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小学生正面管教

小学生正面管教

作者:卢丹丹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6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31.7(5.3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小学生正面管教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2720244
  • 条形码:9787512720244 ; 978-7-5127-202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小学生正面管教 本书特色

亲子畅销书作家刘称莲、中科大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诚挚推荐! 资深正面管教导师卢丹丹写给小学生家长的正面管教实用指南; 深入解读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专门解决中国小学生的各种难题; 帮助家长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亲子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成长能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自律、负责、合作、自信等优良品质,解决入学阶段关键难题,顺利过渡入学生活!

小学生正面管教 内容简介

孩子进入小学后,面临着如何转变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难题,家长管教孩子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本书作者结合正面管教课堂的案例以及教养孩子的经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52个正面管教工具,将原本零散的工具重新分类,并贯穿于案例当中,帮助家长更好地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亲子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自律、负责、合作、自信等优良品质,解决幼小衔接阶段的关键难题,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让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小学生正面管教 目录

目 录

**章

小学生家长**课——情绪管理

01 你那么生气,真的是孩子错了吗 — 002

02 找到你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 — 006

03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012

04 做学习型家长,注重自身成长 — 017

05 掌控情绪,而不是让情绪主宰你 — 023

06 情绪管理三部曲——看见,暂停,表达 — 028

第二章

亲子沟通,从无条件积极关注开始

01 用接纳的心态拥抱孩子的独一无二 — 034

02 让孩子按照他本来的样子成长 — 039

03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 044

04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 049

05 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053

06 倾听是良好沟通的**步 — 058

第三章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01 尊重与平等,是正面管教的基础 — 064

02 越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爱 — 068

03 叛逆行为≠不当行为 — 073

04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 078

05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 095

第四章

把错误看作孩子成长的机会

01 跟自己和孩子坦诚相待,改变就会发生 — 102

02 先有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 109

03 把错误看作孩子成长的机会 — 115

04 不指出孩子的错误,他也能进步吗 — 121

第五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01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律 — 128

02 如何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 134

03 孩子写作业拖拉,该如何帮助他 — 140

04 用游戏化解孩子的恐惧情绪 — 149

05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 153

06 教给孩子幸福的能力 — 158

第六章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01 用家务活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 164

02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 169

03 提前告知:让挑战不发生 — 173

04 和孩子一起制订家庭规则 — 177

05 和孩子一起制作时间表 — 184

06 利用暑假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 188

07 学会放下,让孩子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 193

第七章

正确鼓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01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 202

