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A纪实译丛: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015896
- 条形码:9787509015896 ; 978-7-5090-1589-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A纪实译丛: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 本书特色
◎三姐妹的命运抗争,时代悲歌中的女性力量 她,曾在巴黎经历开放的生活和启蒙教育,但回到美国后,她的生活几乎变成了毫无喘息之机的无限循环:怀孕、分娩、康复。对她而言,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变成了艰巨的考验,以至于要有英雄气概才能经受。 她,渴望爱情,渴望家庭,人生目标是做个贤妻良母,曾努力追求过自己的幸福,但她的生命因为生育戛然终止在25岁,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眼泪、悲伤、抵抗都再也不会有人知道。 她,虽为总统的女儿,却因为黑奴出身无法拥有自己的身份。为了获得自由,她挑战社会惯例和种族规范,大胆地假冒成了生而自由的白人女性,代价是:她需得隐姓埋名,终身忍受一种奇绝的孤独。 人生教会她们,女性在这个世界上有多么不堪一击。无论是爱情、善意、身体,还是教育、阅读、写作,都不足以柔化父权制那异常粗砺的边界。她们,是否能够重建自我,寻找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黑皮肤、白面具,伪造新身份的故事 在杰斐逊的时代,黑人需得“假冒白人”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但是直到今天,每年还有35000 到50000 名黑人要跨越肤色的分界线转换族裔,为自己编造白人身世和谱系的说辞。“白人手里拿着钥匙,其他人则被锁在门外。”对于人的偏见与歧视,仍存在于现在的美国,甚至整个世界。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复杂面向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以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而闻名于世,他是美国人民心中的“国父”,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但在蓄奴制问题上,他却是虚伪和冷漠的,作为父亲和丈夫,他在教育理念和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也令人震惊。他一方面坚持主张女性拥有所谓的“天生平等权”,同时又认为,女性服务男性的义务是与生俱来的。当杰斐逊用他的人生余热创办一所大学作为自己的纪念碑时,却从没想过让聪明活泼的外孙女们坐进大学的课堂。 ◎层层深入的侦探笔法+丝丝入扣的历史考据 作者凯瑟琳·柯里森是一位历史学者,多年来一直教授殖民地历史、美国革命史、妇女史以及性别史课程。此书虽为学术研究之作,但读来却毫不晦涩难懂,既有非虚构的纪实笔法,又有侦探小说般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关于杰斐逊的黑人小女儿哈丽特·海明斯,柯里森为了找寻到她隐姓埋名后的真正身份,耗时多年,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仔细调查了58个名叫哈丽特的人,使得*后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也磕磕绊绊地遇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故事,并了解到许多普通人的故事。
A纪实译丛: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 内容简介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有三个女儿——两个自由的白皮肤女孩,一个被奴役的黑皮肤女孩。在初获独立的美国,这三个女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们的故事精彩非凡,却很少被人讲述。 大女儿玛莎曾在巴黎接受开放的教育,渴望独立与自主,却早早地被套上“主妇”的身份,生育了12个孩子,一生都活在父权制的下;二女儿玛丽亚敏感又顺从,一直试图活成父亲和丈夫理想中的样子,践行着所处时代规定的得体的女性行为,*后却在“成为母亲”这一女性专享被认可的使命中耗干了身体;黑皮肤的小女儿哈丽特在种植园中长大,为了获得“自由”,不得不隐姓埋名,转换肤色阵营,假冒成白人女性沉默地活着,终生忍受孤独。 通过层层深入的侦探笔法、丝丝入扣的历史考据,作者为我们重新讲述了这三位女性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如今回望她们,这些故事促使我们去追问:这么多女性的人生、天赋和激情,为什么被从美国的历史中抹除了?经历过两百多年为独立自由的奋斗,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偏见为何依旧强有力地控制并分裂着美国人?"
