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安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11.8(7.5折) 定价  ¥1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36072
  • 条形码:9787030636072 ; 978-7-03-06360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总论篇、机制篇和政策篇构成。总论篇由第2~4章组成,第2章较为全面地回顾了产业史上的技术创新与体制变迁,第3章对技术创新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进行研究,第4章对创新系统、产业效率与西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机制篇由第5~10章组成,第5章对过度进入、技术设备专用性与创新投资效应进行研究,第6章对核心技术、技术提成与应用技术的产权性质进行研究,第7章对效率差异、技术承接成本与西部创新劣势进行研究,第8章对技术差异、竞争性厂商与“适宜性”技术选择进行研究,第9章对技术信号、分离均衡与合作创新进行研究,第10章对专用性资产、研发投资激励与产学研联盟进行研究。政策篇由第11~13章组成,第11章基于集合论对西部工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第12章对创新补贴、效率差距与政府创新补贴取向进行研究,第13章对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与西部创新政策特征进行研究。 本书适合从事区域经济学、发展地理学、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学者、教师、研究生阅读,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的重要参考读物。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路径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西部制造业创新问题的意义 1.2 本书的内容设计与主要观点 总论篇 第2章 产业史上的技术创新与体制变迁 2.1 英国早期毛纺工业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改进与体制演进 2.1.1 城市毛纺工业的手工业行会制度、技术基础与创新阻滞 2.1.2 毛纺工业的体制变迁:“合约体制”、商业资本与雇佣关系的形成 2.1.3 棉纺工业的技术创新阻滞与突破 2.1.4 英国棉纺工业革命的特点 2.2 蒸汽机与生产集中——科学与经验的交融与技术集成 2.2.1 蒸汽机的改进与产业化过程 2.2.2 蒸汽机普及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2.3 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企业主导创新 2.3.1 美国棉纺业的生产体制模仿与生产组织创新 2.3.2 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创新路线与装备工业的成长 2.3.3 钢铁工业与生产组织大规模化 2.3.4 美国第二次产业革命中技术创新的特点 2.4 化学、石油化工的创新体制——大企业+专业研究机构 2.4.1 化学、石油化工业的创新体制——研究机构与大企业的协同创新 2.4.2 重化工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2.5 基本结论 第3章 技术创新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3.1 产业技术创新的理论 3.2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 3.2.1 传统制造业的内容 3.2.2 制造业转型升级概述 3.2.3 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特征 3.2.4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的文献 3.2.5 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3.2.6 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方向 3.3 基本结论 第4章 创新系统、产业效率与西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路径 4.1 新工业革命的内涵与特征 4.1.1 新工业革命的内涵 4.1.2 新工业革命与**、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4.2 西部创新系统的效率 4.2.1 西部工业化进程加速,整体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 4.2.2 经济活动向东部集聚,经济系统对西部技术创新的支撑减弱 4.2.3 高技术产业各类创新指标强度小,对传统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弱 4.3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效率 4.3.1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静态效率特征 4.3.2 西部传统制造业要素的动态效率特征 4.3.3 西部传统制造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特征 4.4 西部科技创新水平的实证研究 4.4.1 西部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数排序 4.4.2 西部科技进步分项指标与排序 4.4.3 西部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应用效果的实证分析 4.5 西部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4.5.1 技术创新路径的内涵 4.5.2 技术创新路径的分类 4.5.3 西部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引进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结合 4.6 基本结论 机制篇 第5章 过度进入、技术设备专用性与创新投资效应 5.1 技术创新的阶段选择理论 5.1.1 技术的生命周期理论 5.1.2 四维度-四阶段模型 5.2 技术设备专用性与产业过度进入 5.2.1 技术设备专用性理论与产业进入简述 5.2.2 进入模型的设定 5.2.3 产业的古诺均衡与产业的过度进入 5.2.4 新技术设备进入时专用性对过度进入的影响 5.3 创新投资及其效应的模型 