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孩子的话
-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
(文学)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
>
纪实文学:那些家长
-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
教养升级(全四册)
-
>
特别狠心特别爱.犹太妈妈德财商教育
积极教育心理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108629
- 条形码:9787515108629 ; 978-7-5151-086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积极教育心理学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专业的家教建议之书 本书旨在针对性地解决孩子在行为习惯、人际沟通、情绪管理、性格养成、思维训练五大方面的各种成长难题,并通过多位著名心理学家的代表性理论,对问题的症结做出科学分析,提出基于生活实际的教养策略。 这是每个父母生命中不可错过的必修课 教育是亲子间的双向互动,需要双方拥有积极的态度。本书帮助父母用积极的方法带给孩子积极的引导,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不要一味制止责骂,要根据情境确定孩子哭闹的原因,进而适当满足、科学劝说或转移孩子注意力……如果你还在因为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而焦虑和愤怒,那你应该开始读这本书了,从中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享受轻松快乐的育儿生活。 这是一本帮助孩子做出积极改变、快乐成长的书 父母的性格和态度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而决定孩子的未来。本书通过问题阐述、理论分析和教养策略三大部分,扫清亲子间的沟通障碍,让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教养策略,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积极环境中,茁壮成长!
积极教育心理学 内容简介
积极教育通过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引导,让孩子在一种和善坚定的气氛中,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本书运用专业的积极教育的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对孩子在成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无论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情绪问题的处理,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自卑、孤独、自我价值感的缺失问题,性格的养成,性格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等,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帮助家长以科学的方式培养健康的孩子。
积极教育心理学 目录
**章 儿童青少年的养育关键期
第 1 节 语言习得:语言关键期的帮助 006
第 2 节 行为养成:行为关键期的帮助 013
第 3 节 认知构建:认知发展期的帮助 019
第 4 节 社会交往:社会化关键期的帮助 027
第二章 关于行为习惯的积极教育
第 1 节 应对哭闹:个体进化的生存本能 042
第 2 节 应对脾气:性格的张力和死本能 053
第 3 节 应对撒谎:心理防御机制和本能 059
第 4 节 应对欺凌: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本能 076
第 5 节 行为矫正:建立连接掌控本能 084
第三章 关于人际沟通的积极教育
第 1 节 亲子沟通:沟通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098
第 2 节 养育助推:间接引导的影响 108
第 3 节 沟通困难:家长和环境的影响 115
第 4 节 内群体偏好:同伴群体的影响 122
第四章 关于情绪管理的积极教育
第 1 节 情商教育:从认识情绪开始 138
第 2 节 成长烦恼:负面情绪的化解 147
第 3 节 走出孤独:社交的原始动力 153
第 4 节 自卑与超越:自我成长的关键 159
第 5 节 自我价值感:对抗消极的关键 167
第五章 关于性格养成的积极教育
第 1 节 孩子的性格:各有所长,并无好坏 179
第 2 节 大五人格:儿童青少年的核心优势和局限 186
第 3 节 价值观念:儿童青少年行为的原始驱力 195
第 4 节 性格和职业:找到*合适的生活 201
第六章 关于思维训练的积极教育
第 1 节 思维训练:学习能力的核心 213
第 2 节 解决问题:授儿童青少年以渔 219
第 3 节 思维方式:儿童青少年积极教育的本质 223
后 记
积极教育心理学 节选
第 1 节 应对哭闹:个体进化的生存本能初为父母的家长,可能会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厌烦,除了前文所述的蛮横、暴躁的性格,孩子在行为层面上也存在很多令人感到惊诧的坏习惯。对于爱好文静、温柔性格的家长来说,婴儿的哭闹可以说是养育子女*难适应的时刻。婴儿的哭闹经久不息,声音尖锐洪亮,总让人忍不住心生烦躁。但婴儿在哭闹间要表达的意思,家长真正理解了吗?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知悉婴儿哭闹的本因,不能及时察觉婴儿哭闹的含义,哭闹就很难停息。家长对孩子哭闹的无可奈何和厌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自己与婴儿的沟通交流,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发育发展,因此,理解孩子的哭闹对于家长的教育、孩子的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那么,孩子的哭闹究竟是一时受到惊吓所致还是有所需要?如何辨别孩子哭闹的原因?