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15.1(3.8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版权信息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本书特色

★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自责--聚焦我们共有的心理困境\"\"负罪感\"\" 我没帮上忙、我伤害了别人、我不应该被爱……这些潜在的负罪感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我们,让我们与自己较劲,无法自控地陷入执念、愧疚和自责。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原谅自己\"\"的心理自助实用手册 16种征兆、7种负罪感类型、19种与自己和解的方法,本书给出了直接、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拯救坏情绪,让生活归位。 ★ KO负罪感,一切变OK! 你有没有想过,你太想满足别人的期望了,或者你对那些与你交好的人感到有些抱歉……所有这些感觉的背后是一种名为\"\"负罪感\"\"的情绪在作怪。 --《东洋经济》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快乐,可以先从\"\"也许我有负罪感\"\"的角度来看待它。一旦你知道如何在原谅自己的同时控制自己的负罪感,而不是抹除它,你就会更接近于找到自己的幸福。 --《达芬奇新闻》 当我们感到内疚时,我们往往会惩罚自己,并\"\"无意识地\"\"选择一条不会使我们快乐的道路。这本书解释了负罪感,并分析了如何认识它背后的爱,以及宽恕自己的方法。 --《生活客》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抱有莫名的歉意?妨碍幸福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内心的负罪感。 从“都是我的错”的工作负罪感,到“不能达到父母期望”的家庭负罪感,再到“越被别人爱就越感到内疚”的情感负罪感,本书对这些隐藏在不快乐背后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将负罪感分为7种类型,并给出了原谅自己的具体方法。 其实,负罪感的另一面是巨大的爱,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宽恕自己,就能从这种感情中解脱出来,走上轻松、幸福的人生。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目录

