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作者:邵一杰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2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28.4(5.7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2720176
  • 条形码:9787512720176 ; 978-7-5127-201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本书特色

畅销书《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全网销售近50000册,本书为其姊妹篇 延续上一本接纳理念,全心为父母打造互动性实操指南 30天,每天一项作业,养成接纳孩子的习惯 包括故事场景、心理解析、家长反馈,内容体系完整,易于父母学习和应用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作者沉淀之后,结合自身在培训机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父母打造的一本30天养成接纳孩子习惯的实操性教材。内容体系完整,易于父母学习和应用,是上一本畅销书的延续和补充。 做父母是这个世界上*难的工作。我们习惯于用管理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独立。我们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偏向于溺爱孩子,却也常常焦虑、担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恶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气质类型和脾气秉性,有的文静乖巧,有的活泼好动。家长只要坦然地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各种情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优秀性格的人。 书中主要展示了30天,每天一个任务,通过完成这项任务,让父母有意识地注意到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以接纳的姿态对待孩子的成长。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目录

第1天 回应 / 001

第2天 少说“不” / 008

第3天 告知 / 014

第4天 拥抱 / 020

第5天 玩耍 / 026

第6天 专注 / 032

第7天 阅读 / 038

第8天 反问 / 046

第9天 规矩 / 054

第10天 静默 / 062

第11天 追问 / 070

第12天 鼓励 / 076

第13天 惩罚 / 084

第14天 放手 / 092

第15天 坚持 / 100

第16天 方法 / 108

第17天 核实 / 114

第18天 尊重 / 122

第19天 表达 / 130

第20天 界限 / 136

第21天 共情 / 146

第22天 应得 / 154

第23天 积极 / 160

第24天 信任 / 168

第25天  爱自己的身体 / 176

第26天 悦纳自己 / 184

第27天 重视自己的感受 / 192

第28天 停止自责 / 200

第29天 放下恐惧 / 204

第30天 赞美自己 / 212


展开全部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节选

第1天 回应 作业 今天要**时间回应孩子。 孩子似乎总是在不合时宜地找大人,要妈妈抱、妈妈陪玩,为此哭闹不止。而你手里也总是有急需解决的事情,总是想赶快忙完手里的活儿,再来解决孩子的需求。结果,你劳心劳力、紧张焦虑,孩子也越来越焦虑不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一整天,你要及时回应孩子,只要孩子有需要,就在**时间给出回应。把“好的,妈妈知道了”这句话作为回应孩子的开始。 作业故事 我喜欢在讲座的现场让听课的家长做游戏。游戏让人参与其中,有时候比单一的讲解更能深入人心,听课的家长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有一次,我做一个有关如何沟通的讲座,请现场一位家长站到讲台上,面向大家站立,环视在场的人,但是要求台下人不跟他有眼神的对接和交流,两分钟之后请这位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再有请下一位。无一例外,每个站在讲台上面的人都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分享的感受都是“冷漠”“不受重视”“很生气,也很紧张”等负面情绪。这就是当一个人得不到回应时的真实感受。当孩子面对我们,得不到我们的回应的时候,他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讲到“回应”这个课题,我真想加上一个前缀,积极、无条件、及时回应才是*重要的原则。可是很多妈妈都会提出疑问,无条件地及时回应,这样真的好吗?如果我们这样养孩子,孩子会不会被我们惯坏呢?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无条件及时回应的重要意义。 心理解析 回应就是反馈,是孩子与成人的互动模式,也可以说,亲子关系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回应孩子,或者你如何对孩子的语言、行为做出反馈。