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

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92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4.2(7.3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2004
  • 条形码:9787030712004 ; 978-7-03-07120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量、床位利用率以及补偿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初级卫生服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对中医卫生服务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制约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医卫生服务发展与初级卫生服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后,对靠前其他国家发展初级卫生服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研究和借鉴,基于世界卫生服务发展改革理论提出了中医卫生服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中西医发展历史对比 1
一、中医发展简史 2
二、西医发展简史 13
三、结论 22
第二章 中医健康观 25
一、整体观 25
二、恒动观念 27
三、辨证论治观 28
四、阴阳学说 30
五、五行学说 32
六、精气神观念 41
七、西医健康观 44
八、结论 46
第三章 中医健康技术 47
一、中医饮食健康技术 47
二、中医睡眠健康技术 51
三、中医运动健康技术 60
四、中医音乐健康技术 68
五、中医情志/心理健康技术 74
六、中医起居健康技术 80
七、中医环境健康技术 84
第四章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 88
一、中医学对人体构造的认识 88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 96
三、西医学的人体构造 99
四、结论 101
第五章 中医健康干预技术与措施 102
一、中医影响健康因素的辨识 102
二、中医损害健康途径辨识 110
三、中医学对人体失衡状态的分类 111
四、中医对人体失衡状态的技术干预 113
第六章 中医医疗保险补偿情况分析 128
一、河南省某市医疗保险对中医住院补偿情况分析 129
二、河南省某市不同中医医疗机构级别住院费用补偿的分析 135
三、河南省某市医疗保险对中西医补偿差异情况对比分析 142
四、河南省某市医疗保险对中医疗法的补偿研究 150
五、河南省某市补益类中药品补偿情况分析 160
六、河南省某市医疗保险对6类中药品的补偿研究 167
参考文献 176
后记 186
展开全部

