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作者:郦波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6.5(7.6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616122
  • 条形码:9787548616122 ; 978-7-5486-1612-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外能领军做实业,内能修身齐家,与至圣先师孔夫子、王阳明并称中国历史上三大完人。曾国藩传奇的一生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研究他的书层出不穷。郦波老师独辟蹊径,不讲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将其对曾国藩修身之法的研究,用平实中有趣味、严正处有亲切、浅显而能精警的话语讲解出来,不仅是解读“完人”曾国藩的成功法则,更有郦波老师个人的修身之道。以期读者可以从曾国藩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寻找深刻的价值,创造出更伟大的智慧。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内容简介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谥“文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外能领军做实业,内能修身齐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完人”。曾国藩传奇的一生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他的研究层出不穷。本书为郦波教授对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的品评。全书以“修身”为主题,围绕《日课十二条》,逐一分析曾国藩修身的诸多心得,解读《日课十二条》缘何成为曾国藩改头换面、脱胎换骨的不二法门,以期读者可以从曾国藩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寻找深刻的价值,创造出更伟大的智慧。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目录

一 主敬背后的玄机·001

二 静坐的奥妙·023

三 早起为何如此重要·035

四 精读是读书的不二法门·053

五 读史的重要性·077

六 用日记面对自我内心·093

七 永远不要丢掉看家本领·111

八 谨言益处多·129

九 气何其重要·143

十 爱惜自己请从保身开始·157

十一 为什么要作字·171

十二 夜不出门是良性循环的开始·185


展开全部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节选

一 主敬背后的玄机 人应该要整齐严束,无时不惧。 当我们在仪式感中收拢了自己的心,就有了定力。 这种定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大的行动力。 这篇《日课十二条》的产生和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曾国藩会产生这么深刻的认识呢?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恶习。 那时候他整天无所事事,经常和狐朋狗友在一起鬼混,聊闲天,聊各种浑段子,一点点小事都能吸引他的注意。 有一天,曾国藩又从朋友那儿胡吹海聊回来。刚要进家门,突然有人在旁边喊:“菜市口要杀人,囚犯被处以死刑,要行刑了!” 曾国藩一听,兴奋得不得了,也跑过去看。快跑到刑场的时候,他突然从心里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曾国藩想,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翰林院的庶吉士,怎么能够如此没有定力,如此心烦意乱?这样一点点小事,就能够吸引、诱惑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就和我们现在在马路旁、网络上围观很多事件一样。 事实上,很多事情和我们有关系吗?丝毫没有,但是我们有时比当事人还兴奋。 就这样,曾国藩想着想着,非常懊恼,就回了家。回到家后,他仍是想了又想。*后,他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这些年来一直想戒掉吸烟的恶习,却一直戒不掉的原因。 算下来,曾国藩总共有十五年的抽烟史,十一年的戒烟史。十一年来,他戒了又犯,犯了又戒,总是戒不掉。他也一直很苦恼,觉得自己连烟瘾都戒不掉,将来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的老爹是个穷酸秀才,考科举屡试不中,心里烦闷,就开始借烟消愁。男人烦闷无外乎抽烟喝酒。