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86398
- 条形码:9787030686398 ; 978-7-03-06863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研究生教育是引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落实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本书以宁波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深入挖掘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应用体系,梳理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成效,讨论面向未来的地理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趋势,以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本书可供高校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师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高校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2
1.1.1 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2
1.1.2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4
1.1.3 地理学人才培养对推动人类福祉具有积极作用 6
1.2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8
1.2.1 推动地理学人才培养改革理论研究 8
1.2.2 发挥地理学人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0
第2章 地理学人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1
2.1 地理学及其学科定位 11
2.1.1 国外地理学发展历程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 11
2.1.2 我国地理学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18
2.2 社会经济转型与地理学推动人类福祉作用 25
2.2.1 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转型 25
2.2.2 “十四五”发展特征及其对地理学研究生的创新要求 26
2.2.3 地理学在落实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与福祉中的作用 32
2.3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 33
2.3.1 当前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2.3.2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 35
2.3.3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路径 37
第3章 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2
3.1 地理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育成之道 42
3.1.1 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42
3.1.2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途径 45
3.1.3 培养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 49
3.2 西方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 50
3.2.1 西方大学典型地理学院(系)介绍 50
3.2.2 西方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特色 56
3.2.3 西方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经验 60
3.3 中国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特色 62
3.3.1 中国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机构的类型与分布 63
3.3.2 中国普通高校地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向及其特色比较 68
3.3.3 中国普通高校地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比较 73
3.3.4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特色 83
3.3.5 基于提高创新能力的中国地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87
第4章 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体系 91
4.1 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环节 92
4.1.1 课程实习 92
4.1.2 社会实践 97
4.1.3 挂职锻炼 100
4.1.4 学术交流 103
4.1.5 科研训练 110
4.2 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成果体现形式 120
4.2.1 课程论文 120
4.2.2 调研报告 124
4.2.3 文献综述 128
4.2.4 期刊论文 133
4.2.5 学位论文 145
第5章 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宁波大学案例 158
5.1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159
5.1.1 构建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159
5.1.2 搭建“多层次”研究团队和学科平台 162
5.2 社会实践活动与调研成果成效 166
5.2.1 优秀社会实践案例介绍 166
5.2.2 优秀社会实践成果介绍 171
5.3 培养过程管理与制度建设成效 180
5.3.1 学校层面培养过程管理制度 180
5.3.2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制度 184
5.4 学术论文发表与学位论文成效 186
5.4.1 宁波大学地理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186
5.4.2 宁波大学地理研究生学术论文成效 187
5.4.3 论文高产出地理学研究生介绍 198
5.5 学位论文撰写与学位论文成效 206
5.5.1 宁波大学地理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206
5.5.2 宁波大学地理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效 207
5.6 学位教育平台与学科建设成效 210
5.6.1 学位教育平台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210
5.6.2 地理学(0705)建设成效 211
5.6.3 测绘与遥感工程(05)建设成效 211
5.6.4 学科教育(地理)建设成效 212
5.7 地方服务与研究报告成效 213
5.7.1 地理学的地方服务特色 213
5.7.2 研究报告编制成效 215
5.8 专利申请与学术著作出版成效 221
5.8.1 专利申请与获批成效 221
5.8.2 学术专著出版成效 227
第6章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的未来 230
6.1 地方综合性大学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困境 231
6.2 宁波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育成之道 232
6.2.1 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与地理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232
6.2.2 紧扣学校“双一流涉海学科群”,搭建平台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条件 233
6.2.3 聚焦学科特色凝练年轻型科研团队,提升地理学科优势方向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 234
6.2.4 确立高质量过程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过程保障理念 236
6.2.5 聚焦学科特色夯实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学科基础,构建创新能力培育长效机制 238
6.3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的趋势 239
参考文献 240
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节选
第1章 绪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与重大风险挑战,我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各项领域的重大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策略,适应“新常态”(a new normal)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式的转化与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经济创新发展,我国基础设施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生活质量也实现了进一步提升。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处于研究生大国向研究生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是引领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增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支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生产力、人才**资源、创新**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与国际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变化,适应新时期国际与国内、区域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显示出对高层次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推动人类福祉的支撑要素之一。 研究生教育的*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应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社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沈桂花,2019)。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引领新时期社会、经济、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社会经济转型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理学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强化理论研究、规划实践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提升社会认可程度,是繁荣地理学科的重要支撑(张军,2003;刘云刚,2012)。尤其是结合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形成规范统一又富有特色的地理学科体系,是其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深层次转型和重构,地理学研究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 承接“十三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展望“十四五”规划,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变动趋势的结合,实现国家、区域和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储备,成为新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制定的**个五年规划。