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作者:高建平
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时间:2018-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13.2(3.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6.3(6.6折)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6166810
  • 条形码:9787546166810 ; 978-7-5461-6681-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本书特色

本书集中展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美学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六个主要流派,旨在为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美学主潮提供一个独到的视域。本书力求以中国美学研究者的眼光重新审理20世纪西方美学中重要的理论现象,分析其优劣,发现其内在的美学精神,为创立中国当代美学流派做一些基础清理性的工作。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内容简介

·正如作者高建平说说: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是我们这一代人陆续走向学术前台的时期。我还在国外读书时,国内的不少朋友却早已名扬天下了。
在*近出版的一本书的序言中,我写了这样几句话:“在过去一些年里,我所做的事是,读西方的书,研究中国人自己的传统。
这样,研究就有了两个知识参照系。在两个参照系中进行研究,这不仅是中国学者,而且是当代一切非西方学者普遍存在的两难
境遇,但同时,这也是他们的机遇。”关于这段话,我还想做一个补充。在国外,有关儿童在双语环境中学习,可用两个词来形
容:学得不好,称为“semilingual”或译“半语”;学得好,称为“bilingual”,或译“双语”。前一种情况,是指两种语言
都没有学好,混杂在一起,不能熟练地操一种母语;后一种情况是指两种语言都很好,是双重母语。双语能力不是环境的自然结果,
而是利用环境,刻苦学习的成果。同样,从两难的困境到获得两个参照系的机遇,也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并适应的。也许,我
们所有的人都是在路上。外国的学问了解得不清不楚,中国的学问掌握得不深不透,这是“半语”。学贯中西,是“双语”。我们
走的是从“半语”通向“双语”之路。在这条路上,有许多缺陷需要补,有大量新知识需要学,也有多种困难需要克服。但这条路还是要坚持的。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目录

导言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 一发展的困惑: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二全球化的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 三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三种倾向 四多元现代性是否可能存在 五“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结语 全球化之后**章 美学的超越与回归 一什么是超越美学 二超越美学超越了什么 三在多学科框架中思考美学的困境 结语 美学回归的意义第二章 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 一现代美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二当代的非理论化潮流造成对美学的背离 三当代生活中的感性充盈与美的缺失 四美学的意义在于感性的提升 结语 用感性应对感性第三章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一“美学”概念的起源与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 二艺术与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渊源 四重建美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当代理论背景 结语 艺术与文明第四章 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 一美学与80年代 二文化研究的兴起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 结语 美学的复兴及批判功能第五章 读图之难—图像接受的差异性与国际性 一从“图盲”谈起 二书法欣赏的差异性 三图的符号特点决定了读图需要学习 四国际性的不同含义 结语 读图需要学习第六章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 一对审美与艺术标准探讨的历史与现状 二普遍主义标准的现实诱惑、历史起源及困境 三世界文学命题与人类学的新思路 结语 复数的世界文学第七章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文学艺术历史的纵向书写法 二文学艺术史上的“进步”概念 三逆向文学艺术史的可能性 四现代艺术体系和概念的形成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结语 理论与历史书写的双向互动关系第八章 文学理论的历史如何成为可能 一文学史如何成为可能 二文学理论史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三从理论到文学理论 四两重因素的结合方式 结语 文学理论史在什么意义上存在第九章 论作为文学史尺度的美学时间 一从文学史如何可能存在谈起 二美学时间的可能性 三作为一种理论抽象的“美学时间 结语 “美学时间”的独立性及意义第十章 从市场的变迁看艺术的命运和使命 一产品的美与市场的关系 二当代语境下艺术观念的变化 三“终结”观视野下的艺术使命问题 结语 回到人与人的直接关系第十一章 划界与越界的背后:艺术性的寻找及其意义 一“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形成 二艺术边界的扩展及危机 三艺术定义的困难与功能的转换 结语 艺术的边界就是创造的边界第十二章 美育与社会改造 一从社会改造的角度看美育与实践 二解读人的全面发展 三美育与科学的相互补充 四美育在当代教育体制中的意义 结语 用美滋养社会和人生后记
展开全部

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作者简介

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国际美学协会主席。著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画境探幽》《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文化》《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美学的当代转型》《美学的深度与宽度》《中国艺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等十部中英文学术著作,译有《艺术即经验》《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先锋派理论》等四部国外学术著作,发表10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论文被译成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瑞典文、斯洛文尼亚文等多种语言。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