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作者:王慷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471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01.6(7.0折) 定价  ¥2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40338
  • 条形码:9787030640338 ; 978-7-03-06403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既是林下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参考书,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类或生物类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参考书,林业、农业、园艺园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经济动物养殖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海关、商品检验、邮政、交通、防疫、卫生、建筑、轻工和旅游等部门人员该书全面深入呈现林下经济的概念和特点、理论基础、关键技术构建等,用遍及中国各省市重点案例,展现林下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汲取其他前期相关出版物精华的基础上,提升该领域理论和实践层次。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概念、属性、构建的关键内容和分类模式,以及国家和地方对林下经济的政策和指导方针。基于理论探讨与实际需要,按四大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分若干不同模式,列举大量典型案例,分章节介绍中国各地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物种组成、构建模式和产生的效果/效益。旨在激发使用者,特别是生产经营线的读者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绿色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创、共享、共赢,促进绿水青山美好蓝图的构建。 本书既是林下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参考书,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类或生物类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林业、农业、园艺园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经济动物养殖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使用,部分内容也可供海关、商品检验、邮政、交通、防疫、卫生、建筑、轻工和旅游等部门人员参考。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目录

目录
**篇 理论篇
**章 林下经济概要 3
**节 资源植物/植物资源 3
第二节 非木材林产品 6
第三节 混农林业/复合农林生态系统 12
第四节 立体农业 21
第五节 立体林业 27
第六节 林下经济 30
第二章 林下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属性 43
**节 理论基础 43
第二节 空间利用立体性 48
第三节 物种配置多样性 50
第四节 效益功能集约性 51
第五节 产业结构复杂性 52
第六节 管理服务广泛性 53
第七节 产品结构市场性 54
第三章 林下经济的政策与指导 56
**节 林下经济的政策 56
第二节 林下经济的指导 66
第四章 林下经济建设的关键内容 69
**节 物种结构 69
第二节 空间结构 77
第三节 时间结构 79
第四节 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 82
第五节 技术结构 84
第五章 林下经济的模式分类 86
第二篇 模式篇
第六章 林菌模式 93
**节 概述 93
第二节 竹荪 94
第三节 羊肚菌 97
第四节 灵芝 101
第五节 香菇 104
第六节 大球盖菇 107
第七节 灰树花 110
第八节 典型案例 120
第七章 林药模式 124
**节 概述 124
第二节 重楼 125
第三节 黄精 130
第四节 天麻 136
第五节 三七 143
第六节 人参 154
第七节 黄连 162
第八节 铁皮石斛 167
第九节 益智 172
第十节 砂仁 177
第十一节 板蓝 181
第十二节 萝芙木 185
第十三节 枸杞 189
第十四节 草珊瑚 194
第十五节 白及 199
第十六节 白术 203
第十七节 刺五加 207
第十八节 其他案例 210
第八章 林菜模式 214
**节 概述 214
第二节 魔芋 215
第三节 蕨菜 227
第四节 云南楤木 229
第五节 野生蔬菜林下种植 232
第六节 典型案例 235
第九章 林苗模式 239
**节 概述 239
第二节 云南油杉 239
第三节 云南樟 241
第四节 清香木 243
第五节 黄连木 244
第六节 麻栎 246
第七节 棕榈藤 248
第八节 典型案例 252
第十章 林料模式 254
**节 概述 254
第二节 草果 254
第三节 典型案例 264
第十一章 林茶模式 265
**节 概述 265
第二节 林下茶叶种植技术 269
第三节 典型案例 272
第十二章 其他林下种植模式 276
**节 林粮模式 276
第二节 林油模式 281
第三节 林花模式 287
第四节 林竹模式 289
第十三章 林禽模式 293
**节 概述 293
第二节 林下养鸡 295
第三节 典型案例 296
第十四章 林畜模式 304
**节 概述 304
第二节 林下养猪 305
第三节 典型案例 307
第十五章 林蚯模式 311
**节 概述 311
第二节 林下蚯蚓养殖 313
第三节 典型案例 315
第十六章 其他林下养殖模式 319
**节 林蜂模式 319
第二节 林渔模式 327
第三节 林饲模式 330
第四节 林下特种动物养殖 344
第十七章 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 348
**节 野生蔬菜采集与加工 348
第二节 食用菌采集与加工 356
第三节 野生果类采集与加工 361
第四节 竹类资源采集与加工 364
第五节 色素植物采集与加工 373
第十八章 森林旅游 378
**节 基本概念 378
第二节 森林旅游的产生与特点 388
第三节 森林旅游的活动地域和类型 391
第四节 森林旅游的发展与价值 394
第五节 典型案例 398
第十九章 森林康养 399
**节 基本概念 399
第二节 森林康养的作用和产品分类 402
第三节 森林康养的政策与指导 405
第四节 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 410