**章 为什么我们会有负罪感? /001

1 负罪感是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的情感 /002

让我们感到不幸福的罪魁祸首 /003

无论是谁,每个人都怀有负罪感 /006

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戏剧性 /010

负罪感也会传播给身边人 /013

2 负罪感的16个征兆和7种类型 /020

我身上会不会也有这些危险的征兆? /021

负罪感有7种类型 /028

聚餐的失败都要怪我? /040

邮筒是红色的也要怪我? /045

明明进展很顺利,却总往坏处想 /048

明明开心就好,却总给自己泼凉水 /051

这世界上*不可原谅的人是我 /055

3 由负罪感引起的各种行为和问题 /057

负罪感越强,越执着于正当性 /058

执念成为我们心中的枷锁 /063

负罪感会使人际关系恶化 /066

不能完成母亲交代的事,都怪我不好 /068

无法回应父母期待的我是坏孩子吗? /073

试图用""另一张面孔""处理生活的压力 /076

负罪感会成为""依恋""的黏着剂 /081

依赖症的背后也隐藏着负罪感 /088

过度""依恋""会导致亲密恐惧 /092

从自己的优点中也会产生负罪感 /100

我无法爱上任何人,也不值得被人所爱 /103

负罪感的大小与爱的多少成正比 /106

逃避让怀有负罪感之人将自己孤立 /111

第二章 消除负罪感并原谅自己的方法 /115

也许一切问题都因我而起 /117

尝试以""自我中心思维""去生活 /123

客观看待问题,而非责备自己 /131

治愈负罪感等同于自我原谅 /134

用""现在的我就是这样""接纳自己 /136

轻松驾驭名为""自我""的这辆车 /140

宣告自己无罪 /145

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149

谁是全心全意爱你的人? /157

谁会为你的幸福而感到高兴? /161

你是为了谁而努力到现在的? /164

做一些让自己开怀一笑的事 /168

收集自己被人爱着的证据 /172

描绘向往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175

让""高我心智""成为自己的人生顾问 /179

想象训练1:净化心灵 /182

想象训练2:放下背负的十字架 /186

对自己的爱持有自信 /190

接纳自己,理解自己,原谅自己 /196

第三章 从负罪感中得到解放的原谅案例 /203

案例1:""理解""丈夫的出轨问题 /205

案例2:终于发现父亲的爱,努力得到认可 /213

案例3:舍弃""我不应获得幸福""的执念 /227

案例4:以爱为出发点,治愈伴侣的负罪感 /240

终 章 以你现在的样子也可以获得幸福 /253


展开全部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节选

  **章 为什么我们会 有负罪感? 1 负罪感是认为自己 应该受到惩罚的情感 让我们感到不幸福的罪魁祸首 无法原谅自己,是因为心里有负罪感 心理学有句名言:“如果你现在无法感到幸福,那说明你没有原谅自己。”也就是说,你现在的不幸福或多或少表示了你的内心怀有负罪感,它不允许你自己感觉到幸福。 当然,这种说法也许并不能够让大家很快理解。 负罪感这种情感,从“我不好”“都怪我”这些浅显的想法,到藏在潜意识深处想要惩罚自己的冲动,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藏在潜意识深处的负罪感,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被发觉的。也正因如此,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才会试图从“间接证据”中把它揪出来。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如此魅力四射,却偏偏选择无法获得幸福的恋爱?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拥有优秀的能力,却还要在让自己受伤的职场继续工作? 为什么有的人一个劲儿地选择条件严酷,还无法得到回报的工作? 为什么有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价值,一头扎进无法获得幸福的人际关系中?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对自己的爱无法拥有自信? 每次从来访者口中听到这样的故事,我都会推测:“他会不会在这个地方怀有负罪感呢?” POINT:负罪感潜藏在你无法感到幸福的现象背后,这可能是由你不能够原谅自己而造成的。不如试着以“也许我心里怀有负罪感”这样的视角来重新思考一下。 负罪感会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 “我不好” “都怪我” 藏在潜意识深处的负罪感,是很难被发觉的 无论是谁,每个人都怀有负罪感 执行惩罚的人正是“我们自己” 无论我们能否意识到,负罪感这种情感*终都会导向不幸福的结果。一旦我们怀有这种情感,就会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从而让自己受伤,让自己痛苦,让自己向着不幸福的境况一步步靠近。 这就如同犯下重罪的犯人要接受法律的严惩一样。但有所不同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下达公正判决的法官,也没有为你辩护的律师,等待你的只有冷酷的刽子手。 当然,这个刽子手正是被负罪感附身、主张“应该给予更严酷的惩罚”的你自己,除此之外更无他者。 一位心理治疗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从人们的心中消除负罪感这种情感,那么所有人都会获得幸福。” 事实上,负罪感就是这样一种对你的人生拥有如此巨大之影响力的存在。 反过来说,如果你现在感到不幸福,就可以认为是负罪感在背后作怪。 游戏因为有规则才有趣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人生需要这种“让自己感到不幸福”的情感呢? 下面的表述会稍显抽象,但请耐心读下去。 譬如,足球这项运动有一条规则,即“除守门员以外的球员不可以用手触碰足球”。此外,故意妨碍对手的动作会被判犯规,情节严重的还会被裁判出示红牌罚下。足球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游戏,它被附加了须以包含守门员在内的11人互相对抗的规则。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则,足球才变得更加有趣。虽然运动员把手也用上当然会更轻松,取消球场上的人数限制会更容易取胜,但这样的话比赛就变得很无聊了。 无论什么样的游戏或运动,都是因为有了规则或其他约束,才能让人感到快乐。 假如你去打保龄球,工作人员对你说:“今天球馆大酬宾,为了让大家取得300分(满分),我们将全力以赴地帮助您。请看,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木瓶前准备好了。您把球投出去的一瞬间,工作人员就会用手将木瓶全部推倒。不错吧?”此时,你还会跃跃欲试吗? 不管是保龄球、足球、高尔夫,还是网络游戏,正是因为不能一上手就精通才有趣,才能让人体会到竞技的快乐。就算真的有人开了必定人人都能取得300分的保龄球馆,恐怕也会很快倒闭吧。 规则和限制是让人不自由的东西,有时也会成为压力的来源。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则,游戏才变得有趣,戏剧性才会产生。 