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逐渐放弃哭闹的行为习惯,转向更加健康和积极的行为表现?让我们带着问题去了解进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信进化心理学会给家长很大的启发。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化心理学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门综合了心理学、生物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进化心理学试图将心理描述为一整套个体用于处理信息的装置,这些装置经由进化和自然选择,用进废退,逐渐形成了现代人所熟悉的器官和心理结构。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如下。1. 个体的过去是理解其心理机制的钥匙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2 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如果在很早的时候,儿童的生活方式就已经固定了,而我们对此有丰富的经验,那么我们就可以预见这个儿童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进化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观点,该理论认为,现代人类的大脑是漫长历史进化而来的产物,因此要想了解个体现在的行为,就必须追溯个体过去的经历,甚至是整个人类族群发展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结构。越是共性的人类心理机制,就越能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中发现其根源。2. 心理机制是由各模块组成的,功能的分解是了解心理内部机制的重要途径与格式塔心理学不同,进化心理学更偏向机能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表现背后都需要一定的功能来支撑。人的心理具有模块性,每种心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从程序上来讲,进化心理学解释行为表现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分析行为表现的心理成因;其次是根据心理成因推测心理功能;再次是根据功能寻找形成功能的心理机制,根据心理机制追溯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进化史、选择史,以致*终找到其终极根源;*后是根据心理机制和终极根源对心理现象做出解释。3. 心理是一系列适应器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作用于我们狩猎—采集时代祖先身上的进化过程所产生的、进化而来的适应器”。人在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器官用进废退,逐渐形成了有助于人类生存繁殖的身体机能。心理作为身体机能之一,同样是人类进化演进过程中根据环境,逐渐适应和调整,并*终形成的机能系统。4.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机制是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但环境作为背景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进化心理学反对诸如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他们主张,人的行为是在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将心理学看作研究人的心理的一门学科,那么进化心理学就是使用进化论、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作为研究工具的心理学分支。我们以人类对蛇、蜘蛛等滑溜溜、多腿且毛茸茸的动物的恶心和恐惧为例。对上述两种动物的恐惧和回避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极其惨痛与深刻的教训导致的。试想远古时代,缺衣少药,医疗设施尚不健全,任何小灾小病、头疼脑热,稍有不慎就会使人丧命。而大自然存在的各种猛兽让人类的处境更加艰难。毒草尚有神农尝试,侥幸不死之下人们开始逐渐熟悉药草性理,此后人类才得以免受毒草之苦(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毒物就让人难受了,比如上述的蛇和蜘蛛,有的时候你还没看清它们就被咬了,等到全身疼痛溃烂,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再或者就是被咬之后迅速死去,落入毒物之口,活着挺过毒物之毒的人终究寥寥无几。人们看到别人被蜘蛛和蛇咬伤之后的惨状,以及被蛇或者蜘蛛咬了之后侥幸不死的个体,一定会对蛇和蜘蛛敬而远之,并教育后代,滑溜溜、多腿且毛茸茸的动物,不可以碰。久而久之,人类的基因就会逐渐改变和适应这样的经验,*后就会改变基因的性状,从而对蛇和蜘蛛产生先天的恐惧。这样的例子还有对深度的恐惧、对近处突然变动的恐惧,等等。可以说,正是恐惧保全了人类族群,使之可以延续生存。再举个例子,人类进化出一种叫作恶心的状态,身体不舒服会想吐,甚至会出现呕吐、晕厥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在动物身上鲜少见到,一般动物除非濒临死亡,不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状态。而恶心想吐在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孕妇来说,原因在于,孕妇处于孕育期,通过恶心呕吐这种方式将有毒和有害物质从食物中剔除,以保证处在健康、安全的状态中孕育后代。从上述两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机能多是保证个体生存、整个族群能够保全的保护机制。那么婴儿的哭闹,对于整个族群的发展和个体的保全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叫作物种成长潜力,就是一个物种在个体生命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和成长性,以及成熟个体的差异大小。