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943123
- 条形码:9787568943123 ; 978-7-5689-431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 本书特色
耗时三年,完成七十万字的两卷本《地火行天》编选后,我希望这部文集能够帮助中国科幻研究真正成为一个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不断开拓、持续繁荣的学术领域。尽管多次审阅,但书中很多或激情飞扬,或奇思妙想,或鞭辟入里的论述,仍每每令我称奇,并遗憾为何不现于自家笔端。在这些佳作中,“科幻学者”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来自多个学科的大家和新锐在面对科幻时所焕发的智识光采才是真正夺目的。如果后来者、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青年科幻学术社群能从这些才思中汲取足够的营养,更从中获得启示和线索,避免跟风、泡沫化和重复建设,言之有物、言必有中,我们便有理由相信,真正在思考的学人,与真正在探索的文类,会在相互成就中走向真正的未来。
——李广益(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IAFA杰米·毕肖普纪念奖得主)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 内容简介
2011~2020年,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在引发国内科幻热潮后,其英文版斩获雨果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于中国科幻的热切关注。在这一良好态势下,科幻成为学术热点,不少知名学者投身其中,相关论文数量迅速增长,科幻研究群体不断壮大。由知名科幻学者主编,是对科幻研究这个新兴学术领域十年来诸多成果的回顾和检阅,将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并有力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从2011~2020年间发表的约2000篇科幻研究论文中精选出的数十篇论文,共50万字,本书为其中的上册,主要研究《三体》和刘慈欣。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 目录
上册
文类勘界
江晓原、穆蕴秋 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
林云柯 《银翼杀手》与“弗兰肯斯坦传统”——人工智能题材的思想史叙事
姜振宇 科幻“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
王峰 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存目)
郭伟 科幻小说中的语言哲思(存目)
刘洋 科幻创作中的设定网络(存目)
[美]那檀蔼孙 中国科幻小说选择性传统中的科学相声(存目)
中国科幻史论
吴 岩 论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想象
任冬梅 民国科学小说初探
[美]贺可嘉 狂人与铁屋:鲁迅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影响
[日]上原香 论顾均正对美国科幻的吸收融合:以《在北极底下》为例
詹玲 “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的外来影响接受及概念建构
闫作雷 从“群众科学”到“民科”:新时期科幻的一个侧面
李静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争”为个案(存目)
思辨“中国性”
[美]宋明炜 中国科幻的新浪潮——命名与阐释
王 瑶 火星上没有琉璃瓦吗——当代中国科幻与“民族化”议题
晚清的世界想象
李广益 中国电王:科学、技术与晚清的世界秩序想象
贾立元 晚清科幻小说中的殖民叙事——以《月球殖民地小说》为例
段书晓 从“异世界”到“新世界”——晚清科学小说中的天上世界
“过去”与“未来”
李静 制造“未来”:论历史转折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李俊 异域、故乡与迷宫——当代中国科幻的历史主题(存目)
任冬梅 晚清与民国科幻小说中“未来中国”形象之比较(存目)
乌托邦
郁旭映 中国当代反乌托邦和恶托邦科幻小说比较研究
王一平 反乌托邦小说对“消费乌托邦”的预演与批判——以《美丽新世界》与《华氏451度》为例
[美]宋明炜 1989年以后:中国科幻新浪潮的乌托邦变奏(存目)
自我与他者
程林 奴仆、镜像与它者:西方早期类人机器人想象
黎婵 进化的阴影: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他者形象研究(存目)
范轶伦 剑与诗:古典文化带来未来救赎——《诗云》和《断章》中的身份认同比较(存目)
陈舒劼 “他者”的挑战——19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怪物想象(存目)
后人类
王峰 后人类状况与文学理论新变
廖勇超 从增能补缺到焦虑伦理:谈押井守科幻三部曲中的后人类伦理(存目)
王一平 赛博朋克小说中的赛博空间与新生命形态:论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存目)
李明晖 科幻小说中的AI与宗教想象(存目)
科幻诗
李国华 科学与情感——汉语科幻诗谈屑
刘正忠 朝向“后人类诗”——陈克华诗的科幻视域
科幻翻译
潘少瑜 世纪末的忧郁:科幻小说《世界末日记》的翻译旅程
[意]裴尼柯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试论一个文类的翻译
姜倩 英语科幻小说中的新词及其汉译探析(存目)
科幻影像
叶嘉 科学与幻想之间:中国报刊上的《月里嫦娥》(1929-1933)(存目)
徐璐 幽灵游荡:日本科幻动漫中的核威胁(存目)
姜振宇 幕见新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中国形象(存目)
下册
韩松
贾立元 韩松与“鬼魅中国”
李松睿 信息爆炸时代的奇观营造者——论韩松的小说创作
[意]彩云 倾听(技术)异常:论《再生砖》
王瑶 迷宫、镜像与环舞——韩松科幻小说赏析(存目)
“当代”与“现代”
王瑶 “冷酷的方程式”与当代中国科幻中的“铁笼困境”
陈舒劼 “长老的二向箔”与马克思的“幽灵”——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社会形态想象
郁旭映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疾病与医疗书写
罗小茗 被切割的城市:当代中国科幻的城市想象(存目)
王瑶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寓言——当代中国科幻中的文化政治(存目)
陈楸帆
刘希 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性别和“赛博格”——以《荒潮》为例
汪荣 两岸海洋科幻文学中的生态关怀——以陈楸帆《荒潮》与吴明益《复眼人》为例(存目)
“现实”与“真实”
姜振宇 贡献与误区:郑文光与“科幻现实主义”
陈楸帆 “超真实”时代的科幻文学创作(存目)
刘慈欣
[美]宋明炜 弹星者与面壁者——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王瑶 铁笼、破壁与希望的维度——试论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惊奇感美学”
刘大先 总体性、例外状态与情动现实——刘慈欣的思想试验与集体性召唤
罗雅琳 新颖的刘慈欣文学:科幻与第三世界经验
李广益 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日]天行一云 小说与实验:以刘慈欣的《地火》为例浅谈技术型科幻小说与现实的关联
贾立元 “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存目)
严锋 创世与灭寂——刘慈欣的宇宙诗学(存目)
汤哲声 站在地球,敬畏星空:刘慈欣科幻小说论(存目)
杨琼 科幻文学史诗性的呈现——以《流浪地球》为中心(存目)
[美]阿德里安·蒂耶雷 刘慈欣笔下的社会和乌托邦(存目)
《三体》的X种读法
杨宸 罗岗 “整体性”的缺失与呼唤——论《三体》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李杨 《三体》与“文学”
闫作雷 《三体》中的“朴素主义社会”与“*初的人”
陈颀 文明冲突与文化自觉——《三体》的科幻与现实
何怀宏 星空与道德律——思考《三体》提出的道德问题
王洪喆 从《三体》的设定看作为20世纪“战略文学”的科幻小说
[美]斯蒂芬·多尔蒂 刘慈欣、阿瑟·克拉克与再定位
[法]关首奇 中国梦:刘慈欣《三体》三部曲的翻译和接受中的(自我)东方主义和后东方主义
吴飞 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存目)
杨宸 “历史”与“末日”——论刘慈欣《三体》的叙述模式(存目)
李广益 罗辑的决断:《三体》的存在主义意蕴及其文化启示(存目)
孙佳山 生态话语与这个时代想象力的穹顶——《三体》的思想资源及其限制(存目)
左亦鲁 一代人来一代走——《三体》、宪法与代际综合(存目)
何明星 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评估研究:以《三体》为例(存目)
展开全部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 作者简介
李广益,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IAFA杰米·毕肖普纪念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