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作者:刘廼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01.0(7.5折) 定价  ¥2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5783
  • 条形码:9787030725783 ; 978-7-03-07257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本书特色

刘迺发教授是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鸟类分会理事长。他学思敏捷,学术思想活跃,积极关注国际鸟类学研究的前沿,治学严谨,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而且着力于汲取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值得我辈学习!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内容简介

《中国雪鸡生物学》共计17章,内容包括雪鸡属鸟类的研究历史、分布区及其环境、起源与进化、形态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生化、高山适应、栖息地选择、行为生态学、种群生物学、种间关系、生活史对策、食性分析、繁殖生物学、生态遗传学、谱系地理学等方面。 本书可为国内外鸟类学家和保护管理工作者开展雪鸡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指导书籍,并可为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和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中国雪鸡研究历史 1
1.1 分类和系统发生 1
1.1.1 种类分布 1
1.1.2 系统发生 2
1.1.3 亚种分化 2
1.2 生态学研究 3
1.2.1 暗腹雪鸡 3
1.2.2 藏雪鸡 3
1.2.3 阿尔泰雪鸡 4
1.3 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 4
1.4 解剖学 5
1.5 人工饲养繁殖 5
1.6 分子生物学 5
参考文献 6
第2章 雪鸡分布区及其环境 10
2.1 阿尔泰山区 10
2.1.1 地质地貌 10
2.1.2 水文 11
2.1.3 气候 11
2.1.4 土壤 11
2.1.5 生物地理 12
2.2 天山区 12
2.2.1 地质地貌 12
2.2.2 水文 13
2.2.3 气候 14
2.2.4 土壤 14
2.2.5 生物地理 14
2.3 青藏高原区 15
2.3.1 地质地貌 15
2.3.2 水文 16
2.3.3 气候 17
2.3.4 土壤 18
2.3.5 生物地理 18
2.4 横断山脉区 19
2.4.1 地质地貌 19
2.4.2 水文 20
2.4.3 气候 20
2.4.4 土壤 21
2.4.5 生物地理 21
2.5 帕米尔高原区 22
2.5.1 地质地貌 22
2.5.2 水文 22
2.5.3 气候 23
2.5.4 生物地理 23
参考文献 24
第3章 雪鸡起源与进化 25
3.1 雪鸡的远祖 25
3.2 起源与扩散 27
3.3 系统发生和物种形成 30
3.3.1 系统发生 30
3.3.2 物种形成 30
3.4 种类和地理分布 36
3.5 亚种分化 37
3.5.1 暗腹雪鸡 37
3.5.2 藏雪鸡 40
3.5.3 阿尔泰雪鸡Tetraogallus altaicus Gebler 46
3.6 形态地理变异 47
3.6.1 暗腹雪鸡的地理变异 47
3.6.2 藏雪鸡的地理变异 48
参考文献 48
第4章 雪鸡形态学 53
4.1 体色 53
4.1.1 暗腹雪鸡 53
4.1.2 藏雪鸡 54
4.1.3 阿尔泰雪鸡 55
4.2 性二态 57
4.2.1 体色的性二态 57
4.2.2 量衡度的性二态 57
4.3 换羽 58
4.3.1 雏鸟和幼鸟换羽 59
4.3.2 成鸟换羽 61
参考文献 63
第5章 雪鸡解剖学 64
5.1 内脏器官 64
5.1.1 消化系统 64
5.1.2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比较 68
5.1.3 生殖系统 71
5.1.4 泌尿系统 72
5.2 卵壳和壳膜超微结构 72
5.2.1 卵壳厚度和卵壳重量 72
5.2.2 卵壳的超微结构 73
5.2.3 壳膜的结构和功能 76
参考文献 78
第6章 雪鸡细胞生物学 80
6.1 染色体 80
6.1.1 雪鸡染色体数目 81
6.1.2 雪鸡G-带带型分析 83
6.2 血细胞 87
6.2.1 红细胞 87
6.2.2 白细胞 89
参考文献 90
第7章 雪鸡生理生化 93
7.1 雪鸡的一般生理特征 93
7.2 血液生理 94
7.2.1 红细胞形态 95
7.2.2 血液生理指标 95
7.2.3 血液生化 97
7.3 营养状况 99