例如,小马刚出生一两个小时就能站立稳定,不出三天就能小步奔跑,而人类在婴幼儿时期毫无自保能力,并且这样的脆弱状态会持续很长时间;藏羚羊幼崽刚出生三四个小时就会学着蹦跳和奔跑以躲避捕食者的猎食,而人类直到一两岁才能学会行走,四五岁才能稳定而快速地奔跑;鸭子出生没多久就学会游泳,而人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丧失游泳的机能,除非重新学习。这些物种先天天赋很高,并且这些天赋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而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十分脆弱无力,但人类*终成了万物之长。原因便在于,人类的成长潜力高,也可以说是物种塑性强。试想,藏羚羊花了几个小时学会奔跑,但终其一生就只会奔跑、觅食和繁殖,即使有天赋异禀的藏羚羊天才开始尝试“歌唱”,也会被时不时偷袭的猎食者追赶得上气不接下气,逐渐丧失了对发出怪声音(歌唱)的兴趣;鸭子出生没多久就学会了游泳,但终其一生,也只会走路、游泳、觅食和交配,即使有鸭子智者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但忙碌的生存进程和被屠杀的命运也没有办法让它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试想一匹神骏异常的汗血宝马,即使努力锻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不停地奔跑,亦如它出生没多久时的状态,即使它是同类中的佼佼者,是英雄,但它依旧不能欣赏艺术,不懂什么是美。人类虽然弱小,但人类会通过不停地进行后天学习逐渐使自己变得强大。人类中既有能创作传世名画的艺术家,也有能雕刻出杰作石像的雕塑家,更不用说开拓人类生存边界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还有创造保护人类的盔甲、武器的工匠,以及能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学者、哲学家,等等。我们出生时弱小柔弱,毫无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但伴随着个体的成熟和不断的学习,我们会逐渐强大,*终建立起人类自己的家园。我们没有鸭子游水那么自然,但我们发明了船舶、潜水艇,比鸭子游得更远、更深;我们没有千里马跑得那么快、那么持久,但我们发明创造了自行车、汽车、地铁,我们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跑到更远的地方;我们没有藏羚羊那么擅于跳跃和奔跑,但我们拥有吉普车和跑车,我们可以比藏羚羊跑得更快,更适应颠簸的地形。韩愈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类生命早期的脆弱终能成长为成年期拥有多元化创造力的强大。儿童的哭闹则是保护人类度过脆弱的生命早期的一种很好的保护机制。儿童的哭闹既有先天遗传的部分,也有后天学习的部分。我们先来看先天遗传的部分。正如之前讲述的,人类生命早期极其脆弱,恶劣的生存环境、无孔不入的病毒、猎食者、匮乏的食物、疏忽的照顾等,任何小意外都可能导致儿童夭折。人类想尽办法只是为了安全度过生命早期,发出叫声是为了吸引能力更强大的成年个体来帮助自己渡过目前的难关,这不只是人类会使用的生存策略,其他动物一样也会使用。 例如鸟类,小鸟不会飞之前,全靠父母喂养,叫得越大声、挤得越靠前的雏鸟获得食物的可能性就越大,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再比如家猪,挤得*用力的、发出声响*大的小猪仔一定吃得又肥又壮,而不吵不闹的小猪仔可能没多久就饿死了,因为母猪的乳量不够所有的小猪仔吃饱;即使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马、鸭子、藏羚羊等,在面对危险时同样会发出叫喊以期获得父母的帮助。于是,人类在生命早期采取哭闹的策略以提高生存概率这一点也就不让人惊讶了。从演化史来看,假设远古时代人类成年后平均每年育有一个子嗣,但有的孩子不喊不叫,遇到发烧、饥饿、毒蛇等威胁时,可能就无声无息地死掉了,而有的孩子遇到危险时就会喊叫,即使再小的威胁也会在家长的帮助下被消灭于萌芽之中,这样的孩子的生存概率更大。这样延续几代之后,喊叫更多的个体的生存概率远高于喊声小或者不出声的孩子,慢慢地,哭喊就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一种生存**本能被保存延续下来。幼年时期的哭喊有助于儿童解决噎住、卡住、摔伤、跌倒、烫伤、发烧、饥饿等可能导致儿童死亡的生存危机,但随着年岁的渐长,有些儿童的哭喊并没有随着年龄增加而退化,相反,有些哭闹反而变得更加频繁,这是为什么呢?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哭闹行为一定是为了获得某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东西,但具体这样的哭闹是如何保持的,以及儿童如何了解哪些东西通过哭闹可以获得,对这些东西的需要又是如何和哭闹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其他心理学分支理论来做解释了。我们先来看为什么有的儿童会保持哭闹到成年,而有的儿童则在青春期之前就褪去了哭闹的习惯。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社会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实现的。例如,有的儿童看见他人吸烟,就会模仿拿烟的动作,还有的儿童看见大人骂脏话,让对方很生气,就学着在争吵中骂脏话,这些都是负面的行为习得的例子。哭闹也是一种负面的行为,尤其是当儿童将哭闹视为一种满足一切不合理需求的有效手段时,哭闹就不会伴随儿童的成长而逐渐消退。儿童习得“哭闹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观察模仿其他儿童,当他看见其他儿童哭闹后其不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就会习得这样的经验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种则是根据自己的行为经验而逐渐形成的,例如,儿童想买昂贵的玩具,父母不允许,这时候儿童撒泼打滚,各种哭闹,家长碍于面子同意也好,亲戚朋友见此情况代付也罢,只要儿童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他就会形成哭闹可以使父母屈服并满足自己的不合理需求的信念。