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705240
- 条形码:9787520705240 ; 978-7-5207-0524-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本书特色
因历史积怨,政治、社会制度的不同及文化差异,中日两国民众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被扭曲并放大了的邻国像——所谓“想象的异邦”。焦点模糊加理解错位,进一步强化了彼此间的隔阂。对国人来说,确立靠谱的日本观须从还原历史入手。是其是,非其非,无溢美,不藏拙。因为今天,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已无须廉价的点赞。
本书正是这样的一次“试错”。作者以日本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当下社会热点及深刻影响日本和中日关系史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出入历史纵深,以事件表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为逻辑支撑,打破政经、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之间的藩篱,堪称一部视角独特、史料丰富、论证缜密,令人耳目一新的日本论。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内容简介
为什么“支那”一词比“东亚病夫”对国人的伤害更深?
输掉甲午战争的中国人,为什么依然成批东渡,丝毫没有仇恨日本?
“知日派”蒋介石对日本究竟怀着怎样一种心态?
被原子弹爆过的日本为何不恨美国?
为什么说日本正变得越来越窒息”?
安倍为何急于修宪?日本军国主义要复活了吗?
日本正在偏离“和平宪法”铺设的轨道吗?
自由的日本,真的会渐行渐远吗?
千年中日史上,日本对中国真的是“前恭后倨”吗?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日本人心中到底是什么样?
如果没有1937 年以后中日之间那段暗黑的历史,国人对日本的怨恨能否到达今天这个程度?
……
战后日本的舆论空间日益逼仄,日本的背影会不会成为中国明天的镜像?
知日学者深入日本社会肌理,以内部视角带你“穿越想象的异邦”,一窥“下流的日本”的真相。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目录
代序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 001
上编 在历史表象的背后
黄祸论是怎样炼成的 / 017
“葡瓜效应”的陷阱 / 024
平行线与柱子
——从《扶桑十旬记》说开去 / 032
日俄战争中的一场著名论战 / 040
关于“支那”问题 / 044
日本战时的新闻出版审查 / 047
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认识与变化 / 049
流产的东京奥运会 / 062
周恩来的留东岁月 / 065
东京的胴体中植入了青春中国的DNA / 069
亲日文人的日语水平 / 086
从两部宪法看日本立宪主义的蜕变 / 089
中日关系中的误解与错位
——在财新午餐会的演讲 / 106
中编 现实与历史的混响
东亚的“磁力场”
——从“以德报怨”看蒋介石的对日怀柔情结 / 117
正面解读外部世界对中国现实的反应 / 138
跨境税改与经济的“用脚投票” / 141
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动用原子弹 / 147
“被爆民族主义”是怎样炼成的 / 160
美日同盟的严峻考验 / 163
日本“万岁”谈 / 166
无须言必称“军国主义复活” / 169
安倍缘何对修宪问题念兹在兹 / 173
日本正变得越来越窒息 / 176
爱你因为爱自由
——我为什么说“日本正变得越来越窒息” / 190
我之喜欢日本,并没有到照单全收的程度
——从一部电视纪录片扯起 / 206
下编 从历史人物看历史
在“鲁迅也是人”的背后
——兼谈鲁迅日记“失记”问题及其他 / 225
《花甲录》与内山完造的中国观 / 238
中江丑吉:祖国的陌生人 / 249
贝雅特· 戈登:日本男女平权之母 / 265
山口淑子何以成为“李香兰” / 272
山崎丰子:“带着笔和纸入棺” / 280
“ 不用把中国写得很美,只要是真实的”
——女作家山崎丰子回忆胡耀邦 / 283
土井多贺子:“纯情理想主义者” / 288
陈舜臣:横站于中日文化夹缝中的寂寥文士 / 291
斯卡拉皮诺:亚洲的积极理解者 / 294
桥本恕:应对“复杂中国”的复杂外交官 / 308
竹内实:超越“友好”思维的中国通 / 311
附录 晚近十年汉语传媒写作之回望
——在腾讯《大家》首届笔会上的发言 / 327
代跋 承平的平成:所失与所得 / 335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节选
爱你因为爱自由
——我为什么说“日本正变得越来越窒息”
我在“腾讯·大家”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日本正变得越来越窒息》, 颇伤了一些友人的心。他们对我的突然“转向”感到痛心,觉得我对日本的“酷评”,已无异于反日愤青。一些虽然长居日本,但在中日间常来常往的人,深谙两国国情和文化差异,正是日本的环境整饬、社会和谐和生活便利,让他们选择在东瀛构筑人生的据点,但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和命运。人生的选择,相当程度上是基于价值判断。既选择用脚投票,便有选择的道理,我仿佛听见这些朋友在心里嘀咕:说日本“窒息”,你没有搞错吧?看一看你所在的环境吧,到底是哪边更令人窒息?!
