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极品美学

豆瓣8.2分,余秋雨详解中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7
读者评分:5分16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3.8(4.1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极品美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43919
  • 条形码:9787559643919 ; 978-7-5596-439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极品美学 本书特色

1. 余秋雨直接授权 ,DJ定稿版
作者亲定版,余秋雨历时数年,逐字修订,囊括20余部代表性著作,从内容到装帧每个细节均亲自把关。读余秋雨,认准定稿版! 2.余秋雨开讲中国文化美学:书法、昆曲、普洱茶,一本书品味东方文化精粹
为何它们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极品之美?
它们代表了一种文化的视觉、听觉、味觉。
书之美、曲之韵、茶之味,不会只在高深的学术殿堂,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以行家老道之笔、把玩多年的心得,把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于细小处展现中华文化的底蕴。 3. 与旧版相比,首次新增重要长文《中国美学的基点——释》,带你品鉴文章之美
中国之美从哪里来?天地文章之中,就暗藏着中国美学*恢宏、*独特的气度。
余秋雨从《文心雕龙》追溯中国美学的基点,与前三章共同构筑中国美学风范。 4. 全彩印刷插图本,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品味、感知中国文化之美。
插图与文字交相辉映,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多资料图片如今已经相当罕见,比如《普洱茶》中选了“福元昌号七子圆茶”“宋聘号”以及一些古董茶的大票和内飞等等。 5.全新装帧,永续经典
??知名设计师全新设计、更符合当下阅读审美
??封面烫黑金工艺
??象牙白内文纸,平滑轻盈
??舒适开本,方便阅读

极品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选取了我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 书法、昆曲、普洱茶来讲, 所谓“文化美学”, 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达到了优秀等级, 一直被公认共享的那些具体作品。而书法、昆曲、普洱茶这三项, 既不怪异, 也不生僻, 但是却无法让一个远方的外国人全然把握。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 但在隐秘处, 却暗藏着几个“命穴”, 几处“胎记”。这三项, 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一本书品味东方文化精粹, 100余幅高清插图, 精致典雅、传家典藏的范本, 为你呈现直观兼具完美的精神文化盛宴。

