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孩子的话
-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
(文学)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
>
纪实文学:那些家长
-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
教养升级(全四册)
-
>
特别狠心特别爱.犹太妈妈德财商教育
儿童道德心理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30532
- 条形码:9787552030532 ; 978-7-5520-3053-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儿童道德心理学 本书特色
如今未成年人的道德问题不再只是家庭中或操场一角的行为问题,也不再只是意见领袖和学者的专属问题,它成为公众监督和辩论的焦点,成为公认的头等重要的社会问题。《儿童道德心理学》立足于儿童心理的前沿研究,为年轻父母们养育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提供有效支持和引导。
儿童道德心理学 内容简介
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三种:同理心、羞耻感和内疚感。同理心是指孩子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与之相似的情感反应;羞耻感是孩子在认识到自己对别人造成伤害后,伴随而来的对受害者痛苦的情感上和认识上的同理心反应;内疚感是指孩子在没有按照自己所认同的行为标准行事时会体会到的感受。道德情感是儿童社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获得道德价值观的天然基石。 教会孩子对规则的尊重,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规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规则更是个体行为边界和自我约束的来源。对于家庭中的孩子来说,父母是社会规则的主要执行者。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更多来源于身形、力量和能力的优势,随着孩子成长,父母要逐渐向孩子解释这些规则,并向其阐明这些规则的社会性目的。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会成为他们从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的重要的道德遗产 在经济和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养育理念的匮乏和如何选择成为很多年轻父母,特别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要面临的问题。 《儿童道德心理学》为他们梳理出一条认知道德价值观的线索,并提供有限的实践方法,来帮助他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儿童道德心理学 目录
第2章 早期道德情绪:同理心、羞耻感和内疚感
第3章 通过分享学习公正
第4章 父母的权威和家庭的规则
第5章 平等互动:同伴间的合作游戏
第6章 文化、性别和道德
第7章 促进儿童道德成长
第8章 在学校里传授道德观
儿童道德心理学 节选
《儿童道德心理学》: 在童年时期,内疚感比羞耻感出现较晚,并且被认为是这两种具有道德约束力的情感中更为自主和有效的一种。佛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们是*早研究内疚感的发展起源的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内疚感是儿童俄狄普斯情结持久影响的结果。这个问题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有不同解读,*为普遍的解释版本是:儿童天生对异性父(母)怀有爱恋,对同性父(母)怀有敌意。在童年早期,他们就意识到这种感觉是反社会的,并因而被禁止。因此,他们开始担心.如果表达了这种情感,可能会导致失去父母的爱。因此,儿童意识到必须压制这种情感。 为了成功压制这些危险的情感,儿童必须发展一种控制反社会情绪的内在手段。自然而然的解决办法是认同父母(他们已是孩子爱的对象),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父母道德约束监护人的角色。这意味着儿童会采用父母的标准(这些标准相应地反映了社会标准),同时获得父母对违反标准行为实施惩罚的能力。当这种能力从父母转移到儿童身上(也就是“内化”)时,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这样,儿童就获得了强大的内在良知的“执法者”。 当代研究人员发现了修改关于内疚感发展的心理分析解读的几个理由。一方面,研究发现,儿童对失去父母之爱的担心与获得内在道德价值观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内疚感与亲子认同的强度没有体验上的关联。再者,孩子们是否有能力在五六岁时一下子接受完整、复杂的父母价值观体系,这也令人怀疑。更准确地说,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补充、修改、更正儿童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关于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心理分析方法,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弗洛伊德描述道,这些道德情感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健康附加品,或仅仅是为他们将来的神经质埋下了种子?从弗洛伊德的著作开始,在精神分析的传统中,对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一种令人惊讶的矛盾性。这两种道德情感都被认为具有抑制个人破坏性利己主义冲动的必要社会功能,但它们却要付出牺牲个人快乐的可怕代价。弗洛伊德认为这是蕴含在文明社会中的部分契约。我们为保护集体生活放弃自己的本能戒备,因此背上了会反复出现冲突和不满的终生负担。在以健康的方式适应生活的过程中,冲突被*小化,社会化带来的益处也超出了心理不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由于这种对羞耻感和内疚感带来的不愉快心理后果的强调,心理分析学家通常致力于减少这些情绪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
儿童道德心理学 作者简介
威廉·达蒙(William Damon),儿童心理学领域杰出的学者之一,被誉为“影响世界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是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青少年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著有《更高的期望》(Greater Expectations)、《通往目标之路》(The Patb to Purpose)、《高尚的工作》(Good Job)。他还是《儿童与青少年发展新方向》的创刊编辑,《儿童心理手册》第五册、第六册的总编辑。 秦红梅,女,安徽省淮北市人,高校教师、译者,主要从事文学和社科领域作品的翻译,译作累计200余万字,代表作有《小妇人》《小鹿斑比》《棋子》等。翻译风格力求忠实原著,对语言细节和语义逻辑进行完整陈述,在此基础上,加入译者个人对语言的把握和对文化的了解,让读者以便捷的方式,获得对作者思考和理念的理解。
-
孩子的宇宙
¥9.9¥30 -
我家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4.6¥42 -
孩子与学校
¥9.3¥30 -
非暴力沟通:为何家会伤人
¥10.6¥38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35.6¥48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