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36.0(7.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618615
  • 条形码:9787547618615 ; 978-7-5476-186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高追求。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由《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情感教育:让生命更亲和》《挫折教育:让生命更坚韧》《健康教育:让生命更精彩》和《生死教育:让生命更澄明》组成,以现实案例,前沿理论,围绕“生命教育”这个主题,帮助读者建立“生命教育*终的指向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教育理念,并且学会以这个理念为行动指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考察人的生命本质,理解人性的根本要求,全面观照生命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在开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完整理解生命意义的同时,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下为切入点,以“我”为主体,展开时间与内外的纵横叙述,分设三篇“今日之我:导向真理的奇异旅行”“昨日之我:沙砾孕育珍珠的过程”“明日之我:心之大可弥于宇宙,心之细可摄于毫厘”,探索人格形成在个体成长的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间段中的内在路径与外在显现。本书通过场景设计、问题答疑、格言引用、阐述分析、哲理升华、实际应用等写作手法,结合当下的现实困惑,挖掘生活的深层体悟,为读者揭示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解答人格教育的关键问题,引导每个人实现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找回高贵的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目录

总序

序言


**篇 今日之我:导向真理的奇异旅行

一、形潜莫睹,在智犹迷——人格的显现

二、像显可征,虽愚不惑——人格与社会

三、窥天鉴地,明阴洞阳——人格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 昨日之我:沙砾孕育珍珠的过程

一、苦难的意义——重大事件与突变因素

二、小而执着的坚持——人格的养成与修正

三、修剪枝叶的必要性——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三篇 明日之我:心之大可弥于宇宙,心之细可摄于