极品美学 目录

自序

书法美学

昆曲美学

普洱茶美学

《中国美学的基点——释》

展开全部

极品美学 节选

书法美学
何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镌刻法则和笔墨法度。
何谓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是对这些法则和法度中审美规范的探寻。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悠久、庞大、复杂的课题。按照我的理论习惯,越是面对这样的课题,越要找得解构的法门。例如,以当下来解构悠久,以亲近来解构庞大,以简明来解构复杂。至少,入口应该如此,让人能够轻易抬脚,然后来一步步深入。
我今天找到的入口,就是我自己。 一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多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重大的历史碑刻,都不约而同地请我书写碑文,并要求用我自己的书法。例如,《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等等,其他邀请我书写的名胜题额还有很多,例如秦长城、都江堰、云冈石窟、昆仑山。可以安慰的是,山川大地如此接受我,只凭笔墨。因为,我并无官职。
——我的经历也许可以说明,书法美学在中国,是熨帖土地的人间大美。它的格局,远远超越了文化教育的围墙。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内,它是一切课程的起点;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外,它是各行各业的终点。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它牵引出了不同时空的各种文化;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它展现出了陌生而艰深的高度,让人不能不仰望。
门槛极低,门庭广阔,而进入里边,又峰峦叠嶂,风景无限。这种美学现象,把美学的极端性宽度和极端性高度连成了一体,在人类美学史上极为罕见。 二
天下很多事,即使参与了,也未必懂得。
我到很久之后才知道,在人文意义上,那些黑森森的文字,又是中国文化快速演进和高度成熟的生命基元。
其一,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终于摆脱了蒙昧时代的证明。由此开始,它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快速向上攀援的文化台阶。如果没有这个文化台阶,人们再在蒙昧时代沉沦几十万年,都是有可能的。有了这个文化台阶,则可以完整表达,深入沟通,开始哲思,焕发诗情,而且可以上下传承。于是,此后几千年,远远超过了此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
其二,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共同生态的奥秘。辽阔的山河,诸多的方言,纷繁的习俗,都可以凭借着这些小小的密码而获得统一,而且由统一而共生,由统一而互补,由统一而流动,由统一而伟大。除了空间上的统一,还有时间上的统一。在华夏的历史上,什么都可以分裂、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因此,这些线条也就把数千年的历史贯通了,使一代代中国人沿着这些字迹保持住了*基本的文化传统;
其三,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便进入了一种集体人格。这种集体人格,有风范,有意态,有表情,又协和四方,对话众人。于是,书写过程也成了一种文化人格的共建共融过程;
其四,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也进入一种审美程序。有造型,有节奏,有布局,有韵致。于是,流逸的线条,变幻的黑色,至简至扑,又至精至美,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
……
我曾经亲自考察过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关注那里的文字遗存。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从文字的生存状态推测整个文明的兴亡契机,至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部分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如果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亡。
由此可知,正是文字,刻划出了一个民族长久的生命线。在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中国文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应。但是,就在外国列强集体入侵,中华大地即将沉沦,中华文明即将殒灭的浩劫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先生,恰恰是那场浩劫中的首要牺牲者。他虽然牺牲了,但他发现的甲骨文却在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严。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地球上人口*多的族群临近灭亡时,*后抖搂出来的,不是深藏的财宝,不是隐伏的健勇,不是惊天的谋略,而只是一种古文字?我很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宏大的“天问”,所以,在为北京大学的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开始整整一个月,我都在讲甲骨文。 三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镌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石刻和金文,可能会有笔墨预稿,但一旦当凿刀与山岩、铸模强力冲击,在声响、石屑、火星间,文字的笔划必然会出现特殊的遒劲度和厚重感。中国书法由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实在是精彩。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书法美学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四
我在殷商时的陶片和甲骨上见到过零星墨字,在山西出土的战国盟书、湖南出土的战国帛书、湖北出土的秦简、四川出土的秦木牍中,则看到了较为完整的笔写墨迹。当然,真正看到恣肆笔墨的,是汉代的竹简和木简。
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十二万个由笔墨书写的汉代文字。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盛大节日,而时间又十分蹊跷,是一九七三年底至一九七四年初,正处于那场名为“文革”的民粹主义浩劫时期。这不禁又让人想到甲骨文出土时那一场外国列强入侵的浩劫。浩劫,总是浩劫,多么奇怪,古文字总是选中这样的时机从地下喷涌而出。我不能不低头向大地鞠躬,再仰起头来凝视苍天。
古代就有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初创文字之时天象产生巨大感应。可见,从古至今,很多中国人相信,汉字的终极力量,由天地掌控,远超人力。这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神秘禁区,人们很难进入。但是,正因为这一禁区的存在,整个书法美学都笼罩着一种奇玄光泽,使得任何人都不敢指手划脚、恣意放言。
马王堆帛书的问世,就像甲骨文的问世一样,使得很多已经失去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又一次领略了这种奇玄光泽。大家从满目疮痍的现世,回到了风卷云涌的古代。
那时我才二十几岁,惊讶*美的文字居然与*大的浩劫同时呈现,便急着到各个图书馆寻找一本本《考古》杂志和《文物》杂志,细细辨析所刊登的帛书文字。
我在那里,看到了二千一百多年前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场大回涌、大激荡、大转型。由篆书出发,向隶、草、楷的线索都已经露出端倪。
这样一场大回涌、大激荡、大转型,不可能突如其来。因此,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到汉代之前。

极品美学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GJ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余秋雨在文学、学术、文化、史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作品,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文化苦旅》出版30年畅销千万册,据中国邮电部统计,《文化苦旅》是每年国内的家长寄给在外求学的孩子的图书中最多的作品。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商品评论(16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