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安全感尚未建立,孩子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反馈中,建立对家长的信任感,从而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安全的,进而获得安全感。孩子不舒服了,父母及时过来为其更换舒适的衣物;孩子饿了,父母及时过来喂食;孩子伤心难过了,父母及时过来安抚。每当孩子有了需求,父母都及时回应他,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父母是可以信赖的人,那么他就会因此而获得安全感。 相反,如果孩子有了需求,父母不及时回应,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一方面,他会觉得很委屈,认为妈妈不够爱我,不够爱我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够好吧;另一方面,他会觉得很愤怒,认为妈妈不够爱我,妈妈就是不好。毫无疑问,我们是爱孩子的,“让孩子感到妈妈不爱他”并不是我们的初衷。而真实情况可能是,小孩子需要及时得到回应,这会让他有安全感;大孩子需要及时得到回应,这会让他觉得被尊重和重视。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回应”的重要原则是,“回应孩子”并不等于“满足孩子”。孩子说要妈妈陪着玩,妈妈可以立即回应孩子:“宝贝,妈妈听到了,你想要妈妈抱。很高兴你想让我抱。妈妈洗完碗就去抱你。”妈妈这样做就是及时回应了孩子,但是并没有立即去满足孩子。孩子虽然没有得到“妈妈抱”,但是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我们有时不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误解,觉得回应孩子就得满足孩子。孩子提出了要求,我们觉得不能满足他的时候,就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假装听不见孩子的要求。只有当我们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我们才会去回应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很焦虑,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他并不受重视,他的要求并不足以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对他的回应和满足取决于家长的意愿和家长认为的轻重缓急,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要求。这样的认知模式一旦形成,会影响孩子一系列的行为。比如,有些孩子特别没有耐心,脾气暴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越加明显。我们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家长反馈 关于“回应”这个作业,我很受启发,其中*重要的启发就是回应不等于满足。我竟然在家人身上看到了效果。我原本在做家务,先生跟我说家里装修的事情,以前我会一边做家务,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他说,或者因为手里的活儿不能马上结束,就很烦躁,脱口而出“没看到我在忙着呢吗”。今天因为要完成作业,我就停下手里的活儿,跟他说:“等一下,我洗完碗你再跟我说,你这样说我听不清楚。”我继续洗碗,先生走了过来,问我:“你今天怎么了?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吗?”我说:“怎么了?有什么不一样吗?”他说:“不一样,很不一样。”我笑而不答,原来认真回应真的能给对方尊重的感觉。今天的作业我虽然没有在孩子身上实践,但是我知道了回应的重要意义。 第2天 少说“不” 作业 今天只能说三个“不”。 你的家里是否充斥着这样的声音——“宝贝,你不要乱跑。”“你不要打架。”“不要乱丢东西。”“宝贝,你不要看电视了。”……说了那么多的“不”“不要”,结果孩子还是越来越难管理。今天一整天,你要保持觉察的状态,一整天对孩子只说三个“不”,绝不超过三个。 作业故事 有一次在给家长讲课的时候,我让大家做了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大家闭上眼睛,脑子中不要想大象,不要想长着长鼻子的大象,不要想长着大耳朵的大象,不要想一头奔跑的大象……你们想到的是什么?”现场的家长们都笑了起来,说自己压抑不住地在想那头大象。 为什么我那么明确地告诉大家不要想大象,可是大家还是管不住自己?原因就是我们的头脑不太容易理解和记住“不”字,因为“不”只是一个否定词,而后面跟随的内容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否定词当然不如实际的行动好理解、好记忆。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我们认真回想一下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不要乱跑。”“不要把碗扔地上。”“不要打人。”……孩子脑中听到的会是什么,做出来的行为又会是什么呢?听完这个故事,大家都明白了,对孩子不说“不”、少说“不”多么有意义。 我们对孩子少说“不”,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不是孩子做错事后我们置之不理,而是用更有技巧、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孩子。