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作者:谢显传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5-01
开本: B5 页数: 172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74.5(7.6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41431
  • 条形码:9787030741431 ; 978-7-03-07414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本书特色

生态环境及相关专业领域科技人员、环保企业人员、技术交易市场人员等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及水专项的贡献分析二、水专项产业化标志性成果遴选和典型工程评估三、水专项产业化平台建设与成果推广模式总结四、水专项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效果评估五、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及相关重大建议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目录

目录
第1章 引言/1
第2章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及特点/6
2.1 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特点和成功经验/7
2.1.1 美国的先进模式与成功经验/8
2.1.2 日本的先进模式与成功经验/11
2.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现状和特点/14
2.2.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现状及趋势/14
2.2.2 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经验/17
2.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0
2.3.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异化分析/20
2.3.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23
第3章 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特点及产业化难点/26
3.1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26
3.2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定义与内涵/27
3.2.1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定义/27
3.2.2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28
3.3 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的基础性支撑要素与资源/29
3.3.1 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的基础性要素/29
3.3.2 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的资源配置需求/33
3.4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点与困境/35
3.4.1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35
3.4.2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挑战/36
第4章 淮河项目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39
4.1 淮河流域水专项任务设置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9
4.2 水专项成果产业化的不确定因素和市场风险分析/41
4.3 基于“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联盟集成—平台推广—机制保障”的全链式成果产业化模式创新/43
第5章 淮河项目成果产业化二次研发典型案例/45
5.1 典型工业废水资源化与无害化技术和装备二次研发与产业化推广/46
5.1.1 双循环厌氧反应器/46
5.1.2 微气泡臭氧催化反应器/47
5.1.3 光电催化重金属废液处置装备/48
5.2 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和装备二次研发与产业化推广/48
5.2.1 多点进水多级A/O耦合改性硅藻土絮凝吸附处理技术/48
5.2.2 新型泥膜耦合脱氮除磷一体化装备/49
5.2.3 腐殖填料复合生物滤池/50
5.3 水生态修复工具种繁育技术和种植器二次研发与产业化推广/51
5.3.1 生态修复工具种产业化繁育技术/51
5.3.2 生态修复工具种种植器/52
5.4 体积排阻色谱联用型有机氮检测仪器和紫外荧光水质分析仪器二次研发与产业化推广/53
5.4.1 体积排阻色谱联用型有机氮检测仪器/53
5.4.2 紫外荧光水质分析仪器/54
第6章 淮河项目环保科技成果孵化模式创新与典型案例/55
6.1 成果孵化在水专项成果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55
6.2 国内外科技成果孵化模式及成功经验/60
6.2.1 国内科技成果孵化成功案例及模式/60
6.2.2 国外科技成果孵化模式案例/67
6.3 淮河项目成果孵化器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73
第7章 水专项成果产业化推广平台建设典型案例/80
7.1 水专项成果产业化推广平台的共性问题和需求分析/80
7.2 国内外产业化推广平台的建设模式与成功经验/84
7.2.1 德国弗朗霍夫协会/84
7.2.2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87
7.2.3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88
7.2.4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90
7.3 水专项产业化推广平台建设实践/92
7.3.1 平台简介/92
7.3.2 平台目标定位/93
7.3.3 平台组织架构/93
7.3.4 平台运行管理机制/94
7.3.5 平台建设主要成效/100
7.3.6 平台未来提升途径/102
第8章 水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典型案例/105
8.1 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成功经验/106
8.1.1 美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106
8.1.2 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109
8.2 水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概况/112
8.2.1 联盟建设的指导思想/113
8.2.2 联盟建设的基本原则/113
8.2.3 联盟建设的主要任务/114
8.2.4 联盟建设的主要目标/114
8.2.5 联盟建设的首批试点名单/115
8.3 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展/117
8.3.1 联盟概况/118
8.3.2 联盟的总体目标/119
8.3.3 联盟的运管机制/119
8.3.4 联盟的建设成效/122
第9章 水专项成果产业化基金研究与思考/124
9.1 产业基金在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124
9.2 国内外环保产业基金发展概况与成功模式和经验/130
9.2.1 我国现有基金主要存在的问题/131
9.2.2 美国清洁水州周转基金和超级基金的运行模式/133
9.2.3 国外基金成功经验的启示/135
9.3 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环保产业基金设计与思考/137
第10章 全链式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绩效评估与经验总结/140
10.1 全链式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141
10.1.1 成果产业化绩效测度与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方法/141
10.1.2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测度/145
10.1.3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47
10.1.4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典型案例/149
10.2 全链式生态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经验总结/151
第11章 促进水专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155
展开全部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全链式产业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水专项淮河项目案例研究 节选