7.3.1 雪鸡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99
7.3.2 氨基酸及其含量 99
7.3.3 肌肉脂肪酸含量 101
7.3.4 微量元素含量 103
参考文献 103
第8章 雪鸡高山适应 105
8.1 对低温的适应 105
8.2 对热环境的适应 105
8.3 对高山裸岩生境的适应 106
8.4 飞行方式的适应 106
8.5 食性适应 109
8.6 生殖适应 110
参考文献 110
第9章 雪鸡栖息地选择 111
9.1 栖 息 环 境 112
9.1.1 高山裸岩带 113
9.1.2 高山草甸带 118
9.1.3 山地草原带 121
9.1.4 特殊栖息环境——人类生活区 123
9.2 栖息地选择 125
9.2.1 一般栖息地选择 125
9.2.2 巢址选择 130
9.2.3 育雏栖息地选择 138
参考文献 145
第10章 雪鸡行为生态学 149
10.1 社群和领域行为 149
10.1.1 群体大小和社群行为 149
10.1.2 领域行为 151
10.2 求偶和交配行为 152
10.3 孵化和育雏行为 153
10.3.1 孵化 153
10.3.2 育雏 154
10.3.3 暖雏和其他亲代抚育行为 154
10.4 休息行为 155
10.4.1 沙浴和日光浴 155
10.4.2 夜栖行为 156
10.5 警戒行为 156
10.5.1 警戒行为的分类 157
10.5.2 繁殖期警戒性和觅食频率的两性差异 157
10.6 活动节律 158
10.6.1 季节性垂直迁移 158
10.6.2 季节性水平迁移 160
10.6.3 日活动节律 162
参考文献 162
第11章 雪鸡种群生物学 165
11.1 种群数量和动态 165
11.1.1 北山山地暗腹雪鸡的种群数量和动态 165
11.1.2 西祁连山雪鸡的种群数量和动态 167
11.1.3 天山山地暗腹雪鸡的种群数量和动态 167
11.1.4 阿尔泰雪鸡的种群数量和动态 167
11.1.5 昆仑山山地雪鸡的种群数量和动态 168
11.1.6 西藏地区雪鸡的种群数量和动态 168
11.2 出生率、存活率和死亡率 168
11.3 年龄结构和性比 169
11.4 种群个体扩散 170
11.5 种群数量的限制因素 170
11.5.1 捕食影响 170
11.5.2 食物可利用性 171
11.5.3 家畜竞争 171
11.5.4 流行病和寄生虫影响 171
11.5.5 人类狩猎影响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12章 雪鸡种间关系 174
12.1 空间资源及其利用 175
12.1.1 栖息空间 175
12.1.2 分布海拔 175
12.1.3 空间异质性 176
12.2 营养资源 178
12.3 时间资源 181
12.4 信息资源 181
12.5 关于竞争排斥理论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13章 雪鸡生活史对策 185
13.1 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年龄 186
13.1.1 生长发育 186
13.1.2 性成熟年龄 188
13.2 窝卵数、卵大小和生殖投入 189
13.2.1 窝卵数 189
13.2.2 卵大小和生殖投入 190
13.3 窝雏数和雏鸟存活率 191
13.3.1 窝雏数 191
13.3.2 雏鸟存活率 191
13.4 成鸟存活率 192
参考文献 192
第14章 雪鸡食性分析 195
14.1 食物 195
14.1.1 食物种类 195
14.1.2 食物组成的种间变化 201
14.1.3 食物的地理变化 201
14.1.4 食物的季节变化 203
14.2 幼鸟的食物组成 206
14.3 雪鸡对无机盐的需求 206
14.4 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 207
14.4.1 营养成分 207
14.4.2 微量元素 208
14.5 雪鸡食物中的药用植物种类 209
参考文献 211
第15章 雪鸡繁殖生物学 213
15.1 性成熟和婚配制度 213
15.2 繁殖期 214
15.3 巢和卵 215
15.3.1 巢 215
15.3.2 产卵和卵 217
15.4 孵化、孵化期和孵化率 219
15.4.1 孵化 219
15.4.2 孵化期 220
15.4.3 孵化率 220
15.5 雏鸟 221
15.6 育雏 222
参考文献 223
第16章 雪鸡生态遗传学 225
16.1 暗腹雪鸡的生态遗传 226
16.1.1 研究地区的环境因子 226
16.1.2 遗传变量 227
16.1.3 遗传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28
16.2 藏雪鸡的生态遗传 230
16.2.1 研究地区的环境因子 230
16.2.2 遗传变量 230
16.2.3 遗传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31
参考文献 233
第17章 雪鸡谱系地理学 234
17.1 藏雪鸡的谱系地理学 235
17.1.1 分布概况和样本采集 235
17.1.2 遗传多样性 235