一、面对当下的担当——人格教育的刻度

二、面对自我的坦诚——成熟的人格表现

三、面对人生的通达——人格修养的中国智慧


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节选

为什么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场景1 2017年,以接地气火遍全国的专业合唱团彩虹合唱团再出神曲《春节自救指南》,发布当天,公众号图文阅读量超200万,全网视频点击量超3000万,微博转发量超8万。因其唱词真实地再现年轻人常常面对的“爱的关怀”以及无法面对的“现实标准”,迅速在大学生与新入职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师生均纷纷以自身特色改编传唱,迅速成为值得严肃音乐圈、社会学者、IP运营商关注的事件。演唱以一段说唱后的副歌“我童年爬过树,冻伤国定路,跳过朝阳公园的广场舞,雾霾也没能将我征服,怎么会放弃我的理想,变成我*讨厌的模样……各位亲爱的家人,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推向高潮,作品艺术地表达了年轻人内心的渴望:“让我做主,Ijust wanna live my life!"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大部分人习惯了应对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几乎很少关注自己身心的变化。我们常常会因为外部的要求而不断修正自己,比如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已的好学生,一个崇尚权威、遵守纪律的好员工,这些“人设”很容易让我们在一个小环境里感到相对安全。但是,“懂我的人很少”,这恐怕是现代人心中普遍存在的一句独白。年轻人越来越需要挣脱常规、活出自我,越来越渴望更为真挚的理解。电子通信软件中每天活跃的信息互动给予现代人大量空间在“朋友圈”展示自己。这看上去非常有趣,一边是孤独的灵魂,即使家人都难以进入,另一边却是纷繁的人情,观点的复制配以视觉效果成为*便捷的情感输出方式,一个点赞都能作为亲疏远近的评判依据。但是,夜深人静之时,我们又难免困惑,凭借呐喊和表态是否可以活出真我?我和别人哪里不一样? 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首先是自我认知,然后进入自我觉醒阶段,*后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年龄跨度从幼年直至中老年,几乎涵盖整个生命周期。自我认知作为**步,是潜移默化的,它从自我意识的萌发开始,一直隐没在日常的诸多小事之中,并不容易被旁人或自己观察到,直到某一个时间节点,会突然显现,形成鲜明的个性表达。这个时候,不仅身边人“无法理解”,就连我们自己也难以捉摸。 教育学者普遍认为,现代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皆与科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有关,当社会的价值取向重事功而轻人伦,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萎缩,具体到个人,极易产生自我评价的“物化”,大量精力投注于提高利益获取的效率,遗忘了理想的耕耘需要时光与耐心,很多人只知道“何以为生”却不明白“为何而生”,不仅得不到别人的精神宽慰,同时丧失关心自己灵魂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无论你是认真读书却对未来迷茫的大学生、即将进入职场的社会新人、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上班族,还是家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不可否认,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的一部分,背负或大或小的责任,默默对抗着无形的压力。但同时,我们每一个社会的“螺丝钉”又都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与个体情感,如天地化物,虽有阴阳之共性,却也自成一体,各有性情。发挥出个体*大的能量去掌握自己的人生主控权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除了天赋异禀外,有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并掌握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变化规律,是导向真理的奇异旅行的**站。 人格的形成因素 现代心理学对于人格的详细研究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结构的日新月异,人们发现心理疾病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一大隐患,由此产生了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心理学大师,他们用尽一生探讨人类的内心问题,逐渐形成影响后世的心理学派。所以,如果你如上文一般,对自己表示无知,无须感到紧张和羞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了解自己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前人立下的坐标,快速地掌握一些诀窍。 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提出,要做一个对他人有意义的人,需要不断强化自我。他坚持荣格心理学的真谛是“个性化(individuation)”,而非一种类似“真理”一般的坚固的理论体系,强调心理学即为帮助每一个人不断探寻内心世界以及人生根本姿态的路径。 借助心理类型的分析,我们做一个日常游戏,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人面对同一事件时不同的态度。 在集体讨论中,有这样一群人,对某一种状况做出反应时,嘴上虽然没有明说,但身体向后缩着,眼神向下或侧视,像是在说“不”;而另一群人,立刻用语言和行动做出反应,并对自己的表达有着明显的自信。这样,前者的特征表现为与外部的某种消极关系,而后者的特征则是积极关系……前者对应内向态度,后者对应外向态度。 以上为一个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场景分析,当我们逐渐形成观察的习惯,很快会发现,平常那些差不多的人,在个人意识层面有着丰富的表现:有些人的关注点、兴趣点在外界的事物,而一些人则更关心内心的想法与感受;有些人在初次见面时即能得体地处理各种人情世故,而一些人却躲在角落里沉默不语;有些人做事激进喜欢冒险,而一些人固执已见更为保守。这样的分别,恐怕在我们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很多家长头疼于孩子在学校过于调皮捣蛋,或者忧心于孩子过分听话软弱,甚至会想出各种招数进行干预,却忘了,自己在单位,恐怕也是这样“过分热情”抑或“不声不响”。这说明,自我意识的影响,并不会因为知识和年龄的增长呈退化趋势,甚至会因为个体内在的驱动,无意识地形成与外部对抗的自我保护模式,比如,一向看上去活泼好动的人突然脆弱抑郁了,又或者从来没有自信的人突然做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事。 荣格认为,外向型、内向型是大部分人的天生素质,这与性别、社会阶级、教育背景毫无关系,在非常幼小的年龄段就能通过细节被观察到,很多案例证明,极力去逆转基于个人素质的不同态度,当事人会表现出极度疲劳甚至危及健康。临床医学证明,很多神经症患者,可以认为是在环境的强力压迫下,扭曲自己固有的天性而造成的病态。所以尊重自我的天性,并推已及人,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基础。否则一些出于好心的做法,会导向与初心截然相反的结果。 除了天生素质以外,每个人还有各自擅长的心理机制(思维、感情、感觉、直觉),并且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机能,如一些人善于针对现实问题理性地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时刻保持高效、固执的模式;一些人,遵从自己的心情生活,永远与周围人相处得和谐愉快;一些人注重外表和物质享受,且能记录下一般人无法察觉的细节;一些人只要想到就会去做,行动风风火火,不断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在外部刺激下,人们还会无意识地自动寻找辅助技能或开发弥补自身不足的劣势机能,形成复杂又生动的行为表现,如一些高效刻板的“工作狂”也会感情用事陷入对宠物的迷恋;一直和周围人有说有笑的“开心果”回到家开始抱怨“自己是不是太好说话了”;平时特别注重仪式感的小姐姐想要关掉手机一个人过生日;行动力超强的新员工反复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否过于马虎……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大家都处于动态平衡的个性化过程,天性与心理机制的相互支撑就是人格构成的基本雏形。我们不仅要看到一个人天生素质的外部表现,更要尽*大可能去尊重其内在的无意识存在,接纳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外在压力与内在觉醒 场景2 2020年,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陈丹青在一次公开讲座中被这样问道:“您是否觉得当下的年轻人有这样的问题——自我意识过剩,每个人迫不及待地表达个性和真性情?”他回答:“自我、过剩、表达是三个不同的问题,现在年轻人的表达当中,很少让我看到个性,大部分是共性,语言、词语趋同,观念、表达方式趋同。至于个性问题,当代青年并没有比我那个时代的人更有个性,因为你们都有手机,活在互联网的信息里,看到的、听到的,都经过大数据筛选,媒体在教大家怎么看问题、怎么说话,同一性越来越强,地域差异、教育差异、语言差异、家庭差异有效被消灭,我并没有看到自我的过剩,确切说而是表达的过剩。看不完的信息,表达不完的情绪,并没有多少自我。” 我们面对的环境压力主要源于家庭权威、社会责任,当下的时代精神赋予了一些个性的表达以价值判断。比如,在工作中,社交能力强、沟通能力强、适应性强都被视为优点,而这在人格分类上仅仅属于外向型特征;而谨慎少语、环境敏感、容易较真等内向型特征则被认为是“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不懂团队精神”——这样的评价,是因为集体意识需要高效地执行而导致的压追性标签,实际上,人格的形成并非如此片面与固化,它是一个变化的整体,内向与外向态度在一个人一生中不具备一贯性,我们自己存在无意识的自我纠正与补偿行为,从而形成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 所以,回到前面陈丹青老师的评价,当代年轻人过分的表达,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面对社会压力(价值评判)的一种修正性行为,其导向的结果恰恰与初衷相反——个人意识的压抑与自我意识的丧失。简单地讲,年轻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自我的缺失,但是他们都非常依赖社会的评价,如果遭遇小环境的不认可(如家庭、集体、单位),就会急需在一个广域的平台获得认可(互联网*为便捷与安全)。这就解释了本章所举彩虹合唱团唱出年轻人心声与陈丹青老师认为年轻人缺乏自我的两个案例,实为一种现象,却有内外两种眼光与评价的矛盾之处。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 作者简介

吕沁融,副编审,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黑胶文化研究会会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曾获罗马尼亚“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比赛”第四名,现从事音乐教育与出版工作。长期致力于开拓互联网时代多种融合形式的音乐人文普及工作,策划编辑的图书、音像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曾先后荣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金唱片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工程精品奖等多项奖励;参与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育资源“生命与成长——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32讲”的审读工作;发表《声音的力量——解析音画纪录片的音乐表现力》《以文学形式而存,因戏曲艺术而生——戏曲楹联的人文解读》《试论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传播的互联网创新产业模式——以古琴数字化为例》等学术论文多篇。 夏德元,教授、编审。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身边的奥秘”“家风·家教·家训”“中华礼仪文化”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多项;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库”总主编;出版《读者有其书》《中国格言漫话》《人际交往读本》《寓言里的中国》《家国情怀》等人文普及读物多种;学术著作《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