5.3.1 模型主要变量和函数关系 5.3.2 创新投资、竞争对手产量和企业产量的变化 5.3.3 创新投资与企业利润的变化 5.3.4 企业增加创新投资对各方产量的影响 5.3.5 单个企业增加创新投资对各方福利的影响 5.4 基本结论 第6章 核心技术、技术提成与应用技术的产权性质 6.1 模型的基本背景与变量概述 6.1.1 模型的基本背景 6.1.2 模型的设立与基本假设 6.2 模型的构建 6.2.1 交易双方的序贯博弈构建与交易主体目标函数的确定 6.2.2 第二阶段子博弈中技术购买方的相关*优反应产量 6.3 对称信息下技术转让的均衡支付 6.3.1 转让专利的同时转让核心技术的支付方案 6.3.2 转让专利的同时不转让核心技术的支付方案 6.4 不对称信息下技术转让的均衡支付 6.4.1 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构建 6.4.2 求解博弈**阶段的均衡支付方案 6.5 基本结论 第7章 效率差异、技术承接成本与西部创新特点 7.1 模型建立的背景 7.2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函数的构建 7.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7.2.2 构建该技术交易的基本函数、参与条件 7.3 对称信息下技术转让的*优均衡支付 7.3.1 针对高效率企业的技术交易方案 7.3.2 针对低效率企业的技术交易方案 7.3.3 比较技术转让方对高效率企业和低效率企业的均衡收费 7.4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技术转让的*优分离均衡支付 7.4.1 函数的构建与规划模型的设定 7.4.2 不对称信息下规划模型的设定 7.4.3 求规划模型的均衡解 7.4.4 不对称信息与对称信息下两类厂商均衡支付方案的比较 7.4.5 不对称信息下均衡支付方案模型的结论 7.5 基本结论 第8章 技术差异、竞争性厂商与“适宜性”技术选择 8.1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相关函数 8.1.1 模型背景与基本假设 8.1.2 基于Rothschild和Stiglitz模型定义相关函数 8.2 对称信息下购买不同类型技术的动态均衡 8.2.1 技术输出方的参与约束 8.2.2 技术购买方的规划模型 8.2.3 求对称信息下技术购买方的均衡解 8.2.4 对称信息下均衡支付的两个理论结论 8.2.5 证明H型等效用线、等利润线比L型等效用线、等利润线陡 8.3 不对称信息下技术交易价格的均衡分析 8.3.1 基本假设和描述 8.3.2 贝叶斯均衡存在的条件 8.3.3 混同均衡与分离均衡分析 8.3.4 总结该模型分离均衡价格方案存在的条件 8.4 基本结论 第9章 技术信号、分离均衡与合作创新 9.1 信号博弈模型构建 9.2 对称信息下的规划问题 9.2.1 构建该技术交易的博弈过程 9.2.2 博弈双方的收益函数 9.3 对称信息下技术转让方的分离均衡 9.3.1 对于H型技术输出方 9.3.2 对于L型技术输出方 9.4 不对称信息下技术转让方的分离均衡 9.4.1 基本假设 9.4.2 技术信号博弈的分离均衡分析 9.4.3 均衡合约的状态 9.4.4 均衡的经济学解释 9.4.5 该信号博弈的逆向序贯过程均衡 9.5 基本结论 第10章 专用性资产、研发投资激励与产学研联盟 10.1 研发活动专业化与一体化倾向 10.1.1 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创新机制 10.1.2 专业性研发机构的兴起 10.1.3 专业化、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倾向 10.2 资产专用性与研发投资激励的博弈 10.2.1 模型的设定 10.2.2 模型的逆向分析 10.2.3 市场*优的专用性投资额低于社会*优投资额的理论 10.3 纵向一体化及其低效率分析 10.4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专用性投资与博弈谈判解 10.4.1 模型的构建 10.4.2 非合作博弈格局的机制与各类绩效组合的解释 10.4.3 实现高福利(6x,6y)均衡结果的条件——无限次重复博弈 10.5 研发与生产的纵向合作——基于谈判解的分析 10.5.1 模型的基本假定 10.5.2 各种规制结构下重新谈判后纳什合作解的结论 10.5.3 不同规制结构对**阶段(t=0)投资的影响 10.6 基本结论 政策篇 第11章 西部工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实证分析————基于集合论的分析 11.1 我国主要工业技术创新政策 11.2 工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与文献 11.2.1 关于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估的相关文献 11.2.2 对创新政策评估文献的简要评述 11.3 西部地区工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估模型 11.3.1 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11.3.2 数据收集与模型构建 11.3.3 模型的权重计算 11.3.4 模型*终计算结果 11.4 政策效果分析 11.4.1 西部各省份一级指标的纵向分析 11.4.2 按二级指标分别对西部地区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11.4.3 按三级指标对西部地区政策效果的整体分析 11.5 结论与建议 11.5.1 主要结论 11.5.2 创新政策的调整建议 本章附表 第12章 创新补贴、效率差距与政府创新补贴取向 12.1 政府补贴企业创新的理论与模型 12.1.1 一个研发补贴模型的基本框架 12.1.2 对企业只进行创新前补贴的基本分析框架 12.1.3 政府对创新活动前和创新成功后都补贴的分析框架 12.2 逆向选择的研发补贴模型 12.2.1 模型的背景与变量的设定 12.2.2 低效率企业参与约束、高效率企业激励相容约束 12.2.3 政府对企业的事前补贴额 12.2.4 社会净收益*大时的*优事后补贴额BH、BL的值 12.3 基本结论 第13章 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与西部创新政策特征 13.1 技术创新政策内涵和效果的理论 13.2 西部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方向 13.2.1 继续实施西部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移政策,构建西部创新基础 13.2.2 西部创新政策的重点环节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3.2.3 西部技术创新政策应当聚焦于兼容当代主导性信息化技术 13.2.4 增加支持西部公共研发投资,构建西部优势产业的高水平研究院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