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水煮粮史(下)

水煮粮史(下)

作者:郑志刚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24cm 页数: 178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0.9(7.2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水煮粮史(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933494
  • 条形码:9787564933494 ; 978-7-5649-334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水煮粮史(下) 本书特色

  《水煮粮史(下)/中国粮油书系》是由两卷共二百余篇散文绞成的线,徐徐牵出华夏五千年兴衰的悲喜根脉,正说、戏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本书中,“石粮走笔”卷从“中国粮”起论,涉及爱粮节粮、大饥荒、禁酒与粮、沉没的粮、被盗的粮、烧毁的粮、水毁的粮、文学与粮、艺术与粮、代粮的野菜、稻田画、邮票与粮、考古遗址与粮食等几十个选题,题材涉及古今中外,内容穿越东西南北,既与粮食热点紧密相关,更与粮食专业密切相连。作者力图博览群书,史海钩沉,把不少鲜为人知的涉粮史料连缀成一组组文章,向人们展现粮史天空的几片云彩、几朵雪花。  “志刚说粮”卷用典取于正史,言之凿凿,虽奇而无诳。近九十篇散文犹如一幕幕历史活剧,以“粮”为主角,给您的胸中装满酸甜苦辣、血雨腥风,却又能让您诙谐一笑走出沉重。其谐谑近于放诞,但后味良多。

水煮粮史(下) 内容简介

本书以“走笔”的形式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粮”起论, 涉及爱粮节粮、大饥荒、禁酒与粮、沉没的粮、被盗的粮、烧毁的粮、水毁的粮、文学与粮、艺术与粮、代粮的野菜、稻田画、邮票与粮、考古遗址与粮食等20多个选题, 题材涉及古今中外, 内容穿越东西南北。