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 节选

**章 中西医发展历史对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我国面临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坚持问题和需求双导向,*大限度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中医药具有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的特点。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的独*作用,以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云计算、物联网提供了很好的技术运用条件,也必将推动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 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了这样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卫生技术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特定知识体系的统称,包括药物、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疗方案、医学信息系统、后勤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体系等,或者泛指一切用于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及促进健康、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技术手段。因此,中医健康技术泛指一切用于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及促进健康、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技术手段。它应涵盖为满足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亚健康人群的疾病防控及患病人群的治疗、康复、防复发等卫生服务需求所提供的中医药卫生服务技术,具体包括中医健康观、中医健康服务技术、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及中医健康干预措施。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行为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等)。有大量文献证明中医药健康技术在预防疾病、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亚健康状态的人们熟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及身体经络穴位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可随时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保健活动,如主动采用八段锦、五行音乐疗法、背部循经推拿法、膳食疗法、子午流注图、阴阳循行等中医健康技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真正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调节自身脏腑的“气、血、阴、阳”,从而有效缓解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本书通过梳理中医发展历史,整理中医健康技术内容,同时兼顾与西医做对比,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对中医补偿的情况,帮助人们了解中西医学的不同发展历史,了解中西医健康技术异同,拓展自己的医学知识视野,并通过中西医对比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医和西医健康干预措施的优点、缺点,有利于人们选择*佳的就医方式;通过书中介绍的中医健康技术知识,帮助人们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获得健康;同时通过中西医医疗补偿差异,对完善我国中医健康技术服务的医保政策,促进中医健康技术服务与管理的发展及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与提高做出贡献。 一、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经历千年的历程,晚清以前,中医始终居于中国医学的主导地位。 中医伴随中华文明的产生而出现,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多与医药有关,如“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我国**部医学理论著作为《黄帝内经》。中医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相应,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医药经验的积累,经过理论总结形成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特有的认识规律和完整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商周时期的医学 我国商代已有管理疾病的小臣,既治病又从事医疗管理工作。周代在商代基础之上建立的医政组织由医师(众医之长,掌管国家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卿士大夫疾病治疗)、士(治病医生)、府(掌管药物、器具和会计事务)、史(掌管文书和医案)及徒(专供役使)等构成;已有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并且宫廷已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反映出周代医学的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 (二)秦汉时期的医学(公元前221~公元220 年) 我国科学文化发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就。从战国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到秦代的“焚书坑儒”,独尚法家,再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独*的历史环境,医学发展也出现了高潮,在长期的积累下,产生了《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医书,构筑了中医学术的基本模式——理、法、方、药体系,在后世的千百年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科临证实践,而且这种学术体系从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直完整地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其本质是理、法、方、药的基本内容不是建立在实证的结构认识基础上。这种体系强调顺应自然,重视中和,相对而言不主张改造、征服自然和个别因素的独立性,所以在实践中,保守的诊疗内容突出而显著,这在养生、预防、诊断、治疗、用药、针灸、制药等各方面都有表现。中医的各种诊法和辨证方法因为不是建立在结构性自然观和受控制实验的基础上,所以,在应用过程中无法制定出严格而准确的统一标准。各种治则、组方原则和药性概念也都由于非实证而难以用实证方式给出检验。 (三)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公元266~907 年) 这是我国君主制社会上升时期。中国此期历史既经历战事连绵、动荡分裂,也有全国统一和政权集中、社会稳定的阶段,尤其隋唐时代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儒、佛、道并兴的格局,也有玄学流行,都对医理和诊疗技术产生了一定作用。医药理论得到比较系统的整理,代表作有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等。注重应用、以记述经验之方为主要内容的方书大批出现,世族大家、朝廷和诸王府竞相收藏秘方并编撰实用方书,临证医学代表性书籍有葛洪的《肘后救卒方》、陈延之的《小品方》、范东阳的《范汪方》、姚僧垣的《集验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临床医学逐渐专科化,相继产生外科、伤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等现存*早的专科著作。唐太医署也有明确分科。隋唐两朝,政府开始组织专人编撰医学专著,其中《诸病源候论》和《新修本草》*负盛名,《新修本草》作为国家药典颁布全国,比欧洲著名的《纽伦堡药典》早了800 年。随着丝绸之路和东亚及东南亚海路的利用,中外医学交流日趋频繁。 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43 年)开始了政府创办学校式的医学教育。隋唐设置太医署(国家医疗机构,也是医学教育机构),内设太医令、丞、医监、医正、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且具有一定规模,到唐朝太医署,已有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医学教育分成医学和药学两部分,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故等管理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医学教育分为4 科,即医科(下设5 个专科,体疗学制7 年,少小学制5 年,疮肿学制5 年,二目口齿学制4 年,角法学制3 年)、针科、按摩科和禁咒科,有月、季、年的考核制度,“9 年无成者皆退从本色”。唐朝除了在首府设立太医署,各州、府也建有地方性学校,甚至在诸县设人管理“医药陈设之事”,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家传师承在此时也很兴盛。隋唐医事制度有三个系统,一是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二是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三是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和地方医疗机构。地方上在京兆、河南、太原等府、州、县设医学博士,既以“百药救民疾病”,又在助教协助下教授学生;医学生还有在州境内巡回医疗的任务。 (四)从宋朝到元朝(公元960~1360 年) 此时我国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得到了强化,中国封建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宋朝农业和手工业显著进步,商业繁荣,纸币出现,行会产生。经济的发展使科学技术获得突出进步,具有世界意义的我国古代发明——活字印刷术为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指南针发展了航海业,为宋代香料药物的进口和应用提供了方便。中外医药交流非常频繁,尤其大量香药的进口丰富了中医治法,扩大了治疗范围。 宋朝发展了文官统治,重视文士的培养和选拔,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京师设有国子监、太学、律学、算学、医学等各类教育,以培养各类人员。大量培养文士的结果,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其中一部分文士进入医学队伍,使医学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对医药理论的发展或临床经验的总结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故此从宋朝起便有“儒医”之称。很多文学家、政治家通晓医术,如王安石、苏轼、沈括;而许多名医自身即是儒学大家,如朱耾、朱震亨、戴启宗。在意识形态领域,宋朝的“理学”与“心学”的争论对医学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促进了医学界对五运六气理论的探索,并对中医病因、病机、养生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宋、金、元时期,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均设有较完整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医事制度和法规。宋朝不仅把医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立体系,还将其纳入国家官学系统。宋朝医政机构健全,强化了医事管理,设立翰林院(后改为医官局)专司医药行政,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管理医药事务,使医药行政和医学教育分立开来。医学分科*多时达到13 科,后归为10 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书禁、针灸)。翰林医官须在40 岁以上,经过各科专业考试合格后才能任用,成绩优秀者留任翰林院,其他则为医学博士或外州医学教授。后又将医官考试对象扩大到外州各地的民间医生,医官按实际水平升迁罢黜。各地州郡均设医官,并有相应的考试规则。 太医局从太常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医学教育机构,实行著名的“三舍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成绩合格可逐级上升,特别优秀者可以越级。太医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轮流去为各类学生和士兵看病,发“印历”,用以记载治疗经过和结果,考试采取私试与公试相结合,1 个月1 次私试,1 年1 次公试。医学校被置于国子监的管辖之下,其行政组织、学生待遇一概“仿太学立法”,从而使医学校**次纳入国家官学系统。除中央太医局,1061 年后地方医学也渐兴起,各州郡都设医学博士教习医书,其规章多循太医局。 1069 年,王安石变法,药物购销由国家管理,汴梁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上**所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太医局熟药所”(后改为惠民药局),由于其制售的成药具有服用方便、便于携带、易于保存和较为有效等特点,深受医家和患者欢迎。 校正医书局为中医药文献的保存、传播做出重大贡献。朝廷还组织专人编撰出版了许多名著,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宋朝建立的药局对中成药的推广、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兴盛,解剖学图著《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脉学专著《脉诀》《诊家枢要》,验舌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及脉象图、舌象图,本草学专著《证类本草》《珍珠囊》相继问世,对《伤寒论》的各种整理研究和注释使其学术地位日趋提高,金元一家学说的形成更补充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临床各科发展成就较为突出,其中危亦林的悬吊复位法是伤科的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