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许钧翻译论丛: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785006
- 条形码:9787544785006 ; 978-7-5447-8500-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许钧翻译论丛: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精装) 本书特色
在20世纪末,许钧教授耗时三年,与季羡林、萧乾、草婴、许渊冲、李文俊、杨武能等二十余位翻译大家展开对谈,就文学翻译的诸多方面畅谈经验与体会、看法与观念。文学翻译的精妙,在交谈中一一揭示。而从这些谈话中,也可一窥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发展历史。
许钧翻译论丛: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精装) 内容简介
季羡林,萧乾,文洁若,叶君健,陈原,草婴,方平,许渊冲,屠岸,江枫,李芒,赵瑞蕻,杨苡,李文俊,吕同六,杨武能,郭宏安,罗新璋,施康强,林一安…… 翻译的动机、目的、任务、性质、地位和作用,影响翻译对象选择的因素,翻译的标准与原则,翻译的过程,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再创造,原作风格的再现,形象思维与形象再现,形式与内容,神似与形似,文学翻译批评…… 在20世纪末,许钧教授就文学翻译的诸多基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与中国当代较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杰出翻译家,通过对谈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让翻译家们畅谈各自文学翻译的独到经验、体会和见解。20世纪萦绕于广大文学翻译者心头、在中国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大多数主要问题,所涉及问题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几乎都得到了探讨和阐发。 本书以独特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做了一次梳理与总结,为文学翻译实践的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切实可行的经验,在中国文学翻译史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许钧翻译论丛: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精装) 目录
再版序
传统与创新——代引言 /许 钧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季羡林 许 钧
谈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 /许 钧 罗新璋 施康强 袁筱一
翻译,再现原作的再创作 /李 芒 许 钧
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 /许渊冲 许 钧
“信达雅”与“真善美” /屠 岸 许 钧
“翻译这门学问或艺术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萧 乾 文洁若 许 钧
“尽可能多地保持原作的艺术风貌” /吕同六 许 钧
自设藩篱,循迹而行——谈翻译风格 /郭宏安 许 钧
形神兼备:诗歌翻译的一种追求 /江 枫 许 钧
翻译与创作 /赵瑞蕻 杨 苡 许 钧
翻译也要出精品 /叶君健 许 钧
翻译的得与失 /方 平 许 钧
漫谈文学翻译主体 /杨武能 许 钧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翻译” /草 婴 许 钧
译者应该有多种“套路” /李文俊 许 钧
语言与翻译 /陈 原 许 钧
拉美文学的介绍与翻译 /林一安 许 钧
译书天下事 得失寸心知——关于《红与黑》中译本的对谈 /赵瑞蕻 许 钧
跨世纪的“翻译漫谈” /许 钧 王理行
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 /许 钧 袁筱一
从“梦想”走向现实 /许 钧 袁筱一
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与R.阿埃瑟朗教授谈翻译研究 /许 钧 R.阿埃瑟朗
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许 钧 达尼卡 · 塞莱斯科维奇
加强翻译学科的建设——许钧教授访谈录 /尚 岩 许 钧
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新老版本译者之间的对谈 /许 钧 韩少功
语言总在找寻唯一 /罗望子 许 钧
我们的时代一定会出翻译大家——许钧教授谈文学翻译 /许 钧 田志凌
关于翻译与外语学习——许钧教授答黄昊同学 /许 钧 黄 昊
内审以自强:一个翻译家的省思——专访翻译家许钧教授 /李 南 许 钧
翻译家是孤独的——《无知》译者许钧访谈 /鲁 刚 许 钧
关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许钧教授访谈录 /穆 雷 许 钧
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许钧教授访谈录 /朱 竞 许 钧
翻译是爱,是理解,是历史的奇遇——许钧教授谈傅雷与翻译 /刘 琨 孙世杰 杨 秀
阅读勒克莱齐奥,理解勒克莱齐奥——答《楚天都市报》 /许 钧 周 洁
理解让-马利 · 勒克莱齐奥——答《中国新闻周刊》 /许 钧 丁尘馨
后记
第三版后记