如果见到孩子跑来跑去很危险,需要对孩子进行管理,但是又不允许说“不”“不要”,你会怎么办呢?我想你会想办法把你的要求明确说出来,比如,“宝宝,你慢慢走。”“宝宝,跟着妈妈一起走好吗?”忘了简单粗暴、毫无用处的“不”和“不要”吧,学会正向积极的引导。这就是今天作业的意义。 心理解析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说出“不”和“不要”?因为说出“不”很简单,这个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家长并不愿意真诚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只是在施展自己的权威,在努力管控和限制孩子。而“你需要怎么做”“你该如何做”,就需要家长更大的耐心和智慧。所以,说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真正引导和教育孩子就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智慧。而我们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能力。 家长反馈 在认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跟孩子之间互动的一个怪圈。我会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有时候孩子会听从,但更多时候他会哭闹,不听从。他哭闹得厉害了,我就于心不忍,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想想这件事情也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就放弃了原则,随孩子去了。事后我又觉得后悔,认为太惯着孩子了。所以,我还是会继续给孩子很多的约束和规则。这是一个怪圈,反反复复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我知道我的问题是说了太多的“不”,立了太多的规则,其实等于没有规则。所以,我会继续认真做这个作业,跳出怪圈。 第3天 告知 作业 今天要明确告知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 人的焦虑和紧张来源于“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告知孩子你要做什么,接下来可能会怎么样。无论孩子多大年龄,都要坚持告知孩子事实。比如,妈妈离开,打针,去医院,吃药,上幼儿园,家人之间发生矛盾,等等。今天一整天,你要坚持把事实明确告知孩子。 作业故事 一位三岁半孩子的妈妈向我咨询,为什么她的孩子那么黏人。根据她的描述,在家里,妈妈走到哪里,孩子就跟到哪里,甚至妈妈上卫生间,孩子也要跟着,根本不像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后来,通过了解知道,这位妈妈因为怕看到孩子哭,每次上班或者自己有事情离开,总是偷偷地走,不敢让孩子知道。甚至随着孩子长大,变得没有那么好糊弄了,妈妈就和家里人联合起来骗孩子,说带着孩子出去玩,妈妈先去开车,然后就偷偷走掉了。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经历真的很可怕——我的妈妈如果不时时刻刻看住,就会偷偷溜走,我就见不到妈妈了。这样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会促使孩子时刻保持警惕,不能离开妈妈半步。这样看孩子的过分黏人就很好理解了。长久下来,孩子不仅情绪紧张焦虑,对妈妈失去信任,对周围的人也不容易建立信任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孩子,我是在社区保健院看到的,他看起来有五岁多了,应该是来补打疫苗的。孩子本来好好的,刚进门就撕心裂肺地哭,看那个架势就知道孩子非常恐惧打针这件事情,而且孩子根本没有想到今天是来保健院打针的,进了大楼的门才知道要发生什么,以至于孩子在测量身高、体重的时候也一直在反抗,并恐惧地哭。然而,孩子的爸爸和妈妈除了不断埋怨孩子,指责他不够懂事之外,根本没有意识到,恰恰是他们对孩子隐瞒真相,不告知孩子要发生的事情,孩子才会这么恐惧打针。 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没有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果家长有意隐瞒,孩子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当这件事情突然发生了,他就会产生恐惧,形成对未知事件的恐惧情绪。这样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出现行为问题(黏人、过度紧张)都是很正常的。提前告知,并且如实告知,会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心理准备和预期,有安全感。 心理解析 偷偷隐瞒孩子,或者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表面上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爱的表现,是担心孩子害怕和紧张,担心孩子不能承受。但是这背后反映的是家长的自私,本质上是家长无法承受孩子的纠缠和哭闹,不愿意耐心引导孩子成长。把问题藏在下面,终究会引来更大的问题。 直接告知,孩子可能会痛苦,但这种痛是成长之痛,是孩子早晚要面对的,而且会让孩子逐渐学会成长;刻意隐瞒,尽管孩子暂时不痛苦,但是埋下了隐患,这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以后甚至无法弥补。