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蒋彝和他的文友:旅英华人的艺术创作与社会交往(1930—1950)
¥48.4¥78.0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我们短暂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脆弱却美丽.2019年国际
¥33.6¥55.0别了多伦多
¥31.2¥48.0报人外史
¥47.3¥75.0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旧派诗人)
¥28.1¥39.0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035034
- 条形码:9787550035034 ; 978-7-5500-3503-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为国内外**部对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展开整体性研究的著作,从“纵”(时)、 “横”(空)、“整体”三个方面对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论述。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 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研究” 的结项成果,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分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和《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论》两个部分。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对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华文文学的历史予以整合,分早期、战后时期(1945 年—1970 年代)、近 30 余年(1980 年代后)三个历史时期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叙述,是**部打通“国界、洲别” 的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本部分史料翔实,作者积二十余年工夫,优选限度掌握了研究对象的**手资料,尤其对目前被忽视的一些海外华文文学重要资源进行了深入开掘。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语言世界、其与中华文化传统及本土化的关系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论述。首次从“旅外” 和“在地” 的双向视野考察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性”“本土性”“现代性” 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既坚持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统一性,又充分关注海外华文文10学的独特性。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目录
目录
绪论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1
上编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
**章 早期东南亚华文文学/16
**节 早期马来亚华文文学(上)/16
第二节 早期马来亚华文文学(下)/26
第三节 丘士珍、林参天、铁抗等马华作家的创作/33
第四节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早期华文文学/41
第二章 早期北美、欧洲华文文学/48
**节 北美等地华文文学的发生/48
第二节 林语堂的海外创作/54
第三节 欧洲华文文学的发生和陈季同、盛成、蒋彝等的创作/60
第三章 战后(1945年—1970年代)东南亚华文文学/79
**节 战后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格局和韦晕等的创作/81
第二节 战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展开/93
第三节 商晚筠、李永平、潘雨桐等马华旅外作家的创作/104
第四节 新加坡华文文学独立发展的开启(1965—1970年代)
和陈瑞献、郭宝崑等的创作/120
第 五 节 “ 六 八 世 代 ” 崛 起 中 新 华 文 学 的 发 展 和 王 润 华 、淡莹等的创作/130
第六节 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战后三十年华文文学/142
第四章 北美、欧洲等战后华文文学/162
**节 战后美国华文文学和鹿桥、黎锦扬等的创作/162
第二节 旅美台湾文群(上):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
的小说创作/170
第三节 旅美台湾文群(下):杨牧、王鼎钧等的创作/196
第四节 欧洲华文文学的形成和熊式一、韩素音等的创作/209
第五节 程抱一的文学创作/219
第五章 近三十余年(1980年代— )东南亚华文文学/240
**节 蜕变而成重镇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240
第二节 多语种国家文学格局中的新加坡华文文学/270
第三节 新马旅外新生代作家等的创作/287
第四节 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华文文学的复苏和发展/302
第六章 近三十余年(1980年代— )欧洲华文文学/321
**节 德国、瑞士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文文学和赵淑侠、杨炼、林湄等的创作/322
第二节 法国华文文学和郑宝娟等的创作/349
第三节 英国、瑞典等国华文文学和虹影等的创作/369
第七章 近30余年北美等地区华文文学/378
**节 1980年代后的美国华文文学和严歌苓、哈金等的创作/378
第二节 加拿大华文文学和东方白、张翎等的创作/399
第三节 大洋洲和东北亚华文文学/423
下编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论
第八章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440
**节 “出走”与“走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440
第二节 “在地”和“旅外”: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465
第三节 序幕是这样拉开的:从陈季同的旅欧创作看中华文化的海外
传播/488
第四节 “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和五四
文学传统/513
第五节 马华文学何以成就百年/542
第六节 百年历史中的东西方华文文学比较/557
第七节 海外华文文学“中国性”与“在地性”/574
第八节 寻根和归化: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身份的寻求/594
第九节 多元形态发展中的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创作/608
第九章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630
**节 第三元: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化的一种视角/630
第二节 “本源”与“他者”交流后的升华:从程抱一创作看海外华
文文学的经典性/644
第三节 乡愁美学:海外华文文学经典性的一种表现/666
第四节 “第三只眼”:让中西文论从未有过地接近/685
第十章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语言世界/708