许钧翻译论丛: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精装) 节选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 季羡林 许 钧 许钧: 在北京举行的亚洲翻译家论坛,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交流。会上,就翻译在人类思想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当代社会的翻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天,我有幸当面向先生请教一些与翻译有关的问题,不胜感激。我想提的**个问题与翻译的作用有关。现在社会上,人们似乎有一种成见,认为翻译很容易,不少人看不起翻译。对这个问题,先生怎么看? 季羡林: 关于翻译,人们确实有不少看法,也有人小视翻译。但依我看,翻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相反,它很困难。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比如我译《罗摩衍那》,单就这个书名的翻译,就涉及许多问题,需要认真考虑。首先遇到的是译音的问题。在翻译史上,特别是佛经翻译,中外和尚在译音方面都很慎重,这是出于对宗教功果的考虑。因此,他们务求译音要准确,一点也不能马虎。“罗摩衍那”这四个译音的*后确定,我就是因为考虑到准确性,考虑到这四个音与原音比较接近。译出了准确的音还不够,我还考虑到文体问题,“罗摩衍那”这四个字中,在汉字里有几个不常见的字,是不是要改掉呢?我想,这部书本身就是古色古香的,书名中保留几个古色古香的字,读者也许一看就有所会意,这不更好吗?可见,不要说大的方面的翻译,就一个书名,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可见翻译确实是不容易的。 许钧: 季先生,您刚才说到,在翻译中,您还考虑到文体问题。我记得在罗新璋编的《翻译论集》中,有您的一篇论翻译的文章,其中讨论了《罗摩衍那》的译文文体问题。关于翻译中的文体问题,中外翻译理论研究者有过不少思考、探讨,还有过争论,比如原文是古体诗,翻译过来是不是一定要用古体呢?要是没有对应的文体怎么办?小说翻译也如此,比如用古法语写的小说,翻译过来是否一定要以相应的古汉语来译呢? 季羡林: 这些问题,确实应该提出来,在翻译中,也有探讨的必要,但具体到《罗摩衍那》的翻译,一开始我并没有过多考虑该用怎样的文体进行翻译。鲁迅说过:“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我当时就想译成这样的诗。但有个疑问,用这样的诗体译史诗妥当吗?*好是以中国古体长篇叙事抒情诗,如以《孔雀东南飞》为样板,把原诗译成类似七绝那样的民歌体。印度史诗,就其本质而言,本来就是伶工说唱的东西,这样译,更能够表达原诗的精神与风采。我进行了尝试,想把诗译成七绝,但很困难,后来,译到六篇下一半的时候,我还是回过头来,用类似七言绝句的民歌体来翻译。所以说,我译的《罗摩衍那》,前后的文体是不够统一的,究竟哪一种更好,还需要讨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翻译是十分困难的,中国的翻译工作要发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要进一步努力。 许钧: 就具体的翻译来说,困难确实很多,也许是翻译太难的缘故。有的人认为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如新洪堡学派,还在理论上论证人类思想交流的不可能性。这样一来,翻译的可能性和作用也就被彻底抹杀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季羡林: 我想,理论探讨,应该以事实为依据。翻译如果不可能,怎么中西方能有那么悠久的翻译史?翻译如果不可能,人类各民族怎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别的国家我不说,无论从翻译的历史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还是从翻译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个“翻译大国”。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已经有翻译活动了。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如果有往来,有交流的需要,就会需要翻译。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 许钧: 您刚才谈到“沟通”与“交流”,我想,就翻译的目的而言,能否说寻求沟通,促进交流,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所在。人类的交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季先生,这几年来您一直在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比如在 21世纪,东方文化将处于一个怎么样的位置,特别是您所说的“人类文化的演变和走向问题”。我想,翻译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季羡林: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翻译对文化的发展到底有何重要意义。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问题是,既然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我想,这里面是因为翻译在起作用。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若拿河流来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许钧: 在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中,看来怎么强调翻译的作用都不为过。翻译的作用不仅对中国文化如此,对其他文化也如此;翻译,不但能保证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拓展它的生命。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改革开放,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扩大,翻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但目前,翻译界的情况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有不少问题存在,我在《书与人》上读过您的一篇文章,您对目前翻译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甚至用了“危机”两个字。 季羡林: 翻译可以在文化交流中起大作用,但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要看翻译本身能否站得住脚。翻译首先有个道德的问题,有个风气的问题。翻译什么?怎么翻译?这些问题都不能回避。我们要选择翻译对我们中华文明有益的东西,还要把我们中华文明的精华介绍出去。现在的翻译风气不好,有的翻译很不负责任。曾经有一位同志,把他翻译的东西给我看,中文倒还不错,可一对原文,问题太大了,许多原文都没有读懂。理解错了,匆匆翻译过来,会有什么效果?这种翻译态度应该批评,现在看来,翻译界这种情况不是少数,几乎成了一种风气,对原文不负责任,怎么能对读者负责任呢?这是一种欺骗。