所以,请对孩子如实告知,让他去承受和担当吧。 家长反馈 关于“告知”,我一直做得很好。不管去上班还是出门做事,我都会跟孩子打招呼,告诉他。我觉得我的孩子在这方面很有安全感,我要走,他会跟我挥手再见,很少出现非要黏着我、不放我走的情况。 我之所以坚持向孩子告知,源于我小时候的经历:有一天,我的爸爸妈妈要出门,他们就想把我早早哄睡,然后出去。我早早就有感觉,但是忍不住还是睡着了,他们走后我中途醒来,特别惶恐不安。我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就是感觉特别恐惧。后来我长大了,跟他们说起这件事情,他们竟然完全不记得。 等我有了孩子,我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就下定决心,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要告知他我的离开、出行和安排。我相信孩子是想知道的,我跟他说了,他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第4天 拥抱 作业 今天给孩子三个大大的拥抱。 身体的接触,对孩子意义非凡。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包容、爱、接纳和安全。今天一整天,请给孩子三个拥抱,特别是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你的拥抱会更有意义。拥抱哭泣的孩子远比拥抱快乐的孩子难,但是拥抱对于哭泣的孩子的意义,远比对于快乐的孩子的意义大。请学会拥抱哭泣的孩子吧。 作业故事 我每天上班都会路过一家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是一家以德语和英语教学为主的国际幼儿园,因此来自欧美国家的孩子特别多。我见到父母来送孩子,几乎每一次都能看到这样温暖的一幕——爸爸妈妈下车后互相拥抱、亲吻一下,然后抱起孩子拥抱、亲吻一下,再把孩子交给幼儿园的老师。这一切动作很自然,一看就知道那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那一刻,我突然被触动了。拥抱是传递爱和表达爱非常重要的方式,而我们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爱的方面做得往往不太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 **,我们只愿意拥抱孩子,而成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相互拥抱的习惯。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拥抱越来越少,虽然我们还想去抱抱孩子,但是孩子已经不习惯了,因为他可能觉得,拥抱只应发生在大人和孩子之间,而自己已经长大了,再拥抱就非常奇怪了。我亲眼见过我的一个朋友想去拥抱已经上中学的孩子,孩子逃脱了,跟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不是小孩子了。” 第二,我们与孩子的拥抱也只发生在我们觉得高兴和完美的那一刻,而在日常和情绪糟糕的时刻,我们无法做到拥抱孩子。这其实是很令人沮丧的,如果拥抱代表着爱,那么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事实和肢体语言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只爱那个高兴、快乐、自信的孩子,而悲伤、难过、不自信的孩子我们根本不爱。这该有多糟糕! 心理解析 身体的拥抱远远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当孩子处于愤怒、悲伤、无助、恐惧的情绪中时,任何语言的安慰和帮助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容易一不小心好事变坏事,成了一种说教,不仅帮不到孩子,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但是一个坚实、热情、温暖的拥抱,会给孩子带来满足和力量。所以,学会把拥抱变成家人之间一种日常的自然表达,学会拥抱情绪糟糕的孩子,该有多么重要啊! 家长反馈 拥抱哭泣的孩子,这个作业对我来说真的太有挑战性了。说实话,心情好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抱孩子,抱过来亲一亲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因为什么事哭闹不止,还要我去抱,我就觉得太为难自己了。看到他哭,我特别想逃离,离他远远的。因为有这个作业,我勉为其难留下来抱了抱他,没想到他哭得更厉害了,但哭过之后,孩子安静了下来。我才明白,情绪宣泄的时候有人拥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作者简介

邵一杰,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作家,儿童性格管理专家,萨提亚家庭亲子教育高阶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幼儿培训计划特约讲师,国家文化部美德育儿专家。从事儿童性格管理研究工作十余年,针对儿童性格发展特点,创造“性格能力”动态评估系列课程,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为父母提供个性化解决儿童发展问题方案,帮助孩子获得均衡发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