第五节 森林康养与“五感”体验 413
第六节 森林康养的类型 422
第七节 国外森林康养的发展 429
参考文献 433
展开全部

林下经济的理论与模式 节选

**章 林下经济概要 林下经济与资源植物、非木材林产品、混农林业、立体农业和立体林业等的起源、属性及构成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立体农业、混农林业等模式的现代发展方式。为深入理解林下经济,首先需要理解其他相关概念。 **节 资源植物/植物资源 一、资源植物/植物资源的概念 *早提出植物资源概念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在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会上,吴征镒( 1983)提出了“对人类有用的植物总称为植物资源,而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就是经济植物”的论述,并将植物资源分为五大类别(食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源、保护和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种质资源),每类又细分为若干类。而Wickens(1990)认为经济植物是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直接有用的植物是指满足人类或家畜需求并维持其生存环境需要的植物;间接利用的植物是指可被培育用于工业,或保护环境,或被用于观赏等特殊用途(如花卉,文化型的头饰、耳饰、服饰等)的植物。Wickens(1990)从经济植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与其他学科联系角度,对经济植物概念作了充分的阐述。 此后,随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资源植物/植物资源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学者赋予了资源植物/植物资源更广泛的含义。 资源植物是一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而未形成商品生产规模的植物(刘胜祥,1994)。 植物资源就是以植株的全部或部分器官或组织以及包括上述器官或组织内所含有的物质,作为农产品、轻纺工业、医药、化工等资财的来源(何明勋,1996)。 植物资源是指一切能提供物质原料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可利用的植物。广义的植物资源可包括农林栽培和野生可利用的植物,但通常所指的是野生的原料植物,即植物资源学的研究更倾向于野生植物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姜彦成和党荣理,2002)。 野生植物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人文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野生植物的总和(戴宝合,2003)。 植物资源是可以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一切植物的总称(王振宇,2006)。 植物资源是地球上或生物圈内一切植物的统称。狭义地,植物资源指经过人类生活或生产实践活动,筛选出来的某些植物种类,可为人类提供各种原料,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生产价值的再生资源(王振宇等,2007)。 植物资源为自然资源的一大类群,包括农作物和森林、草原、草场及草地等中的高等植物,以及苔藓和真菌等低等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而资源植物则指具有开发利用潜力,但尚未被完整(或定向)地开发而形成有规模商品的植物(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8)。 植物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人文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植物的总和(杨利民,2008)。 植物资源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植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植物和一些珍稀濒危植物,是一种生物资源(杨期和,2009)。 资源植物是指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一切植物的总称。不仅包括野生植物资源,也包括一些栽培植物(王慷林和李莲芳,2014)。 二、资源植物学/植物资源学 资源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资源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植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即资源植物学/植物资源学。 资源植物学是应用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基础领域,由于上述资源植物/植物资源定义的限制,其研究对象不是所有植物,而往往只包括目前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或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 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全世界都较为关注的问题。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永续利用的基础,而合理的利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护。资源植物学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偏重利用(早期的概念)阶段,到现在兼顾保护的范畴,展现了一个学科发展的历程。 植物资源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需要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内容包括有用植物的分类、分布、引种驯化,植物有用物质的性质与形成、积累、转化的规律及其提取和工艺加工条件,一定地区内植物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及其开发利用等(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 植物资源学是应用植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资源植物的分布、分类、引种驯化;资源植物中有用物质的性质,形成、积累、转化的规律及其提取和加工的工艺;一定地区的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开发利用及其保护的一门学科(刘胜祥,1994)。 