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希罗多德历史(套装全两册 汉译名著本)》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全书可以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部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后半部开始叙述战争本身。本书以希波战争为主线,广泛地记述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包括希腊及相关国家的历史传说、风土民情和逸闻趣事等...
本书收录的13篇文章, 其作者当年来美国访学时所作。在美期间, 作者除使用威尔逊中心馆藏的史料资源外, 还查阅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国家第一档案馆、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近郊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卡特总统图书馆、里根总统图书馆等馆藏的档案资料...
本书从两个视角观察这一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史源。官修史体制将特定政务运作与纪传史某部分对应, 以保障史书取材。书中围绕三个案例进行了讨论: 四夷列国传与蕃夷朝贡, 孝义类传与旌表孝节、封赠忠烈, 一般的宗王臣僚列传与赐谥助葬。二是如何加工编纂。官修史体制虽然以修撰纪传史为最终目标, 但其持续运转需要多种体裁配合...
本书系史学前沿研究“新史学”系列之一种,本辑为该系列的第26辑,主题是“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历史学”。本辑共分三个专栏,“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历史学”收入论文10篇,探讨了西方史学界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家就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其价值在于把艺术和科学史置于历史学范畴进行研究,视野独特,新意迭出;“大旅行”一栏收入论文9篇,重点就18世纪欧洲和西方史学家、旅行家笔下的见闻,阐释各地文化的不同之处;“光启评论”一栏,收入论文7篇,就目前国内外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就来源于神话时代的意识,它已构成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在不断轮回的朝代中彰显。神话思维便是中国诗性智慧的根柢。汉画像艺术,则是这一图像世界的典型代表,汉代在神仙世界的营造中,刻画了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很古老神话图像呈现的智慧。本书就是在汉画像图像中寻求神话时代民族文化的大传统、集体无意识意识的原型意象,借以展示中国神话之魅的审美特征...
本书以晚明中国一些地区的慈善事业作为讨论重点,考察了当时的地方政府、精英与民众的关系以及道德权力的运作机制。慈善作为一项正义之事业,能够突破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展现生活在帝制国家下的多数人对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作者不受缚于西方主流的研究范式,尽可能从广泛的史料出发,以晚明危机中的慈善事业之兴起为主线,探讨晚明的经济、社会、政治与观念,通过善会演讲记录、规章细则、日记中的管理细节、生活叙事等角度解读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意义...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对西藏驻京机构设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论述了西藏驻京机构的创设、完善与组织构成, 以及西藏驻京机构的级别、经费和日常工作情况等。第三章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和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的历任处长及一些主要职员。第四章至第七章深入讨论了西藏驻京机构的历史作用。第八章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西藏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探讨了西藏驻京办事处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作用...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沿岸各省市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国务院在去年还专门下文要求加强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因此,本书与当前的国家政策高度契和,具有鲜明时代性。《大运河传传奇——京杭大运河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水文化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很好系统地梳理了以运河为载体的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展示了运河文化不一般的文化魅力。当下,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运河文化是中国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宣扬运河文
秦汉魏晋时代,简牍文书行政是国家维系官僚体制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纪来出土简牍,秦汉各行政层级的文书均得呈现。而文献不足征,学界对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与公文所知甚少。 《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官文书整理与研究》利用出土数量非常多的三国文献(长沙走马楼吴简),探讨孙吴县级机构的公文样态与文书行政。 吴简出土时受扰乱,《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官文书整理与研究》运用古文书学手段,对竹简、竹木牍官文书进行复原与集成;结合官文书
传统上认为,历史学家愿意用史实和陈述性描述解读历史。实际上,历史学家更需要用定量的数据分析历史,包括使用可测量的历史证据,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正如解密中世纪手稿或解释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都需要经验、训练与技巧一样,处理定量材料也需要掌握特定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本书为读者介绍了使用定量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信息的方法和技术,能够推动历史问题的解决。本书既不是统计学的教科书,也不是对历史方法讨论的反思,目的在于帮助众多的历史学家更好地使用材料并
本书对《三礼》中涉及的礼乐器、戎器、玉器、符节、契约、旌旗、丧葬、燕器、养器、亵器、动植物、工具、计量、方术、物产、刑罚等门类的数百名物做了系统全面的考证。尤其是针对名物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做了深入考释。书中涉及名物浩繁,作者用功之勤,考释之细致,都使本书成为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中国社会史》是吕先生的重要史学论著之一。全书以农工商业、财产、钱币等十八个讲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对我国历目前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入而系统概括的论述,历来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专著。其所论述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各项制度,大都从远古社会一直叙述到民国时代,也就是作者生活和写作的现当代,具有通贯古今、追溯源流、详其流变的特点...
