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小学生全脑开发系列《一分钟破案》
¥10.3¥25.8彩色图解山海经
¥18.6¥58.0&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美伦美奂的中国民居-四色
¥19.4¥45.0诗词格律(插图版)
¥13.7¥24.0夜航船:精编版
¥7.6¥36.0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新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345806
- 条形码:9787511345806 ; 978-7-5113-458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新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而全面,包括历史、哲学、农业、天文、科技、艺术等人类智慧的成果,都有介绍,基本涵盖了文化领域各个方面的精华内容,帮助读者进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本书既是一本方便实用的文化速成类工具书,又可作为随身查阅的消遣读物。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新版) 目录
◎中国卷◎
语言文字
“汉语”与“中文”之别
“语文”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演变
雅言官话普通话
平仄与四声
仓颉造字的传说
汉字一共有多少
汉字之*
通假字
汉字部首的由来
古人如何为汉字注音
“天窗字”趣谈
“曌”字并非武则天所造
《说文解字》
文学
原始型二言诗
四言体诗
楚辞体
赋
乐府体诗
古体诗
骈体文
近体诗
笔记
小说
词与词牌
曲
散曲
杂剧
《诗经》
《尚书》
孔子
《战国策》
《论语》
屈原与《楚辞》
《垓下歌》与《大风歌》
《子虚赋》与《上林赋》
《过秦论》
阿娇与《长门赋》
中国**部叙事长诗
《论衡》
《四愁诗》
《古诗十九首》
建安文学
曹氏一门三文豪
《洛神赋》
《悲愤诗》
“青眼”与“白眼”
狂生嵇康
“洛阳纸贵”话左思
陶渊明
永明体
宫体诗
竟陵八友
《木兰诗》
《诗品》与《文心雕龙》
初唐四杰
游仙诗小话
李白
王维
边塞诗派
杜甫
古文运动
唐代传奇
新乐府运动
小李杜
温庭筠
千古词帝李煜
花间派
西昆体
天才的全能作家苏轼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陆游
第二次古文运动
宋代志怪与传奇
婉约派与豪放派
《沧浪诗话》
“金元文宗”元好问
“董西厢”与“王西厢”
唐宋八大家
宋元话本
元曲四大家
“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
“词林宗匠”:张可久
“南曲之宗”:《琵琶记》
“千秋词匠”:汤显祖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施耐庵与《水浒传》
吴承恩与《西游记》
《金瓶梅》
冯梦龙的“三言”
凌濛初的“二拍”
“前七子”与“后七子”的拟古运动
“三袁”与公安派
明代神魔小说
洪昇与《长生殿》
孔尚任与《桃花扇》
李玉用戏曲挽救“颓世”
桐城派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曹雪芹
《红楼梦》
《镜花缘》与女性解放思潮
四大谴责小说
《醒世姻缘传》
艺术
金文
鸟虫书
篆书
“书同文”:秦刻石
隶书
八分
行书
“秦书八体”与“新莽六书”
草书
“草圣”张芝
蔡邕的“飞白书”
楷书
“楷书之祖”钟繇
魏碑
“书圣”王羲之
“天下**行书”:《兰亭序》
永字八法
欧阳询的“欧体”
颠张狂素
褚遂良
颜筋柳骨
宋徽宗的“瘦金体”
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
《黄州寒食帖》
赵孟頫的“赵体”
草书“明朝**”:祝允明
郑板桥自创“六分半书”
工笔与写意
泼墨
白描
烘托与渲染
岩画
先秦壁画
战国帛画
汉代墓室壁画
张僧繇“画龙点睛”
顾恺之与《论画》
《历代名画记》
山水画
花鸟画
仕女画
文人画
宰相画家阎立本
“画圣”吴道子
“米氏云山”的情趣
宋徽宗敕编《宣和画谱》
赵孟頫的画
王冕画梅
明四家
晚明画坛宗主董其昌
“八大山人”朱耷
扬州八怪
任伯年和海派
《龙凤人物图》
《清明上河图》
《富春山居图》
琴和瑟
骨哨和骨笛
埙
编钟
渑池会上的“缶”
箜篌
筝
琵琶
笛
箫
三弦和胡琴
江南丝竹
*早的乐器分类:八音
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
孔子的音乐理论
荀子的《乐论》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雅乐与俗乐
《诗经》中的音乐
“余音绕梁”的典故
阳春白雪
汉魏时期的鼓吹乐
敦煌曲谱
《秦王破阵乐》
*古老的琵琶曲
明清时期的俗曲小调
大司乐
师旷
乐府
周朝的“文舞”与“武舞”
“翘袖折腰”的汉代宫廷舞
踏歌
公孙大娘舞剑器
绿腰舞
宋代的民间舞队
秧歌与高跷
舞龙与舞狮
十种“剧”的解释
中国戏曲之*
戏曲的四功五法十耍
传统戏衣的样式
戏剧名词
俳优
四大声腔
诸宫调
略说戏曲剧种
戏班里的忌讳
中国现存*早的舞台
梨园
子弟书
鼓词
相声
道情
弹词
木偶戏
皮影戏
二人转
杂技、戏法、马戏
双簧、评书、数来宝
汉八刀
说“如意”
中国玉器之*
画像石、画像砖
东阳木雕
潮州木雕
黄杨木雕
*早的根雕作品
“塑圣”杨惠之
泥人张
红山玉猪龙
兵马俑
乐山大佛
天下名器“宣德炉”
“中华**灯”:长信宫灯
曾侯乙编钟的趣谈
白陶
黑陶
彩绘陶
瓷器的发明
青瓷
白瓷
青花瓷
唐三彩
宋瓷的五大名窑
传说中的柴窑
红釉
清宫御用的“珐琅彩”
官窑与民窑
建筑
万里长城
灿烂辉煌的故宫建筑
沈阳故宫
白帝城——保存*完整的古汉城
世界上*大的祭天建筑群
钟楼和鼓楼
西安碑林
少林寺
塔寺之祖
灵隐寺
世界现存*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中国现存*古老的砖石建筑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天下**桥
四大名楼
四大名亭
四大回音建筑
哲学
天人之辩
义利之辨
阴阳五行学说
简本《老子》的思想
“仁”与“礼”
“白马非马”的诡辩论
五德终始
杨朱“一毛不拔”
列子“贵虚”
南华真人庄子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
孟子的“仁政”
性善论
性恶论
黄老学派
《易经》
《商君书》
韩非子的法、术、势
《吕氏春秋》
董仲舒设计“大一统”
谶纬
儒学十三经
经学
清谈
玄学
范缜的《神灭论》
理学
朱熹
“二程”的洛学
张载的关学
陆九渊创“心学”
王守仁
李贽的“童心”说
……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新版) 节选