水煮粮史(下) 目录

**章
饿者
增产
谷价
粮储
麦力
悯农
五谷
镰铚
稻菽
面识
红薯
农具
秧马
嘉谷
翟强
张海
换米
回鹘
青稞
窝儿
粮票
铁泪

第二章
猿人
仰韶
粮祖
小康
藉臣
后稷
井田
采邑
剃氏
李悝
商鞅
坑农
赢政
水德
黄老
文景
予牡
赵过
区田
溲科
王莽
五均

第三章
刘秀
水碓
岁首
月旦
屯田
士家
占田
吃疯
户调
肉糜
五胡
南渡
祖逖
桓温
淝食
侨置
土断
王谢
偷米
孙恩
卢循

第四章
寄奴
和市
陈迹
刘曜
吴粮
玩狠
饿梁
石赵
冉闵
慕容
坚头
王猛
粮缘
食毒
佛狸
九品
食管
课吃
白菜
元宏
展开全部

水煮粮史(下) 节选

  《水煮粮史(下)/中国粮油书系》:  饿者  提要:在今天,饥肠辘辘的感觉已经很难体会到了,除非你自愿。  在今天,饥肠辘辘的感觉已经很难体会到了,除非你自愿。我1976年生于豫西北乡下,关于饮食,尽管类如“粗茶淡饭、家常便饭”这样的词儿填塞了我的大部分记忆空间,但刻骨铭心的挨饿感觉,老实说,我尚未体会过一次。由此,我时常感激已所寄身的这个时代,红日高悬、和风劲吹、庄稼如海、仓廪赛山。  前些年醉心读《史记》,曾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句子前愣怔半天:倘若自己早生数十年,岂不是要深陷于耳闻中的祖、父辈有一顿没一顿的饥馑泥沼之中?莫说进城读书、舞文弄墨、僭忝“斯文”行列,恐怕早就是一副赤膊立于垄亩之畔、吞吐着粗粝老风的田舍汉的尊容了。  饥饿与粮食密切相关,“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如上所述,我一直认为,这个时代尽管有许多不如意,但至少远去了饥饿。然而,网络上权威发布的一则报道,却无情地击碎了我的想法。2012年3月15日,第31届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部长级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包括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在内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热点。粮农组织认为,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的同时,粮食供应却受到主要农产品生产率增长不足、可耕地扩增有限、土壤质量下降和水资源减少的制约。  此外,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及服务措施不完善也是粮价走高的推手……目前,世界饥饿人口约10亿,粮价上涨导致的饥饿人口仍在不断增加。  还有这么多人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这使我手抚自己略显丰隆的肚腩,顿感惭愧与紧张开始在胃囊中翻涌顶撞。粮价在上涨,耕地被抛荒,农人们甩开锄头成群结队地奔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所描述过的:“敝邑连岁饥馑,百姓流离。今冬稍稔,流亡者渐归故里,仅能自给,不足以相济也。”当然,用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笔下的先秦景象,来对应今日之乡野,是不恰当的。但是,如果让岁月的镜头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大大地不令人乐观了。那个时候,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许多人饿得全身浮肿,不仅槐花、榆钱、嫩柳叶、杨穗儿被捋食殆尽,连稻草、玉米秆、榆树皮、白鹭屎、观音土、草根、老鼠、麻雀、蚌壳、棉絮等也悉数被纳入饥肠。  《管子·五辅》云:“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现在粮价不稳定,有人吃不饱,你我身在福中,需要知足,需要珍惜,饭局结束了记得打包。  增产  提要:我的一个痛比切肤的结论是,对土地,对粮食,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后果很严重,代价很惨重。  壬辰龙年(2012年)的春风里,泛绿的万千柳丝轻拂着涟漪柔柔的湖面,猫儿暧昧的叫声拌和着紫燕撩人的呢喃,到处都是希望,到处都是喜讯。  来自去年年末的一条喜讯所散发出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至今还在持续。据新华网等媒体报道: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所罕见的“八连增”,并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12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大会。会议对全国200个产粮大县、300名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300名种粮售粮大户和100名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对粮食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指出,我国粮食实现“八连增”来之不易,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市场环境异常波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不仅创造了粮食总产的新纪录,也创造了粮食单产和粮食人均占有量的新纪录;不仅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而且水稻、小麦、玉米各主要粮食品种样样增产,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显著成绩。  一直以来,我们受困于“两年增、一年减”的粮食生产怪圈,尤其是在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城镇化浪潮持续奔涌、农民纷纷弃田打工的现实情况下,实现“八连增”,的确令人欢呼。然而,中国粮食生产未来所面临的形势,却是年逾一年的严峻。在“搞农业不如抓工业,抓工业不如开发房地产”的政绩观下,由“一个个项目”所诱发的强烈的地方圈地冲动,日渐将“重中之重”的农业耕地面积,压榨到18亿亩的“红线”临界状态。面对耕地缩减、务工成风的现实,常常有人发出“未来中国谁种粮”的感慨。  我是听着《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热情饱满的歌曲长大的。令人惆怅的是,歌声中“我们的家乡”,而今却平添了几分寂寥与荒落。农人们热烫烫的心,似乎不再沉浸在麦浪的丰盈与稻米的芳香之中,那种汗水在肥沃的土地上“吧嗒”摔成八瓣儿的奇妙声响,早已湮不可闻。秋高时节,通往青纱帐深处的细长小路,不再烟笼雾锁般的神秘,不再流溢出蚂蚱与蛐蛐演奏的乐章。相反,将我们的视线搅扰得乱七八糟的,却是丛杂疯狂的野草。  罢了,还是让我们像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口头禅那样,“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暂且将这一腔幽幽怅惘,记在时代的账簿上吧。让我们转一转头颅,去关注一个亘古通今的事实,那便是粮食产量与价格之间的抑扬起伏。从康熙开始,清代实行雨雪、粮价奏报制度,要求各地及时将当年雨雪状况与粮价动态呈报。清政府将粮价与气象变化作出统计考察,贵粜贱籴,调节粮价。清末连续两年荒歉,米商乘机囤积,粮价上升;民国二年(1913年)粮食丰收,嗣后6年,米价每石徘徊在6.42~7.40元间;民国九年(1920a:),黄河两岸遇旱;民国十年(1921年),长江流域涝灾。因旱涝交替,这两年上海米价每石分别升至9.6l元和9.68元。民国十一年至十四年(1922~1925年),米价突破10元;民国十五年(1926年)苏浙发生旱灾,更因北洋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孙传芳和张宗昌先后在上海附近混战,导致米价扶摇直上,8月,曾高达每石17.85元;民国十六年至民国十七年(1927~1928年)粮食丰收,米价分别降到每石14.77元和11.17元;民国十六年(1927年)发生蝗灾,秋后米价回升。  哕唆了半天,我的一个痛比切肤的结论是:对土地,对粮食,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后果很严重,代价很惨重。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