A纪实译丛: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 目录
引言
第1章 蒙蒂塞洛初现
第2章 远赴巴黎
第3章 学校生活
第4章 家人团聚
第5章 转变
第6章 重做美国人
第7章 弗州娇妻
第8章 哈丽特的蒙蒂塞洛
第9章 启蒙之家
第10章 远走高飞
第11章 改头换面
第12章 传承遗韵
致谢
参考文献
注释
A纪实译丛: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 节选
引言 1789 年夏 巴黎的这个周末看似平静。入夏几个月来,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不祥的气氛。乡下农民骚乱的消息传进城来,巴黎人忧心忡忡地看着国王一直忙于部署防卫。这个夏天,政治骚动也震荡着巴黎:平民要求加入新组建的国民议会,国王、贵族和主教们却断然拒绝。不过,路易十六国王*终显然是向民众的意愿低头了,他做出了让步,一场危机似乎已经逆转。这天,托马斯·杰斐逊的马车驶过街道,这位驻法国宫廷的美国公使坚信“胜利……业已达成”,国民议会“具有完全的、不容置疑的独立性”。 然而,杰斐逊有所不知,恰好就在这天,恼火的贵族逼迫国王收回了成命。杰斐逊事后回忆道,“巴黎人大约在一两点钟时获知这一改变”,于是这座城市又开始纷乱不安起来。经过优雅的路易十五广场(如今的协和广场)时,杰斐逊吃惊地看到,广场一侧站着300名全副武装的德裔、瑞裔护卫队。另一侧聚集着愤怒的人群,他们“爬到一大堆石块上,或者蹲在石垒后面。广场上堆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本是要修一道通向广场的桥”。杰斐逊发现自己来到了*危险的地方。他刚从那里经过,人群的愤怒就爆发了,人们开始向骑兵投掷石块。前几排德裔护卫策马冲向人群,但遭到了顽强的反击。护卫队中有一人殒命,他们便放弃了广场。杰斐逊在回首此事时意识到,那正是“全面起义的信号”。两天后,也就是1789年7月14日,另一群巴黎人冲进了巴士底狱,武装自己,投入战斗。 从1784年起,杰斐逊就住在巴黎。在他的妻子芳年早逝后,国会请求他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与大英帝国进行和平谈判,他就像溺水的人抓住绳子一样,抓住了这一任命。他趁机逃离那些铭刻在家乡蒙蒂塞洛(Monticello)风景中的痛苦回忆,带着12岁的女儿玛莎(Martha)横跨大洋来到法国。三年后,玛莎的妹妹玛丽亚(Maria)跟来团聚,与她同行的是女奴萨莉·海明斯(Sally Hemings)。 早在1789年夏天那个命运攸关的时刻来临之前,巴黎就已经改变了他们每一个人。法国大革命的温和派绞尽脑汁地构想政府改革理念,他们找到杰斐逊,鼓动由他牵头举办一些研讨会,因为众人景仰他对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巴黎也教他学会了欣赏法国贵族的假发和优雅的丝绸时装,他也在这里爱上了法国的艺术、建筑、家具和书籍。玛莎也像父亲一样,对政治极感兴趣。她的帽子上戴着革命的徽章,德·拉法耶特将军(General Lafayette)骑马走过巴黎街道时认出她并向她脱帽致意,惹得她的朋友们羡慕不已。甚至小玛丽亚也变了。起初她被留在弗吉尼亚,当杰斐逊写信让她来巴黎团聚时,她并不情愿。但是,到了巴黎以后,这个九岁的女孩变了,她已经对巴黎的美景完全习以为常。等全家人回到弗吉尼亚,在返乡**站的诺福克看到战后的断壁残垣时,她哭得声泪俱下。萨莉·海明斯学会了打理杰斐逊的丝绸衣物和亚麻床单,还有他女儿的时髦衣物。她还学会了法语。在这个法国历史(以及杰斐逊家庭史)上的关键时刻,她学到了能挣钱的本领,也看到了过上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与她在弗吉尼亚所熟悉的奴隶生活截然不同。 然而,1789年秋,她答应与杰斐逊及其女儿们同行,乘“克莱蒙特号”船回到弗吉尼亚。但是,等待他们的会是个怎样的国度?新当选的总统乔治·华盛顿组建了政府,他面临的挑战是,要将宪法中写在纸面上的政治制度转化为一个能高效运作的政府,问题多多,首先便是决定宪法的开篇之语“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这一表述中包括哪些人。在这个革命年代,独立不光涉及一个不受君主关系约束的国民政府,也意味着个人的自决权。但是,谁有资格来主张这种权利呢?更具体地说,美国革命可能会带来哪些改变?尤其是对女性、自由黑人以及奴隶来说,意味着什么前景? 当杰斐逊一行启航回家后,他们会分别以大相径庭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但巴黎给他们所有人都打上了永不磨灭的烙印,塑造着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并影响着他们此后做出的选择。
A纪实译丛: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 作者简介
作者:凯瑟琳·柯里森(Catherine Kerrison,1953—),历史学博士,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殖民地历史、美国革命史以及妇女和性别史课程。她的第一本著作《笔的诉求:美国早期的南方女性及其智识生活》(Claiming the Pen: Women and Intellectual Life in the Early American South)获美国教育史学会杰出著作奖。 译者:吴秀杰、白岚玲,合译有《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等;吴秀杰另有译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等。 丛书主编:林鹤,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后留校任教,之后转为自由作者。著译作品有《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流水别墅传》《水晶之城:窥探洛杉矶的未来》《包豪斯》《世纪风格》《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6.7¥45.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9.2¥45.8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13.8¥32.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8.1¥39 -
茨威格读书随笔
¥37.4¥68 -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23¥59 -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
¥24¥59 -
瓦尔登湖
¥9.7¥39 -
川端康成经典辑丛:舞姬·再婚者
¥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