我完全理解他们的心情,且基本认同其判断,但我还是会坚持“日本正变得越来越窒息” 的观点。因为,我个人的观察坐标和判定基准不是别的, 而是自由和国民权利的流变。在一个连日重霾的城市,一场“猪突猛进” 的狂飙,会令人有种解放感;而一个长年阳光明丽,空气润泽,人们已经习惯了室外深呼吸的城市,突然遭遇一场火灾,或阴云四垂,薄雾腾起,则会给人以某种窒息感——这种道理何需诠释?
考察日本战后的发展轨迹可发现,截至20 世纪**个十年,在长达65年,近三代人的漫长时段,国民的自由权利和福祉始终处于不断增殖的方向,历史的轨迹清晰可见。美国既为日本“嫁接”了一部“和平宪法”,便有义务养成自由社会的文化土壤,以利嫁接之木的生长。美国的良苦用心,甚至让日本国民从接受接吻文化开始,习惯并爱上“自由”。
可以说,正因了国家对国民的自由与人权的保护和公民自身权利意识的强化(包括对权利的自尊,有自尊才不至滥用),国民的自由和人权才得以确保,而建基于自由与人权之上的种种权利和福祉,才能不断增殖,始终处于*大化的方向。
自由一旦开始后退,当然不会仅局限于某些领域,而是全线后退,且必然伴随权利空间的收缩。近年来,一个标志性的信号,是《特定秘密保护法》的出台,笔者个人把该事件看成是国民权利的一次重大失守。
安倍政府不费吹灰之力,便置换了久拖不决、有名无实的国民总背番号制的政策内核,以更加富于战略性、可操作性,且覆盖面更广的My Number 取而代之, 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侧面突围,一次低成本、高收益的漂亮的暗度陈仓。My Number 制刚刚启动,也许还没到对其政策实效“盖棺”的时候。但从方向性和性质上来说,与《特定秘密保护法》一样, 是自由和国民主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让渡”。有了这两样“利器”, 安倍政权(或未来其他自民党政权) 的“普通国家”化程序想不提速也难,而国民、媒体和社运的制约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
在“集体自卫权”已然松绑,“安保法制” 已然成立,日本理论上已然变成“能战”国家, 自卫队(不久后也许将升格为自卫军)的足迹将无远弗届的今天,如果单就“和平宪法” 的核心条款第九条而言,其实已根本无须动刀。但路线图既已确立,安倍及其继任者应不会停止改宪的步伐。因为,他还需要向国民和国际社会证明:看,我们到底是法治国家!说白了,是政府行政释法的精神,亟待宪法的“追认”。否则,作为立宪民主国家,于情于理于合法性,都意味着一种缺失。
…………
不止一位学者、记者,说过今天日本的氛围与上世纪30 年代颇相似的话;经历过一次大手术的作家濑户内寂听,甚至说她“重新听到了军靴声”。我个人并不认为日本会重蹈战前的覆辙, 但这些担忧显然也不尽是杞人忧天。以反安保法案抗议运动为分水岭,我个人尊敬的学者内田树、小熊英二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日本正站在历史的新节点上” 的观点。那么, 日本究竟将向何处去呢?这是日本国民和我们共同关注并深长思之的大问题。当然不会有简单、现成的答案。
作为我个人,我只能说,我爱自由的日本。或者说,我之爱日本,原本就是因为爱自由。而一个自由的日本,真的会渐行渐远吗?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作者简介
刘柠,北京人,作家。大学时代游学东瀛,后服务日企有年,从事国际贸易的同时,活跃于海内外媒体,被称为大众传媒的知日派。出版著述十余种(《竹久梦二的世界》《中日之间》《东京文艺散策》等),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日本专辑,译有内山完造《花甲录》。