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141.4(7.6折) 定价  ¥1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5693
  • 条形码:9787030705693 ; 978-7-03-070569-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时代主旋律,积极响应 高水平自立自强战略号召,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深度剖析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研究新发展阶段我国聚力创新模式及凝聚创新主体的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策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谋篇布局“顶天立地”。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书紧跟创新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本书**章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进和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提出聚力创新的"五聚"钻石理论模型,全面分析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总结和提炼对本研究的启示。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如何以聚合资源为创新之基础、以聚焦方向为创新之导引、以凝聚共识为创新之手段、以聚力行动为创新之路径、以聚集政策为创新之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九章为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目录

目录

第1章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 1

1.1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 1

1.2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9

1.3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展 36

第2章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41

2.1 国内外集聚要素的相关经验 41

2.2 国内外集聚政策的相关经验 50

2.3 国内外集聚方向的相关经验 56

第3章 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研究 65

3.1 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因研究 65

3.2 基于SCP理论框架的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构建 72

3.3 基于SCP理论框架的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分析 77

第4章 聚合创新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研究 89

4.1 我国聚合创新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89

4.2 聚合创新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 90

4.3 聚合创新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97

第5章 聚焦创新方向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研究 112

5.1 我国聚焦创新方向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112

5.2 聚焦创新方向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方法 114

5.3 聚焦创新方向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24

第6章 凝聚创新主体共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研究 131

6.1 凝聚创新主体共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131

6.2 凝聚创新主体共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法 136

6.3 凝聚创新主体共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50

第7章 聚力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157

7.1 聚力行动推动融通创新发展的背景 157

7.2 我国聚力行动推动融通创新发展的现状 161

7.3 聚力行动推动融通创新发展的路径 164

第8章 融聚创新政策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研究 168

8.1 我国融聚创新政策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168

8.2 融聚创新政策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法 172

8.3 融聚创新政策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5

第9章 我国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研究 210

9.1 聚合人才资源推动上海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研究 210

9.2 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方向高质量建设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的 案例研究 216

9.3 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力创新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 发展的案例研究 222