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儿童形成了哭闹的行为表现,哭闹从原本的生存本能变质为一种满足不合理需求的强迫和威胁。哭闹作为人类生命早期的生存策略和其他动物的叫喊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刚出生的婴儿进行哭闹是为了获得食物,解决生理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婴儿才能健康成长。婴儿阶段对于哭闹行为的解释尚可以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解释,但三四岁的儿童仍旧哭闹不停,就不是进化心理学能独自解释的了,尤其是当他哭闹的原因是想看动画片、买玩具等非生存必需的要求时,社会学习理论或许更加适用。综上所述,儿童哭闹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如果儿童哭闹的原因是生理问题,如饥饿排泄、受伤等,这些是正常而且有助于儿童存活的行为,父母需要鼓励甚至刻意引导,让儿童形成这样的习惯;如果儿童哭闹的原因是打闹、玩耍等不合理需求,那父母应该酌情选择忽视与回应。我们经常会在公共场所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比如,在地铁上碰见一个小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躺在地上打滚,他的妈妈一直往前走,装作没有看见,他就哭得更大声,*后他的妈妈没办法只能回头,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已经哭闹到这种程度,家长应该及时安抚,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意外,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以至于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得如此任性。 送给家长的教养策略说完孩子为何会哭闹之后,我们回到实际问题上来:如何改变孩子不好的哭闹行为,尤其是避免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止的行为,引导孩子远离坏习惯呢?1. 辨别孩子哭闹的原因孩子的哭闹行为究竟是出现了威胁其生存的饥饿问题、排泄问题,还是受伤问题。在确认没有涉及上述孩子生存健康的问题的情况下,家长就可以放缓节奏,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弄明白孩子的真实意图,这里可以根据当前所处环境先做一个简单的预判。例如,在游乐场,孩子哭闹不止很大可能性是因为自己在想要玩的项目或者想要吃的食品者好奇的活动上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候家长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如果和其他亲戚朋友一起来游玩,可以要尽量满足孩子并不过分的要求,尽量不要让孩子形成亲戚朋友会满足他一切不合理的需求的认知,这样是不利于孩子远离坏习惯的。尤其当孩子发现家长不会惯着他们而其他人会满足他们的不合理需求时,问题就会从家庭教育,偏向孩子的社会依赖,这是很棘手、很难处理的问题。如果孩子过于无理,家长则要先和亲戚朋友沟通,说明这是孩子教育问题,不要让孩子获得外在帮助,这样在处理孩子的哭闹问题时,才不会出现用力过猛引发其他问题的情况发生。如果是在家中遇到孩子哭闹不止的现象,在排除生存危机之后,家长应该耐住性子和孩子沟通交流,无伤大雅的需求可以适当满足,如果要求实在太苛刻无理,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将孩子的需求源从孩子的视线中移除等方式来解决孩子的哭闹问题,但一定要渐进温和地实施戒断行为,太过直接和粗暴的拒绝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利。2. 激浊扬清,合理疏导孩子的哭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耐心为主。孩子会有很多想法,有好有坏,家长并不能要求孩子始终向上努力。在该玩的时候玩,该努力的时候努力,就是给孩子*好的教育。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孩子并非有害的需要,例如,想出去玩,想探索新事物。从心理学上说,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行为*重要的成因,也是孩子成年后生活稳定的关键影响因素,新异刺激也会促进孩子脑神经的发展。所以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在辨别清楚孩子面对的问题之后,对于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应尽量给予满足。
积极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
朱可可,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硕士。日常喜欢看书,阅读范围广泛,对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哲学、科幻等均有涉猎。目前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对于亲子关系、儿童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很深入的思考。
- >
山海经
山海经
¥19.7¥68.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5.8¥16.0
-
孩子的宇宙
¥9.9¥30 -
我家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4.6¥42 -
孩子与学校
¥9.3¥30 -
非暴力沟通:为何家会伤人
¥10.6¥38 -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11.5¥38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9.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