17.1.3 谱系地理结构 237
17.1.4 种群历史动态 241
17.2 暗腹雪鸡的谱系地理学 242
17.2.1 分布概况和样本采集 243
17.2.2 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243
17.2.3 谱系地理结构 245
17.2.4 种群结构和基因流 250
17.2.5 错配分布和种群扩张 251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55
展开全部

中国雪鸡生物学(精) 节选

第1章 中国雪鸡研究历史 雪鸡属(Tetraogallus)鸟类的研究历史*早可追溯到藏医中的藏药本草书。1840年由帝玛尔 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中记载“肉壮阳,治黄水病、妇科病;其尾翎治妇女病”;《藏药志》记载“药用组织为肉、羽毛;采集加工方式为肉鲜用或晾干研细均可,羽烤焦研细;性味功用为肉滋补、壮阳,治妇女病、癫痫、疯狗咬伤”;《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采收加工上肉鲜用或晾干、研细;羽毛烤焦研细;粪鲜用或晾干;肉味甘、性苦;粪味苦、性凉;肉滋补强身,主治妇科病、癫痫、狂犬病;羽治癫痫、狂犬病;粪治各种肿胀”。 据统计,1840~ 1898年间,进入中国考察的西方人士多达 300余人,考察范围从东南沿海向中国西北、西南腹地延伸,掠夺采集大量动植物标本运往西方(赵铁桥,1991a,1991b)。雪鸡属鸟类分布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也在其考察范围之内。大部分雪鸡及其亚种的模式标本均采自我国的西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 1.1 分类和系统发生 1.1.1 种类分布 雪鸡属鸟类共有 5种,分别是高加索雪鸡(Tetraogallus caucasicus)、里海雪鸡(T. caspius)、暗腹雪鸡(T. himalayensis)、阿尔泰雪鸡(T. altaicus)和藏雪鸡(T. tibetanus),这些种类先后命名于 1811~ 1876年间。中国分布的雪鸡属种类曾经只有两种:暗腹雪鸡和藏雪鸡(Vaurie,1966;沈孝宙和王家骏, 1963;郑作新, 1976,1978)。Potapov(1987)首次记载阿尔泰雪鸡分布于我国;之后,黄人鑫等(1992)报道阿尔泰雪鸡分布于我国新疆北塔山。 在地理分布上,高加索雪鸡、里海雪鸡和阿尔泰雪鸡呈异域隔离分布,各自占据中亚地区单独或若干高大山脉。暗腹雪鸡和藏雪鸡则分布于阿尔金山、祁连山西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西喜马拉雅山和青海湖周围山地(刘迺发等,2013)。 1.1.2 系统发生 Bianki(1898)依据腹部羽毛颜色将 5种雪鸡分为淡腹组和暗腹组两个种组,前者包括藏雪鸡和阿尔泰雪鸡,后者包括暗腹雪鸡、里海雪鸡和高加索雪鸡。关于雪鸡属鸟类的起源地点, Kozlova(1952)认为雪鸡祖先类型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山地的形成过程有关,之后又进一步指出雪鸡祖先的诞生地可能在昆仑山脉的东部和四川山地。Baziev(1978)则认为雪鸡的祖先并非高山鸟类,它们曾栖息于从高加索到中亚广大地区,包括中国中部的丘陵地带;在山地隆升过程中,雪鸡的祖先也随之上升,因此其分布区内各个山脉都有雪鸡分布。Potapov(1992)不赞成上述两种意见,认为雪鸡起源于帕米尔高原、天山和昆仑山。刘迺发(1998)赞成后者的观点,并认为雪鸡的起源地还包括西喜马拉雅山脉。然而*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雪鸡的祖先起源于非洲,并通过中亚大陆扩散至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Stein et al.,2015)。 关于雪鸡属鸟类的起源分化时间, Potapov(1992)根据羽毛、腹色和更新世的环境特征推断雪鸡起源于民德冰期(Mindel glacial period),之后的冰期、间冰期导致雪鸡属种类种系的发生与分化。刘迺发(1998)根据形态特征及历史地理事件认为雪鸡属鸟类起源于大约 35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之后发生种系分化,且高加索雪鸡和里海雪鸡形成于*后的成种事件。Ruan 等(2005)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 b基因测序分析了我国雪鸡属种类的系统发生,进一步证明了刘迺发(1998)关于雪鸡起源时间的观点。 1.1.3 亚种分化 关于雪鸡属鸟类的分类学研究*早见于 Vaurie(1966)、Dementiev 和 Gladkov(1967)的报道,分别记录暗腹雪鸡包括 5个亚种和 3个亚种;郑作新(1976,1978)记录暗腹雪鸡指名亚种分布于新疆; Johnsgard(1988)认为暗腹雪鸡 5个亚种的其中 4个分布于我国;马鸣等(1991)、郑作新(2000)和郑光美(2005,2011,2017)也同意国内分布暗腹雪鸡指名亚种、南疆亚种、青海亚种和西疆亚种的观点。 