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21cm 页数: 128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2.4(7.9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4731
  • 条形码:9787030724731 ; 978-7-03-07247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可供历史地理、灾害地理、环境演变、自然地理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教学科研参考,高等院校地理、环境类专业师生和灾害防控、历史、文化遗产部门及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州区自然灾害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量化分析了徽州地区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和空间频次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 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 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 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 得出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 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 揭示了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也能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以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 本书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 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 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历史时期灾害研究的重要性 1
1.2 历史时期灾害研究进展 5
1.3 研究内容与写作思路 11
第2章 徽州地区概况 18
2.1 行政沿革 18
2.2 气候 19
2.3 地形 20
2.4 土壤与植被 22
2.5 水文 23
2.6 徽州文化 24
2.7 徽州古村落 31
第3章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 36
3.1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36
3.2 自然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 37
3.3 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第4章 不同区域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对比分析 49
4.1 时间序列对比分析 49
4.2 不同区域对比分析 71
第5章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因素 80
5.1 自然因素 80
5.2 社会经济因素 95
5.3 对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概括性总结与认识 103
参考文献 107
展开全部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时期灾害研究的重要性   灾害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邱云飞和孙良玉,2009;IPCC,2013;Etingoff,2016;Fearnley et al.,2016)。灾害是自然因素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事件或过程。“灾”是造成损害的现象或原因,“害”是它的结果。自然灾害会极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及其福祉(葛云健和吴笑涵, 2019),破坏交通及房屋设施、威胁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农作物、引发流行病,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伤害,造成国家大量经济损失并破坏社会稳定。根据联合国的报道,全球每年至少有 1400万人因自然灾害变得无家可归,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打击也将有增无减(周驰, 2017)。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89年 12月,第 44届联合国大会将 20世纪*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为应对自然灾害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婧和赵海莉, 2018)。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稳定性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且发生频率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王静爱等,2006)。我国自古就有记录灾害的传统,其具有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的意义(陈桥驿, 1987;Chu,1973;Chen,1987;Sidle et al.,2004;Sigl et al.,2015;Oetelaar and Beaudoin,2016)。通过对古代灾害的研究,不仅可以完整地反映灾害的演变史,而且对今后更精确地分析现代灾害的形成特征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及应用价值(曹罗丹等, 2014;郭涛和谭徐明, 1994;Torrence,2016; Zeidler,2016)。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由自然变异因素和受灾体的脆弱性两个方面所决定,虽然个别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偶然性,但是大量灾害的发生又具有集中性,这就使得灾害的发生有规律可循(李霞等, 2011;梁剑鸣和周杰,2010)。认识这种规律,对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作组报告指出,近期的气候变化广泛、迅速且强劲,变化程度为数千年未见,具体体现为极端高温事件、强热带气旋的占比升高,以及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减少等,这将进一步加剧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其变率、季风降水和旱涝灾害事件的严重程度(樊星等, 2021)。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百年来人类社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打击的频率不断增大,气候变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增强对过去及未来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洪建和孙业红, 2012;秦大河, 2014;高翔, 2016;成爱芳等, 2015)。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联系( Lean et al.,2000;Leroy et al.,2006),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要用到过去几百年乃至更久时期的古气候信息。出于这种迫切需要,高分辨率历史气候序列的重建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过去全球变化”与“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计划的重要内容(楚纯洁和赵景波,2013)。本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利用历史文献重建了大量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变迁过程(刘晓清等,2007;石超艺,2007;贾铁飞等, 2012;潘威等, 2012;赵景波等, 2012;王长燕等,2008;李岩和赵景波, 2010;张冲等, 2011),这对于深入、系统地研究区域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气候系统是过去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累积的结果,探究过去气候变化成因和规律能为人类了解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有益依据(Ge et al.,2016)。探讨过去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为人类社会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历史相似性(葛全胜等, 2013a)。根据葛全胜等(2012,2014,2015)、郑景云等(2005,2010)、方修琦等(2014)的研究,过去 2000年以来区域温度和干湿变化对降水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北半球进入寒冷期,中国气候表现出不稳定的变化状态,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交替发生( Wan et al., 2018)。