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78.5(7.5折) 定价  ¥2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1527
  • 条形码:9787030701527 ; 978-7-03-07015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靠前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的第五卷,是咨询项目的课题“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分为课题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课题综合报告就西北七省(区)及不同生态类型区食物产需平衡变化动态、区域食物安全状况及主障因素、可实现的食物优选产量、未来区域食物安全远景、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宏观布局做了总体分析和阐述。专题研究以更为翔实的数据和分析对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农业水资源与粮食安全关系、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可持续策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农业整体产业布局、农业生产能力开发的技术策略和保障食物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了剖析与研究。 本书作为食物安全宏观战略研究成果,适合农业生态、农业经济、旱地农业、水土保持研究的从业人员,以及农业战略研究、农业发展管理的从业者参考使用。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课题综合报告
**章 区域食物安全的现状 3
一、食物生产 3
二、食物流通 4
三、食物消费 4
四、区域食物安全面临的问题 5
第二章 区域食物安全供求变化及其潜力分析 8
一、2000~2015年食物产需变化特征及安全状况 8
二、2025~2035年食物生产能力估算 12
三、区域食物安全的潜力 17
第三章 影响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问题研究 19
一、农业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9
二、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可持续策略 25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 33
第四章 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36
一、发展思路 36
二、基本原则 36
三、发展目标 37
四、主要路径 40
第五章 重大工程 43
一、实施耕地质量保育工程的建议 43
二、实施西北旱区农业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示范工程的建议 44
三、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旱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工程的建议 45
专题研究
专题一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研究 51
一、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的态势及格局 52
二、食物安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55
三、西北地区食物产需平衡变化动态及主障因素研究 60
四、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生产能力及其在全国食物安全中的地位 78
五、基于轮作休耕制度的粮食可持续生产对策研究 103
专题二 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与粮食安全关系研究 108
一、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108
二、西北地区农业用水评价 121
三、西北地区水资源压力评价 138
四、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农业用水预测 141
五、政策建议 145
专题三 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可持续策略研究 149
一、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149
二、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58
三、西北地区畜产品安全供求变化和趋势分析 161
四、西北地区畜产品安全生产的潜力分析 164
五、区域畜牧业生产安全协同机制 166
六、西北地区畜产品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67
七、重大工程 171
八、政策建议 174
专题四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研究 175
一、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实施面积与分布 176
二、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影响 181
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不同空间尺度粮食安全的影响 185
四、农户层面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与社会经济效益间的互馈效应 193
五、西北地区不同坡度耕地面积与分布及可能的退耕规模 200
六、对西北地区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建议 203
专题五 西北地区农业整体产业布局研究 207
一、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分析 207
二、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布局的现状、背景及问题分析 210
三、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布局演变分析 219
四、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24
五、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战略措施 233
专题六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开发的技术策略研究 236
一、西北地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其提升策略 236
二、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及挖潜技术途径 256
三、新疆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开发的技术策略 283
专题七 西北地区保障食物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94
一、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和经验借鉴 294
二、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环境分析 306
三、西北地区食物安全与社会经济公共政策效果状态评估 324
四、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58
展开全部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节选

