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诗雨拈花录(上下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972812
- 条形码:9787503972812 ; 978-7-5039-728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诗雨拈花录(上下册) 本书特色
作者用一行行的歌诗与文字记录着生活赋予的和涌动于心海的灵感。就这样一路走来,虽然脚步匆匆,却也留下了一些让自己回首时候还能感到激动的歌词、剧诗和文章。沐着诗的春雨,拈一朵小花,在她的笑颜上寻觅生命与美的真谛,恰似佛那只拈花的手,轻轻地把爱捧在光里。
诗雨拈花录(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作者所著歌诗”情思集“”行吟记“”新翻杨柳枝“”烟火人间“”音诗汇“,剧诗《木兰诗篇》《蔡文姬》《盼你归来》《文成西行》《飞翔的花儿》《血沃牡丹花》《情暖大凉山》《山庄梦华》《武当》,以及文论等篇。作者在生活的炉火中熔炼稚拙的诗句,在江河与时光的流逝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五色土上感恩山川大地的厚爱,追寻祖国母亲顽强坚毅一往无前的足迹。
诗雨拈花录(上下册) 目录
歌诗篇
文论篇
下册
歌剧篇
后记
附:创作生活写真
诗雨拈花录(上下册) 节选
漫话竖箜篌 我曾由兰州出发,沿古丝绸之路西行采风。途中在敦煌居停期间,有幸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莫高窟与乐舞有关的大部分洞窟,对魏晋隋唐以来壁画中的古典乐队组合做了一点考察。在许多壁画里,竖箜篌这件古老的乐器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中,著名的莫高窟第112窟唐代壁画《伎乐图》里,那个闻名遐迩的反弹琵琶乐伎右侧的**件乐器就是竖箜篌。图中那弯如弓状的琴身、清晰可数的弦索,以及演奏者手的姿势和演奏时的形态,都使人看后如亲临千年之前盛唐时节歌舞升平的世界而神往不已。这件近代已经失传的古老乐器,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便开始点点滴滴地收集一些有关竖箜篌的资料。 近年来,经我国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新的竖箜篌已根据史料复原、改进、制作成功,并引起国际竖琴界的瞩目,这使得音乐界的朋友们感到由衷的喜悦。由此,也使我回忆起采风生活和平日读书时所零星记下来的一些有关竖箜篌的史料。将这些东西汇拢起来,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竖箜篌这件古老的乐器在我国盛衰流变情形之一斑。囿于本人所阅资料有限,所见所闻亦属浅陋,文中谬误之处恐在所难免,谨以此文就教于专家和读者们。 史籍中关于竖箜篌的记载 史书中,曾记载有两种类型的箜篌,即卧箜篌与竖箜篌。与竖箜篌相似的又有凤首箜篌。卧箜篌是产生于中原本土的琴瑟类乐器。“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唐·杜佑《通典》)《风俗通义》记载其为汉时乐人侯调所制。对于卧箜篌,本文不作更多的论述。 竖箜篌也叫作“竖头箜篌”或“立箜篌”,它是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更进一步讲,它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的石雕中也有这种乐器的形状留存于世。传说*初这种乐器的发明由射箭而来。射箭时弓弦所发出的声响使人们受到启迪,后来逐渐在弓上增加弦的数量,成了原始的竖琴。 我国史籍中对竖箜篌的记载*早见于《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唐代杜佑所撰写的《通典》中也这样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擘,为琴瑟的指法之一,即用大指抬弦。元代熊朋来所著《瑟谱》指法篇中曾这样解释“擘”字:“指法擘、托有二说,琴家以大指抬弦为擘,反之为托。”唐代诗人王建诗《宫词》中即有“十三初学擘箜篌”的诗句。在此处“擘”字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弹奏、演奏的意思。 又据《隋书·音乐志》及《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隋唐时,由于西域音乐盛行,当时宫中的西域乐队组合形式就有七种之多。除了“康国乐”全由吹打乐器组成之外,其余像“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安国乐”“疏勒乐”六种乐队的编制里都有竖箜篌存在,可见竖箜篌在当时是作为一种主要乐器在使用着。此外,在清商乐和燕乐的乐队编制中也都有竖箜篌,燕乐中还同时使用了大、小竖箜篌。我想,这大概是为了高低音声部的配合而这样精心安排的吧。 对于竖箜篌的形状和构造,史籍中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里曾这样写道:“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明会典·大乐制度》中亦写道:“梓木为身,阔五寸,厚六寸,直长四尺八寸……系二十弦。”各典籍中所记箜篌的弦数有所差异。我想,这就像今天每位演奏家所用的古筝弦数也有些差异一样,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箜篌是一种多弦的乐器。 竖箜篌家族中的凤首箜篌是晋代由天竺(今印度)传入中原的。《新唐书》中曾这样记下了它传入中原的途径和经历:“雍羌亦遣其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虺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项有绦,轸有鼍首。” 《元史·志第二十二·礼乐五》中“宴乐之器”部分亦有如下记载:“箜篌,制以木,阔腹,腹下施横木而回轸二十四,柱头及首并加凤喙。” 以上都是指凤首箜篌而言。综上所述,饰有凤首、凤喙,有轸等,是凤首箜篌的鲜明特征。不久前,有友人访东南亚五国归来,曾说缅甸至今还有一种叫作“弯琴”的乐器,听其描绘亦颇似上述古箜篌的流变。 纵观我国古代有据可查的史书、典籍,对于等篌的外形、构造、制作材质、演奏姿态、演奏方法,以及应用的情况都有所记载,但一般史书都比较简略。作为音乐工作者,若想进一步了解答篌这种古老的乐器在它全盛时期演奏时的盛况,以及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就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去一点一滴地寻觅了。 P214-216
诗雨拈花录(上下册) 作者简介
刘麟,中央民族乐团一级编剧、词作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其作品涉猎广泛,有数十部(首)作品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诸多作品被全国音乐院校列为高级声乐教材。由其编剧的歌剧《木兰》曾赴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为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演出并获得广泛赞誉。该剧还应邀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克里姆林宫大剧院、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日本东京新国立剧院、札幌音乐厅等世界著名艺术殿堂演出并获得殊荣。 曾参与诸多国家级大型艺术活动的策划、创作和文学脚本写作。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6.5¥45.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6¥48.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7¥14.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6.6¥32.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6.7¥39.8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7.7¥52 -
我是一只骆驼
¥9.1¥32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8.1¥39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4¥49.8 -
橙黄橘绿半甜时
¥20.9¥49.8 -
茨威格读书随笔
¥3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