本书稿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探讨蒙古部落到部族的形成和演变发展历史,下编为蒙古文化史研究...
拉丁语原本是古罗马拉提姆地区的方言,后来转变为具有严格使用规范的经典语言,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并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得以广泛传播。罗马帝国没落后,拉丁语在很长时期仍然是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几大洲。 本书融合语言史和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拉丁语与英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的关系,完整呈现了后罗马时代拉丁语的兴衰。作者认为,只有了解拉丁语在多语言交流空间中不断发展的总体情况,才能理解欧洲拉丁语文化传统。尽管拉丁语看似已经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与法律变迁的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唐宋变革”中地方的法律与社会问题。作者以“司法结构”概念为研究思路,通过对宋代地方“司法结构”的构建与解析,多角度展示了宋朝地方法律的运行全景。作者认为,宋代地方行政与司法中“非完整的统治单元与完整的治理单元”并存矛盾,使宋代出现了“短安与长治”并存的社会治理局面,对中国传统政法体制做出了新的阐述...
明清徽州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因宗族组织完善、教育发达、徽商兴盛,士绅阶层十分活跃。士绅们利用家谱编修的契机,通过宣扬宗法思想、正统思想及新安理学,构建了乡村社会中的文化权力。利用家谱的影响力,获得了族内和社会的认同,达到了参与并有效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
本书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由北京学研究基地编。该书以”北京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设有总报告和北京城乡发展战略、都市型乡村振兴、城乡文化保护与发展四个栏目,共收录2019年北京城乡融合发展报告和分报告多篇。该报告展现了2019年北京城乡发展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包括进一步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放与创新带动城乡高质量发展,以及指出了北京城乡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本书是现存最早的宋词总集, 成书于绍兴十六年 (1146) , 辑者是南宋人曾慥。分转踏、大曲、雅词三类, 是研究唐宋歌舞曲和词的重要资料, 其中《九张机》, 为别本所未见, 弥足珍贵。整理者对该书标点、校勘、辑评。以清嘉庆秦刻初印本为底本, 根据黄永年先生所藏徐乃昌过录曹元忠批校本对勘并迻录曹元忠据明钞本和朱彝尊藏钞本写出的校语及曹氏本人批注, 再用承启堂本、《四部丛刊》影印鲍廷博批校钞本和《四库全书》本通校 ; 同时, 拣择宋元明
本书以西安北郊出土的秦封泥为主要文献资料,结合秦代典籍中的宫室苑囿记载,对秦封泥涉及的都邑、宫殿、苑囿、厩苑、帝王陵园等进行历史文化解读,分析还原了秦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样貌及迁徙、变革等过程,使读者从古都研究的角度更深层地了解秦文化及其历史...
本书选取上百枚秦代封泥, 赏析封泥所附文字的内涵、书写字体、位置构图、明暗设计等, 解读封泥上的文字字源演变, 并附作者所书的书法作品以供读者品鉴, 生动形象地将秦封泥文字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主要内容包括: 秦封泥文字简介 ; 秦封泥书法艺术赏析等...
本书共分为: 秦封泥相关问题 ; 皇帝及三公官制 ; 诸卿职官 ; 其他类封泥几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卦泥封城、秦封泥断代参照、楚汉战争时的秦式封泥、官署印和官吏印、“皇帝”名称及“皇帝信玺”考、相邦、丞相职官、太尉职官、御史大夫职官等...
本书将从知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国家的观念如何制约着近代以来的历史书写,以及标榜着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和制度化的学术机制,又是如何为历史书写的公质提供保证,从而使人们相信学院生产的历史知识为真...
