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23cm 页数: 201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35117
  • 条形码:9787552035117 ; 978-7-5520-351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工业文化的新理论, 提出工业文化遗产这一新概念, 作为深化研究与利用工业遗产的整合性框架。内容包括: 从记忆到遗产: 工业文化遗产的形成 ; 文化与经济: 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等。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目录

“利群工业文化”丛书总序

前 言

绪 论 工业遗产的文化性

一、工业遗产: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二、跨学科与碎片化:多元认知角度

三、工业文化:一种元理论尝试

**章 从记忆到遗产:工业文化遗产的形成

一、记忆凝结:工业文明的乡愁

二、遗产形成:产业演化与经济循环重构

第二章 文化与经济: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

一、多元话语: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

二、工业遗产产业:一种价值评估模型

三、历史工业建筑:建构回忆空间

四、工业精神:工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第三章 参差多态:工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一、世界遗产中的工业文化:以富冈制丝厂为例

二、中国当代城市工业遗产:以武汉硚口区为例

三、迈向现代的道路:铁道工业遗产一瞥

第四章 工业旅游:工业文化遗产寓保护于利用

一、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文化遗产的天然属性

二、工业旅游的性质:附属于工业的文化旅游

三、工业旅游的文化内核:工业精神的展示与传播

四、工业旅游的价值体系: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

五、工业遗产旅游:在遗产旅游与工业旅游之间

六、老厂房的创意蝶变:上海工业旅游的兴起

七、消费品工业旅游概观:以福建泉州为例

第五章 教育与传承:工业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一、劳动教育:工业精神在教育中的落实

二、课程资源:工业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三、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工业文化遗产

第六章 见证工业史:中国工业文化遗产概观

一、工业演化阶段:中国工业文化遗产的类型

二、工业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相融:传统手工业遗产

三、千年大变局与工业文化:江南造船厂与福建船政局

四、近代实业家与地方记忆:近代民族工业遗产

五、民族精神的张扬:抗日战争工业遗产

六、从“156 项工程”到三线建设:新中国工业遗产的代表

七、距今*近的工业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工业遗产

结论 国家记忆与地区振兴 ·

一、国家遗产:国家集体记忆的塑造

二、地区振兴:从“锈带”变“秀带”


展开全部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节选

“利群工业文化”丛书总序 自2017 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行工业文化政策以来,“工业文化”这个中国本土原创的新概念已在学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社会上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工业文化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并伴随着一个个工业强国的兴衰起伏而变动流转。黑格尔尝言:“智慧女神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起飞。”当人们自发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在思想认识层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自觉地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工业文化的发展和这个概念自身的形成,正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对工业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当下中国工业奋力由大变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发展关键期,可谓正当其时。 作为一种和工业社会相匹配的宏大的文化形态,工业文化内涵丰富,人们对工业文化的认知也各有侧重。“工业”和“文化”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已经决定了工业文化研究是一个真正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工业文化作为影响工业发展的价值观,其包含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工业精神,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的物化载体,是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工业文学是工业文化的自我表达,是文学研究的分支领域,但也必须借助哲学、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去深入剖析。工业旅游是工业文化在实践层面的集中体现,离不开旅游学、地理学的研究,但若真要赋予工业旅游以文化传承功能,推行工业文化研学,又要与教育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至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工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跨领域特性。工业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这就决定了工业文化研究必须是综合性、多视角与跨学科的。 任何文化都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传承下去才具有生命力,工业文化也不例外。今时今日,中国工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一方面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又要解决国内各层次制造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难题,发展工业文化,正是为了营造崇尚实业的社会氛围,培养直接或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各类人才。工业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然而,工业文化教育不等于专门的工业技术教育,也不等于工业技能培训,尽管它实际上包含了这两者,但它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还是要为工业社会培育完整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有敬业精神的人,崇尚勤劳致富而非投机暴富的人,拥抱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警醒于工业社会负面影响的人。换言之,工业文化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工业社会全体成员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钢铁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时代里塑造新的人文传统的博雅教育。工业文化的内核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新时代里,工业文化是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中国接受工业文化、发展工业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20 世纪前期,当列强已经展示先进的工业文明并凭借工业实力在军事与经济上侵凌中国时,中国仍有一批不谙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反对发展工业,反对工业文化。1923 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发表了《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一文,旗帜鲜明地呼吁工业立国:“然则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吾以为迨无疑义。”可谓振聋发聩!从高呼工业立国到实践制造强国,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工业文化一以贯之,因为这正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恽代英毕业并曾工作于武昌中华大学,该校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1920 年2 月,恽代英、林育南等中华大学及其中学部的学生,创办了利群书社,意在打造“一个文化运动的场所”,介绍新文化。利群书社后来成为在长江中游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中心,湖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利群书社又成为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在其历史上,就有着孕育新文化、传播新文化的光荣传统。这一新文化,既是用恽代英等烈士鲜血染成的红色文化,又是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振臂高呼过的工业文化。这一光荣传统,在华中师范大学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了“工业文化与工业旅游”这门全国首个冠以“工业文化”一词的课程。2017 年,学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组建了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在全国高校中亦为首创。中心创办的《工业文化研究》辑刊,也是全国**个专门性的工业文化学术刊物。与此同时,学校发挥重点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的学生进入中学等基础教育领域工作后,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工业文化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让工业文化向深处扎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创办“利群工业文化”丛书,陆续推出相关成果,就是为了传承恽代英等先辈的伟志,将工业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向纵深推进。借用恽代英的话说,我们希望“利群工业文化”丛书成为一个工业文化运动的场所,一个为社会服务的共同努力的平台! 彭南生 严鹏 2021 年3 月2 日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 作者简介

严鹏: 湖北武汉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工业文化研究》主编。长期从事工业经济、企业史、工业文化研究,出版专著多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战争与工业》获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工业文化政策制定,出任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评选专家,被多家机构聘为工业文化研学顾问。 陈文佳: 福建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现为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教师,从事工业文化教育研究并开设相关课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