POINT:由于怀有负罪感,我们选择对自己施加严酷的惩罚,但也许这恰恰是为了让人生变得更有趣的“规则”之所在。 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戏剧性 在人生的游戏中,负罪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从规则和限制会让游戏变得更加有趣这一点出发,请大家进一步扩大认识,设想一下“自己现在正在玩一场名为‘人生’的游戏”。 如果简简单单就能通关获得幸福,那么这样的人生真的很无聊。反而是这样的人生——生活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让人内心烦恼、不知如何是好,而我们披荆斩棘,将这一切成功克服——作为一个游戏才更为有趣。你说呢? 在这场名为“人生”的游戏之中,成为规则和限制的*大因素就是负罪感。 因此,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比喻。 “如果有人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告诉你‘带着什么样的情感都可以哦’,那*有人气的选择可能就是‘负罪感’了。” 也就是说,一方面,负罪感的确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烦恼;但另一方面,它既是让这场人生游戏变得热闹的限制条件,也是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戏剧性的情感。 目标并不是消除负罪感,而是与之共存 既然负罪感是一种如此重要的情感,我在这里也并不建议大家将它完全治愈。相反,考虑到负罪感是如此根深蒂固,可能产生于任何小事之中,我建议大家不妨学会与之和谐共存。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像远离坏人一样远离负罪感,而是掌握与它共存的方法,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用疾病来打比方的话,它就像一个人的老毛病一样。 如果能够弄明白这种老毛病的特征,你就一定能够应对它,同时变得幸福起来。 负罪感也一样。我们并不会因为怀有负罪感就不能够获得幸福,而是可以与之和谐共存。 POINT:比起试图让负罪感消失,将它看作让人生变得更加有趣的规则,学习如何与它和谐共存,可以更简单地让我们变得能够感到幸福。 负罪感也会传播给身边人 不知不觉间将自己逼入绝境 负罪感经常被比喻为一种“重担”,它会让你背负各种各样的东西。 譬如,你从属于某个工作组,正在推进一项业务。经理负责管理时间计划并监督工作进度,团队的其他成员也都在各自执行经理分配的任务。当然,你也有经理以“你做一下这个”的方式委派下来的任务,但你总觉得光完成这些任务是不够的,自己应该再努力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辈的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说“这个让我来做”,然后把工作接到自己手上;如果前辈的时间安排得有点紧张,你也会说“让我来帮忙吧”,然后去支援他。 这些行为会对你自己负责的工作造成挤压,*后导致你每天加班也完不成任务,连休息日也要出勤去把工作做完。 当然,长此以往,你疲劳的身体得不到恢复,压力也会逐渐累积。但你会把它解释为“这只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终将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 负罪感不只停留在你心里,也会传给身边人 让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吧。 假如你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全家人带来了稳定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并未放松在养育孩子的方面给予妻子全力支持。即使你工作已经很累了,下班后非常想休息,但只要孩子说一句“爸爸,我们去公园玩吧”,你也会答应孩子“好,知道了,要带上球吗?”,然后骑上自行车带着孩子前往公园。当你回到家里之后,看到妻子在做家务,你感觉终于能放松一下了。这时候如果她对你说“你可以去看看孩子的作业吗?”,你也会回答“好,知道了”,然后向孩子的房间走去。 以周围人的眼光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爸爸形象。妻子也一定会感谢你。 你也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努力完成。然而遗憾的是,就算你在职场中因为完成了高强度的任务而急需休养身体,这样的需求也会被你推迟。 比起自己的事情来,妻子和孩子更重要,工作和客户也比自己更为优先。当然,也许这本来就是你自己想做的事,但由于你承担了超过必要限度的任务,你的内心开始发出悲鸣。 你所做的都是非常棒的事情。但如果你无视自己的内心和身体,背负过多东西的话,*后也会变得不再是为他们着想。 如果你因此而倒下,身边人会怎么想呢? 他们反而会被强烈的负罪感苛责,你明白吗? 受负罪感影响而让自己背负过多的东西,*终也会将负罪感扩散给身边人。 下面给大家再讲一个同样是这种心理在作祟的故事。 你所分享的是喜悦,还是负罪感? 今天,你决定将朋友叫来家里,举办一场派对。为了让大家感到开心,你从前一天就开始烹制热汤,打算用它来招待大家。 因为来的朋友很多,所以你煮了一大锅汤。当大家聚在一起正在聊天的时候,你把汤端上桌,用听起来特别高兴的声音对大家说:“来,做好啦!”接着把汤依次添入每个人的碗里,分给大家品尝。大家喝了汤,都开心地夸赞“好喝”,然后继续大快朵颐。 你看到这个样子非常开心,对大家说:“喝完了可以再来盛。”于是大家依次把碗递过来,你为他们重新舀满汤。这个场面令你非常高兴,你不停地为大家分发着汤,而大家也都对你说:“哇,真是美味,谢谢款待!” 就在这时,你的肚子咕地叫了一声。 大家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问你:“咦?你没有吃吗?” “哎呀,见到大家实在是太开心了,早就把自己的事情给忘掉了。我随便吃点什么就行,没关系的。” 可是,听了你的话,大家脸上逐渐笼上了一丝尴尬。 也有人对你说:“对不起啊,我没想到你的事,一个人喝了三份。”不知为何,现场的气氛变得非常沉重。 接受身边人的爱,与幸福紧密相连 到你为大家煮好汤,让所有人露出笑容为止,一切都很好。可一旦朋友们知道你忍着饥饿为大家盛汤,就都会产生负罪感。 也就是说,你原本想要分享喜悦,但*后的结果是与大家分享了负罪感。 一旦你心里有了负罪感,就会产生这样一种自我牺牲的态度,从而衍生出“我无所谓,大家都要幸福呀”这样的想法。 但大家想的是“你也要一起获得幸福”。 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接受大家对你的爱,所以才会造成原本想要分享喜悦,*终却分享了负罪感的结果。 要想从这样的负罪感中将自己解放出来,学会接受是关键。 我们要学会接受“感谢”,这是大家对你的喜爱。如果你能够坦然接受这份喜爱,就可以比现在更轻松地发挥出属于自己的领导力。 你要做的只是给自己的碗里也盛上一些汤,"

告别自责,与内心和解 作者简介

  根本裕幸 日本心理咨询师、作家和讲师。 自2000年成为专业心理咨询师以来,累积进行过1.5万次以上的心理辅导,每年举办100多场讲座和研讨会,在业内以独到的分析和明确的治疗方案而著称。 已出版著作《高敏感却不受伤的七日练习》《高敏感的你可以当好人,但不要受制于人》等30余本,是日本高人气畅销书作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