Vaurie(1966)认为藏雪鸡包括 4个亚种;郑作新(1976,1978)记载藏雪鸡疆南亚种(T. t. tschimenensis)分布于我国;杨岚和徐延恭(1987)将采自云南中甸的藏雪鸡命名为云南亚种(T. t. yunnanensis);Johnsgard(1988)也认为藏雪鸡分化为 4个亚种;郑作新(2000)、刘迺发等(2013)、郑光美(2005,2011,2017)认为藏雪鸡包含 6个亚种。 由于缺乏标本对比和其他证据,阿尔泰雪鸡在我国是否存在亚种分化意见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该种具有亚种分化(马鸣等, 1991;郑作新, 2000);而有些学者认为该种属于单型种(Johnsgard,1988;郑光美, 2005,2011,2017)。本书作者倾向后者的观点。 1.2 生态学研究 雪鸡属鸟类栖息地海拔高,气候寒冷,人迹罕至,因此关于其生态学或生活史的研究记录较少。沈孝宙和王家俊(1963)介绍了我国雪鸡的分类、分布和生态。苏联鸟类学家关于高加索雪鸡和里海雪鸡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些记录多收录于《苏联鸟类志》中(Dementiev and Gladkov,1954)。 1.2.1 暗腹雪鸡 刘迺发和王香亭(1990)在国内首次报道了暗腹雪鸡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内容包括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物、繁殖习性和天敌。常城等(1993)、魏建辉和陈玉平(2004)随后也报道了相似的内容。魏建功(1990)虽然报道了藏雪鸡的繁殖习性和人工饲养,但根据作者提供的照片判断应为暗腹雪鸡。黄人鑫等(1990)也发表了关于暗腹雪鸡生态学和生物学的文章。马鸣等(1991)研究了新疆暗腹雪鸡的生态和繁殖,并建立了生命表。常城等(1993)介绍了甘肃东大山暗腹雪鸡的繁殖和食性,次年报道了雏鸟的发育和换羽过程(常城等, 1994)。Liu(1994)研究了暗腹雪鸡繁殖生物学,包括配对、领域和求偶行为、营巢、产卵、孵化和雏鸟的生长发育,提出降水量是其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Bland 和 Temple(1990)研究了捕食风险对引入美国的暗腹雪鸡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在高被捕食风险情况下,雪鸡不得不利用质量较低的栖息地。 王正已等(1995)介绍了暗腹雪鸡与环境的关系。黄人鑫等(1994)发现天山暗腹雪鸡冬季的食物均由植物组成。闫永峰等(2007)报道了暗腹雪鸡觅食和警戒行为的性别差异。闫永峰等(2008)对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暗腹雪鸡繁殖期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认为人工捕捉、偷猎和气候状况等是限制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1.2.2 藏雪鸡 关于藏雪鸡的生态学研究较少。郑生武和皮南林(1979)描述了青海省尖扎县藏雪鸡的栖息地特征、繁殖习性和夏季食物组成。马森(1997)报道藏雪鸡孵化期 27天,2月龄幼鸟形态接近成鸟。1987~ 1989年藏雪鸡的数量为 187 303只(朴仁珠, 1990)。李佳琦等(2006)研究了藏雪鸡栖息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藏区居民具有给野生动物投食的习俗,因而藏雪鸡更喜欢在寺庙和民居附近活动。史红全(2007)在拉萨市曲水县雄色寺对藏雪鸡的种群生态进行了数年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成体和幼体的存活率及死亡率、幼鸟的性比和扩散等,结果发现幼鸟性比高度偏雄,而种群扩散呈偏雌性模式。普布等(2011)对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藏雪鸡的冬季活动规律和觅食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巫明焱等(2018)利用 MaxEnt生态位模型和 GIS技术对中国境内藏雪鸡的适宜生境及其主导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藏雪鸡的*适宜生境集中在藏南、青海东南部和川西地区。 1.2.3 阿尔泰雪鸡 关于阿尔泰雪鸡的研究记录少且比较晚。黄人鑫等(1991,1992)首次报道了中国的鸟类新记录——阿尔泰雪鸡,并对该种在新疆北塔山的栖息地、日活动规律、食物组成、繁殖习性和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研究。除了中国极西北部之外,阿尔泰雪鸡还见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因此俄罗斯鸟类学家的研究报道较多。