**章 区域食物安全的现状 本研究中西北地区界定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除东四盟)、山西省,共70个地级市,5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面积375.98万 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9.16%;其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少雨,年均降雨量150~650mm,年均蒸发量2500~3000mm,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为脆弱的区域。本研究中的食物界定为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指粮食(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杂粮等)、棉籽油、蔬菜、果品、木本粮油等;动物性食物包括肉、奶、禽蛋、水产品等。 西北地区是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模式多元化比较突出的区域,以占全国10%的水资源和15%的粮食种植面积生产全国12%的粮食,可以说西北地区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战略后备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评估西北地区近10年食物安全状况及主障因素,探查未来15年区域食物安全可能的远景;明确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社会经济策略,提出适于国际化绿色化背景的西北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宏观布局;明晰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在未来全国食物安全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西北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社会结构优化对策,对于构建新型食物安全观,实现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食物生产 粮食产量:西北地区2000~2015年的16年中粮食产量从4289.32万 t增加到6709.45万 t,增加了2420.13万 t,2015年相对于2000年增加了56.4%,远高于全国同期增长率34.5%;西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在2001年为*低,仅为294.87kg,远低于全国355.89kg的水平,在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才达到413kg,达到联合国关于粮食安全的标准,比全国达到400kg晚了2年,2015年西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为449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2kg。 肉类产量:从2000年至今,西北七省(区)肉类的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上升趋势,肉类产量从2000年的381.7万 t增加到2015年的599.91万 t,16年增加了218.2万 t,相对于基础年份增加了57.17%,高于全国的同期增长率43.4%;七省(区)人均肉产品产量仅2000年为29.64kg,2005年、2006年、2014年和2015年均超过40kg,其余年份均在30~39kg,保持相对稳定,七省(区)人均肉产品产量低于全国同期任何年份的值,2000年低于全国18kg,2015年仅为全国的64%,人均肉产品产量远低于全国的数量。 奶产品产量:七省(区)奶产品产量从2000年的235.6万 t,增加到2006年的1132万 t,用了6年的时间,2008年达到历史*高峰1204万 t,之后一直稳定在1140万~1190万 t,目前基本上保持在全国的30%左右;七省(区)人均奶产品产量从2000年的17.46kg增加到2015年的76.46kg,增加了3倍多,人均奶产品产量远高于全国水平,基本保持在3倍左右的水平。 禽蛋产量:禽蛋产量从2000年的129.64万 t,增加到2015年的215.22万 t,16年中增加了66.0%,全国同期增长率为26.8%;人均禽蛋产量在2000年为9.67kg,2014年为14.42kg,仅分别占全国同期的56%和66%。 二、食物流通 2009~2012年,陕西省粮食出口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粮食出口量达9.82万 t,增长了3倍多;果蔬出口量有降低趋势;乳品出口量也从2009年的70t降低至2012年的20t;鲜蛋出口量增长较快,2012年出口量为542.4万个;果品和食用油进口量在2010年有较大增长,之后又大幅度降低至2009年的水平。 2009~2013年,山西省植物产品出口总额呈现增长趋势,增长速度较快,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21.60万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USD);进口总额从2009年到2012年增长缓慢,2013年进口总额快速增长至11443万 USD,是2009年的21.83倍。山西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较小,2013年出口总额是进口总额的5倍多。 2009~2013年,甘肃省植物产品进出口总额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在2014年快速增长,分别达20575万 USD和194908万 USD,出口总额是进口总额的9倍多;出口总额2015年又快速下降至49933万 USD。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在2015年有快速增长,分别达16809万 USD和208399万 USD。 三、食物消费 口粮消费变化: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口粮,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口粮需求量较大,年需求量在500万~700万 t,在2012年前需求量有明显降低,2013年和2014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其次为新疆,年需求量稳定在300万 t左右,并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宁夏和青海的年需求量分别稳定在100万 t和80万 t;内蒙古需求变化波动大,目前年需求量为100万 t。 食用油消费:陕西和山西对食用油的年均需求量相近,分别为30.4万 t和29.0万 t;其次为甘肃,为20.8万 t;新疆、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的年均需求量依次为17.5万 t、10.2万 t、5.2万 t和4.6万 t。各省(区)的需求在2000~2012年均比较平稳。 果蔬消费变化特征:陕西和山西对果品与蔬菜的年消费量较高,陕西年*大消费量分别为150.4万 t和399.9万 t;山西年*大消费量分别为149.6万 t和372.6万 t;甘肃果品和蔬菜年均消费量分别稳定在80万 t和264.9万 t;新疆年均消费量分别为72.1万 t和219.4万 t,但2007年前有较大幅度下降,其后趋于平缓;内蒙古、宁夏和青海果品年均消费量分别稳定在46.1万 t、22.0万 t和19.5万 t;青海省蔬菜的年均消费量*低,为58.3万 t。 肉奶禽蛋的消费量: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和青海对肉类的年均需求量分别为73.8万 t、69.4万 t、48.9万 t、41.5万 t、24.7万 t、12.4万 t和11.0万 t。2012年之前,陕西、山西和甘肃对肉类的需求量呈小幅增加趋势,其后有较大幅度增加,增幅在20%~30%。 奶类消费:山西和陕西奶类年均需求量大,分别为32.1万 t和31.1万 t,且2000~2015年需求量增幅大,由2000年的13.5万 t和14.4万 t增加到2015年的44.9万 t和46.0万 t,增幅超过200%;甘肃和新疆年均需求量相近,分别为19.1万 t和17.7万 t,需求量呈稳步增加趋势,增加了2倍左右;内蒙古年均需求量为11.8万 t,呈缓慢增加趋势;青海和宁夏年均需求量相近,分别为5.5万 t和4.8万 t,总体需求趋于稳定。 