两千多年以来,丝绸之路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发现的考古遗迹、文献文物或图像等见证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对话和交流,揭示了各民族交融互动的历史。黑水城、敦煌、张掖、武威、银川、灵武等地出土的西夏文献即是其中之一,它们成就了西夏学研究,也推动了西夏文献与藏传佛教文献、敦煌文献的交叉研究。西夏(1038—1227)是以党项为主体建立的民族政权,国祚近两个世纪,其统辖范围包括今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
《河南史学史》主要反映自先秦至民国时期河南史学发展演变的情况。该书把河南史学置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论述,以见河南史学之特征及对中国史学之贡献;深入挖掘河南史学的丰富内容和内涵,力争呈现出河南史学发展的全貌,揭示河南史学的底蕴;重视对史学思想的发掘,考察河南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河南史学史》主要反映自先秦至民国时期河南史学发展演变的情况。该书把河南史学置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论述,以见河南史学之特征及对中国史
本书为《辨伪研究书系》中的一种,是一部关于辨伪学的专题论文集。本书是一部关于辨伪学的专题论著。作者在原《文献辨伪研究》出版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修订。介绍了两汉至民国时期知名考据大家的辨伪方法,并对考据方法进行点评。全书分为源流、专题两编。“源流”包括“明代以前辨伪学述论”“明代辨伪四大家合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评析”“《四库全书全目》辨伪方法释例”“梁启超辨伪公例质疑”,“专题”包括七篇论文,将宏观和微观、纵向和横向、个案和专题等
作者魏希德认为,帝国的延续,主要取决于在危机时刻如何维系并复苏。于是,她将研究视角放于统治精英丧失了对北方领土控制权之后的宋帝国。作者通过借鉴宋朝的历史社会学、宋朝和信息的历史、书籍的文化史和阅读史,以及考察和分析由官员和位于官场边缘的学者组成的士人网络,解释了士人对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危机的反应,如何改变了朝廷与州府精英在政治沟通领域中的关系。作者认为,根植于12—13世纪的士人文化与身份以及信息沟通网络的结构和地理,在帝国传统的持续
本书分十三个章节,自佛教初传中土时的佛典翻译直至近代文人与佛教,基本按照历史顺序,分门别类地对佛教影响于中国文学的现象加以讨论。对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国文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历史的、概括的描述,堪称作者关于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立足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作了深入的考察,内容包括: 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发展趋势,湘淮集团崛起初期清中央的主要对策及其演变过程,清廷在湘淮集团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的政策,清廷在重点地区继续分化、牵制、挤压湘淮集团, 从湘淮集团内部分化的典型案例看清廷政策的成败得失,清廷与湘淮集团在重职重位安排上的明争暗斗,咸同年间围绕军队控制权力的斗争等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修正,深化了相关
本书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海关问题。以日本侵占东北海关为起点,按时间顺序分述战时海关的结构调整、人员变动及关税存储状况,重庆总税务司署的建立与运作、汪伪政权对沦陷区海关的劫夺与控制,及抗战胜利后的海关接收。本书围绕抗战时期中国海关行政权展开讨论,试图将海关史还给海关机构本身,并据此展现十四年抗战历史中,海关这一特殊机构的真实境遇...
本书为“杨宽著作集”第二辑之很后一种,收录了杨宽先生散见于报纸杂志等处、之前未曾收入文集内的单篇文章,包括对上古史、春秋战国史、墨子、出土文物、农民起义等的研究,是杨宽先生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考证类文章,如战国人物和史事丛考,可补杨宽系统的古史专著之缺;对于《逸周书》和墨学的相关研究,可见杨宽先生治学之广博;还有一些对于农民起义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宽先生的博学杂识与生平学术,体现了杨宽先生很好的史学成就...
《金史详校》十卷,清人施国祁(1752-1823)撰,是前人研治元修《金史》之书中,颇富代表性的校勘学专著。在校勘中,施国祁以南监本《金史》为底本,校以北监本、殿本和元至正四年江浙祖刻本,纠正大量错讹,对研读《金史》颇有裨益。施国祁,浙江湖州人,专研金源史事,撰有《元遗山诗集笺注》《金史详校》等。施氏以二十余年之力,读《金史》十余遍,“辨体裁、考事实、订字句”,共得“讹谬、衍脱、颠倒”四千余条,撰成《金史详校》,代表了清人校勘《金史》
本书以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与观念为研究对象,旨在详细梳理和研究族群演进格局、“华夷之辨”思想对族群空间建构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民族地理观建构路径,阐明民族地理观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关联。基于汉文史籍、汉译彝文史籍、考古、碑刻、环境考古等资料的梳理,文献分析、形象学、环境史、概念史等方法的使用,研究揭示:(1)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具有区域性与族群性双重特征,且西南族群演进的“区域性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演进的“整体性多元一体”
本书从宏观、动态、大历史的角度, 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行政职官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内容包括: “中国历代官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和皇权制度”、“中枢辅佐机构”等...