结果曾国藩受父亲的影响,也开始抽烟。很多人以为他抽鸦片,其实不然——他抽的是湖南土烟。但土烟也不得了,种植方法非常考究,要选上好的沙土地,每个星期施两次肥,还不能是普通肥料,要用*高级的鸡粪灰和砖墙灰。这样种出来的土烟劲儿特别大,往往呛得人涕泗齐下,一旦染上,就很难戒掉,而曾国藩就有这样的土烟瘾。曾国藩戒烟,其实出于一句承诺。 曾国藩小时候背书能力极差,湖南民间甚至有个传说,说他背书背不过贼。所以,别说老师、同学,连老爹有时看到他也直摇头。 后来,曾国藩转到湘乡涟滨书院去读书。尽管他在其他许多地方不被待见,但是涟滨书院山长——就相当于校长——刘元堂特别欣赏他。刘老师大概读过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赏识教育,经常说:“我看好你!”“你行!你真棒!”给予曾国藩许多鼓励。然而,有一次,曾国藩不巧被刘老师发现在抽土烟,刘老师大光其火,对他说:“这个恶习你若戒不掉,此生必无所成。算我看走眼了!” 偶尔一次佛门狮子吼,往往能骂醒梦中人。刘老师很喜欢曾国藩,所以这一次发火效果极好,曾国藩当即下决心痛改前非,改掉这个恶习。于是,他把所有同学叫到一起,当众把烟具砸烂、烟叶烧毁——相当于开了个微型新闻发布会,搞了场小型的“曾门销烟”,决心不可谓不大。戒烟这事儿,我们一般人自己悄悄戒就得了,而曾国藩把同学都叫来,又表了这么大的决心,*后坚持了多久呢?两个月。两个月后实在忍不住,又犯了。 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曾国藩开始反省,进行自我总结——戒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他说:“当时在涟滨书院,我戒烟,可是我的同学不戒烟,这帮小子太坏了,一见我戒烟了,就天天蛊惑我。” 曾国藩一旦下定决心,就对自己特别狠。发现戒烟环境不好,一发狠,转学了。 转学去了哪儿呢?转到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这下环境好了,都是好学生在一起,没人抽烟,应该会戒烟成功了。为表决心,曾国藩又把一帮好友叫到一起,又搞了个发布会,又把烟具砸了、烟叶烧了。 问题是,上一次已经这样搞过了,再搞一次多没创意,多少要有点进步吧!于是,曾国藩为了表决心,把名字改了。 曾国藩原来不叫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后来的主考官穆彰阿为他改的,取国家藩篱之意。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居武。他原来的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他爹也是知识分子,知道起名字要引经据典,于是在《孟子》里找了个出处,叫“曾子居武城”,意思是曾子曾住在武城这个地方。他爹把这五个字拿出来,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给儿子取名曾子城,号居武。这次戒烟时,曾子城的名字没变,但号改成了“涤生”。后来,曾国藩的部下和学生都称他为涤丈、涤帅、涤师,就是源于这次戒烟时改的这个号。 “涤生”二字,曾国藩自己的解释是:“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代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涤”就是洗涤污垢的意思,“生”就是获得新生的意思。大意是立志改头换面,在戒烟这件事上和昨天的自己决裂。这名号起得,足见其决心之大。 那这次戒了多久呢?不管多久,总该比上次好一点吧? 答案是一个月。 居然还不如上一次! 于是曾国藩又自我总结:为什么总是失败呢?——男人*大的弱点,就是喜欢给自己找理由——他在日记里写道:“初失烟,如婴儿失乳。”意思是刚开始戒烟就像婴儿没有奶喝,很痛苦。因为这种痛苦太大太根本,难以抵抗,所以自己就失败了。 不过虽然屡战屡败,但曾国藩没有放弃,反而屡败屡战,反反复复戒烟,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要知道,那时人们并不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也不知道抽烟有害他人健康。所以曾国藩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曾劝他:人多少有点恶习,戒不掉不算大事。不就抽个烟吗?大家都抽,又不是你一个人。为了当年刘老师的一句话,就非得戒烟不成? 此前曾国藩每次戒烟的时候,动静常常都很大,经常把朋友拉过来作证,像搞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之类的。但是不管用,过不了多长时间,又照样犯戒了。 唯独这一晚,曾国藩既没有找朋友,也没有找家人作证,而是突然之间自我觉醒,顿然开悟。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夜晚,曾国藩终于想明白、想清楚了:心事太杂,精气神便不能收拢束一处。 反思了一天,曾国藩把自己*喜爱的烟具拿出来,抄起榔头,把烟具砸了,把湖南老家刚送来的上好的烟叶也都烧了。这就叫“于无声处听惊雷”。