第10章 聚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31

10.1 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231

10.2 主要任务 233

10.3 对策建议 236

参考文献 244
展开全部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节选

第1章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 1.1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 1.1.1 创新相关理论 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0世纪初,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在原有的生产函数中引入创新要素,实现了多元生产要素的重组。熊彼特将创新细分成五种形式,包括:①实现新产品新性能的创新设计;②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宽销售市场;③选择接受劳动材料新供应来源;④融入新工艺新技术;⑤打造全新组织机构。基于这些创新形式,熊彼特提出以下观点。**,经济发展过程势必伴随着创新,因此创新要素的投入往往可能比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二,创新作为一种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其过程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它需要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支撑。第三,创新是破坏性的,相对于原有事物,创新会不断地在原有事物上推陈出新,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也是一个自我迭代的进程。第四,创新的*终目的是新价值的创造,新价值是新知识、新方法和新工具应用的结果。第五,企业家作为创新的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重组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得益于多门学科的综合发展,其概念主要来源于创新体系理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及新产业区理论。创新体系理论*早由弗里德曼提出,他发现了日本产业政策及其对日本创新的重要作用,将创新体系定义为一个由主权国家内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该网络内的个体之间保持良好作用关系,同时为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做好充分准备。创新体系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既是公司内部各主体协同的产物,又是公司内外部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到,新技术创新认知已经逐步向网络化发展方向调整。从根本角度来看,创新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不仅包含了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而且指公司多个部门之间的集体学习过程,如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部门、商业化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部门等。现代区域发展理论表示,企业、区域及国家之间不仅通过成本优势改善自身竞争水平,更多的是改善动态创新水平。这里指的动态创新一般与地区环境及学习创新关系紧密,所以,在整个现代发展区域内,集体学习及地方社会文化环境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有效地将多方主体集聚在一起,提高了区域创新水平。此外,区域发展与新产业区理论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利用新产业区理论可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针对“集体学习型”创新模式建设给予较高关注度。新产业区理论表示,在网络环境中更多地寻找创新文化要素,整个阶段内,企业家精神、经济机制、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也十分明显,地域根治性特征也会完整表现出来。对应区域范围内,创新体系能够满足全方位互通发展要求。正如张其仔(2020)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思路》中提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帮助各个地区脱离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为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十四五”发展阶段内,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活动,根本要求是保持发展方向的高度一致,此外,解决区域机制限制,合理控制知识流动率,*终形成强大的协同行动力,在满足自主创新发展要求条件下,达到*佳的创新发展状态。张清江和李慧(2020)共同提出,从系统创新发展角度入手,更多地将政府、企业、高校等平台融合在一起,该部分因素也将为协同创新系统建设提供强大保障。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完善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林善泉等(2019)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来自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水平较高地区要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注重平台的辐射作用;而在创新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开展簇群建设工作,建立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作为交流平台提供服务支撑,为各类小型创新节点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创新共享服务,整合片区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节点的抱团发展,进而为创新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强大动力。胡志坚等(2018)表示,技术发展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均属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参与主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完成了创新网络系统建设任务;黄鲁成等(2020)表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与创新相关的主体及非主体要素,包括因协调各个要素关系而对应的政策网络;顾新(2002)提出,在固定区域范围内,将区域发展要素及要素组合引入经济系统内,并形成全新的资源分配模式,就是区域创新体系,其核心价值是满足全新系统功能要求,同时改善区域内经济利用率,在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作用条件下,确保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能够长期保持较高速度。 3. 创新与要素集聚 赵儒煜和许军(2020)等研究了要素的空间集聚特点,他们发现要素集聚和不平衡发展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另一些学者,如杨思莹(2020)认为要素集聚对创新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做了研究与分析,除此以外,创新效率联动也与制造业要素集聚有着紧密的联系,张向荣(2020)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对要素集聚及创新效率联动开展相应探究工作。要素集聚相对要素而言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现在许多的国内外的学者基于产业专利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要素集聚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单德朋和郑长德(2018)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行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表现出显著不同,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部门的空间集聚度更低,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则显著提升。李士梅和高维龙(2019)等研究者将关注重点集中于,哪些因素能够对国内粮食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起到一定限制。研究表明,贸易成本可能弱化甚至抑制要素集聚内生机制,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制约因素。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国内外对要素集聚的应用研究成果,比较我国和其他国家经济追赶过程中的要素集聚、经济增长与经济泡沫,将关于要素集聚的一些代表性观点进行综述,以此总结归纳要素集聚的内涵,也对我国走开放型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启示。 张幼文和梁军(2007)提出并论证了要素集聚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要素集聚是*为典型的资源分配方式,也将有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目标*终实现。从《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8)》一书中我们能够对要素集聚定义形成全面了解。在张幼文看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要素聚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属于特殊资源分配方式管理范畴。就要素集聚内涵而言,有学者认为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国内各省市地域间的流动、国际范围内国家之间的流动,还是物质资料从底层向高层的流动,这些人力劳动和自然环境要素都在缓慢向信息和知识产权中涉及技术的技术要素流动。从宏观角度而言,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和分散是相互作用的,在企业管理层面,通过资源的流动和汇聚,将要素集聚,从而更好地发挥要素的价值。张秋燕和齐亚伟(2016)发现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存在诸多要素集聚现象。企业通过内部重组、外部扩张及与其他企业组成协会等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要素的价值,达到“1+1>2”的要素聚力效应。杨思莹(2020)对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判断其中要素集聚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该作用机制的影响。广义的要素集聚是生产要素不断融聚不断流动流向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的过程,而狭义的要素集聚是资源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的空间流动过程。只要进来的要素比外出的要素多,或者密度集中点由外往内靠拢,就认为将形成要素集聚,否则,要素将缓慢离散。 在分析要素集聚内涵的基础上,一些学者逐渐对要素集聚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空间分布的维度对要素集聚进行研究,探析创新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和趋势。但是,创新要素并不一定产生正向作用,一些科研院所和大学教育机构等由于大部分的科研创新成果没有及时或得到转化,没有直接与创新效益和产生的实际社会效益相连接。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创新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丰富的研究,熊彼特更加强调企业家及企业家背后的资本在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明确表示“企业”是创新发展及成果转化的主体之一;而创新驱动理论及内生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现阶段创新投入要素以知识要素为核心之一,并且超越了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所产生的作用;区域创新理论提出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区域创新要素的聚集更加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创新体系理论研究重点集中在创新要素,如人才要素、资金要素、政策要素等方面,要求只有各个要素保持良好的协同与合作关系,才能够真正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要求。本书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与要素集聚理论入手,构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 1.1.2 创新驱动的微观基础及其动力来源 1. 创新驱动的微观基础 1)人力资本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既是科技的碰撞,也是人才的较量。我国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打造一支涵盖各个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队伍,而人才队伍的建设表现为人力资本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技能、技术水平、主观能动性和健康状况为基本形态的资本。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活的资本,凝结于劳动者体内,表现为人的智力、知识、体能等,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时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累积性等特征。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为两部分,**部分是物质资源投入,它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知识、体能等直接投入。第二部分是时间机会成本,它是劳动者用于提升智力、知识、体能等所必须花费的劳动时间。政府、企业和家庭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三大主体,其中政府主导宏观人力资本供给、企业主导结构性人力资本供给、家庭主导微观人力资本供给。 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技术扩散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当其他要素不变时,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则创新能力就越强。美国的科技之所以能在世界遥遥领先,就是因为它拥有世界上质量*高、数量*多的高质量人才。各国或各区域在设计创新能力指标时,通常会考虑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如人力指标在瑞士洛桑大学所构造的国际科技竞争力评级指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在评估各国的创新能力时,同样赋予了人才很大的比重。以史为鉴,可以看出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英国在 17 世纪拥有世界1/3左右的科学家,发明创造了世界总量四成的科技成果,因此英国率先发动了科技革命。美国自20世纪以来,吸纳了大量科技人才,因而取得了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强大优势。所以不难看出人力资本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2)金融资本 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资金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成为区域重视创新高质量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促进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优化企业结构及全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资金投入方式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资金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资金投入一般是指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20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对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信贷使经济生活中富有才智的个人,能在某种程度上跨越负债走向成功;企业的自主创新不仅要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更离不开外部资金的支持。有学者通过构建内生性增长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有学者利用现代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发现金融的深化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也有学者分析了世界多个国家资本市场的融资数据,发现企业外部融资能够显著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