本书在厘清它们各自群体状况的基础上, 特别注重考察其间关系和走势, 揭示其“多边互动”的复杂情状。这就意味着, 要有的放矢地将其做整合研究、比较研究、动态研究, 以及对清朝权力格局“内外轻重”态势影响的研究, 打破对其各自孤立着眼的视域局限, 拓宽考察范围, 提升立意高度, 切实凸显其整体演化特点...
刘家和先生是有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皆做到精深而融会别裁,卓成一家。刘家和先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学术价值,对当代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精选了郭小凌、邵东方、赵轶峰、蒋重跃、于殿利等国内外有名学者的相关研究论文和有分量的书评以及访谈文章25篇,结集出版,旨在学习、总结刘家和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
本书是一部多方面、多角度展示青海道历史功能与变迁的专史。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因丝路主干道河西走廊通道阻塞时,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的作用。南宋以后,作为中西陆路交通有机组成部分的青海道虽然总体上处在衰落期,但此道作为“茶马互市”的局部区域通道并没有衰
本书为陈其泰先生的自选集,选入的论文按文章的内容分为五辑。前四辑依次为:总论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论传统史学的确立与文化问题、论乾嘉史学与文化问题、论近代史学的演进与文化问题,最后一辑是作者已经出版的几本著作的“自序”或“后记”。这五辑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作者“30年来研治史学史的一个缩影”...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至第三章由刘海峰增补修订,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与近代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重大历史事件,也备受不同时期的学界关注。本书即为*名学者杨天宏教授以“中国的传统与近代”为主题的论集。全书分为“近代初期的补苴改良与传统制约”“政治思想的转型与制度变革的艰难实践”“限制通商与欲罢不能的开放政策”“中西文化冲突与反教政治运动”四部分,共收论文十九篇。通过客观而*到的论述,本书能带领读者重新认知历史转型的各个方面,从而更有助于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近代”与“
本书从政治史与社会史两个维度对曹魏、西晋时期的历史展开研究,涉及论题包括复肉刑争议、魏明帝曹叡、西晋国子学、《晋辟雍碑》、八王之乱、贾谧“二十四友”、魏晋品质风气、西晋墓志等。作者试图通过考察这些具体问题,揭示曹魏、西晋时期的政治、社会特征,探寻魏晋国家体制崩溃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深入理解魏晋时代具有的历史意义,进一步认识六朝贵族制社会的本质...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科普图书,也是一本有关钱币收藏的文学作品,由作者近年来书写的百余篇文章精选而成,分为回忆篇、泉识篇、励志篇三部分。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将钱币知识以及收藏故事娓娓道来,并融人生感悟于一体。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有原型,重要的是,里面的钱币配图,尽量避开大珍名品,追求一种大众亲和力...