然后,他回屋坐下来,提起笔写了一篇文章——按道理至少应该写一个戒烟檄文,结果他写了一篇文字,这就是著名的《日课十二条》。 奇迹就从这个晚上开始了。 从此以后,曾国藩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就按这十二条的自我约束,逐条去做,*后终于成为晚清一代中兴之臣,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后一位大儒。 那么,曾国藩达到这样的成就主要靠的是什么? 就靠他的这种心法,就靠他的这个《日课十二条》。 《日课十二条》的**条,便是主敬。 关于主敬,曾国藩解释说:“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这里有三层意思。**层“整齐严束,无时不惧”,说的就是生活中的仪式感。敬畏心的养成其实和仪式感息息相关。 我曾经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大家说到现在的春节过得一点仪式感都没有,非常感慨。在古代,中国人处处讲究仪式感。曾国藩家书里,有一个著名的“八宝饭”,说“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实际是教育子弟要读书,要干活,要种菜,要起床打扫卫生。考是什么呢,考是早晨起来要祭祀祖先。古人每天有小的祭祀,隔一段时间有大的祭祀。祭祀祖先包括古人说的孩子对长辈、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这其实都是为了增加生活中的仪式感。 为什么仪式感特别重要呢?为什么生活中处处需要仪式感呢? 因为仪式感能让人产生敬畏心。 人的精气神在平常生活中应该是聚拢起来的,而不是发散的。当然,碰到事情的时候可以发散,但是平常,一个人的精气神越聚拢越凝聚越好。而仪式感中所产生的敬畏心,就能让人产生这种精气神聚拢凝聚的感觉,久而久之,一个人就会有定力。这种定力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就会产生强大的行动力、执行力。所以由仪式感到敬畏到定力再到执行力,这是一种正向的情绪链。 而如果日常生活中缺乏仪式感,缺乏敬畏心,精气神就是散逸的。到需要我们专注做事的时候,就不可能势如破竹,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力。 落实到细节上,就是要区分有事和无事两种情况。曾国藩说:“无事时心在腔子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平常没事的时候,精气神不要散逸,心思要收拢,情绪要镇定。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在平常的生活里,在无事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呢?我们全部的精气神大多在手机上。我们空闲的时光都在不停地刷屏。 手机的碎片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因为手机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所以它的信息成为强大的碎片化模式。这导致我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也是碎片化的。不仅时间碎片化,连我们的习性都变得碎片化了。长此以往,我们发现做事的时候没有定力。不仅习性碎片化,连我们的情绪也渐渐碎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人容易产生焦虑感、迷惑感和困惑感。长此以往,还会造成思维方式的碎片化。思维是讲究逻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但 是碎片化的习性,碎片化的情绪表达,久而久之会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碎片化。这样发展下去意味着人类的思考能力将会下降。因此,无事的时候,你的身心、你的情绪、你的整体,都应该收束起来,而不应该散逸,更不应该淹没在手机网络的汪洋大海之中。 如果平常能够做到这样,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如曾国藩所说,“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专一不杂,如日之升”,这说的又是什么呢?是说碰到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样。用《尚书》里的那句名言来说,就是“惟精惟一”。“惟精惟一”这句话是儒家世代承传的不二心法。《尚书·大禹谟》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们经常把年轻人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什么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呢?就是因为如日之升,在升起来的过程中,它的光芒,它的趋势无可抵挡。