资源植物学的研究内容是资源植物的类型和分布,植物资源的理化成分和经济价值,以及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何明勋,1996)。 植物资源学是研究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时空变化、利用价值、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学科(姜彦成和党荣理,2002)。 植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科,是植物学向应用领域拓展,并与化学、农学、药学、食品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研究和挖掘各种有用植物,集应用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于一体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对人类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资源,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植物资源的用途和利用方法,研究重点是野生植物资源(戴宝合,2003)。 植物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森林中一切有生态、经济价值的植物,其重点是森林非木质植物资源,如山野菜植物、饮料植物、浆果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香料植物、淀粉植物、甜味植物、色素植物、农药植物、能源植物及树脂树胶植物等(王振宇等,2007)。 植物资源学:研究资源植物的分布、分类、引种、驯化,资源植物中有用物质的特性及形成、积累和转化的规律,以及开发利用、保护与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需求关系的学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8)。 植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是植物学向应用领域拓展,并与植物化学、分类学、中药学、生药学、食品学、生态学、农学等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用途、品质、贮量、利用方法、产品开发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杨利民,2008)。 植物资源学是以植物资源为对象,研究其用途、功能、种类、生物学特性、内含有用物质的性质和数量、形成分布、转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途径及有效保护措施的学科(杨期和,2009)。 资源植物学是研究资源植物的分类分布、引种驯化、理化成分和经济价值,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门学科(王慷林和李莲芳,2014)。 此外,学科的发展导致其研究范围更为精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植物学不同的分支学科,如资源生物学、食用植物资源学、野生植物资源学、中药资源学、苗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药用植物资源学)、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学、蜜粉源植物学、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等(周荣汉,1993;何贤港,1995;张康健和王蓝,1997;陈焕亮和卢晓东,1998;郑汉臣,1999;王振宇,2003;刘仁林,2003;潘凯元,2005;李景侠和康永祥,2005;曹家树和秦岭,2005;杨世海,2006;周秀佳等,2007;胡成刚,2007;郭巧生,2007;李先源,2007;王德斌等,2008;何本鸿和朱敏英,2009;周宜君,2009;初正云等,2010;江连洲,2011;陈会勤,2011;刘奕清和夏晶晖,2011;童丽丽,2013;冯志坚,2013;祝峥,2017)。 民族植物学作为资源植物学/植物资源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方法,对特定民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王慷林和薛纪如,1990;Piper,1992;王慷林等,1993,2000;Martin,1998;裴盛基和龙春林,1998;Wang et al.,2000,2005;陈重明等,2004;裴盛基和淮虎银,2007;吴旭,2010;郑希龙等,2012)。 三、林下植物资源 与林下经济关系*为密切的是林下植物资源。 什么是林下植物资源?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地,林下植物资源指生长于森林林分主林层或乔木层以下的森林植物资源,即除去乔木以外的森林资源的总和,包括林地、林木,以及其空间范围内,除木材以外的非木材植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所需的自然环境因素。 而狭义地说,林下植物资源仅是指森林范围内除木材外的非木材森林植物资源,包括林果、林药、花卉、真菌、苔藓,以及野生蔬菜等。 第二节 非木材林产品 一、非木材林产品的概念 1954年第四届世界林业大会提出把“林副产品”一词改为“非木材林产品”(non-timber forest product,NTFP),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NTFP亦被称为非木质林产品(non-wood forest product)、林副产品(minor forest product)、多种利用林产品(multi-use forest produce)、林特产品(special forest product)等,不同时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Wang et al.,2001;王慷林等,2002a)。 一切从森林中收获或来自森林的非木材的生物资料称非木材林产品(de Beer and Mcdermott,1989)。 非木材林产品是除木材外来自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资源,包括水果、坚果、树脂树胶、药材、香料、野生生物及其产品、染料、观赏植物(如竹子和棕榈藤)等原材料(Peters,1994)。 非木材林产品特指来自森林的非木材植物产品,如果实、种子、枝叶、树皮、树胶等(Murali et al.,1996)。 非木材林产品是在森林中或任何类似用途的土地上生产的所有可以更新的产品(木材、薪材、木炭、石料、水及旅游资源不包括在内)(Tan,1996)。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