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640168
- 条形码:9787552640168 ; 978-7-5526-401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 内容简介
《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依据《全唐书》所收录诗作,共选择收录了105位作者(不包括佚名者)的300余篇边塞诗作品。为方便查找,《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以作者名字的拼音字母为顺序排列先后顺序,编者对所辑作品涉及的人名、地名、典故等做了准确、简洁的注释。唐代边塞诗是唐诗中的璀璨明珠,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达到了未有的思想高度,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唐代战争史的鲜活资料,是研究唐代各民族交往融合的重要途径,为边塞建设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边塞诗的创作折射出唐代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研究唐代诗人的重要窗口。
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 目录
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 节选
导言 盛世展异彩 千秋存华章—— 浅谈对唐代边塞诗的认识 一、什么是边塞诗 首先,应明确汉唐边塞的含义。边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边塞泛指边疆地区,包括西北、东北和南方,例如古肃州、凉州、蓟北、辽东一带。狭义的边塞是指分布在边疆地区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要塞边城,例如玉门关、嘉峪关、雁门关、山海关。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生活、战争、人文和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而创作的诗歌,创作方式包括抒情寄意、咏物感怀、追古念今、送别酬和等。唐代边塞诗涉猎的内容多是吟咏西北地区,这缘于当时多数战争发生在这个地区。 边塞诗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研究的领域广博繁杂。本文仅就边塞战争、军旅生活、异域风光与唐代边塞诗的产生、发展的关系及如何评价等方面,做相关的探讨。边塞诗涉及的其他方面的内容,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二、边塞诗的产生 (一)边塞诗产生的年代 涉及边塞内容的诗篇*早的产生年代,就目前能看到的记载,应该是先秦时期,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攻伐转换,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征战的残酷、兵士的艰辛、民族的矛盾,以及边塞的景物、异域的风光,给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带来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大量涉及边塞题材的作品涌现出来,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比如,描写征战的:“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王粲《从军行》)“昔年经上郡,今岁出云中。辽水深难渡,榆关断未通。”(王训《度关山》)“陷敌金鼓,摧锋扬旆旌。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刘峻《出塞》)“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高柳横遥塞,长榆接远天。”(张正见《星名从军诗》)“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徐陵《关山月》)描写边塞风情的:“边风落寒草,鸣笳坠飞禽。越情结楚思,汉耳听胡音。”(吴迈远《胡笳曲》)“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裴让之《从北征》)“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卢思道《从军行》)“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薛道衡《出塞》)。描写将士气概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吴均《胡无人行》)“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江晖《雨雪曲》)“戍久风尘色,勋多意气豪。”(王褒《入塞》)“何以酬天子,马革报疆场。”(陈叔宝《饮马长城窟行》)“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杨素《出塞》)正是因为前朝诗人创作出的优秀边塞诗篇,在题材、文法、意境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为后世开了先河,奠定了基础,才逐步规范出以乐府诗歌为主要体裁的模板。 (二)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进入唐代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魄和胸怀,能够激发出人们强大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无数诗人的笔下,唐代产生了极瑰丽的诗篇,迸发出了极灿烂的光芒,成为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这是与唐代社会的诸多因素有关的。 首先,唐代尤其开朝时期,是开疆拓土、强力发展的时期,必然会涉及边塞战争。唐初至开元、天宝年间,战事*为频繁,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的战争,涉及的地域广,持续的时间久。角色之转换,成败之并存,过程之生动,内容之丰富,都为诗人提供了大量的创作题材,社会形成了空前高涨的创作热情。可以说,频繁的边塞战争是唐代边塞诗走向昌盛的重要背景。 其次,唐代亦是民族交往空前繁荣的时期。唐初,在用军事武力巩固边境安宁的同时,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贸易、册封、会盟、羁縻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多民族的融合,建立起民族间的联系渠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给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唐朝打开了新的视野,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带来了新的境域。诗人们在学习中探索,在比较中创新,融合了异域的多样文化,为边塞诗开创了新的繁荣。可以说,繁荣的民族交往是唐代边塞诗走向昌盛的文化沃土。 再次,唐代是武功显赫、军威四震的年代,有着描写战争的政治氛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凌烟阁,将唐朝马背上取天下的有功之臣绘图于阁上,以示表彰。后世朝廷鼓励将士也包括文人通过建立战功获取名声,赢得奖赏,实现升迁。许多文人或是从戎入幕,走上博取功名之路,或是游历边疆,抒发吊古怀昔的心愿。写作边塞内容的诗歌成为一时风尚。这一方面是诗人响应了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也是迎合了朝廷的政治需要。可以说,尚武重德的政治导向是促成边塞诗在唐代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并持久不衰的强大动力。 (三)边塞诗在唐代不同时期的流变 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618—713,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开元元年)、盛唐(713—766,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大历元年)、中唐(766—835,代宗大历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晚唐(836—906,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天祐三年)。不同的时期内,边塞诗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下面列举几个方面加以简述。 1. 题材的变化。初唐到盛唐,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气象新锐,昂扬奋发,关心边事、尚武从军是时代风气。此时边塞诗的题材主要是歌颂正义战争,褒奖英勇将士,记载历史风云,赞美异域风光。到中唐、晚唐,国运江河日下,外寇屡屡犯边,藩镇割据,朝纲混乱,边塞诗的题材多转为诉说民生苦痛,谴责穷兵黩武,反思战争意义。 2. 内容的变易。在初唐和盛唐时期,个人的进取精神与国家利益结合紧密,感知遇、报君恩成为普遍共识。在边塞诗中较多的表达是施展抱负,抒发情怀,报效朝廷,建功扬名。中唐、晚唐由于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创作的边塞诗主要是反映战争灾难深重,国土日益沦丧,边关将老兵疲,军中腐败无能,真实、深刻地体 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 3. 风格的变型。初唐与盛唐的文人墨客,大多追求政 治理想,心怀匡时济世的情怀,充满雄心与气魄,洋溢着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他们笔下的边塞诗,意境开阔,气度恢宏,刚健明亮,意气飞扬,自由奔放,浪漫生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至中唐,尤其到晚唐,诗人们面对的是满目疮痍,边患日重,少数人写出的边塞诗尚存盛唐风气,绝大多数边塞诗的格调是哀伤感叹,凄凉悲沉。
更吹羌笛关山月:唐代边塞短诗三百首 作者简介
作者牟可光,笔名白华,195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77年参加工作,曾经在军队服役10年。转业后,在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人事司工作14年,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等职务。因工作需要,担任过吉林省国家税务局纪检组组长,甘肃省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波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务。曾发表过财政税收等相关文章多篇。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5¥28.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