从元末到清末,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进入*为漫长的一个寒冷期,即明清小冰期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都很高,达到历史时期新的高点(肖杰等, 2018;Lamb,1977;Grove,1988)。小冰期鼎盛期全国除云南、贵州降温不明显外,其余范围普遍出现了低温期,冬、夏季降温均较明显(王苏民等, 2003)。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占主要方面的(刘伟等, 2006)。在过去 2000年我国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是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时期,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肖杰等, 2018)。此外,史料具有“时近则迹真”的特点,明清时期距今较近,史料的可信度较高。该时期记录灾害的官修史料和地方志资料也非常丰富,为灾害研究提供了更加详尽和可靠的历史数据来源与文献参考。因此,以明清时期为时间范围来探讨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   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保存*完整、数量*丰富的区域之一,其境内的西递、宏村古村落于 2000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徽州地区又被列为全国首个跨行政区的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卢松等, 2018)。徽州地区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而这些文化遗址又很容易被各种灾害破坏。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 2020年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洪水,其中黄山市于七月初由于持续暴雨引发了洪水,中心城区屯溪区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镇海桥(屯溪老大桥)在这场洪水中被冲毁。这座老大桥是连接屯溪老街和黎阳古镇/黎阳老街的一个必由通道,既是地标性建筑,又有故事、有文化、有历史,是徽州人的一种情感寄托。所以,自然灾害可以通过破坏古建筑而对文化传承造成影响。古为今用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研究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对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特征有所认识,结合灾害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所处的人文环境,能更好地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从而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此外,徽州地区是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北部山区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徽州地区灾害的分析研究,可以很好地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灾害种类,还是灾害强度,中国历来都是世界上的多灾国家。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人类对灾害的监测与预警能力相较于古代有了极大提高。对古代灾害的研究,不仅可以完整地反映灾害的演变史,而且对今后更加精确地分析、预测现代灾害的形成演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及应用价值(郭涛和谭徐明,1994),可为当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借鉴。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研究,既可以反映当时的古气候信息,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发现当地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起到古为今用、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1.2 历史时期灾害研究进展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缺少可用于研究灾害的历史文献。当前,欧美国家主要通过孢粉、硅藻、植物大化石、湖泊沉积物、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式恢复古气候信息(Sabatier et al.,2012;Dreibrodt et al.,2010;Yu et al.,2010; Schlolaut et al.,2014;Kemp et al.,2012;Wünnemann et al.,2010),从而推测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灾害。 Benito等(2008)通过对西班牙七个江河流域滞留洪水沉积物的放射性碳测年资料的分析,建立了古洪水年代表,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古洪水年代与文献记录中的大西洋盆地在 1150~1290 A.D.、1590~1610 A.D.、1730~ 1760 A.D.、1780~1810 A.D.、1870~1900 A.D.、1930~1950 A.D.、 1960~1980 A.D.及地中海盆地在 1580~1620 A.D.、1760~1800A.D.、1840~1870 A.D.的古洪水事件基本一致。 Lam等(2017)对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热带地区除传统干旱地区外的第四系沉积物取样并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超过三分之二的古洪水事件发生在 100~1000 A.D.之间,其中 80%的洪水为“极端”洪水。 Heusser等(2015)通过对沉积物中花粉的分析,对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早期( 800~1600 A.D.)的干旱情况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 800~1090 A.D.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较为干旱。此外,除了 1130~1160 A.D.的短暂干旱外,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干旱植被的出现与加利福尼亚州其他地方树木年轮和低湖水位记录的干旱基本一致。 Mahadev等(2019)利用河流沉积物的年龄模型计算沉积物年龄并重建过去的水灾事件,发现印度南部地区在整体干旱的小冰期背景下于距今 800~750年时仍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其明显受到当时低压系统和飓风活动的影响。   虽然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科学性,但是所得结果不仅时间分辨率低,仅能从宏观的时间尺度(百年尺度或千年尺度)上来探讨气候与灾害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且研究的灾害种类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水旱灾害方面,而对于其他种类的灾害难以深入研究,如火灾、蝗灾、饥荒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灾害必须借助相关史料记载才可以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灾害一旦离开了受灾体,将失去“灾害”的意义。虽然现代分析技术为研究历史时期的气候演变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手段,但是如果离开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即便知道了过去的旱涝状况,仍然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灾害,也无法得知灾害的等级大小。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史料留存至今,为今天研究历史时期的灾害提供了宝贵资料与数据来源。通过查阅古籍的方式直接获取历史时期的灾害数据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精确度高,可以明确了解具体的灾种及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于分析当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灾害产生的影响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由于拥有丰富、连续的历史文献记载,而被国内外相关研究计划公认为是开展本领域研究的理想区域( Bradley,19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998)。   综合学者们关于历史时期灾害的研究成果,可知:   (1)气象灾害与气候息息相关,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记载的方式整理历史气候资料是我国气象灾害研究与整理工作的重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