文学 原始型二言诗 二言诗是一种以单音词为主、每句二字的诗体。由于年代久远,后世流传甚少,只在《吴越春秋》《周易》等书中少量保存。 *早的诗歌由劳动产生,是由劳动中发出的呼喝和歌唱发展而来的。当这些呼喝与歌唱经过凝练,变得富有节奏和音乐性时,二言诗便产生了。 二言诗在结构上有两字一顿的口号式,亦有动宾组合的叙述式。紧锣密鼓的韵律节奏、每句二字的简洁句式、朴素直白的辞采运用、直叙其事的章法构筑,是二言诗的主要体式特点。二言诗的文学价值在于,确定了中国诗歌的双音诗节。 四言体诗 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楚辞体 楚辞的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又名“骚体”。 赋 赋是文体的一种,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早有战国荀况的《赋篇》,汉代形成特定体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一般都用韵。 古赋:又称“汉赋”。赋的一种。在形式上吸取荀况《赋篇》的体制和《楚辞》词藻的某些特点。篇幅一般较长,韵文中杂夹散文,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又有大赋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帝王、宫苑、都城,如司马相如《上林赋》、班固《两都赋》;小赋多为抒情之作,如张衡《归田赋》。 俳赋:又称“骈赋”。六朝时的赋。篇幅一般较短小,特点是除用韵外,多用典,句式骈偶。如江淹《别赋》。 律赋:即唐宋科举采用的试体赋。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有严格规定。如范仲淹《金在熔赋》。 文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反俳赋、律赋在骈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而接近于古文。也就是说,趋于散文化。唐宋时期著名的文赋作者,也多是当时的古文家,如欧阳修、苏轼等。 乐府体诗 乐府体诗是诗体名,“乐府”原指国家设立的音乐官署,始见于秦,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汉武帝时。《汉书》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但从魏晋起,人们把汉乐府所演唱的“歌诗”(包括文人创制的诗歌和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从官署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中的民歌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疾苦,表现了他们对剥削和压迫、战争和徭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反抗。它们在艺术上的特色是叙事性较强,人物形象有一定的性格,情节比较完整,语言朴素自然,句子长短不齐,整散不拘,形式自由多样,以五言和杂言居多。名篇有《陌上桑》《战城南》等。《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 汉乐府民歌无论在思想性方面,还是艺术性方面,均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它引导后代诗人“缘事而发”,大胆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有的诗人创作“古题乐府”;有的创作“新题乐府”;有的则大力提倡汉乐府的创作精神,掀起一个文学运动。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古体诗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不讲究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以五言、七言为多。 简称“五古”“七古”。 骈体文 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后,“古文”取代了骈文的正宗地位,但仍有人写作骈文。骈文具有三个特点: 一、骈偶和“四六”。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即对仗,这就是骈文得名的由来。所谓“四六”,是指骈文的主要句式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在骈文中,要求四六字句各各相对。 二、平仄相对。 从齐、梁开始,骈文要求对仗时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三、用典(用事)。 魏晋以后,骈文逐渐以数典为工,而且不指明出处,讲究选取适用的古语古事,并把它们融化改易,使其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合。 骈文形式整齐,声音谐美,文字典雅,但也容易流于单调板滞、烦冗晦涩,初读者尤其感到困难。就一般情况而论,骈文形式优美,而内容则比较贫弱。 近体诗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如: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每首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律。中间两联须对仗。全首通押一韵,通常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其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 排律: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铺排延长,故名。又称“长律”。每首在十句以上。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扇对”。多用整数韵,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等,六十韵以上者,往往凑足一百韵。有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排”“七排”。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则大约起于南朝。每首仅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梁、陈时绝句泛指四句短诗,押韵、平仄均较自由,又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平仄、押韵均有一定规则。 笔记 笔记所记的内容繁杂,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及社会生活等。