第1章 引言 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呈集中式、爆发式出现,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众健康。在进入环境集中治理的攻坚阶段,国家对环境科技的需求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程度,加快发展环境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客观需要,环保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国产化与产业化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环境保护的地位及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产业不断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领域。“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一直保持25%~30%的较高增速。2015~2019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由9600亿元增长到17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7%,远高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逐步提升,由2004年的0.4%提升到2019年的1.8%;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由2004年的0.3%上升到2019年的3.1%,环保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从2004年的0.03个百分点扩大至0.2个百分点。环保产业对全国就业的贡献逐步增大,从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比值由2004年的0.08%提升至2019年的0.33%[1]。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得环保产业的作用日趋强化,地位显著提升,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领域。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要求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随后又相继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环境需求和中国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凸显,《“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要求大力实施水、气、土三大行动计划,打好攻坚战。严格的环境治理要求带来了巨大的治理需求,但面对中国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全新的机遇,更需要接受技术上更高水平的挑战。 为解决环境保护中的技术难题,中国连续实施了多年的环保科技专项,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总额的2.12%,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我国每年有数万项科技成果面世。据《2020年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9年环保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以上,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平。根据《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热度分析报告》,2008~2017年我国环境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的44%,申请量占比逐年上升,到2017年已达80%以上[2]。我国环境领域核心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三,有望赶超日本,对美国形成追赶态势,但差距仍然较大。专利技术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主流技术与国际基本同步,呈现总体并跑、局部领跑、少数领域跟跑的局面。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整体实现并跑,在烟气超低排放、除尘设备等方面处于领跑地位;水污染防治领域整体处于跟跑,在污泥压滤设备等方面基本实现并跑;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技术开发起步较晚,尚在跟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已形成一批具有本土化技术优势的垃圾焚烧炉装备,在干式厌氧发酵等新兴领域尚未有成熟的技术装备,处于跟跑地位;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专利成果增长较快,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处于跟跑地位。总体看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装备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5~10年的差距。根据《2014~2018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尤其如此,实现成果产业化比例较低。这就是说,我们用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换来的研发成果,有90%只是知识的静态层面呈现而已,既不能转变成资本也不能转化成财富,也就无法为社会创造出更大效益。因此,要解决全国的环境问题,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商品,实现创新技术的产业化。 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设立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投资*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中央资金投入经费概算三百多亿元,旨在为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综合调控国家水环境的重大发展战略。经历“十一五”至“十三五”的艰苦努力,水专项研发了一批经过水污染治理实践检验的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涉及重点行业水污染控制、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体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及监控预警等诸多领域;建设了300余项工程示范项目,在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建设了20个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改善综合示范区。 针对我国水环境治理的主要科技需求,水专项充分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和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在三个阶段分别部署产业化课题共计43项(生态环境部课题21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22项),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3亿元,带动了地方及企业配套投入研发资金达13.8亿元。在“十一五”阶段,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牵头单位,分别设置了“MBR污水处理膜材料和膜分离成套装备开发及产业化”“流域面源污染处理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产业化课题14项(生态环境部课题3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11项)。在“十二五”阶段,水专项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化课题版块的顶层设计,提出了“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引导和培育战略型环保新兴产业”阶段目标,并按照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处理、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监控预警、重大装备以及水环境保护社会化服务七大类分别设置产业化课题25项(生态环境部课题15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10项)。在“十三五”阶段,水专项设置了“水专项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广机制与平台建设”等产业化4项(生态环境部3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1项)。水专项产业化课题共研发了环保装备205项,包括材料34项、设备127项和仪器44项,为我国城镇污水提标改造与深度处理、典型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与稳定达标排放、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全国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在我国长江、淮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和京津冀等重要区域建成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平台16个,为30家上市企业和百余家中小环保企业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培育和支持作用;为企业新增产值累计2000亿元,培育了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成为我国环保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有力支撑了江苏宜兴、盐城、南京、常州和辽宁沈阳等国家*环保产业园和环保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目前,水专项部分成果已取得了较显著的转化和推广效果,但如何在“面”上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效成果孵化与转化模式,使大部分水专项成果真正能为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管理服务,并转化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除去科技体制不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约束、风险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外,缺乏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很可能是导致水专项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建立与环保科技行业特色相适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防控需求相匹配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模式,有力推动水专项成果从“书架”走到“货架”,是“后水专项”时期的重要课题。 第2章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及特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后一公里”,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1],也是新时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国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大量激励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意在解决高校专利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意在通过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接连出台,全速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迈向产业化,反映了国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决心。 我国科技体制经历了由启动改革到运行机制逐步成形的过程,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强调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虽然我国每年有数万项科技成果面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