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李家成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5(7.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7363887
  • 条形码:9787107363887 ; 978-7-107-3638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具有中国特色并以代表作英译本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由叶澜教授 并持续主持至今近40 年,正式命名面世也将近20 年。这个中国的教育学派已形成核心人物、研究梯队、原创成果、中国教育学研究之路等“人·学·事”综合的学术共生体。本套丛书从多个角度对此做了专题探究和系统表达。 本套丛书围绕学派“ 代”创始人叶澜的教育思想,由学派“第二代”的核心成员,分别从理论基石的概念生成、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形上之维的元研究、生命自觉的教育价值、现代转向的学校改革、成己成人的教师发展、天地人事的终身教育、理性诗意的美学意蕴以及学派创建的生成史等9 个角度,做了专题式的系统诠释和深化推进。这是学派两代人之间学术生命力的贯通与绵延。它既呈现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学派创始人教育思想“综合/复杂”的通学性,也体现出一个有意识地自觉原创、自为自强的中国学派之学脉传承与创新,还预示着“中国学派”发展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学术明天”。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叶澜,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恩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恩想研究》是丛书的第6卷,聚焦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系统阐发了叶澜关于终身教育内涵、人的发展的终身性和内动力、终身教育之“事事”维度、社会教育力、教育的自然之维等方面的思想,以帮助读者从方法论层面透视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目录

导论 教育学家叶澜的终身教育研究
一、理论底蕴
二、教育情感
三、创造勇气
四、生命自觉

**章 终身教育的内涵
一、当前实践与认识状态
(一)政策中的认识状态
(二)实践中的认识状态
二、叶澜对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解读与阐释
(一)研究的思路
(二)具体的解读与表达
(三)明确终身教育的立场与视界
三、对当前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一)终身教育是一系列思想观念
(二)终身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
(三)终身教育是一类思想方法
(四)终身教育是一个发展战略

第二章 人的发展的终身性与内动力
一、当前“终身教育”实践对人的发展的理解
(一)关注终身,但未能对个人进行深入研究
(二)重视学习者中心,但对人的主体性研究需要加强
(三)教育中互动生成研究的缺失
二、叶澜对人的发展的研究
(一)生命全程背景下人的发展研究
(二)终身发展视野下人的发展的内动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个人观与教育中的互动性
三、对当前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一)凸显具体个人,关注“每个人”
(二)基于人的差异性,形成“共学互学”的主体间关系形态
(三)在创造性的终身教育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人的终身发展理论

第三章 事事皆可为学
一、缺失的“事事”之维
(一)叶澜对终身教育所缺之维的发现
(二)新视角下对终身教育研究状态的再认识
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贡献
(一)清晰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
(二)突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研究视角
(三)推动研究性变革实践的价值实现
三、对当前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一)促成整体结构的完整
(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继续研究终身教育
(三)充实富有“生命·实践”特征的当代中国终身教育研究
……
第四章 社会教育力
第五章 教育的自然之维
参考文献
后记 我辈当自强
展开全部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节选

  其三,进一步总结,以“教育”这一教育学*基础的概念,形成向人生“整体化”和“全过程化”的嵌入,从而将终身教育的独特性清晰地呈现在教育理论体系之中。  第三步,进入“社会”维度,解释“终身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叶澜用“由此出发再进一步”的语言转换,自然、合理地提炼出“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全时空覆盖,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完成”。这一内涵的揭示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人的终身发展的价值是通过“教育”之“事”而体现的,终身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落实在实践中,“终身教育”只有渗透于这些活动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这一转换一定要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发布,叶澜以教育学者的敏感性意识到并指出,该规划整体、简要表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目标。从终身教育的视界出发,她指出:“我们需要且可能用上述终身教育的‘尺度’来探究、衡量和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我们需要用终身教育的意蕴来重构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在关系的理论,进而创造在重构理论指导下的变革实践。”这进一步印证了叶澜在解读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时所采用的分析结构。  而且,这一转换呈现出叶澜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清晰认识,后期她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概念,如“社会教育力”等。这一主题将在后文中继续展开,本章主要聚焦“终身教育”这一核心概念。  *后一步,终身教育的独特价值实现,不能离开对上述维度的体认。在叶澜看来,“唯有如此,终身教育才会有伟力,也才有可能发挥、实现其伟力”。她还进一步补充道:“不如此理解,很难读懂终身教育。”如果“读懂”都未实现,“实践”更是“盲人摸象”了。这一强调,也突出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如此分析这一段阐述,既是为了阐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对于“终身教育”研究的支持,也为了说明“终身教育”内涵理解所需要有的理论基础。这也启示相关研究者、实践者、政策制定者要多用心理解“终身教育”,并不断夯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  叶澜理论研究的风格是善于通过分析“不是什么”而进一步明晰概念的内涵。她在对“终身教育”的研究中,也同样使用了这一策略。  她以自己的研读为例,提醒研究者注意:“朗格朗不只是给‘终身教育是什么’作了经典定义式界定,还通过对现实的批判警示人们:什么不是终身教育。”①叶澜说,朗格朗让她深受启发和赞服之处,还有他对自己所处时代教育现状的尖锐批判。叶澜认为,他不只是给“终身教育是什么”作了经典定义式界定,还通过对现实的批判警示人们:什么不是终身教育,什么甚至不能称为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教育。  在具体分析中,叶澜重点突出如下几点。  **,对作为终身教育初始阶段的基础教育之局限的批判,强调朗格朗所意识到的明显问题:“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不管怎样重要和必要,它都只是一种准备,只是真正的教育过程的一种不完美的开端。这种教育只有在成人中进行时,才能体现它的全部意义和发挥它的全部潜能。”叶澜持续几十年开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对这一判断有很多共鸣,因此,其也成为叶澜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强有力的批判和建设工作的基础。  第二,将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联系起来思考。叶澜很重视朗格朗提出的这些问题:“不管学校教育期限有多长,到底有多少人在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继续自学、继续吸收新知识、继续通过持续而有组织的努力来发展自己已有的技能和才智呢?”叶澜认为,朗格朗经历了法国成人教育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由此形成了对基础教育领域问题的更深切的理解,更为坚定地认识到:不能将基础教育视为教育的全部,且要从“有多少人在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继续自学、继续吸收新知识、继续通过持续而有组织的努力来发展自己已有的技能和才智”的立场出发,重新评价教育的质量。上述观点,即便放在今日,也着实有着强大的力量,帮助我们判断“教育”“终身教育”不是什么,使我们保持对教育问题的敏感。  ……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当代中国 教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和持续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枬,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和教师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加 社科基金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荣获 及省部级教育科研奖励20余项。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