02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 208

03 善用鼓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 212

04 鼓励孩子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要付出行动 — 217

05 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 — 221

第八章

高质量陪伴,要以孩子为主导

01 带着孩子玩,不如让孩子自己玩 — 228

02 用仪式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 233

03 用生活的仪式感提升孩子的幸福力 — 236

04 两娃大战,不做判官做糊涂官 — 241

05 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好的礼物 — 245

06 *好的陪伴,是彼此信赖又有空间 — 250

07 别做孩子眼中的“双面妈妈” — 254


展开全部

小学生正面管教 节选

小学生家长**课——情绪管理 你那么生气,真的是孩子错了吗 在我从事家长培训的几年里,我的学员和读者朋友常常问我:我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讲座,我花钱和时间去参加系统的学习,我自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是一个很用心和爱学习的妈妈,但我却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当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学到的东西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很多人的状态,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我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情绪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狠狠一击,让原本自信满满的你,开始怀疑与否定自己。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心态平和的,但如果孩子持续带来挑战,父母那些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耐心、毅力、爱就会瞬间崩塌——父母的情绪失控了,他们在商场里对到处乱跑的孩子大声呵斥;他们被不收拾玩具的孩子折磨得火冒三丈,*后把玩具统统丢进垃圾桶…… 当父母的情绪平复下来,回想自己之前的行为,他们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人就是他们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惹父母生气、让父母烦躁甚至厌恶的孩子做错了吗,还是因为父母的心太累了?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好强的他们想凭自己的努力抓住人生所有的幸福,却经常在工作与生活中失去平衡,患得患失。 要知道,孩子在商场乱跑,只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当你为琳琅满目的商品流连忘返的时候,他看到的不过是一条条大人的腿和半截的柜子、架子,商场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孩子不收拾玩具,只因为他通过观察发现:就算不收拾玩具,我照样可以吃饭,因为大人事先没有给他设立明确的规则。 如果在这些时候,大人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就会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但当大人处于一种有压力的状态时,孩子的这些行为,就像往一个装满墨水的瓶子里丢入一颗石子,水花四溅,瞬间周围变得一片狼藉。这四溅的水花,就是我们一发不可收拾的情绪,让我们恨不得把一切都毁灭。 很多父母的心里装满了琐事、压力、烦恼,再也承受不起一点点的意外与不如意。这个时候,情绪的开关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在这样的负面情绪下,可怕的负面行为就会接踵而来。 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明白,把自己照顾好,让自己情绪的“杯子”里还有足够的空间去承受那些不期而至的挑战与困难,这才是*重要的。当“杯子”里的水不溢出来,情绪就不会失控。 所以,父母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要做到张弛有度。在忙碌的工作过后,可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放松一下,补充能量。要学会平衡家人与自己的时间,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也不要牺牲自己。而事实上,牺牲自己换取家人幸福的人太多了,其实这样的照顾对家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照顾。 当你觉得自己怎么也管理不好情绪,并因此教育不好孩子时,请先停下来想一想:你之所以那么生气,真的是因为孩子做错了吗?还是因为你自己太累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处于疲惫、紧绷的状态,不妨先停下来,好好休息与调整一下。 所谓情绪管理,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情绪,从内心去接纳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当我们知道情绪的源头是自己,就会做出更多的内省与改变,而不是向外索取。 注满自己的爱之杯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盛装着一切美好的感觉和对爱的需求。当杯子满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非常快乐、富有耐心,会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并关注孩子的长期教育效果。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很有自信,对家人和孩子都充满了感恩。这是我们无论作为家长、朋友,都想拥有的感觉。 当杯子空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爱,就会失去耐心,也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期教育效果。同时,我们对自己和别人都失去信心,认为别人是在故意刁难自己,与自己作对,此时我们的情绪一触即发。 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好的爱给孩子和家人,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处于紧绷与疲惫的状态,那么当别人需要我们的爱时,我们自己的杯子就是空的,无法把爱倒出去。