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张军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B5 页数: 180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85.3(7.9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8234
  • 条形码:9787030728234 ; 978-7-03-07282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部分,是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的视角讨论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修复模式类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是生态修复建设与农户生计发展的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分析,选择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主要省份为调研重点,归纳总结分析了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发展的影响,农户生计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提出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背景下农户生计发展导向模式,其核心是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多样化、灵活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再在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约束,提出了7大类有特色的农户生计发展导向模式。第四部分,针对第二第三部分内容提出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背景下农户生计发展的保障对策。从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政策创新、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录

目录
**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6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7
1.4.1 国外生态修复与环境移民生计转型发展研究进展 7
1.4.2 国内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研究进展 19
第二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 33
2.1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基底环境特征 33
2.2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征 34
2.3 西南喀斯特地区主要生态修复类型及其特征 35
2.4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37
第三章 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实证研究 43
3.1 生态修复中农户生计分析主要方法简介 43
3.2 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实证案例分析 45
3.2.1 喀斯特山地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贵州省案例 45
3.2.2 喀斯特山地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云南省案例 55
3.2.3 喀斯特平坝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案例 63
3.2.4 喀斯特山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重庆市案例 67
3.2.5 喀斯特平坝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四川省案例 73
3.2.6 喀斯特山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湖北省案例 76
3.2.7 喀斯特山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湖南省案例 80
3.3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共性问题 82
3.3.1 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82
3.3.2 生态修复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分析 83
3.3.3 生态修复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理论分析 89
3.3.4 生态修复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分析 91
3.3.5 生态修复区农户生计非农化分析 91
3.4 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及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策略分析 92
第四章 生态修复背景下农户生计建设关键问题分析 96
4.1 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技术、成效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问题 96
4.2 生态修复中农户“主体”作用及后续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 97
4.3 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及效率问题 98
4.4 生态服务功能优先背景下的生态修复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99
4.5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问题 100
第五章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转型与乡村发展驱动力分析 101
5.1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户生计行为分析 101
5.2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转型及乡村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102
5.2.1 交通等区位条件驱动因素 102
5.2.2 优势资源开发驱动因素 103
5.2.3 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因素 104
5.2.4 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驱动因素 105
5.2.5 资金及科技投入驱动因素 105
5.2.6 政策及其他驱动因素 106
第六章 生态修复背景下乡村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导向模式 107
6.1 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尺度发展导向模式 107
6.1.1 喀斯特峰林峰丛/盆谷地/丘陵/传统农耕区乡村发展导向模式 107
6.1.2 喀斯特山地丘陵区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模式 113
6.1.3 喀斯特峰丛洼地/峡谷区水土保持与混合农林牧复合发展模式 115
6.1.4 喀斯特山地丘陵区茶树、金银花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模式 117
6.1.5 喀斯特城郊区特色蔬菜-花卉-乳制品产业发展模式 119
6.1.6 喀斯特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20
6.1.7 喀斯特山地丘陵区特色民族文化及农业文化景观发展模式 122
6.2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尺度生计转型发展导向模式 128
6.2.1 喀斯特峰丛峰林洼地或峡谷区牲畜-沼-果-林复合发展模式 129
6.2.2 喀斯特峰丛峰林洼地或谷地区畜-沼-稻-果-鱼复合发展模式 130
6.2.3 喀斯特平坝传统农耕区猪-沼-稻-酒-果复合发展模式 132
6.2.4 喀斯特山地丘陵区农户庭院景观民居发展模式 133
6.2.5 喀斯特山地丘陵区经果林-养殖-经济作物复合农业发展模式 135
6.2.6 喀斯特山地丘陵区特色有机畜牧禽养殖复合发展模式 136
6.2.7 生态移民安置及后续重建生计发展模式 138
第七章 生态修复背景下乡村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141
7.1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强对农民新技术等培训 141
7.2 以乡村产业调整为导向,加强生态畜牧业等发展 141
7.3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鼓励公司和协会团体参与农业生产 142
7.4 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强化典型示范与辐射带动 142
7.5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实施区域旅游带动战略 143
7.6 推进制度创新,尝试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144
7.7 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发展喀斯特山地丘陵区特色产业 145
7.8 建设完善“三小”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农业发展基本条件 146
7.9 提高乡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改善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 146
参考文献 148
附件 161
问卷1(备注:贵州调研使用该问卷) 161
问卷2(备注:云南、广西及重庆调研使用该问卷) 164
问卷3(备注:湖南、湖北、四川调研使用该问卷) 166
展开全部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节选

**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1.1 研究背景 西南喀斯特地区曾经在历史上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不合理人为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剧,以土地石漠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以贵州省为例,自清朝雍正时期,随着贵州省开矿、人口规模与土地开垦面积的显著增加,人文活动因素成为土地石漠化产生的主导因素。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在经历毁林开荒,陡坡种粮,过度樵采等大规模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破坏后,原始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生态系统发生大面积退化。2011年底,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总面积达12.2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1.2%,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且潜在土地石漠化面积仍在进一步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了包括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在内的多项国内和国际援助的生态修复科研项目,为以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为代表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持,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年来,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尤其是土地石漠化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综合治理,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活能源替代、生态移民和土地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2007~2008年,国家启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100 个试点县的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建设一期工程,仅国家就投入资金30亿元。2000~2011年,西南喀斯特地区仅贵州省就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30.8万公顷,涉及197.4万户823.8万人,并因地制宜实施了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但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形势依然紧迫,一方面,局部地区土地石漠化潜在风险依然存在恶化趋势,如贵州省2005~2011年潜在土地石漠化面积增加了9.1%;另一方面,虽然通过生态修复治理,西南喀斯特地区以土地石漠化、植被退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潜在土地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退化风险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潜在土地石漠化面积的持续增加表明,现有的以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为代表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生态修复建设区农户生计转型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生态补偿期结束后迫于生计压力,农户破坏生态环境的驱动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清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在注重生态效应的同时,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影响重视不足。