禽蛋消费: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和青海对禽蛋的年均需求量分别为50.8万 t、48.3万 t、32.6万 t、28.5万 t、17.6万 t、8.6万 t和7.6万 t;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对禽蛋类的需求量呈较大幅度增加趋势;内蒙古、宁夏和青海需求量低且较为稳定。 四、区域食物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加剧,干旱等灾害是食物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左右,且省(区)间水资源占有量的差异显著,其中宁夏、山西、甘肃水资源占有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基本不足1%,表现出严重的资源型缺水。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用水粗放和管理无序导致水资源过度利用及不合理利用,放大了匮乏的水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生态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有效保护不足,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趋势无明显好转,水土质量下降,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加重,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近年该地区有效灌溉率呈下降趋势,既限制了化肥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也较大程度地制约了西北农业经营效率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西北地区财政支农的实际力度在相对降低,较低的投入水平是制约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共性瓶颈问题。长期的低水平投入导致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使得该地区本已不容乐观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例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高效节水灌溉率低,有效灌溉率近年有下降趋势;适合山地、旱地的小型实用机械尚无显著突破,农业机械投入及机耕比例无明显提高,阻碍了高效率生产要素对低效率生产要素的有效替代;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面积占耕地比例不足,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大,较大程度地制约了该地区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切实加大财政支撑力度,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西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 (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给食物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必然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影响,其中 *直接的便是退耕带来的耕地的大面积减少,从而引起粮食总产的降低。仅就此而言,退耕将使原为粮食基本平衡区和缺粮区的西北旱区陷入缺粮境地。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退耕对粮食生产也存在着积极的影响:一是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长;二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局地小生境的改善可以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作用,并降低灾害风险。此外,退下来的耕地均是受坡度、水分等条件严重制约的耕地,单产有限,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工程设施建设的加强,必然会对保留耕地上的粮食生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耕地退化与污染问题影响食物安全 西北地区耕地质量存在退化和土地污染加重的问题。耕地质量退化,土地等别偏低,耕地中以旱地居多,土地利用粗放,产出率低;重用轻养、高强度利用引起了耕地质量退化,致使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严重,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盐碱化,致使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水平偏低,高等地不足7%,93%以上的耕地都是中、低等地。 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污染加重。首先,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现象十分普遍,甘肃省长期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达4.8~15.4kg/亩①,严重威胁耕地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工矿企业周边及工矿业废弃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逐年加重,如陕北、山西等工矿区污染比较重。*后,土地投入不足、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占补缺乏质量平衡等现象使得西北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的冲击力度持续增加。 (五)区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 西北地区特色优势农业通过外延扩张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与东部及全国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如传统作物比例过高、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够鲜明;区域分工与合作格局深化不足,地区间产业存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和单一产品供给过剩的市场风险;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产业优势未得到深度开发,链条短、加工层次低、转化能力弱、品牌带动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升。从生态资源均衡利用和环境可持续角度考虑,需要进一步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精神,甄别并培育支撑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机结合的“三元”结构,协调农牧区域合作,紧密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牧繁农育一体化发展。 (六)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西北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体系不全,农业物联网尚未实现规模量产,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显现;现代种业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