尤其是如何围绕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着眼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增强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和效果,对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1.1 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1.1.1 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当前,随着全球各国社会经济与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发展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传染性疾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的冲击及其深层次影响,全球经济呈现曲折复苏和增长乏力的特征。“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新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建设,推动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仍是推动国家走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才是创新的来源。为了更好地引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繁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2020 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随后,国家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了十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大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等要求。这一系列政策都着眼于不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我国迈向高收入阶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强国建设阶段的开局规划,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鄢一龙,2020)。“十四五”时期,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将更为复杂,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科技驱动发展,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生活质量与人民福祉,成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教育国际合作也成为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2013 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的合作倡议。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积极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推动区域教育的开放、交流与融合。这是**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文件,对推动教育开放,服务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面向“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也不断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教育行动,共同为“一带一路”提供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支撑。2016 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 号),强调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聚力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开展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推动沿线各国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通过教育深度合作与互学互鉴,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例如,2016 年12 月成立的亚欧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组织(CBQAN),是亚欧教育部长会议框架下的亚欧高等教育资历互认协作工作组的行动计划之一,目前已经发展到13 个国家16 个会员机构,通过高等教育跨境合作机制,不断推动跨境高等教育有质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截至2019 年2 月,我国已与24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有60 所高校在23 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 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 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① 1.1.2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和保持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是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增长方式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各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及其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服务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能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大国。根据教育部在2020 年5 月印发的《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 所(含独立学院257 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002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比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分别高出48.2 个百分点、39.1 个百分点和25.1 个百分点(图1.1)。研究生招生人数为91.65 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 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 万人。在学研究生总数为286.37 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 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 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 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26 万人,毕业硕士生57.71 万人①。 图1.1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 数据来源: 当前,随着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竞争的主战场。面向全球科技发展前沿与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创新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成为提升学科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建设、社会经济协同融合的重要动力来源。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育和地区的人才需求规模、需求结构及需求层次紧密相关。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也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例如,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域分工正逐渐从中低端价值链向中高端价值链转变,对应的人才需求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应逐渐提升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增加研究生人才比重(魏亚,2020)。 顺应国家科技、产业、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战略需求,面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维度建设的关键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向之一,这也充分显示出高校研究生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基于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研究生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罗思等,2019)。例如,一些研究在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证实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及其空间特征,模型结果反映了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正面的溢出效应,且能显著带动相邻省域的经济发展(王淑英和王洁玉,2019)。类似的研究也证实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如研究生教育规模每扩张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为0.7%(高斌和段鑫星,2019)。但受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区域差异、高等教育服务特殊性等影响,研究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省际差异格局,例如浙江省研究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水平较高(刘红梅,2019)。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江西省,其研究生教育总量偏低,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程度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效应均较低(沈桂花,2019)。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应同时考虑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市场需求,在注重区域均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李梦琢和刘善槐,2019),探索多元化的办学路径,推动研究生规模与质量的协同,优化研究生教育布局与教育结构(高斌和段鑫星,2019),增强研究生学科设置合理性及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沈桂花,2019),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罗思等,2019)。 国家、地方政府、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各种保障机制,鼓励跨学科、跨机构甚至跨国别的研究生协同培养,不断加速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开放、交叉、融合,培育特色学科与方向,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协同育人成效。截至2015 年,在22 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 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近五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