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5901259
- 条形码:9787555901259 ; 978-7-5559-012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本书特色
★著名作家叶兆言精选散文集 ★由4次获得“中国zui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制作,32开精装,典雅精巧,世界大师的绘画做封面图。 ★小说家的散文—— zui不虚妄的文字 zui不做作的性情 zui不雕琢的思想 zui不掩饰的本色 ★“小说家的散文”丛书,打开另一扇窗,呈现小说家的本色。在散文里,小说家是藏不住的。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zui真实的灵魂照面。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内容简介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魔力让我对阿赫玛托娃念念不忘,以至于每次提到她的名字,就仿佛又一次回到了躁动不安的文学青春期。我能够成为一个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阿赫玛托娃分不开,然而很显然,我并不是真的被她的诗歌所打动,不仅是我,敢说有一批她的狂热崇拜者,都和我一样沉浸在想象的虚幻中。这些年来,我一直注视着与阿赫玛托娃有关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努力地试图走近她的诗歌,知道得越来越多,阿赫玛托娃就越来越陌生……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目录
**辑
重读莎士比亚
《少年维特之烦恼》导言
契诃夫的夹鼻镜
芥川龙之介在南京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关于略萨的话题
去见奈保尔
第二辑
朱自清先生醉酒说英语
胡适先生的应节
闹着玩儿的文人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万事翻覆如浮云
第三辑
从解手说起
西津古渡
蔡公时的意义
1929年,美国人怎么看蒋介石
不重要的谭延闿
考试院长戴季陶
吴佩孚眼里的张良
文化中的乡音
后记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节选
《小说家的散文:永远的阿赫玛托娃(精装)》: 契诃夫是我们文学前辈中*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优秀的剧作家。有时候,你甚至都难以区分清楚,到底是他的小说好,还是他的剧本更优秀。契诃夫究竟是应该写小说,还是应该写剧本,好像并没有人讨论这样的话题。很难想象的却是,一百多年前,已经成为小说大师的契诃夫,曾经为这个选择痛苦和不安。1896年,三十六岁的契诃夫创作了《海鸥》,这个剧本上演时,遭遇到了空前的惨败,观众一边看戏,一边哄堂大笑。当时的媒体终于找到一个狂欢机会,一家报纸很得意地评论说:“昨天隆重的福利演出,被前所未闻的丑陋蒙上了一层暗影,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令人眩晕的失败剧本。”另一家报纸的口吻更加刻薄:“契诃夫的《海鸥》死了,全体观众一致的嘘声杀死了它。像成千上万只蜜蜂、黄蜂和丸花蜂充斥着观众大厅,嘘声是那么响亮那么凶狠。” 虽然此前也写过剧本,作为一名戏剧界的新手,契诃夫似乎已意识到这部作品可能会有的厄运,他准备撤回出版许可,甚至有些心虚地不打算参加首演。然而,首演成功的诱惑毕竟巨大,剧作者当然渴望观众的认同,当然渴望剧场上的掌声。在契诃夫小心翼翼的期待中,演出开始了,上演到第二场的时候,为了躲避观众的嘘声和嘲弄,他躲到了舞台后面。这是一场活生生的灾难,是一个写作者的末日,演出总算结束了,本来还假想是否要上台接受观众献花的契诃夫,连外套都没来得及穿,就从剧场的侧门脸色苍白地逃了出去。 深夜两点,痛苦不安的契诃夫还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游荡。巨大的失望变成了一种绝望,回家以后,他对一个朋友宣布:“如果不能活到七百岁,我就再也不写剧本了。”其实这个结果完全可以预想到,事情都是明摆着的,就像面对你的小说读者一样,写作者永远是孤独的、无援的,对你的受众是否能接受你,必须有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像契诃夫这样的戏剧大师,也许注定了不能一帆风顺,也许注定了不能一炮而红,也许注定了要经历失败。从三流作家变成一流作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改变需要付出代价,要么是作家做出改变,要么是受众做出改变。 究竟是谁应该做出改变呢?在小说中,主动做出改变的是契诃夫,他的前后期小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品质。很显然,如今在戏剧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他的做法不太符合当时的清规戒律,而所谓“清规戒律”,说白了就是舞台剧的游戏规则。出来混,你就必须遵守规则。早在写作剧本期间,契诃夫就承认自己完全忽视了舞台剧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不仅仅是用来描绘人物的对话太长了,而且出现了*不应该的“冗长的开头,仓促的结尾”。 然而契诃夫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去他妈的基本原则,清规戒律也好,游戏规则也好,这些都是为平庸者而设置。只要自己觉得好,“冗长的开头”就是可以的,“仓促的结尾”就是有力的。这一次,契诃夫相信了自己的直觉,他宁愿放弃戏剧创作,也不愿意去遵守那些基本原则。换句话说,在写小说方面,他知道自己的确曾经有过问题,因此,必须做出改变的是他自己,而在戏剧方面,他没有错,他代表着正确的方向,问题出在观众方面,因此,必须做出改变的是观众。 要准备让受众做出改变的想法,无疑有些想当然,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疯狂。一个作家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对于读者,对于观众,你不得不接受无能为力的命运。你用不着去迎合他们,读者和观众的口味五花八门,你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满意。与其知难而上,不如知难而退,写作说到底还是让自己满意,自己觉得不好,就进行修正;自己觉得不错,就坚定不移地坚持。 ……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驰向黑夜的女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等。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