“玉莹无瑕天地归”,自然而然地照耀世界,带来普世的光芒。 为什么人可以达到这种状态,就是因为做到了惟精惟一,做到了专一不杂。那为什么这种时候遇到事情,能够做到专一不杂呢,是因为没事的时候心在腔子里,精气神全都收束起来。在有事的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调动自己的精神,在关键处释放出来。这时候,即使面对困难挫折,你也会势如破竹。 这就是曾国藩这个秘籍的重要作用。他后来的识人、用人之道也全根据此法。比如他对湘军名将塔齐布的重用便是如此。 曾国藩见到塔齐布的时候,发现他和别人不一样。曾国藩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塔齐布每日练兵的时候,脚上居然穿着一双草鞋。 别的将领都是华服美冠,身着漂亮的衣服,脚蹬漂亮的鞋子。唯独塔齐布,他的精气神都集中在练兵之上,所以并不太注重穿什么样的鞋子。曾国藩看到这一点,特别欣赏塔齐布,重用塔齐布。后来事实证明,塔齐布确实是一代将才,带兵真是叫如日之升。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专一不杂。又比如说司马迁写过的著名刺客专诸。大家对荆轲比较熟,其实专诸更有名,更厉害。 专诸是南京江北人,这个地方现在叫六合,以前叫棠邑。很多人不知道,*早的文化典故之一“惧内”,其实就来自专诸。 专诸这个人力大无穷,功夫超群。当地的地痞流氓都怕他,但他唯一怕的就是他老婆。他曾经自云,面对他老婆,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们常以为这是位高权重者说的,其实这句话*早是专诸说出来的。在老婆的管教下,专诸虽然是个杀猪的,但是他的日常行为特别有仪式感。后来,专诸得到吴国伍子胥的赏识,被他引为平生知己,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以侠士待之。专诸士为知己者死,为公子光去刺杀吴王僚。 吴王僚好吃,尤其喜欢吃烤鱼,专诸就特地到太湖边学做烤鱼,一手烧烤功夫天下绝伦。专诸还因此被称为古代厨师之祖。公子光告诉吴王僚自己有一个大厨,做的太湖烤鱼美味绝伦,邀请吴王僚到家里来吃饭,吴王僚也不是不知道会有危险,却实在是按捺不住对美食的喜爱,按捺不住舌尖上的诱惑。 拿出一把短剑。这时候不是图穷匕首现,而是鱼穷匕首现。这把短剑其实就是一把匕首,就是著名的鱼肠剑。 吴王僚大吃一惊,已知眼前的人必是刺客。身旁的甲士也挥起长矛,挺矛就刺。这时候专诸拿起鱼肠剑,合身扑上。根据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猜得出来,事实上他还没有刺中吴王僚的时候,就已被甲士刺中。可是哪怕长矛透身而入,专诸依旧合身扑上,直扑入吴王僚怀中。吴王僚身着两层软甲,都没有挡住专诸的刺杀之势。短剑透胸而入,吴王僚当场毙命。 所以古人说“专诸之刺王僚”如彗星击月,无可抵挡。为什么?这和他平常专一不杂的习性充分。 此时,专诸端着烤鱼上来,甲士先搜身,没有武器,说明不是刺客。专诸把鱼放下来说,这个鱼很大,我来伺候大王吃鱼。他扒开鱼肚子,拿出一把短剑。这时候不是图穷匕首现,而是鱼穷匕首现。这把短剑其实就是一把匕首,就是著名的鱼肠剑。 吴王僚大吃一惊,已知眼前的人必是刺客。 身旁的甲士也挥起长矛,挺矛就刺。这时候专诸拿起鱼肠剑,合身扑上。根据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猜得出来,事实上他还没有刺中吴王僚的时候,就已被甲士刺中。可是哪怕长矛透身而入,专诸依旧合身扑上,直扑入吴王僚怀中。吴王僚身着两层软甲,都没有挡住专诸的刺杀之势。短剑透胸而入,吴王僚当场毙命。 所以古人说“专诸之刺王僚”如彗星击月,无可抵挡。为什么?这和他平常专一不杂的习性有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曾国藩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整齐严束,无时不惧;如果能够做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那么应事时就会专一不杂,如日之升。当我们在仪式感中收拢了自己的心,就有了定力。这种定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大的行动力。 我们需要的只是:坚持每天这样做。 这就是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中所强调的**条——主敬。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作者简介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最是人间留不住》《道是无情却有情》《唐诗简史》《宋词简史》《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获评2017年度“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60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