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包邮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8-01
开本: 其他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7.1(6.6折) 定价  ¥2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675281
  • 条形码:9787516675281 ; 978-7-5166-7528-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本书特色

乡愁是什么?对于城市而言,爱上一个城市,往往是因为一个人或一份梦想——爱情与事业。但乡愁却不是爱情与事业,更不是简单的城乡之分。那是对故乡儿时伙伴的牵挂,是对街区里老胡同儿的留恋,更是对乡土中国卷入城市文明冲突的洪流之中的断裂感——置身于现代化的霓虹,心却奔驰于往昔的天空。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的快速流动使“在他乡”成为生存常态,人们习惯于离乡背井,奔赴一个又一个崭新又陌生的生存空间,情感世界中那些熟悉的地理与心理,顺理成章地被纳入“地球村”的范畴。对个体的人而言,其出生、成长的“地方”作为蕴含丰富意义的有序世界,不仅意味着具体的实践空间,更有重要的情感价值。本书是一本抒写乡居的散文集,书中汇集了鲁迅、巴金、余秋雨、臧克家、冯骥才、汪曾祺等一系列精品佳作。作者以自己在乡村生活的经历为蓝本,用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记录乡居生活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乡村生活的温馨画面,不仅展现了乡居生活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对自然、简朴生活哲学的深刻反思。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目录

乡心 巴 金 1

江南小镇 余秋雨 4

炉 火 臧克家 23

窑洞的记忆 薛文献 27

阳台上的故乡 王继颖 34

父亲的病 鲁 迅 37

您还在,我怎敢老 王常婷 47

老母亲的“鞋盘” 俞 俭 51

岁月面前无壮士 路小寒 57

北京的“某” 乔 叶 65

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徐竞草 75

让我们在菜市场终老 程 磊 80

天津老味四时风物 徐凤文 86

苏州人的油盐酱醋 朱 军 107

春节八事 冯骥才 121

人间苦味 钱红丽 128

汪曾祺说豆腐 汪曾祺 135

糖桂花 唐玉霞 148

故乡的肉圆 朱学东 152

火腿的伦巴 沈嘉禄 159

关中人的面相 张宗涛 163

展开全部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相关资料

父亲的病
鲁 迅
大约十多年前罢,S 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拨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
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
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 凭 票 付 英 洋 壹 佰 元 正。” 下 面 是 署 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佰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
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
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
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
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

父亲的病

鲁 迅

大约十多年前罢,S 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拨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

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

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 凭 票 付 英 洋 壹 佰 元 正。” 下 面 是 署 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佰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

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

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

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

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

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

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

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

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 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

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 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 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品读家乡·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作者简介

《半月谈》创刊于1980年5月,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基层读者的党刊,被誉为“中华第一刊”。《品读》是半月谈杂志社主办的一本人文类综合性刊物。它从人文视角出发,风格灵动渊博,内容舒朗开阔,始终表达着对世界及生活正确的、深情厚重的感觉和看法,被誉为"人文精神的家园"。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