Lukianov(1992)报道了阿尔泰山的阿尔泰雪鸡栖息海拔、季节迁移、栖息地点、日活动规律、繁殖和食性。Иpйcoв 和 Иpиcoвa(1991)介绍了阿尔泰雪鸡的栖息地特征、繁殖习性、食物组成和人工饲养等。 刘迺发等(2005)综合分析了中国境内分布的 3种雪鸡生活史对策。在雪鸡属鸟类中,高海拔分布种类的窝卵数、窝雏数虽然低于低海拔分布的种类,但孵化期相对较长且胚胎和幼鸟发育缓慢。原因一方面是高海拔分布的雪鸡要维持低温和缺氧条件下的代谢水平,体温维持所需能量必然增加,繁殖和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相应减少,是对高海拔生态适应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海拔分布的雪鸡通过双亲育雏提高后代成活率是对窝卵数减少的一种适应性补偿。窝卵数与幼鸟存活率、当前繁殖与未来繁殖,以及生殖力与亲代哺育之间的权衡在雪鸡生活史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3 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 李红燕等(2006)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空气干燥法对暗腹雪鸡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暗腹雪鸡染色体数目 2n=78,基本臂数 AF=85,大染色体 11对(包括 Z、W),小染色体 28对。王轮等(1995)以常规方法测定了暗腹雪鸡的血液及其生理参数,其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数在正常范围内,但血液比容较低,红细胞抗力较强;异嗜细胞总数和单核细胞数较高,凝血时间长。姜玲玲等(2013)对暗腹雪鸡和家鸡血液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认为暗腹雪鸡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与其红细胞体积大、红细胞平均容积大和血红蛋白含量高有关。王正已等(1995)、文丽荣等(1996)测定了暗腹雪鸡肌肉中几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其肌肉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家禽(22.21%),但微量元素含量较低。暗腹雪鸡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可高达 24.9%(杨乐等,2015)。 1.4 解剖学 吾热力哈孜等(2001)描述了暗腹雪鸡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特征,其嗉囊容积大,肌胃发达,小肠全长约为体长的 2.5倍,肾脏占体重的 1.2%~ 1.8%,生殖器官不及家鸡发达。郑生武和皮南林(1979)介绍了藏雪鸡屠体和消化道的测量参数。 1.5 人工饲养繁殖 雪鸡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野生雪鸡种群数量稀少且分布海拔高,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自 20世纪 90年代开始很多科研单位开展了雪鸡养殖技术的探索。例如,甘肃省张掖国家*自然保护区(李世霞和魏建辉, 200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阿德才 麦地等, 2004)、甘肃省阿克塞县畜牧兽医站(王加福, 2001)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米来 夏日甫等, 1999)等先后开展了暗腹雪鸡人工饲养繁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摸索实践。又如,西藏大学也开展了藏雪鸡人工饲养与繁殖试验(扎西次仁等,2004)。 吾热力哈孜等(2001)专题报告了雪鸡驯养繁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症、外伤、中毒和鼠害等。马雪莲等(2014)对暗腹雪鸡的胃肠道需氧菌群进行了分析,发现葡萄球菌的分布可能与该物种特殊的生境和食性有关。韩永福等(1997)的试验研究结果说明藏雪鸡的羽毛制剂有显著的促凝血作用。张光天等(1998)比较了藏雪鸡和家鸡羽毛制剂体外促凝血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羽毛制剂均有显著的体外促凝血作用,但藏雪鸡优于家鸡。 1.6 分子生物学 本书作者对我国雪鸡属鸟类的种群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Ruan 等(2005,2006,2010)分别以 mtDNA Cyt-b基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