比如,某一天早晨,你早起一个小时,给全家人做好了早餐,之后你筋疲力尽,这时孩子发现前一天晚上忘了写作业,他手忙脚乱地开始写作业,顾不上吃你精心准备的早餐。本来很累的你一下子爆发了,你对孩子发脾气,本来很着急的孩子感到非常委屈,他在心里恨你,觉得你是一个无情的妈妈。爱在你们之间停止了流动。 如果当时你的爱之杯是满的,你在前一晚睡得很早,早上起床之后,你把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用模具压成心形,然后放在牛奶鸡蛋液里泡一泡,煎成金黄色,摆在盘子里,再在盘子周围摆上几样坚果和水果。只花10分钟,你就做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这时,孩子发现忘了写作业,你并不生气,而是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孩子出门的时候,你把面包放进塑料袋里,让孩子拿着路上吃。孩子感激你的宽容与爱,他跟你说,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忘记写作业这样的事情了。 没有人想去伤害自己所爱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想倾尽所有把事情做到*好,从而让我们的爱之杯空空如也,这样反而伤害了我们爱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先宠爱自己,才会拥有爱别人的能力;注满我们的爱之杯,爱才会在我们和孩子、家人、朋友之间流淌。 找到你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 不知道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这样的场景:你带3岁半的孩子在公园里玩,看着孩子在滑梯上高兴地爬上滑下,站在一旁的你感到无比开心与欣慰。你跟一起来的朋友一边照看孩子,一边愉快地聊天,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养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你想起一个小时后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你开始叫孩子回家。一开始,你很有耐心,因为你还有时间。随着时间越来越紧,孩子装作听不见你的话,你开始抓狂了。当他再次爬到滑梯顶端向你挥手时,你非常生气,脸色大变,冲着他大喊:“你快点儿给我下来!” 孩子的脸一下子僵住了,他迅速地滑下滑梯,爬进小隧道里躲起来,任你怎么叫他都没反应。你不得不爬进隧道,拽着他的胳膊往外拖。孩子一边后退,一边说“你是个坏妈妈”。你更加生气了,你的声音和表情都变了,你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挣扎与哭叫。*终,你拉着孩子从小隧道里出来了,你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指责他怎么那么不听话,威胁他下次再也不带他来玩了。孩子委屈地站在那里哭泣,你觉得还没过瘾,继续拽着孩子往家走,嘴里还喋喋不休。 整个过程中,孩子觉得很委屈、很困惑。因为他不明白,妈妈怎么突然生气了。对于孩子来说,多玩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根本不知道妈妈心里很着急,不知道妈妈那件“重要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因为妈妈没有告诉他,只是在莫名其妙地突然冲他发脾气。 事情过后,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不明白为什么每次一点儿小事就会激怒你。事实上,激怒你的真的是“孩子不愿意回家”这件小事吗?还是过去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未被满足的需求激怒了你? 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可能是小时候你的父母没有能力满足你的需求,有时你反而需要照顾他们的情绪而放弃你自己的需求,你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也没法安慰自己,只能任由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你。而现在,你被激怒了,因为你的孩子没有因为你的需求而放弃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被父母这样对待过。 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也可能是小时候你因为迟到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在内心深处,你觉得迟到是一件不安全、不能被原谅的事情,它可能会带来很多未知的后果。所以,孩子的磨蹭拖拉,不仅让你感到生气和烦躁,更让你感到恐慌,你害怕一个小时后如果没有赶回去,事情会变得很糟糕。所以,你才会突然爆发。 一个朋友曾跟我说,白天她都能和孩子很好地相处,她会耐心地蹲在地上打扫孩子打翻的饭菜,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孩子的同一个问题,甚至允许孩子用画笔在她脸上乱画。可是一到晚上孩子睡觉时,她的情绪就爆发了,一旦孩子没有按照她的要求按时睡觉,她就会觉得特别抓狂。 她问我:“是因为白天我把耐心都用光了吗?” 我问她:“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她回答:“沮丧,无比地沮丧,觉得自己好没用。” 我又问:“你自己睡得好不好?” 她说:“不好,从小我的睡眠就特别不好。” 她告诉我,小时候,她家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她的父母等她睡着后会去同事家打牌,剩下六七岁的她和一岁多的弟弟在家。有时,弟弟半夜会醒来,她就得起来哄他,可是弟弟要找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好,她只好抱着弟弟,在门口绝望地大叫“爸爸妈妈”,可是很多时候,父母根本听不见。她只好带着弟弟又回到屋里,继续哄他睡觉。 这段经历对朋友来说是一段很恐怖的经历,她每天睡觉前都担心爸爸妈妈又会出去,担心半夜弟弟又会醒来,担心自己哄不好弟弟。现在她自己做了妈妈,当她发现自己没法哄孩子按时睡觉时,儿时那些经历再次浮现出来,让她感觉害怕、沮丧,孤立无援。所以,在哄孩子睡觉时,她会突然情绪失控,幼小的孩子手足无措,受妈妈情绪的影响,更加睡不着。 当朋友意识到原来激怒她的并不是孩子不睡觉的行为,而是她童年时未被妥善处理的问题,她一下子释然了很多。她告诉自己:“我已经不是那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了,我现在有能力照顾好我的孩子睡觉,那时哄弟弟睡觉并不是我的责任,是爸爸妈妈的事情。现在就算我的孩子很难入睡,他也有爸爸妈妈陪着,并不会觉得孤单和害怕。” 后来,孩子睡觉的事情不再困扰她,带孩子睡觉的时候,她不再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而是能够冷静、理智地去应对。