区域农户生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是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主体,农户生计的构建、动态演化依赖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并反作用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农户生计演化发展与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反馈适应机制。 “十一五”以来,国家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主体功能发展定位也有所改变。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西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限制性开发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指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活动进行限制;同时,也明确了西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区为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以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体生态功能,未来以保护原有森林、草原植被,实施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并实施生态移民、改变耕作方式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在国家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金融、政策倾斜支持,确保区域新的主体生态功能保值增值的大背景下,乡村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实现退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转变农户生计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生计发展非农化、多样化,消除农户破坏生态环境驱动因素,保障区域主体生态功能实现与农户生计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集脆弱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山地丘陵分布集中等于一体的复合生态-经济-环境脆弱区,尤其是地处西南喀斯特地区腹地的云南、广西与贵州三省区。不合理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已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国家及地方均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了以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使西南喀斯特地区以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在整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环境退化的驱动源。 国内西南喀斯特地区对生态修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基于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育为基础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如生态系统退化机理、退化诊断指标及生态修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生态经济治理、生物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修复模式,以乡村产业为主的复合修复发展模式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研究多从耕地利用方式变化、农户失地等方面对农户生计多样化影响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城郊、东部平原、黄土高原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其他非喀斯特地区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户生计及农户生计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农户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农户生计对环境退化的响应、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模式的相互作用关系、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对农户环境感知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以农户生计转型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主。相反,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本书主要以西南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及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户适应性替代生计建设模式为研究目标,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影响,研究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及其重建过程,提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导向模式,对完善区域生态修复建设与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生态修复治理效益提供科学支持,并进一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乃至全国其他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 因此,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学术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①西南喀斯特地区,尤其是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是国家生态修复治理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区域,符合党和政府的目标,明晰生态修复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影响,及农户生计策略的响应机制是促进区域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②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收入来源单一,生计严重依赖耕地等环境资源,生态修复建设后易出现“生态修复—生计压力—再破坏—再修复”的恶性循环,研究生态修复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影响是提高生态修复治理效率,巩固生态修复治理成果,实现生态修复治理与农户生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③国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同时给予了农户有限的生态补偿,分析现有生态修复建设中农户对生态补偿的态度及建议,为完善生态修复补偿长效机制建设、提高生态补偿效益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1.2 研究意义 生计是人类谋求生存的基本方式,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基本作用方式,是区域人地关系系统演化的主导驱动力。关于生计的概念界定,目前主要可分为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两大类。生计狭义概念一般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方式的统称。生计广义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生计概念的内容内涵,还对生计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费活动行为。农户生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消费行为是建立在农户生计生产行为之上的。根据研究目的,本书采取生计的狭义概念较为合适,即生计是人们谋求生存的基本方式。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人口占比大,农户数量巨大,农户现有生计模式对耕地等环境资源依赖性高。一方面,农户作为乡村经济社会*基本的决策活动单元,农户生计模式对环境资源的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农户生计模式选择及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农户自身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制约。因此,如何实现在现有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基础上,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升级转型发展,提高农户生计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就成为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实现农户生计转型发展,以及两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明确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与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1.现实意义 (1)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喀斯特核心集中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石漠化严重。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喀斯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土地石漠化面积占12.8%,乡村人均保灌耕地不足0.3亩(1亩≈666.7平方米)。同时,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相对贫困地区,如滇桂黔土地石漠化集中连片相对贫困地区,其乡村相对贫困现象突出,2011年乡村人均收入为4145.35元,仅占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59.4%,且差距不断拉大。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2012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推动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经济社会发展。西南喀斯特地区大规模生态修复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在短期内使受生态修复影响农户耕地减少,对农户生计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影响进行研究,满足国家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双重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扶贫工作与生态修复建设双赢的重要基础。 (2)历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治理,如2011年中央仅土地石漠化治理就投入专项资金16亿元。同时中央和地方还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工程,2000~2011年仅贵州省就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30.8万公顷,涉及197.4万农户823.8万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使农户不能耕种坡耕地,农户耕地急剧减少,虽对农户进行了相应的生态补偿,但生态补偿年限较短,如现有规定退耕还草、生态经济林、生态林补偿年限分别为2年、5年、8年,补偿期过后迫于生计易出现部分农户复垦,使生态修复成果功亏一篑。生态修复建设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收入来源单一、依赖耕地的退耕农户生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部分农户谋生更加困难,易出现“生态修复—生计压力—再破坏—再修复”的恶性循环。因此,了解掌握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影响,是巩固生态修复治理成果、避免生态修复重复投入、提高生态修复治理效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西南喀斯特地区实施的以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与植被退化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在消除破坏生态环境驱动因素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潜力空间,并且在生态修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贵州省实施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及生态补偿,但未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生态效益,忽视了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影响。同时,生态补偿资金不能长期支持农户生计转型发展的需要,造成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生态补偿结束后部分农户迫于生计压力复垦,极易出现生态环境治理后又破坏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户生计并未实现转型发展,还是严重依赖耕地等环境资源。因此,针对生态修复建设对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亟待深入开展,为完善生态修复补偿长效机制、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治理效益相对不高、生态修复成果持续性相对较差的基础性问题。 2.理论意义 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建设区中的大部分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程度深、生态修复任务重、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