**节 语言“双栖”状态中的诗性寻求/708
第二节 禁绝中播散和衍生的语言原乡/737
第三节 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方式/744
第四节 语言原乡:中华文化传统*丰厚的资源/755
后 记/782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节选
北美华文文学主要发生在美国。华人登陆北美,开始于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官办贸易之后,欧洲殖民国家在亚洲和美洲的扩展推动了中国商品的输出,华人在这种商业贸易中抵达墨西哥,并进而漂泊至美国加拿大东西海岸。现今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犹他、内华达等洲还属于墨西哥,或被西班牙统治,华人在这些地区的活动成为美国华人*早的北美足迹。从1785年中美开始直接贸易,到1868年美国政府允许华人大量移民来美,中国文化已登陆北美大陆,但早期华工的乡野生活环境及其文化修养使他们未能留下异域生涯的文学写照。*早反映赴美华工生活、命运的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作品。1882年和1888年,美国国会两次通过“排华法案”,严禁中国劳工来美和限制在美中国劳工的就业,在美华工命运引人关注,“反美华工禁约文学”应运而生,其中一些出自旅美者的作品成为美国华文文学的“先声”。一是晚清诗人黄遵宪(1848—1905)1882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期间所作五言长诗《逐客篇》,另一是1905年在上海出版的小说《苦社会》,两者皆收入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1960,中华书局)。黄遵宪的身份是外交官,旅美时间约三年,对美国政府排华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又感同身受华工在美国的种种屈辱,《逐客篇》真实记录了赴美华工“蓝缕启山林”,“丘墟变城郭”的历史功绩,充分揭露了清政府国力衰微(“呜呼民何辜,值此国运剥。轩顼五千年,到今种极弱。”)和美政府的自私偏见(“黄白红黑种,一律等土著”,“逮今不百年,食言曾不怍。”)是华工“无地容漂泊”厄运的根源。《苦社会》作者的具体身份不明,书前“漱石生”的《叙》言,此书作者“以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固情真意切,纸上跃然”,“书既成,航海递华”。全书48回,前近半(22回)讲述晚清社会的种种贫困黑暗,逼使华人飘洋过海,中间12回讲述航海登岸所受非人之苦,后14回则转向“禁约”处境中旧金山唐人街恐惧不安的生活的描述,华人*终在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上开始觉醒。这两部作品的作者身份是否旅美作家,还会有不同看法,但作品题材、题旨等无疑都产生于旅美华工的生存经验中,两部作品的“旧金山”背景也是中国移民*初的生存方式,这些在日后美华文学的移民历史书写、草根文群创作中都有回应。 旅美华人为了谋生,开始从乡野迁往城镇,逐步形成自足生存的“唐人街”,1854年起在华人聚居的旧金山等地开始有美国人所办华文报纸《金山日新录》、《东涯新录》、《沙架免度新录》等华文报纸,1900年华人记者及编辑伍盘照创办于旧金山的《中西日报》(发行至1951年)则成为华人在美洲所办**份中文报纸,而此时旧金山一地已有四家中文报纸和数份中文周刊。这些报刊较为看重政治、宗教等,但也为华文文学提供了*初空间。1870年前后美国华文报纸就刊发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学的华文文学作品,表达思乡之情和华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1910年起被囚禁于旧金山金门湾天使岛的近20万华人,曾在拘禁木屋里刻留百余首悲诉“应知国弱人心死”、“故乡远忆云山断”的诗词,成为美国本土上*早的华文作品之一。这些华文诗作1970年代被发现,1980年代被收集整理出版,随即更有专门研究[1],引起广泛关注。天使岛诗歌虽主要以中国古诗形式写成,作者又多为无名者,但诗歌语境完全是海外流徙而遭囚禁,所抒写的内容将自己异域“囚困”的命运与故乡“国弱人心死”的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书写种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中,表达出“雄心死不灰”的报国壮志,而面临被囚禁、被遣返的现实,悲悼同胞所遭受的厄运,也流露出“应知悔此来”,“空劳精卫功”的复杂情绪。这些都*早保留了海外华人的生命体验,记录了华人海外谋生的历史,其艺术表达也有相当的深度,开启了北美华文写作的重要源头。 “五四”前后,从胡适、陈衡哲、冰心、梁实秋、许地山、闻一多到朱湘、林语堂、洪深、姚克等一大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留学美国,借西域之风,构建、丰富了萌生中的中国新文学,但留美学生学成后大都回国,他们关注的重点也使其跟美国华人华侨社会存在隔膜,其创作是一种留学背景下的中国新文学。美华文学的催生力量,仍主要在于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动。美华文学的**次强盛势头是由二次大战期间华侨抗战文艺得以兴起呈现出来的。此期间,中美两国共同的反法西斯立场,美国华人积极投身美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表现(当时有百分之二十的华人应征入伍),使美国歧视华人的政策有根本性改变,*终于1943年撤销了“排华法案”。此期间,大批华侨子弟为避中国大陆的战祸,移居美国,带去了中国抗战文艺的巨大资源。林语堂旅居美国创作了有关中国抗战和旅美华人生活的作品,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华抗战文艺得以蓬勃开展。叱咤社(1937)、民铎社(1939)、芦烽话剧社(1940)、新文字研究会(1940)、联合救国宣传团(1942)、加省华侨青年救国团(1943)等二三十个美华抗日文艺团体在美国旧金山、纽约、洛杉矶等地广泛开展活动,呈一时之盛。美国本土上的华文文学概念就是在此时形成的。1942年,纽约华人成立华侨文化社,创办《华侨文阵》,这是美国**份华文纯文学刊物。该刊物在1942年明确提出了跟中国大陆文艺有着区别的美国本地华人文艺的概念。而在此前,《美洲华侨日报》(1940年创办于纽约)、《中美周报》(1941年创刊于纽约)等颇有影响的华文报刊都辟有副刊,刊发了相当数量的华文作品,作者多为华侨青年。这些作品“虽然大部分与中国和抗战有关,但间中也有采用华侨社会题材,描写华侨人物,甚至运用华侨辞汇的创作”。正是这构成了“美华文学”概念提出的创作背景。1945年1月和5月,美洲华侨青年文艺社和美洲华侨文艺社相继成立,成员众多,前者是美国本土上**个跨地区的华文文学组织,后者则创办《绿洲文艺》,但两者仍以“华侨文艺”自命,其身份认同仍在“华侨”。美国华文文学也以不同于中国文学的“华侨文学”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历程。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黄万华,山东大学中文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2014)、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六项,部分成果获评为“优秀”,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办“成果介绍”,并被《光明日报》专题介绍。著有《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至 1960 年代)》《战时中国文学研究》等专著 15 种,主编或主笔《美国华文文学论》《经典解码: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等著作 12 种。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山海经
山海经
¥20.4¥68.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2.5¥2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