两宋时期,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 产生了新儒学的代表 —— 理学。对于宋代理学发展脉络和著名理学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哲学、历史学界研究的热点, 成果颇丰。一些学者也开始从学术传播的角度对宋代理学在不同地域的活动进行研究, 进而揭示理学在教育传播中各学派间的交流和融合, 但现有研究仍有许多不足, 本书稿拟采用专题探讨的方式对两宋时期理学作为一个思想学派的教育和学术传播活动, 从整体学术传播的历程、传播的主导者、受众、
本书是《灾害与历史》系列的第二辑。本辑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合作主编,以“灾后重建与生态修复”为主题,邀请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国内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生态学、历史学、水利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国内外灾后重建规划,灾害风险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人类认识框架与生态失调与恢复,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白洋淀、滇池、洞庭湖、微山湖等地湖泊湿
“遗失”系列之《中国铁路旧影》一书由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纪念京汉铁路通车摄影集、京张路工摄影和泺口黄河大桥摄影四部分组成,全书共收录照片220余张。 《京师环城铁路工程摄影》印制于1917年8月,收录22张北京环城铁路的珍贵照片。 《纪念京汉铁路通车摄影集》印制于1905年,收录50张京汉铁路各车站与沿途风景照片。 《京张路工摄影》印制于1909年,收录138张京张铁路修建与竣工时的历史画面。 附录部分收录11张津浦铁路泺口
文明诞生之初,人类活动的领域局限于仅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而海洋被看作可怖的葬身之地、未知的荒漠和世界的尽头。但人类仍然决定怀揣不安与好奇,驶向大海。 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驶向太平洋,揭开了人类与海搏斗、与海共生的壮阔航海史。自那以后,无数关于财富、厮杀、冒险、好奇心的故事在海上上演——带着帝国的资助,哥伦布等探险者远航寻找黄金与香料;郑和率百条船只出航,载回宝石、狮子、长颈鹿;维京人横跨铁灰色的北大西洋,寻找一片
本论文集收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发表的论文25篇,按研究主题分为3组编排。组采冶编,收入12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宋代金银铜铁铅锡各类矿冶业的生产与经营,采冶技术发展状况,矿冶业机构设置,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矿冶业突发事件及处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组金属制造编,收入6篇论文,涉及宋代两大官营手工业机构都作院、文思院的设置与发展状况,生产种类与规模,管理职能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了宋代的金银生产技艺特点和宋代官府行销金不力与私营金银制造
本书主要从欧洲和西亚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欧洲的形成、其文明的起源和特征。作者在书中提出“倘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就根本是无法想象的”,深刻分析了伊斯兰文明对于欧洲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正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崛起砸碎了西方社会各种古典传统,地中海世界被割裂为两部分,西方社会的重心转移到北方,新的西方文明得以诞生,成为至今学界仍争论不休的“皮朗命题”。其观点的惊世骇俗,其视野的广阔,使得作者成为20世纪认可的中世纪史研究名家...
本书主要关注历史时期中原和朝鲜政权之间的宗藩关系及历史疆界问题。全书分上下两篇。作者全面梳理了秦汉至清代中朝关系及疆界的历史变迁,认为,自秦汉时期以来,中朝政权之间的关系基本是以中原政权为宗主的宗藩关系,朝鲜半岛的政权,在包括三国、高丽和李朝的历史时期内,始终居于藩属地位。上篇分朝代综述了这种宗藩关系建立及不断演化的过程。下篇集中关注秦至清代中朝之间的边界问题,以文献记载为主要依据,详细梳理了中朝古代政权之间边界不断变化游移的实态...
本书为“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靠前学术研讨会论文结集,会议于2018年11月10—1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本书乃此次会议的结晶,从文献学、历史学、哲学、书法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多维视角,就礼学文献、礼仪制度、礼学思想、礼法关系、礼乐文明的现实关怀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来名家较多。本书所收多为名家大作,如彭
秦政治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领土的扩大,各种流派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单纯的依法为治以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大一统政治文化应运而生,吕不韦来到秦国被任命为丞相,在秦国的军事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虽然死于政治斗争,但他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秦始皇时代的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保证不可低估的...
本书以近代南浔绅商的兴衰嬗递为主线,考察在中长时段的近代社会结构变动中,这一市镇绅商群体在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等结构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立足市镇,从小南浔走向大上海,再从大上海走向大江南的历史过程;既厘清了近代市镇绅商孕育、成长、嬗变、转型的发展路径,又揭示了这一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传统社会演变和地方社会近代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当前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历史启迪,也为当代中国城乡统筹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历史资源...
本书以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婚姻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文献史料、青铜器铭文、简牍和考古资料,并对史料进行细致考证和辨析的基础上,以女性研究和历史政治地理的视角,从女性和婚姻角度对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族群和文化交融、地缘政治以及区域整合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本书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和理论审视性别考古学资料,将性别考古学资料用于大尺度、长时段的历史研究;用性别主义地理学的理论审视两周时期的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刘争争
梁实秋
泰戈尔
[日]熊田千佳慕著,张勇译
老王子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