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作者:石培华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3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255991
  • 条形码:9787503255991 ; 978-7-5032-559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本书特色

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专著已经有很多,本书的创新和价值在于,放在 整体发展特别是乡村伟大变革的大背景下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放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下谋划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战略及路径措施。希望通过研究总结和分享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功模式和经典案例,展示美丽中国的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内容简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非常大、业态类型非常丰富、发展速度非常快、创新非常活跃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体系,成为全面展示中国乡村巨变的生动窗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乡村旅游功能价值更加凸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和新引擎,是共同富裕共享幸福的新载体。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系列丛书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分为六章:首章中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概念演化与发展历程,将我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1.0、2.0、3.0、4.0四个阶段。第二章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总结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四轮驱动”模式,乡村旅游在乡村五大振兴中的五大钥匙引擎功能,提出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战略工程。第三章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模式特征,从不同空间维度和客源视角,研究梳理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模式。第四章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资源类型模式特征,根据有独特卖点的核心吸引物可以大致用十个“风”分为五类。第五章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传统基因与人文精神,探索解读我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密码。第六章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典型案例模式解读.剖析典型案例的做法经验和成功密码,总结乡村旅游的成功规律。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目录

**章 中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概念演化与发展历程
**节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概念体系
第二节 乡村旅游1.0:起步探索阶段
第三节 乡村旅游2.0:快速发展阶段
第四节 乡村旅游3.0:转型提升阶段
第五节 乡村旅游4.0:开拓创新阶段
第六节 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政策措施演变

第二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节 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模式与基本经验
第三节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独特机遇和发展的未来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和未来发展中的功能地位
第五节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第三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模式特征
**节 中国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特征
第二节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与模式特征
第三节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聚集区布局与模式特征
第四节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布局与模式

第四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资源类型模式特征
**节 风景风光乡村旅游
第二节 风貌风情乡村旅游
第三节 风物风味乡村旅游
第四节 风创风尚乡村旅游
第五节 风土风象乡村旅游

第五章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传统基因与人文精神
**节 中国农耕文明和农耕社会
第二节 中国乡土情结与乡土依恋
第三节 中国山水传统与桃源梦想
第四节 中国的乡土文化与民俗节庆
第五节 中国乡土智慧与乡土精神

第六章 中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典型案例模式解读
**节 四川成都乡村旅游
第二节 浙江湖州乡村旅游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
第四节 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
第五节 天津蓟州区乡村旅游
第六节 黄山西递、宏村乡村旅游
第七节 云南大理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节选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系列丛书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农村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面貌大大地改观,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等都大幅度提高。1981-1982年是包产到户普遍发展的时期,并从包产到户转变为包干到户。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把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变成农民的家庭经营,把集体生产单位还原为家庭生产单位。家庭经营的实行,是农村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开始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瓦解的过程。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为农村改革顺利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其中,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农户成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政府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同时开始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高效益的观光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观光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一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观光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经济界人士普遍寄予厚望的汽车、城市房地产,由于远远超越了现阶段大众的经济承受力,加之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的支持,虽然短暂火爆,但终归有价无市。而观光农业旅游却因其开发项目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优惠。城市周边农村地带正是基于这种地缘加血缘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纷纷进入,可能成为下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不少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已基本达到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条件。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我国8亿农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0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解决了温饱,部分地区向小康生活迈进。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52年的50.5%、20.9%和28.6%调整为1998年的18.0%、49.2%和32.8%。一些“瓶颈”产业如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等的紧张状况得到基本缓解。各产业全面发展,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供应充足。  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其经济功能和促进对外开放功能得以较好释放。国内居民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开始发展起来。国内旅游方面,游客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状况。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闽粤、江浙及其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较高,积累了强大的出游势能,如有触发的条件,则完全可能迅速释放,出现国内旅游热潮。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国内旅游前景广阔,势不可当。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七天假期,国内旅游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际环境趋向宽松,入境旅游人数逐渐增多。随着各国竟相推行开放政策,国际政治、科学、文化联系和交流活动增加,公务旅游和团体旅游增多。还有世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们渴求看到未受破坏的空旷开阔的海滨、湖滨、山林和其他幽静的环境,加之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对历史、对世界的兴趣增强。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时间缩短,成为世界各地的普遍现象,加之人均寿命的普遍延长,人们的余暇时间也将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出国旅游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  ……

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 作者简介

  石培华,博士、教授(A1岗)、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创始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全国旅游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负责执笔人,一、二、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组长,起草系列国家发展旅游文件、全国旅游厕所革命方案、全域旅游文件、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宣言报告等。在《南开管理评论》《宏观经济研究》《旅游学刊》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主持各类旅游规划200余项,获省部级奖10余项,2020年被评为南开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全校10名)、2021年南开大学社会实践十佳导师。    黄萍,博士、二级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旅游大数据可视化研究团队”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现任中国气象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公共气象服务协会专家委员会旅游气象专家、四川省旅游信息化与应用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数字文旅、气象旅游等研究。已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各级政府委托课题60余项,其中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与文化失忆实证研究”结项鉴定“优秀”。在《旅游学刊》《思想战线》等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4本。8项科研及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    杨旭,2018级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2021年3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参与编制各类旅游规划和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6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    穆怀彦,2018级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2021年3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参与编制各类旅游规划和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文章6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    徐进,2021级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