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只是因为妈妈的心态变了,从那个6岁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能力应对孩子睡觉问题的妈妈,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每个人在儿时都做着一系列的决定,这些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和“私人逻辑”。塑造我们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而是我们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所做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决定。如同上文所说的那位朋友,在当妈妈后,她认为自己在照顾孩子睡觉这件事情上是无能为力的,而事实上,这个决定是她在6岁哄不好弟弟睡觉时做出的,但一直伴随着她长大,直到成年。 这就好比你开车出去兜风,握着方向盘的是那个6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生活于你的内在,在你有压力或不安的时候,就会跳出来掌控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情绪。 有所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如果你的情绪总是被卡在某个点,总是在某处一触即发,你就可以把关注点从事情本身转移到自己身上,看看你是不是有一些遗留的问题并未得到处理,从而影响了你现在的决定。反思问题的源头,可以增进自我了解,并帮助你尽可能地降低情绪失控的可能性。事实上,当我们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指责时,就已经迈出成功的一步了。 手掌大脑 美国心理学家与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研究大脑的结构和思维的产生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拳头模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情绪失控到可控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运作,以在大脑内部、身体和社会环境中达到平衡的。 伸开一只手,往手心方向弯曲大拇指,再把其他手指覆盖在拇指上,就可以得到一个与大脑结构基本相似的模型。这个模型被称为“手掌大脑”。 如果把手指伸开,露出蜷曲在掌中的拇指,你就像看到了大脑模型的边缘组织。边缘组织非常重要,它负责调动情绪,影响着大脑的一切活动。它也被称作“原始脑”或“动物脑”,因为它掌管着人的一切动物本能:饿了想吃,困了想睡,渴了想喝水,受到攻击会逃跑或还击,生气了会发脾气、打人、摔东西……做出一切本能反应。 覆盖拇指的4根手指对应的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位于大脑顶部,它负责的是*高级的大脑功能,比如逻辑分析、形势判断、人际交往等抽象思维,我们称它为“理智脑”。当它覆盖住拇指的时候,就是理智脑在起主导作用。当它伸开时,就如同打开了大脑盖子,这时原始脑就会发生作用。 在情绪爆发的那一刻,就是“啪”的一下打开了大脑盖子。这时,我们的动物本能开始显现,会做出一系列失去理智的行为。 “手掌大脑”给出一个情绪从失控到可控状态非常直观的模型。这个模型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后不能打开大脑盖子,这是不可能的,所有人的盖子都会时不时地打开。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意识比行动更快。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情绪失控,完成“全套动作”后才醒悟过来:刚刚我错了,我不该对孩子发那么大脾气。 了解手掌大脑,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意识到“我的盖子打开了,我要尽快关上”。而有所意识与觉察,就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跟从不理会情绪的人一样,很多天天把情绪挂在嘴边的人,也常常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在意情绪,相反是因为他们太在意了。因此,一方面,他们会放大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犯一点儿错。在成为父母后,他们更是如此,表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 然而,越是无法接纳自己,就越无法管理好情绪。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伴随着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瞬间。只有接纳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你才能轻松面对自己的情绪。 曾经有一位家长跟我说:“我用尽全力爱我的孩子,想让童年时父母带给我的伤害不再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可是,当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发现,我对待孩子的方式竟然就是小时候我深恶痛绝的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当我对幼小的孩子说出那个‘滚’字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说的。之后的很多天,我都陷入一种自责和内疚的情绪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也痛恨自己。” 在这位家长看来,自己的父母是不被他接纳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给他的童年带来了阴影。他也不接纳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缺的人,曾经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无论怎样都没法做到完美。为人父母后,他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觉得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必须是完美的,这样才能保持父母的威严。于是,他努力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这样一个形象。然而,情绪总是悄无声息地到来,在一瞬间就让他用尽千辛万苦建立起的形象轰然倒塌,并且周而复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自己曾经也是如此。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不能做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妈妈。