明进程中,最显著的历史标记是帝国的成立和汉文化的繁荣。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的历史表演。这一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深刻影响着中国此后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所关切的,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进步和辉煌的时代精神。全书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叙说了帝
我国古代留下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激活经典,熔古铸今,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学术界潜心研究,钩沉发覆、辨伪存真、提炼精华,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就是在汲取已有成果基础上,力求编出一套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读本,使之成为广泛认同、传之久远的范本。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选图书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日记,游戏和礼仪,以及学校设置及其课程的演变追溯儿童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君主仍然享受着最后的繁荣,虽然“君权神授”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宪政似乎还没有真正威胁到君主的权威,他们仍然是各自国家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核心。欧洲依靠王室联姻保持着脆弱的和平,一切似乎都将持续下去。但当萨拉热窝的枪声响起,美梦破灭,德皇、沙皇、英王……12位君主都被命运裹挟,带着自己的国家投入绝望的战争之中,亲属反目、兄弟阋墙,当硝烟散去,王冠坠落、王朝落幕,欧洲的面貌早已不同。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
本书收录夏鼐科技史与考古学相关文章十六篇,含插图一百余幅,原由作者亲自编定,王世民研究员增补。本书结合考古新资料以研究中国科技史中的某些问题,范围涉及天文学、数学、纺织学、冶金学等方面的历史。著者不仅利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并且引用许多文献,相互参证,以阐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一些光辉的成就,同时也纠正了中国科技史上某些错误的说法,使我们关于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所附图片,除考古文物
本书为所选人的档案始于乾隆五十一年,终于嘉庆三年。因为在嘉庆元年到三年中,给造办处下达旨意的仍然是乾隆本人,还不是嘉庆皇帝,所以造办处各作的记录中绝大多数也仍然使用乾隆纪年,与朝廷正规文件的纪年书写不同。本书照录为乾隆纪年,后缀括号标注嘉庆年号以作对照...
本书将对海洋政治学作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和系统论述,完成由海洋政治研究到海洋政治学的巨大飞越,完成海洋叙事“西风带”到海洋叙事“中国化”的重大转变,完成海洋政治学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缘政治”概念,最为实在地给予海洋政治实践发展和海洋政治学研究以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本书以章节体与编年体相结合的体例确定框架结构。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记述史实,坚持人事结合、以事带人的方式处理史料,运用叙议结合、以叙述为主的方式撰写。本书上起1921年,下止2020年,侧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吉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资料所限,重点选取1949年、1979年和2019年的相关内容,作为历史维度的视角节点...
美国历史学家小约翰·沃马克所著的《萨帕塔与墨西哥大革命》(Zapata 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虽然写于1968年,但至今仍旧是认识萨帕塔这位拉丁美洲大众偶像的核心书目。沃马克是美国拉美史研究的代表人物,《萨帕塔与墨西哥大革命》更是风靡美国及墨西哥学院内外的认识墨西哥现代历史和文化的“入门推荐阅读书”。该书的特色之处是,以通俗而富于诗意的语言,以人物为中心,串讲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的墨西哥社会。我
本卷收录了邓嗣禹先生所写的朱元璋、李世民、孙中山、曾国藩等40多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在写作过程中,邓嗣禹参考了大量当时中国学者不易见到的西方文献资料。此外,邓嗣禹的历史人物传记有其特点,他不仅仅按时间顺序记录传记人物的生平与功绩,而且有对传记人物独到的分析以及与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横向比较,突破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模式。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资料价值,同时也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本书的大背景是中国考古“走出去”——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的一些大学和文物考古机构陆续走出国门,由周边国家开始,逐渐走到了遥远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国开展考古工作,渐成燎原之势。 为什么要发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进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学印记?吴哥窟如何从废墟中重生?郑和船队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脉”了吗?全球文明版图如何形成? 十位“走出去”的一线考古领队,以中国视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亲身讲
作者以文史随笔、叙事散文、文献考证、笔记小说等多样的文体,将阅读体验、乡土传统、个人经历和狂放想象等不同的“光晕”糅合为一个形态迥异的文本集合体,是沟通文献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的一种文学尝试。既以严肃的史论风格对“暴力”“疯狂”“英雄”等文化概念重新解读,将力量和激情的人文之光照向历史的角落,又用抒情与魔幻相结合的笔触,以互文的方式展现了皖中乡土社会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交融的诡奇图景,同时是一部既具个人性,也折射时代光谱的隐秘的青年心灵史
《湖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单位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之湖南卷。本书围绕“风物、习俗、艺术、人物、成就、精神”6个主题,精选48个独具特色的湖南故事,带领中外读者走进湖南这个“鱼米之乡”“理学之乡”。书中内容跨越古今,既关注马王堆、岳麓书院、张家界等名胜古迹,湘绣、花鼓戏等地方文化艺术,也历述了造纸术、杂交水稻、银河超级计算机等重要成就,更收录了周敦颐、曾国藩、谭嗣同、沈从文等湖南代表人物的精彩故事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本书记录的绘图手稿包括意大利、西班牙、法国3个国家。这些观察绘制的手稿在媒介材料和风格上并不连贯,比如,在意大利旅行时全部用铅笔绘图,后来觉得速写有点慢;而到西班牙旅行时全部改用签字笔绘图,但当绘制大片阴影时仍需花费许多时间;到法国旅行又改成签字笔与铅笔混合使用,以便达到不同效果。这些观察绘制的手稿并非都是艺术品,而绘图形式的不连贯其实也无妨,重要的是:这230余张的绘图,展现了年轻时代的作者对于建筑与异国文化探索与求知的渴望。 全书
本书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三辑)之一,通过契丹族源考辨、回鹘文化对契丹的影响、辽朝西疆经略史况、辽金政治制度和风俗文化拾遗,探究了契丹族源传说借自回鹘论,回鹘、高昌、契丹的政治、文化交流,辽与大食国贸易状况,辽在西伯利亚南部的活动,契丹媵婚制、辽朝经幢、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甘肃榆中女真遗民的调查与研究等问题,条分缕析,提纲挈领,展现了辽金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
本书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三辑)之一,是对新疆吐鲁番盆地考古发掘编号进行整理研究的论著。按文物遗址划分,从编号整理、信息校对、考古学展望三个方面,对高昌、鄯善、托克逊等地的考古发掘编号进行整理研究,并对吐鲁番博物馆库存文物编号的错讹记录进行了纠正与补充。本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在梳理编号的过程中,初步构建出吐鲁番盆地的考古发掘史,明晰其发展阶段与特点,对于促进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一位中国学者,在印度知名私立大学做了七年的教授,以通俗的语言、严谨的观察视角,记录了她进入印度工作、生活的三十段经历。这三十个故事如三十张切片,从不同的侧面打破迷雾、拨云见日,呈现其“印度印象”,体会其文化纠结,挖掘我们不曾了解的、这个复杂国家的内在文化“宝藏”,勾勒出立体而有深度的印度社会轮廓。亲历印度后再看世界,感悟印度后再体悟自身,对照自己后再反观他人,也许这是本书所带给我们的难得体验...
[英]蕾秋·乔伊斯 著,焦晓菊 译
老王子
刘争争
[日]熊田千佳慕著,张勇译
宋瑞祥
汪曾祺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