从文化交流方面来看,把别人的东西都介绍错了,这怎么交流?所以我说这样下去,是一种危机,必须注意。 许钧: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南京的赵瑞蕻先生也跟我谈起过您的看法。他非常赞同,翻译风气不好,对翻译质量肯定没有保证。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翻译,首先要有端正的译风、译德。除了您刚才说的问题之外,我觉得目前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复译成风,形成了滥译。我们在讨论《红与黑》的汉译时,发现在复译的幌子下,有的人甚至抄袭。现在的《红与黑》汉译本中,有好几个有抄袭之嫌。表面上看,翻译很繁荣,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译本,但这种繁荣的背后,确实存在着危机。季先生,您看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季羡林: 这需要有翻译批评。我想,翻译事业要发展,要健康地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就不能没有翻译批评。现在批评很少,担负不起应有的职责来。这方面,必须大力加强才行。翻译的批评十分重要,不好的风气,不健康的翻译道德,如果不批评,任其泛滥,那怎么行?在 30年代,鲁迅说过,翻译出了问题,翻译出版出了问题,翻译批评界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我呼吁,现在要加强翻译批评,发挥批评应有的作用。 许钧: 翻译批评确实非常有必要,但做翻译批评,非常困难,有人说,费力不讨好。在目前商品经济大潮中,“利”字当头,能赚到钱就行。复译这么多,其中就有个“利”字在作怪。批评的作用在“利”的面前显得苍白。从理论角度看,翻译批评还有个标准的问题,好的翻译怎么衡量? 季羡林: 翻译批评应该有个轻重缓急。翻译界有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要提出来,指出它的危害性,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怎么能说起不到作用呢?相信大多数人是能够明辨是非的。关键,我看是在译者的本身。一个好的译者,应该有认真的态度。至于翻译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这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我刚才谈到,翻译很难,但只要努力,有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翻译批评,在这个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进行翻译的对比,探讨翻译的方法,都是很有益的。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对译者就会有启发,就会有作用。 许钧: 我觉得,目前翻译界,还有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翻译人才的培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 5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国家开设了翻译学校,兴办翻译专业,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比如法国,就有世界著名的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翻译人才。另外,像我国的香港地区,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视。香港的大学现在基本都开设了翻译课程,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翻译学系。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国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确实应该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我跟不少同行交换过看法,目前,*大的障碍,是翻译学科在我国内地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或者换句话说,翻译学科还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名不正,言不顺,翻译人才的培养得不到保证。我们希望季先生能呼吁一下。 季羡林: 翻译人才的培养确实非常重要。不可否认,解放以来,我们国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采取不同手段,培养了不少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在历史上,中国也有过影响比较大的翻译机构。我想,设立翻译专业还是有必要的,这对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有好处。我以前就有这方面的设想,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翻译的认识的提高,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学科的作用也会被人们渐渐认识,这样,它的地位就会得到承认了。 许钧: 谢谢季先生的指教。我们翻译教学界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希望在中国能早日确立翻译学科的地位。我想*后再请季先生对我国年轻一代的翻译工作者提一点希望。 季羡林: 我还是想说,翻译之为用大矣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努力,把翻译事业做好! 1998年2月初稿
许钧翻译论丛: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精装) 作者简介
许钧 1954年生,浙江龙游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国内外近20种学术刊物的编委。著作有《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翻译学概论》《傅雷翻译研究》等10余种,译著有《追忆似水年华》(卷四)、《诉讼笔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30余种。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