我给很多家长上课,教他们用不惩罚、不娇纵的方式养育孩子,教他们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但是,我一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冷静下来后,我感到特别沮丧。我给我的导师打电话,倒完一肚子苦水后,我说:“我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我没法做下去了,我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教别人呢?” 导师听完后,问我:“你觉得我能胜任我的工作吗?” 我回答:“您当然可以,您潜心研究儿童心理学40多年,是这个领域的泰斗!” 导师说:“如果我告诉你我前几天还跟小孙子发了一顿脾气,你信不信?” 我回答:“不信,我想象不出您发脾气的样子,您这么优雅的一位老太太,也会发脾气吗?” 导师在电话里笑了:“我不是圣人,我也有情绪。你要记住,我们要拥有不完美的勇气,才能继续行走在通向完美的路上。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就像现在这样,反而很容易就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情绪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想着自己不能发脾气,你的脾气反而会越来越坏。” 听完导师的话,我的心里释然很多。其实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这样教育两个孩子的,我能原谅他们所有的过错,并告诉他们:没关系,人都是不完美的,犯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跟导师通完电话后不久,我又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了。发完脾气,我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内心有些沮丧。孩子走过来,跟我说:“妈妈,你是不是感觉不好,你需要一个拥抱吗?”我很诧异。以前我在发脾气的时候,向孩子请求过拥抱,没想到他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我。我张开怀抱,他抱着我,对我说:“妈妈,没关系,人都不是完美的,我知道你当时很生气,你不是故意要这样对我的。妈妈,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对我说的话,跟我曾经对他说的话如出一辙。我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在孩子的眼里,我是一个好妈妈,只是因为接纳不了自己,所以才怀疑自己。孩子也在用他的智慧告诉我:父母也是不完美的,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发脾气。 因为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我才会放下那些纠结、内疚、担心的情绪;才会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做出改变;才会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己的那些情绪;也让我愿意去认真地生活,去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学习情绪管理,先从接纳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开始。家长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知不觉就能教会孩子如何管理他们的情绪。当一家人都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大家就会生活在一个快乐温暖、充满希望的环境里。这样就算碰到挑战和困难,我们也知道先冷静下来,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压力来源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每个人都生活在有压力的环境下,这种压力不仅是指我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事实上,压力是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一切差距。期待是指你认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实是指生活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你的压力就越大。 很多父母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压力和那么多烦恼,就是源于期望太大,与现实的距离太遥远。过多的压力与烦恼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父母的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直接发泄在孩子身上。 我有一个朋友,在大家看来,她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性格安静,每次出门都是*省心的孩子。可是朋友却觉得孩子太内向,不敢跟人打招呼。她每次都要求孩子见到叔叔阿姨要大声问好,如果声音太小,就得重新来过。 但妈妈越是这样,孩子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小。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其实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了,虽然他的声音不够大,但是他懂得点头微笑,落落大方。所以,何不降低自己的要求呢?如果孩子无法做到大声问好,那么他点头微笑不也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吗?只要父母稍微降低一下要求,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也就没有那么多负面情绪了。 朋友后来终于知道,原来在打招呼这件事上,孩子并没有错,她也不是在为孩子的缺点与不足感到生气,而是在为自己的要求而生气,是自己给自己带来了那么多烦恼。 所以,当你感到压力太大时,不妨先降低期待,然后再慢慢地缩短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随着压力减小,情绪自然也会好起来。

小学生正面管教 作者简介

卢丹丹,亲子作家,正面管教导师,国际鼓励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教育频道《家有儿女》、徽商广播《家长课堂》等亲子节目特约嘉宾,深耕于家庭教育领域近10年,开办过100多期系统的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举办线上线下讲座200余场。代表著作《规矩的背后是自由》《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等,译作《正念教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