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7217461
- 条形码:9787307217461 ; 978-7-307-2174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 本书特色
伴随晚清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社会经济形式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向工商经济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与外来因子的不断碰撞、融合中走向现代化。传统科举制度及以官办学校教育为主体框架构建起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模式日渐保守与僵化,其所造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无法再满足晚清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本书共分六章,旨在探讨与分析晚清社会转型历史背景下,为破解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清廷是如何在新式官办学校中培养各类外语人才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探讨与分析晚清社会转型历史背景下,为破解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所面临的语言障碍,清廷在培养各类外语人才方面所采取的举措。该书结构如下。章:描述与分析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探索与阐析晚清新式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嬗变。第三、四、五章:分析和展现晚清新式官办学校外语专门人才培养实践、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以及“通才”性外语人才培养实践。第六章:总结与评析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效表现、办学特色、不足以及历史反思。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 目录
**章 晚清社会转型与旧式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
**节 旧式官办学校俄语人才培养
一、俄罗斯文馆历史沿革
二、俄罗斯文馆的人才培养
三、俄语人才的培养成效
第二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语人才的缺失与补缺
一、外语人才缺失的历史成因
二、通事:历史舞台上的特殊角色
三、中国通事的外语水平及翻译能力
第三节 晚清社会转型推动下的外语人才需求
一、晚清中国社会的转型之道
二、社会转型推动下的多样化外语人才需求
三、晚清政府外语人才培养规划
第二章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理念
**节 “经世致用”观下外语专门人才培养理念
一、“经世致用”人才观
二、外语专门人才培养理念
第二节 “中体西用”观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
一、“中体西用”人才观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
第三节 从“会通中西、体用并举”到外语“通才”教育理念
一、近代通才教育思想的萌芽:“会通中西、体用并举”
二、外语“通才”教育理念
第三章 晚清官办学校外交翻译专才培养实践
**节 “同文三馆”外语专才培养目标缘起
一、有识之士的舆论引导
二、晚清政府外交经验教训
三、迫于列强的建议与压力
第二节 “同文三馆”语种设置与学生、教习招引
一、多语种的专业设置
二、学生的选拔——旗、汉之争
三、中、外教习的选拔与聘任
第三节 “同文三馆”课程、教学、考核与奖励
一、中西结合的课程设置
二、学堂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
三、学生的考核与奖励
第四章 晚清官办学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
**节 京师、上海同文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一、多途径、高质量的学生来源
二、外引内培: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三、复合型课程、教学与教法
四、同文馆学生留学欧洲深造
第二节 湖北自强学堂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一、调试期:一波三折下的方言商务人才培养尝试
二、定型期: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
第五章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外语“通才”培养实践
**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离异与融合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统一
二、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的“通”与“专”
第二节 译学馆外语“通才”培养实践
一、学生的招录与教员的聘用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
三、译学馆人才培养的延伸:留学教育
第三节 学生的考核与职业选择
一、日常考核与毕业考试
二、“奖励出身”与职业选择
第六章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成效与评析
**节 外语人才培养的成效举概
一、外语人才与近代中国政治外交
二、外语人才与近代中国文教事业
第二节 外语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
一、指导思想: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二、培养目标: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
三、教学模式:以翻译教学实践为特色
第三节 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反思
一、外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不足
二、外语人才培养的现实借鉴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 作者简介
夏军,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学科带头人。湖北翻译协会理事。湖北工业大学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主要负责人,语言研究所副主任。主要从事外国语言文学,英国文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表论文7篇,出版教材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