由于南北朝时期崇尚骈俪之文,一般人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以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 以“笔记”两字作书名,始于北宋的宋祁,他著有《笔记》三卷。 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小说,在中国起源于神话和传说,《山海经》《穆天子传》之类,可看作小说的萌芽。至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盛行,许多作品粗具小说规模,分志怪和轶事两大类。前者的代表作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后者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至唐代,小说发展为“传奇”。在内容上,能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故事情节曲折起伏,人物性格突出鲜明,语言清丽畅达,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代表作有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至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分短篇的“小说”和长篇的“讲史”两类。这些作品比过去的文学作品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的生活。叙述深入浅出、畅达流利,善于运用人物的行动、对话、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特点。现存话本较著名的作品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新编五代史平话》等。宋人话本为后来的小说、戏剧提供了大量的题材。 明、清两代是小说的黄金时代。一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宏篇巨制,如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另一方面短篇小说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词与词牌 词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曲)三种。 词首先在民间流传。文人词在初唐、盛唐时偶有所作,到了中唐,不少诗人也间或作词。到晚唐五代,就出现了词的专家和专集。宋代名家辈出,是词的繁荣期。“宋词”与“唐诗”“元曲”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词从本质上说是诗,具备诗的特点,但又有与诗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故作词叫“填词”。宋朝周邦彦、姜夔等,他们自己制谱自己填词,称为“自度曲”。 二、一首词分为一段或数段(片),以分两段(片)的为*多。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一片就是唱一遍。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词的字数少则十四字,多则二百四十字。 三、长短句的句式。古体诗也有长短句,近体诗没有,而词大多数是句子参差不齐的。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曲调和歌唱,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容易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押韵的位置,每个词调各不相同。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词的韵位则要依据词调。韵位大都在音乐停顿的地方。 五、字声配合更严格。填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因而词的平仄配置比诗更为固定。除了指明可平可仄的外,其他是不可互易的。一般说来,慢词比小令的平仄更严。有些词人除严守平仄之外,还要求分辨四声和阴平阳平。 曲 曲有南曲、北曲之分,一般指的是北曲。北曲又称元曲,是配合北乐而产生的,它又有剧曲和散曲之分。剧曲又称杂剧,是一种以曲词为主,带着宾白(对话、独白)和科介(动作)的歌剧(南曲称为“传奇”)。散曲不是戏剧的组成部分,较近于词,是作者自己抒情的文体。它合乐不用锣鼓,故又称“清曲”。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套数)两类。小令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单调的词,每支独立。套曲是联合数支曲子成为一套。剧曲里没有小令,只有套数。 曲与词一样,有曲调(又叫“曲牌”),每种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都隶属于一定的宫调,如《天净沙》属越调。曲的本质是词,但也有不同之处,表现在: 一、词的字数有定格,曲的字数也有规定,但它可以增加字,叫“衬字”,这是词与曲的*大的区别。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字数不拘多少,不拘平仄。 二、词韵大致参照诗韵,曲韵则另立韵部。曲与白话关系*为密切,必须完全依照当时北方口语的语音系统。它的特点是没有入声,分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元代周德清著《中原音韵》,对曲韵做了系统的整理,成为后来作曲的准绳。 三、曲韵是一韵到底的,中间不换韵,而且不忌重韵(一首曲子里出现相同的韵脚字),也可以有赘韵(不必用韵的地方也用了韵)。 四、曲的平仄比较严。尤其是末句,不但平仄是固定的,甚至其中某字该用上声,某字该用去声,也是有讲究的。 散曲 散曲是从宋、金时代的北方民间俚曲、歌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作为一种新诗体,萌芽于宋金之际,成熟于金末,至元代达到全盛。还包括“带过曲(三支以下曲子的联合)与“重头小令”(数支曲子的联合);后者又称散套、套曲、大令,基本上由同一个宫调的多首曲牌连缀而成,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括比较复杂的内容,用以抒情或叙事。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具有用字灵活、用韵自由、对仗形式丰富、通俗易懂等长处。但是它有倚声填词的严格格律,有些方面又更为复杂了。 ……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